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合集下载

近年来我国古人骨研究前沿领域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古人骨研究前沿领域的新进展

2008年9月 第5期 Co ll e c ted Pap e rs o f H ist o ry S tud i e s Sep.,2008 No 15 收稿日期:2008-08-25作者简介:朱泓(1951-),男,江苏镇江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兆昌(1968-),男,安徽繁昌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军(1967-),男,回族,辽宁朝阳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英兰(1951-),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广翔(1957-),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定天(1948-),男,湖北武汉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乃和(1967-),男,河南内黄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德斌(1957-),男,满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专栏・中国史学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在“开放、吸收、求实、创新”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学的各个领域研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无论是传统的研究领域,还是新兴的专业或学科,中国史学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时刻,本刊特约了几位学者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化发表看法。

他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学者,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也都具有中国史学界承上启下一代人的使命感。

他们在总结成就、评点特色的同时,没有忘记指出史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欢迎读者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化展开讨论,本刊愿意继续刊登这方面的作品。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8)05-0003-16近年来我国古人骨研究前沿领域的新进展朱 泓(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目前国际考古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中国古代史 导论

中国古代史 导论

考试方式:
A.平时成绩(作业)占40﹪: 上交时间:期末试之前。
B.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作业主题:停滞中的变化——两汉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社会差异之一侧面。 注意事项: ▲ 题目要具体,内容必须限定在两汉、明清两个时期。讨 论的重点是异,而非同。 ▲ 尽量避免选择人所共知的话题(如宰相)。选题是否有 独到性,将是评分的重要参考标准。 ▲ 材料与论述相结合,避免大而无当的空论。 ▲ 引述其他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严禁抄袭! 一旦发现将以作弊论处。 ▲ 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正文用五号宋体, 1.5倍行距。于作业开端写明姓名、学号、院系。不必另加 封面。凡不符合上述规格者,将酌情扣分。
3.古史传说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神 农 尝 百 草 图
3.古史传说
中祝 华总 书斌 局先 ,生 二著 ○ ○ 九 年
一说炎帝即三皇中的神农氏。祝 总斌先生通过对《史记》等书相 关记载的分析,推断炎帝系神农 后裔,“神农氏”有国号的含义, 因此有“炎帝即神农氏”的说法。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中国古代历史的上下限:远古~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传统分期法:进一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性质
含义
相对的概念
古代的 政治名词 “封建”
现代的 经济及社会 “封建” 形态名词
分封土地, 建立国家
前资本主义 社会的名称
郡县(制)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华夏集团 (河洛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1、占田制:占田制是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

晋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遂颁布占田、课田令,这就是占田制。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西汉武帝以后,官僚多因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3、侨置:侨置是指东晋初年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应付大量南下移民,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寄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州、侨郡和侨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

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临时性设立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和县令。

4、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军事示例!5、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6、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7月12日。

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7、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8、民屯(许下屯田):不详9、土断:土断是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

三十年来的中古英国宪政史研究

三十年来的中古英国宪政史研究

简单 “ 性 ” 析 的方 法f 定 分 2 】 。
其 次是 带有 强 烈 的现 实 关 怀 。林 建 华梳 理 了 近 代 知 识 分 子 对 英 国议 会 观 念 的 解 读 与 认 知 过
的层 面 ,而 必须 结 合制 度 的实 际 运转 情况 进 行 考 察 。如英 国君 主虽 然常受 “ 法律 ” 限制 , 但也 .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6 6 (0 9 0 .0 00 10 .35 2 0 )30 6 .5
改 革开放 以来 , 国学 界真 正开 始 了中古英 国 中 宪政史 的研究 , 在逐 渐拓展 与 日益深 化 的历 程 中取
取 可 资借鉴 的历史 资源 。阎照 祥与新 中国同龄 , 历 经 多次政 治运 动 , 思 “ 反 文革 ” “ ” 极 左 路线 , 深感 多
年来个 人崇拜 盛行 的根源 在于 封建 主义 的影响 。 政
得不少 可喜 的成果 , 但仍存 在严 重不 足。


总 体 态 势
治运 动此起 彼伏 的原 因之 一则是 人 治大 于法治 : 但 由于社会 历史 和各种 人为 因素 的制约 . 以直接 尽 难 意地探讨 种种 悲剧 的深层原 因 . 于是 从 中国古代 史 “ 转行 ” 到英 国政治 史 . 想通 过 了解英 国 民主政治 的 演 进 历程 。 领悟 有 益 的经 验 和教训 , 寻求 历史 的真 谛 和答 案[ 4 】 。
主制 ” 君权 、 在 用人 、 施政及 其历史 影 响上的殊 异【 5 ] 。 阎照祥 也细致 地 比较 了中英 两 国在政 体 国体 、 国君 名 号 以及君 位继承 等方 面的重要 区别 . 并分 析 了造
成 这些 重要 区别 的社会历 史 、 治观 念 和宗教 文化 政

改革开放三十年清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清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 三十年清史 研究 回顾 与思考

清史研究 , 于 2 起始 0世纪初 。关于清 史研 究 的回 顾总结 , 是百 年 、 十年 , 无论 五 还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的三

持有不 同看法 。对 于一些相对具体的问题 , 例如 , 如何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 北京 103 ) 072
要大力 加强各个 专题 的研究 , 尽量 避免浅层 次的重 复
从旧的解释模式中解放出来; 五是从研究的“ 固定” 状
态里解放出来 。总之 ,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 确立 的“ 解
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是明史研究取得巨大进 步 的思想源 泉。“ 放 思想 ” 不仅 仅 是敢 于 “ 花齐 解 , 百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划经济” 转向“ 市场经济” 。这样的两次大转变, 在明史 研究中都有所反映。改革开放以来 , 明史工作者 自身
的思想解 放主要表 现在 以下五个 方面 : 一是从 二元对 立 的思维 方式 当中解 放 出来 ; 是从教 条 主义研究方 二 式 中解放 出来 : 三是从简单 化的倾 向中解 放 出来 : 四是 著的 , 同时也要 看到 , 但 由于历 史 的原 因, 明史 研究 与 其他 断代 史相 比较而言 , 对滞后 , 相 有些研究领域 还几 乎处于空 白的状态。如 目前对 于民间文书 的发掘 与研
放”也包括史学界对 自身研 究理论 、 , 方法 、 领域 等方面 的解放 。一度 出现 的“ 学危机 ” 曾影 响 明史研究 , 史 也
而能够走出“ 危机”主要靠的就是 自 , 身的解放。这是 条十分宝贵 的经验 。

劳动, 不断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 更要切实加强对基 本史料 的整理 与研究 , 以便充实各个 领域 的实证研 究 ,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 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 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 官僚:广义地讲统治阶级国家的官吏都可以称为官僚。在贵 族制下,大夫或士以上的人才能称为官,庶民或奴隶出身的 家臣是不在官的范围之内的。《周礼· 春官· 大宗伯》:“六 命赐官。”郑玄注:“使保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诸侯。” 《礼记· 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孔颖达疏: “其诸侯以下,设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 管也。”僚与官同义,同官又称同僚。《左传· 文公七年》: “同官为僚。”僚,在春秋时代还是对奴隶的一种称谓。 《左传· 昭公七年》:“隶臣僚,僚臣仆。”孔颖达疏:“僚, 劳也,共劳事也。”官僚组成为一个词,初见于《国语· 鲁语 下》:“今吾子之教官僚。”韦昭注:“此景伯之属下僚耳, 非同官之僚也。”官僚实即官奴。官僚制是从君主的家臣发 展出来的,就其实质而言,所有的官僚都不过是君主的奴才。 • 官僚制与世袭制的区别:①官僚是由君主随时任命并可随时 撤换,甚至处死的奴仆;②官僚领取俸禄而没有世袭的封地; ③君主授予官僚权力,是用印、符、节作为信物,授予这类 信物就有权,一旦收回就失去了权力;④对官僚进行监督和 考核,立功者赏,有过失或犯罪者给予惩罚。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 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 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 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商 鞅 变 法
商鞅变法顺应封建 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加 上新法已推行多年,所 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 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 而成为战国时最先进的 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 了基础。

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_卜宪群

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_卜宪群

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6日/第007版史学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卜宪群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步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

中国古代史学科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变迁史学研究从来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

这里所说的时代环境,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该时代的社会变化对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二是指该时代的学术积累对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前者反映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后者反映出史学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是从古代史领域中点燃的,“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等许多问题也和中国古代历史相关。

在那场浩劫中,许多著名史学家受到迫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受到严重歪曲,学科建设在那十年中陷入停顿。

客观来看,当时的中国古代史学界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的断层和学科建设的停顿,导致研究力量严重不足。

其次,对理论的简单化、教条化、公式化的理解以及对史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存在着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单调、缺乏对中国历史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海外研究状况不了解等问题。

再次,由于社会转型和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包括中国古代史在内的整个历史学受到了所谓“危机”论的冲击。

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依然存在且无可回避,解决起来步履维艰。

但随着国门的打开和社会的转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回顾30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变迁,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人才培养有了制度化保障。

1977年恢复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已经录取了两届学生,研究生招生也在1978年恢复,其中就有不少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学生接受专业训练。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21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21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在新的历史知识背景下,研究工作得到了全面深化。

在商周史领域中,研究者依据新出甲骨文和殷周青铜器铭文,讨论了殷周时代的方国、官制、历法、家族形态和礼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李华瑞: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

李华瑞: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
* 本文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期刊网以及部分高校宋史方 感谢北京大学邓小南、 浙江大学包 向博士点的同仁提供。 伟民、 四川大学刘复生、 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 、 云南大学 吴晓亮、 暨南大学范立舟、 河北大学王茂华诸位先生提供 相关信息。 这里的统计只限于参加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学者。 如葛金芳 《唐宋之际的经济演进与社会变迁》 ( 《宋辽夏 金经济研析》 ) 1981 年; 魏天安 《宋代行会制度概论》 ( 《宋 代行会制度史》 ) 1981 年; 张其凡 《论赵普》 ( 《赵普评传》 ) 1981 年; 邓小南 《北宋的考课与循资—— —宋代磨勘制度 研究之一》 (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 1985 年;虞云 国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1988 年; 杨果 《宋代翰林学士考 1985 年 ( 《中国翰林制度研究》 ) ; 王善军 《宋代宗族和 述》 宗族制度研究》 1992 年。 都是优秀的硕士论文。 括号中书 名系作者经修改后出版的著作。
为新的选题取向。二、 制度史一直受到较大的关
! ! "



Á
!


"
有军事后勤物质保障、 西夏经济、 农业管理、 叶适
经济思想、 旅游经济 、 畜牧业、 荆江河道变迁 、 黄 城池建设等计 9 篇。显然, 商业、 财政问 河治理、 手工业, 特别是土地制 题受到较大关注, 而农业、 度、 地租形态、 社会阶级、 经济关系等传统性的经 济史问题受到冷遇。 政治史 46 篇, 职官制度 (任官 、 台谏、 胥吏、
(包括管理、 专卖、 新法、 理财、 分配思想等 ) 9 篇; 地域或区域经济 6 篇;社会阶层及人口 5 篇; 交 通管理 2 篇; 手工业 2 篇; 土地制度 2 篇; 其他还

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资治通鉴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资治通鉴研究述评

( 下简称《通鉴 》 ) 历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 的 重 点 之 一, 司马光千古名作《资治通鉴 》 成 果 众 多。
① 〈资治通鉴 〉 — — 为〈通鉴 〉 宋衍申《 研究概述 — 修成 九 百 年 而 作 》 曾 对 有 关《通 鉴 》 的研究成果作过
评述, 但所评述成果到 1982 年为止; 翟福清《近四十年来台湾〈资 治 通 鉴 〉 研究概述》 一文 也介绍 了台湾地区有关研究, 此后近 30 年 来, 学 术 界 对《通 鉴 》 仍 展 开 比 较 深 入 的 研 讨, 取得了较为丰硕 的成果 。 现分为几个方面对大陆地区有关成果作一综述 。
2011 年第 4 期 总 144 期
史学史研究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No. 4 , 2011 Serial No. 144
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 资治通鉴 》 研究述评 ( 1983 —2011 )
汤 勤 福
( 上海师范大学 古籍所,上海 [ 摘
李 日 升
201415 )
27
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资治通鉴 》 研究述评( 1983 —2011 )
①、 〈资治 通 鉴 〉 〈资 治 通 鉴 〉 干支纪月日的 6 处错误 。 庞天佑《 系年错误六则》 邹 建 达《 系年辨误一 ②、 〈通鉴 〉 、 《 〈通 鉴 〉 、 《 〈通 鉴 〉 则》 以及王觅道先后发表的《 纪事失误 举 例》 记 时 纠 谬 三 则》 记时纠
纪》 与《资治通鉴 》 卷二七七后唐明宗长兴三年记载“后唐明宗李嗣源与契丹主阿保机约为兄弟 ” 的
瑣 认为 瑏 〈资治通鉴 〉 《隋纪 》 史事是错误的, 应与耶律德光约为兄弟 。 叶振华《 点校本勘误一则 》 恭帝
” 。 王雪玲《 〈资 治 通 鉴 〉 记载“刘子玄《唐高祖实录 》 当作《唐高宗实录 》 刘希光受 义宁元年《考异 》

_中国史研究_杂志的三十年历程_彭卫

_中国史研究_杂志的三十年历程_彭卫



2009 年第 4 期
顾和展望,是促进学术进步的一个因素。 《 中 国 史 研究》 刊 登 了 对 孟 森、 陈 垣、 吕思 勉、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顾颉刚、汤用彤、尚钺、齐思和、郑天挺、尹 达、 谭 其骧等史学家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1999 年是新中国历史学 50 年,《 中 国史研究》连续刊发了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考古学、古代思想史、社会 史 研 究的研究论文,对五十年来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 为了推进专门史研究, 《 中 国 史 研究》用 专 号、 专 栏、笔 谈 等 形 式, 刊发 国 内 外 学者的成果,内容包括敦煌文书研究专号、中国古代礼制研究课题、关于中国城 市 史 研究和关于中日两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笔谈、纪念黑水城文献发现 100 周年笔谈等。 ( 三)提倡利用新资料,推进研究工作 最近 二三十 年 中中 国 新发 见之 1925 年王国维先生在清 华 大 学 暑 期 所 做 的 题 为 《 学 问》 演 讲 中 提 出 “ 古来新学问起,大 都 由于 新发 现” 这 一 命 题 ①, 这个表 述 在 学术 史上的价值正可与王氏的 “ 二重证据法”相表里。在 《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 见之 学问》演讲中,王国维先生列举了自汉代以来 “ 中国学问上”的一系列重大发 现, 即 西汉孔壁中书、西晋汲冢书和包括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书卷、内阁大库书籍 档 案 以及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在内的近代发现。可以说这些发现对中国历史研究工 作 产 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史研究》自 创 刊 之 日 就 很 重视 出 土 资 料 的 整 理 和 研究 工 作,1979 年第 3 期发表的陈直先生 《 谈谈秦汉史和秦汉考古的研究》一文强调了新出 土的文物资料对于古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近三十年来,出土和发现了大量文物资 料 以 及其他一些新资料,包括新发现的甲骨文和先秦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和三国简 牍 以 及唐宋以后的资料,不言而喻,这些发现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早期历史研究, 具 有 十分重要的价值。我刊对新资料的发现以及学界相关研究高度关注,陆续发表一 批 有 较高学术质量论文,包括殷墟花东卜辞,西周青铜器铭文,郭店简的编联和命 名, 尹 湾汉简与西汉官制,张家山汉简与战国秦汉土地制度、汉代课役身份、汉代法典 以 及 二十等爵制和官制,明抄本天圣 《 田令》的复原、新发现的 旧 本 《 老 乞 大》 等。2007 年 12 月和 2008 年 7 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清 华 大 学 分 别 收藏 了两 批 流 失 海 外 的 秦 简和战国简各二千余枚,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刊约请从事这两批简整理的专 家 学 者撰写了 “ 清华简 ” 和 “ 岳 麓 简 ”的研究文 章, 并 公 布了 岳 麓 书 院 藏 秦 简 的 部分 图 版。体现了我刊对新出资料的重视。 ( 四)提倡学术争鸣和学术评论 学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保证这种创造性成为可能和合理的一个重要 途径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袁祖亮 延 胜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人口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人口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当时的研究多是零碎和不系统的。

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人口史上的疑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影响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由于政治原因,人口问题研究不久便成了禁区。

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逐渐兴起,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人口学刊物陆续诞生,大专院校还专门设立了人口系和人口专业,着力培养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方面的人才。

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学术界除了着重对当代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外,同时还注意对历史上人口问题的研究,因为当今人口是历史人口发展的结果,要想真正揭示人口发展诸方面的规律,加强对历史人口的研究十分必要。

这些年来,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本文就20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推动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状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如《汉书》以降各正史中的《地理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其资料相当丰富。

早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如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明代徐光启也曾说过:“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

生人·144·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①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②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大索貌阅”、整顿户籍等主张。

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

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

五十年来xxxx分期研究述评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2000年),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xxxx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xx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前期,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61年,教育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史学史被列入教材计划。

以此为契机,史学科的建设引起史学界关注。

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史学会及研究机构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座谈会,就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老一代史学家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方壮猷、王毓铨、尹达、孙毓棠、何兹全、郑天挺、郑鹤声、胡厚宣、侯外庐、柴德赓、韩儒林、周谷城、耿淡如、周予同、吴泽、余兆梓、李平心、田汝康、郭圣铭等都发表了对中国史学史基本问题的看法,对中国史学史的阶段性分期以及分期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当时的讨论有不少分歧,但多数人已注意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要反映出史学史自身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与中国历史的分期相差太远,又不能将对历史的分期照搬到史学史的分期中,“大家同意基本上跟整个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但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总要晚些”(《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等人还进行了具体划分,试图将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引入深入。

可惜不久“文革”爆发,这次有关史学史的讨论被迫中断,分期问题也就被搁置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20世纪80年代,随着历史学科的再度兴盛,史学史研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著作先后问世,60年代没有解决的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再一次被提出讨论。

评何兹全教授《中国古代社会》

评何兹全教授《中国古代社会》

作者: 林剑鸣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
页码: 148-152页
主题词: 《中国古代社会》;何兹全;教授;中国古代历史;史学研究;古代史研究;南北朝时代;马克思主义
摘要:近年来,在陆续出版的历史著作中,有一本反映了九十年代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最新突破,标志着中国史学研究的最新水平的新书,这就是何兹全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

何兹全教授是我国史学先辈,早在三十年代,先生就以其对南北朝时代的社会、经济和佛教寺院的研究成果而蜚声史坛。

五十年代初,从美国归来后的何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做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春秋笔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春秋笔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历史研究・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春秋》笔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金梅(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要]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国内外对于“《春秋》笔法”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经学、史学、诗学三大领域,近年来还出现了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新趋向。

未来学界“《春秋》笔法”的研讨还应本着“材料之生新”、“观点之转换”、“方法之讲究”的治学要领,在经学、史学、诗学、语言学及跨学科综合比较研究上继续拓展、深化。

[关键词] “《春秋》笔法”;经学;史学;诗学[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6)08-054-04作者简介:张金梅,女,湖北黄梅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与文论。

“《春秋》笔法”是研究《春秋》以及我国古代史籍、史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此,历代学者都有精到之论。

20世纪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学科间的交融互渗,“《春秋》笔法”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至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一、“《春秋》笔法”与经学阐释《春秋》“义例”是春秋学的重要内容,为历代治《春秋》者所推重。

据清代朱彝尊《经义考》所载,自两汉以下,《春秋》学研究代不乏人,人不乏书。

即以《春秋》名书者而言,约在800部以上。

仅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类著作大概就有500多部,而且这些著作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论及到“《春秋》笔法”。

因此对历代《春秋》学著作中“《春秋》笔法”本身的探讨,就成了研究《春秋》学的热门话题。

我们暂以地域为界,分为大陆学者、台湾学者及国外学者三个层面。

大陆学者对“《春秋》笔法”的研究多从微观、个案入手。

今传《春秋》,一般认为是孔子修订的,而且认为孔子修订《春秋》有一定的笔法。

因此,孔子“《春秋》笔法”的研究就成为首选论题。

如王春淑和李颖科、符均就都对孔子的“《春秋》笔法”作过论述。

〔袁祖亮 延 胜〕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袁祖亮 延 胜〕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袁祖亮延胜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o到了本世纪初o中国内忧外患o人口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o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人口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当时的研究多是零碎和不系统的∀二三十年代o一些学者提出人口史上的疑点问题o 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o影响至今∀新中国成立后o学术界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涉及o但由于政治原因o人口问题研究不久便成了禁区∀t|z{年以后o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逐渐兴起o研究机构相继建立o人口学刊物陆续诞生o大专院校还专门设立了人口系和人口专业o着力培养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方面的人才∀在人口问题研究中o学术界除了着重对当代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外o同时还注意对历史上人口问题的研究o因为当今人口是历史人口发展的结果o要想真正揭示人口发展诸方面的规律o加强对历史人口的研究十分必要∀这些年来o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o在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本文就us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o以期推动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当之处o敬请指正∀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状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o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o如5汉书6以降各正史中的5地理志6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o其资料相当丰富∀早在战国时期o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o如韩非在5五蠹6篇中指出}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o子有五子o大父未死o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o事力劳而供养薄∀0明代徐光启也曾说过}/夫谓古民多o后世之民少o必不然也∀生人##w w t之率o 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o 自非有大兵革o 则不得减∀0≠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o 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o 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o 视百年!百数十年前o 不啻增二十倍焉∀0 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o 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0!/大索貌阅0!整顿户籍等主张∀然而o 对中国古代人口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o 是t|和us 世纪之交以来的事情∀可以说t|和us 世纪之交至新中国建立前o 是中国古代人口研究的起步阶段∀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和探讨源于t|世纪和本世纪之交有关/人满之患0的论争∀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中叶已出现o 到了t|世纪末期o 内忧外患!国力微弱!民不聊生∀针对这种情况o 知识界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o 并探求中国落后的原因∀恰在此时o 西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传入我国o 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震动o 引发了/人满之患0的论争o 并开始探索中国的人口问题∀梁启超主持的5时务报6曾连载过马尔萨斯的5人口原理6o 他本人也相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5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6一文中o 梁启超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来比照中国的人口问题o 指出}/自玛儿梭士5人口论6出世o 谓人口之蕃殖o 以几何级数增加o 每二十五年辄增一倍∀达尔文因之以悟物竞天择之原理∀适十九世纪o 举地球万国几不以人满为患o 而玛尔达氏之学说益占势力于学界∀推原各国兵事之所由起o 殆皆由民族与民族之相接触而有竞争∀其所以相接触之故o 大率由于人满而移住∀此天演之理o 即中国当亦不能外也∀0梁启超继之检阅了5文献通考6中历代盛衰时期的户口数字o 得出了/泰西历史为进化o 我国历史为循环o 岂必论他事o 即户口一端而然矣0≈的结论∀可见梁启超受马尔萨斯人口论影响之深∀在马尔萨斯人口思想影响下o 还有人探求中国人口规律∀t|sw 年发表于5东方杂志6上5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6一文指出}/孟子之言曰}天下之生久矣o 一治一乱∀斯言也o 虽与进化之公理大相背驰o 然按之中国历史o 则此语诚然∀盖中国之治乱与人口之众寡相比例者也∀中国之治o 非真有求治之道也o 徒以人口之寡少耳∀中国之乱o 亦非真有致乱之道o 徒以人口之增加耳∀0文章对汉到明的治乱时期的户口数作了考察后指出o /然究天下治乱o 悉视户口之增减0…∀近代人口学者陈长蘅o 在分析了乾隆六年ktzwt 年l 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之后指出}/综观以上各期人口增加之徐速o 便知一国人口增加之速率恒与其人口密度成反比∀0据此o 他提出今后人口调节的两大基本政策o 即移民边疆和/实行相当的迟婚与#x w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5东方杂志6第t 卷第y 期∀5饮冰室文集6卷一ο∀5若二集#治平篇6∀5农政全书#田制#玄扈先生井田考6∀节育以提高国民程度0≠∀除了对中国古代人口规律的探讨外o 就中国历代人口问题发表论著的有吕翼仁的5廿四史户口考6!碧莹的5中国历代人口统计及其编制方法6!徐祖甲所译的5中国人口变动之史的研究6!吴希庸的5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研究6!吴顾毓的5中国户籍制度之今昔6 ∀这一时期还对断代人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o 主要集中在秦汉!魏晋!唐!宋及明朝人口的研究上∀关于秦汉时代的人口o 有马元材的5秦汉时代的人口及土地分配状况6≈~另外o 梁启超提出汉初人口为五六百万o 他以当时的兵员状况去推算汉初人口说o /汉既定天下o 用民服兵役者o 当不如六国之甚o 然以比拟计之o 当亦无逾五六百万者∀k 南越!东越等不计l 0…~劳?的5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6和5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6 o 详细计算了不同地区人口之增减变化!迁移及人口密度∀此外o 还有贺昌群的5汉末大乱中原人民之流徙与文化之传播6等 ∀在三国两晋人口研究方面o 主要侧重于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代表作有}陈啸江的5三国时代的人口移动6!谭其骧的5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6!史念海的5晋永嘉乱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6和5永嘉乱后江左对于流人之安置6o 以及周一良的5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6等 ∀在唐五代人口研究方面o 有易曼晖的5唐代的人口6!黄仙的5唐代人口的流转6!聂家裕的5五代人民的逃亡6等 ∀在宋代人口研究方面o 争论的焦点在于宋代人口统计是否包括女口!/丁0与/口0的含义!以及宋代人口是否超过一亿等问题∀梁启超引宋人李心传的5建炎以来朝野杂记6中的漏口说o 认为宋代户口比例仅有u )v 人是不合理的∀宋代实际人口加上金朝人数应在一亿以上 ∀但梁氏对此未作深入论述∀与梁启超不同的是o 英国贾尔斯k 原译斋尔士l 首倡宋代户口/不计女口0说∀他用敦煌残卷中户口比例为t Βw 和#y w t #历 史 研 究t||y 年第x 期≠≈…5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6o 5饮冰室文集6卷一ο∀分见5食货6第v 卷第y 期~5食货6第u 卷第z 期~5食货6第w 卷第u 期∀分见5食货6第t 卷第v 期~5燕京学报6第tx 期o t|vw 年~5西北论衡6第z 卷第tx 期~5责善半月刊6第u 卷第|期~5燕京学报6第vz 期o t|w|年∀5文史杂志6第t 卷第x 期∀5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第x 卷第u 期o t|vx 年∀5饮冰室文集6卷一ο∀5河南政治月刊6第u 卷第y 期o t|vu 年∀分见5光华大学半月刊6第v 卷第t ){期o 第w 卷第t )x 期o t|vx 年~5光明之路6第t卷第ts 期o t|vt 年~天津5益世报65社会研究复刊6第wz !w|期~5行健月刊6第w 卷第x 期o t|vw 年~5地方政治6第t 卷第w 期o t|v|年∀5中国近百八十余年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调济方法6o 5东方杂志6第uw 卷第t{期∀5文献通考6中乾德元年k|yv 年l 诏令中/女口不预0这句话o 指出/女子之不见登录o 彰彰甚明0o /凡后此所记−口.之数量o 非指全国人口而言o 乃仅是男子而言之也0≠∀对贾尔斯的新说o 吕思勉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我国古代户口之籍o /媒氏主合o 司民会口数o 其所登o 自不容限于男子0∀/5通考6乾德元年之令o 当别是一事o 与奏报民数无关∀0 三四十年代o 日本学者也参与了宋代人口的讨论∀以加藤繁为代表的一派持/漏口说0o 即宋代户籍登记女口~以宫崎市定!青山定雄!曾我部静雄等为代表的一派持/男口说0o 即宋代户籍不计女口∀此外o 还有张家驹的5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6等≈∀在明代人口的研究方面o 主要有王崇武的5明代户口的流亡与招抚6!梁方仲的5明代的户贴6和5明代鱼鳞图册考6等…∀在清代人口研究方面o 主要有张荫麟的5洪亮吉及其人口论6!罗尔纲的5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6等 ∀综观t|世纪us 世纪之交到新中国成立前夕o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所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西汉!两晋o 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人口变动o 即人口迁移问题!流民问题!人口的地区分布!人口的增减变化!人口密度等o 特别是人口流亡与人口迁移是当时的热点问题∀此外o 还有涉及户籍制度和人口思想方面的文章∀在这一时期o 关于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变化规律方面的研究o 则多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当时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o 但尚缺乏运用其观点去探讨人口规律的著作∀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状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目前为止o 将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o 学者们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里程可称之为发展阶段∀特别是t|z{年以后o 人口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之建国后中国人口不断加速增长o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o 给社会!家庭及诸多方面带来了许多难题o 严重的现实更引起了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o 研究人口问题的风气日渐高涨∀人口发展要不要放慢速度!要不要进行制约!如何进行制约!如#z w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分见天津5东方杂志6第uv 卷第u 期~5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6第{卷第t 期∀分见天津5益世报65读书周刊6第wv 期~5人文科学学报6第u 卷第t 期~5地政月刊6第t 卷第{期∀5文史杂志6第u 卷第v 期∀5论中国户口册籍之法6o 5光华大学半月刊6第w 卷第x 期∀贾尔斯著o 王庸译5千五百年前之敦煌户口册与中国史籍上户口数之比率6o 5东方杂志6第ux 卷第w 期∀何才能促进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等o 是理论界探讨的重点问题∀然而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o 仅探讨当今人口是远远不够的o 以当今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例o 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特殊现象o 而是早在数百年前的清朝前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想解决当今的人口问题o 要想了解人口发展的诸方面规律o 潜心研究古代人口是完全必要的∀正因为如此o 近十几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近年来出版的古代人口史专著便有十多部o 论文数百篇∀我们主要对学术界近年来探讨较多的重大问题o 即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o 兼顾朝代顺序o 以梳理出其发展的脉络∀k 一l 关于中国古代人口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探讨人口发展是否有规律o 学术界没有什么异议∀至于人口发展规律是什么o 则仁者见仁o 智者见智∀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古代人口规律的研究o 主要受马尔萨斯主义的影响~建国后o 学者们则逐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人口问题o 尽管在运用当中还有不足之处o 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建国后涉及古代人口发展规律探讨的有范文澜!王亚南!梁方仲等学者∀范文澜在t|xs 年发表的5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6一文中o 列举了道光二十一年kt{wt 年l 前各朝代记载的最大人口数后指出o /可以看出一种情况o 即新旧朝代变换的时候o 因遭受严重的战祸o 人口耗损极大∀等到新朝代稳定以后o 人口才恢复并增长起来∀从战国末到清道光二十一年o 二千余年间o 像波浪般起伏着~总的趋势则在上升∀0/上升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疆域的逐渐扩大o 封建经济在新开辟地区有所发展∀又一个原因是统一较久o 国内不发生大战争∀0≠王亚南在5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与中国人口问题6一书中述及中国人口发展规律时说o 中国自秦汉以后o 每个朝代初期差不多都发生土地找不着人耕种的问题o 而在每个朝代末期o 又差不多都发生农业劳动人口无法继续在农村呆下去的问题o 个个朝代如此o 就像有节奏地表现为人口有时不足有时过剩的规律∀而梁方仲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每个朝代初期o 并不存在相对人口不足的问题~每个朝代末期o 也并不表现为有节奏的人口过剩规律 ∀文革前关于人口发展规律的探讨因政治原因没有展开o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o 中国人口发展规律的探讨才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宁可在5中国史研究6t|{s 年第t 期发表了5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6一文∀文中指出o 中国封建社会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o 而且封建社会的人口变化o /具有在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作台阶式−跃进.这样两个特点∀0他#{w t #历 史 研 究≠谷风}5梁方仲谈中国封建社会人口规律问题6o t|yu 年x 月tv 日5光明日报6∀5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6o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z|年版o 第|y 页∀又以汉代为例来说明一个王朝人口发展的情况o 指出/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期间出现这种初期人口迅速增长))中后期发展迟缓!停滞))灭亡时猛降的现象o 是由封建生产方式所决定和制约的∀0随后o 宁可又撰文进一步指出o /个体小生产农业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人口大量增长的要求受到个体小生产农业特别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的抑制所形成的人口极其缓慢的增长o 这就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人口规律∀0/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缓慢增长o 只是总括而言o 它并不是平稳地上升o 而是在周期性的人口大波动中实现的∀0≠李世平认为o /观察中国人口发展的总趋势和它的发展阶段o 证明人口的发展总是同物质的生产紧密联系而且必须相适应∀0/决定人口发展的缓速状况主要是社会生产方式等客观条件o 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0 ∀傅筑夫认为人口因素是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决定因素之一o 人口因素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o 又有妨碍经济发展的一面≈∀葛剑雄侧重探讨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人口增长速度一高一低的不平衡性o 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他指出o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o /地主与农民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现象是始终存在的0o /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这种不平衡现象o 随着时间的推移o 必然导致地主阶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0∀/在封建社会中o 这种不平衡是始终存在的o 但总的趋势是程度逐渐减轻∀0…张云樵认为o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观点o 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o 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o 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都发生作用的客观规律∀0 汪润元!勾利军认为o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o 人口运动与社会治乱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系0 ∀王跃生认为古代的重农政策/促使我国历史人口持续增长0o /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0o /使我国古代人口职业结构畸型发展0o /影响了我国人口总的生活环境0 ∀周建民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具有起伏性!不平衡性和失控性的特点o 这些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张善余认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动与人口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之间o 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王育民则对宁可提出的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再生产所具有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观点提出了异议∀#|w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5中国历史人口周期性巨大波动的自然原因初探6o 5人口研究6t||t 年第x 期∀5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初探6o 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6t||s 年第v 期∀5我国古代重农政策与历史人口6o 5争鸣6t|{|年第y 期∀5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动乱与人口运动的关系6o 5求索6t|{x 年第w 期∀5中国古代人口问题的探讨6o 5社会科学辑刊6t|{v 年第v 期∀5略论我国封建社会各阶级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6o 5历史研究6t|{u 年第y 期∀5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6o 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t|{u 年第v 期∀5中国人口史的分段研究刍议6o 5四川大学学报6t|{t 年第v 期∀5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6o t|{u 年y 月ut 日5光明日报6∀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非均处于低下状态o 而是呈现着阶段性的变化~并指出o 这一变化的过程是由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规律所决定和制约的∀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是高))低))高的模式o 总的趋势仍是在缓慢发展之中≠∀5中国人口史6 的作者赵文林!谢淑君也提出了从时间上看o 一个大的地域内人口数量是波浪式上升的波动规律o 以及人口分布的地理适应律!人口压力流动律等规律∀袁祖亮认为o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规律o 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人们所取得的食物的数量质量不同o 婚姻形态不同o 医疗卫生条件不同o 故人口数量规模发展规律不同∀某一种生产方式下o 在一定的地域内人口数量规模是一个定值o 超过定值便会自发调节o 使其重新趋于平衡∀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时o 即新的生产力所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到来时o 原有的人口数量规模才会登上另一个新的高峰~当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完全取代旧的生产方式趋于相对稳定的时候o 人口数量规模便在新的水平上也暂时趋于相对稳定≈∀综观这一时期探求中国人口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文章o 可以看出他们大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作指导∀对于探求中国人口发展规律的意义o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要切实控制人口的发展过程o 必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弄清人口发展规律o 光了解近期的变化是不够的o 还必须对长远的人口历史有所了解o 才能控制现在o 预见未来∀0…k 二l 关于断代人口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o 特别是t|z{年以来o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开拓和进展o 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领域的拓展o 主要表现在}t|w|年前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并未涉及到各朝各代o 其探讨的内容仅限于人口迁移!人口规律!户籍制度等~而t|w|年后的研究o 可以说几乎涉及到历代的人口问题∀从原始社会!夏!商!周o 直至明!清o 甚至一些存在时间很短的割据时期政权的人口问题亦有涉及∀从探讨的内容看o 与t|w|年前相比o 这个时期的研究更为广泛o 不但人口规律!人口迁移!人口数据考证!户籍制度仍属重点探讨的问题o 还涉及人口与社会!人口#s x t #历 史 研 究≠≈…赵文林!谢淑君}5中国人口史#绪论6o 第t 页∀5从人口数量规模发展变化规律看中国古史分期6o 5郑州大学学报6t|{x 年第v 期∀人民出版社t|{{年版∀5论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阶段性6o 5中国史研究6t||u 年第u 期∀与经济!人口政策!民族人口!区域人口~不同阶层的人口o 如宗室!皇族!地主!农民!奴婢!佃农等人口问题~人口与文化!人口自然增长率!峰值人口!人口思想!婚姻状况!过剩人口!人口重心等问题o 内容相当广泛∀人口问题涉及的学科很多o 只有从广泛的角度进行探讨o 才能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探讨的深度讲o t|w|年前多是提出问题o 并未进行深入的论证~t|w|年后学术界对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化了∀对于同一个问题o 许多人参与讨论o 各抒己见o 相互切磋o 使讨论不断深入∀如对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北朝人口!宋代人口!清初人口的讨论便属此例∀在研究方法上o 其进展更大o 除了从本学科角度出发去探求问题外o 还能从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古代气候变迁等角度探求人口问题∀此外o 还能利用现代的数理知识解决一些以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如利用回测法估算清初的人口o 研究人口的峰值o 利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考证西汉初年的人口数量问题等∀在资料的运用上o 亦有新的挖掘∀如利用吐鲁番文书研究人口的性比例结构!生育率!死亡率等~利用谱牒研究家族人口状况o 家族人口是封建社会人口的缩影o 通过不同阶层家族人口的研究o 对于揭示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大有裨益∀总之o 在断代人口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对这一时期人口研究状况作如下介绍∀t 1原始社会人口问题原始社会人口虽属史前人口o 但与中国古代人口研究关系颇为密切∀王仁湘在5原始社会人口控制之谜6中指出o /原始人口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杀婴))主要是杀女婴))实现的∀0≠严文明对横阵墓地的人口进行分析o 得出横阵仰韶居民的平均寿命在ut 1{)us 1v 岁之间o 该集团经常性人口数为zs )|s 人 ∀辛怡华利用现代人口统计学的方法o 对元君庙墓地遗址的人口进行分析研究o 得出该墓地人口平均寿命为t|1uu 岁o 元君庙仰韶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人口常数为yw 人o 性别比为tv{≈∀朱乃诚认为龙岗寺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单位的年平均人口为xx 人o 平均死亡年龄为vv 1sv 岁~元君庙整个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单位的年平均人口约不少于xx )yu 人o 姜寨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单位的平均人口约usu )t{t 人…∀此外o 还研究了其社会结构∀原始社会的人口史籍无载o 只有靠考古发掘进行推测∀运用数理知识去解决一个墓地的年平均人口o 是一个可喜的成绩∀#t x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5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6o 5华夏考古6t||w 年第w 期∀5元君庙墓地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6o 5考古6t||t 年第x 期∀5文物与考古论集6o 文物出版社t|{y 年版∀5化石6t|{s 年第w 期∀u 1先秦!秦汉人口问题关于夏代人口o 西晋皇甫谧的5帝王世纪6认为在大禹时为tvxxv|uv 人∀皇甫谧未提商代人口o 只是说在西周初年成王时有口tvztw|uv 人o 大概可以估测商代人口∀刊于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t|{z 年第t 期的沈长云5西周人口蠡测6一文o 从5逸周书6有关材料推测当时一个方国有口w|ss 人o 乘以当时方国总数o 得出周初总人口约为zvx|{ss 人∀宋镇豪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了夏商人口分布!移动!方国的人口规模!人口总数!不同性别年龄组成员构成状况!经济抚养比!人口平均寿命!增长率等∀认为/夏初约略为uws )uzs 万人o 商初约为wss )wxs 万人o 至晚商大致增至z{s 万人左右0≠∀梁晴认为殷都在迁都初期为t 万人o 中期发展到v 万人 ∀王育民认为夏初为tvx 万人o 商初为t|y 万人o 西周初为u{x 万人o 春秋后期为wxs 万人≈∀战国时期的人口o 范文澜5中国通史简编6中认为是usss 万∀宁可在5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6中认为有vsss 万∀吴小强利用秦简研究秦国人口o 主要述及政府干预人口再生产机制的建立及影响和遏制人口再生产的因素…∀秦朝人口o 研究者不多o 近年始见有研究秦移民的文章o 如张诚对秦始皇移民的探析等∀两汉人口问题研究o 多集中在西汉时期∀西汉初年的人口史无明载o 梁启超根据兵员状况估计西汉初年的人口为yss 万∀葛剑雄5西汉人口考6认为是txss 万 ∀除了对西汉初人口数据的考证外o 所涉及的研究范围还有西汉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问题!汉武帝末年人口是否减半问题 !宗室人口的增长状况问题等∀在人口迁移!文化传播方面o 5历史研究6t||u 年第w 期刊载葛剑雄5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6一文o 就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孟广耀!何天明的5西汉时期内蒙古民族人口考论6认为o 西汉元始二年k 公元u 年l 内蒙古人口总数为tzx 万o 生活在内蒙的有汉!匈奴!鲜卑!乌桓o 还有少量的丁零!龟兹和羌人∀其分布特点是zsh 的人集中在内蒙西部o 南部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地区 ∀v 1魏晋南北朝隋唐人口问题#u x t #历 史 研 究≠≈… 5西汉时期内蒙古民族人口考论6o 5内蒙古社会科学6t|{y 年第t 期∀葛剑雄}5汉武帝时−户口减半.考实6o 5学术月刊6t|{v 年第|期∀袁祖亮}5再论汉武帝末年人口并非减半6o 5学术月刊6t|{x 年第w 期~5西汉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初探6o 5史学月刊6t|{t 年第v 期∀5中国史研究6t|{t 年第w 期∀5从云梦秦简看秦代人口再生产类型6o 5西北大学学报6t||t 年第u 期∀5先秦时期人口刍议6o 5上海师范大学学报6t||s 年第u 期∀5从殷墟发现的墓葬看殷都人口问题6o 5殷都学刊6t||t 年第t 期∀5夏商人口初探6o 5历史研究6t||t 年第w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2008-11-16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卜宪群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步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

中国古代史学科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变迁史学研究从来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

这里所说的时代环境,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该时代的社会变化对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二是指该时代的学术积累对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前者反映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后者反映出史学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是从古代史领域中点燃的,“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等许多问题也和中国古代历史相关。

在那场浩劫中,许多著名史学家受到迫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受到严重歪曲,学科建设在那十年中陷入停顿。

客观来看,当时的中国古代史学界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的断层和学科建设的停顿,导致研究力量严重不足。

其次,对理论的简单化、教条化、公式化的理解以及对史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存在着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单调、缺乏对中国历史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海外研究状况不了解等问题。

再次,由于社会转型和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包括中国古代史在内的整个历史学受到了所谓“危机”论的冲击。

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依然存在且无可回避,解决起来步履维艰。

但随着国门的打开和社会的转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回顾30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变迁,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人才培养有了制度化保障。

1977年恢复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已经录取了两届学生,研究生招生也在1978年恢复,其中就有不少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学生接受专业训练。

需要看到的是,五四运动以来出现的一批史学大家在新时期之初还硕果仅存,而新中国成立前后崛起的一批学者可谓学贯中西、文史兼长,其学术生命仍风华正茂。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一批学者,对唯物史观有着真诚的信仰,时值中年,表现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学术传承的环境与氛围,才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今天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中坚力量。

(二)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有了长远的发展规划。

1979年初在成都召开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历史学规划会议,汇集了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的280多位代表,是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的一次盛会。

这次会议对历史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修正和落实了八年规划(1978―1985)。

此后中国古代史各专业研究会的成立,历史大辞典、大百科全书历史部分的编撰,多种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各断代史、专题史的重点研究方向的确立,都与这次规划会议有关。

特别是各断代和专门史研究会的成立,至今仍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在中央新成立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1983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历史科学规划会议,首次将规划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被列入规划的中国古代史学科的一些项目,如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戴逸、王戎生主编的《清代通史》和《清代人物传》等,具有重要价值。

1991年6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进行资助,多年来对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家重点投入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清史编纂工程都属于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的课题。

1980年恢复活动的中国史学会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史学会长期以来也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推进做出了贡献。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和各大学的历史学院(系),是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体系完善和学术研究前进的核心力量,其中一些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中心在各地逐步形成。

(三)开放的信息交流渠道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对外交流就已经开始。

港台及海外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信息通过翻译、介绍等渠道被大陆学者所认识和了解。

随着开放的深入,许多港台及海外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专著也被翻译、介绍过来。

现在,在很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大陆学者与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点上了,地域性的差别已经大大缩小。

(四)学术研究的社会环境大为改善。

新时期以来,将史学简单地视为政治工具的观点及做法被纠正过来。

对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公式化的理解遭到摈弃。

科学地对待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的应有作用,是中央对历史学界的期望,而重点尤在古代史学片。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同时,各种具体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都被广泛运用于探讨宏观和微观的历史问题,极大地推动并丰富了我们关于古代历史的认识。

国家对人文学科的投入不断增加,各类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机构得以建立,课题研究经费得到更充分的保障,研究者的经济待遇也明显提高,这是新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得以繁荣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学科体系的完善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呈现出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局面,其突出特点是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和拓宽,学科体系构建逐步完善,研究成果丰硕。

鉴于本世纪初已经有很多文章对新时期的研究成果做过总结,这里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做一点简单归纳。

(一)政治史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独特道路受到关注并取得很大成绩。

各时期政治制度史的各个层面,如机构、职官、仕进、考课与监察、法制、文书、军事、行政管理、礼仪、外交、阶级与阶层、国体与政体、人物评价等问题的研究都有了新的推进,大都有一部或数部专著出版。

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不再是静态的描述而是力图从动态的角度把握整体的演变过程,并将制度史与政治史结合起来考查。

历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史是研究重点,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史也受到关注。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被学者们重视,从而开阔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

军制史不再简单地被作为政治史的一个部分而是有了更深入的发展,相关断代军事史和军事通史先后出版。

(二)经济史研究。

建国之初到“文革”前,经济史的研究相对比较繁荣,所谓“五朵金花”大都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有关。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史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些重要的经济史研究机构和刊物创立,大批研究资料整理出版。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都有新的变化,传统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继续得到关注,但研究重心的转移也十分明显。

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性认识增强,如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形态、“封建”概念的名实之争、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等都是新时期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经济史中各专门史的研究,如区域经济史、少数民族经济史以及与经济史相关的环境史、城市史等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

(三)社会史研究。

开始于20世纪初的社会史研究在新时期获得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其内容部分可以与过去的社会史研究接轨,但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上都有新变化。

社会史的学科定位还有不同看法,但这30年来取得的成就应当是公认的。

社会组织与结构、宗族、家庭与人口、婚姻形态、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势力、风俗信仰、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

专门性的社会史、社会通史、区域社会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疾疫史、灾荒史、性别史、乡村史以及底层社会群体的研究受到关注。

田野调查与口述史也开始了初步尝试。

以“国家与社会”为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模式近年来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影响有逐渐扩大之势。

其所预设的理论前提、核心内容、逻辑话语,在建构新的历史解释模式和研究范式,进而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与历史视野以及形成新的问题意识上,令人瞩目。

它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史中的长时段历史、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变迁等具体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展开。

社会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刊物也都是在新时期创建的。

(四)文化史研究。

文化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之初,是在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过程中产生的。

新时期的文化史热潮是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开始的,显然带有时代的特色。

从1978年开始相关研究机构和刊物先后创办,目前已经形成规模。

新时期的文化史研究尽管经历了泛文化的浪潮,有“文化”的虚热成分夹杂其中,虽然文化史研究的对象还言人人殊,但无论以实证为基础的文化史研究还是以援引新的理论方法开拓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获得文化史研究的新认识都获得全面丰收。

30年来,出版了多部文化通史,展示了中华文化演变的整体面貌;各断代文化史的出版,极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对各时期历史的认识。

地域文化史和少数民族文化史的整理与研究,是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新走向。

除上述四大领域外,中国古代史的其他许多分支学科如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史学史、历史地理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三、理论视角的转换与研究方法的更新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正本清源,对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和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的重新认识,对外来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使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有了诸多更新。

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得以深入和加强。

诸如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问题、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历史创造者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问题、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道路问题、中西历史比较问题、“封建”名实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问题、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问题、“三农”问题、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等等,史学界的认识都得到进一步深化。

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新时期理论视角的转换和学术内在规律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推动着理论的发展。

当然上述有些问题不限于中国古代史,但大都与中国古代史研究相关。

其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中国古代史的独特地位和史料优势,往往使其首先成为各种各样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的试验田。

例如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原本属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系统论、控制论就被用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问题。

同样属于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也被用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形成计量史学,用于对一些重大问题的量化处理。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些方法,如心态史学方法也被用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人物的心理,并进而对该时期的历史发展作出新的解释。

还有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也被借鉴或援用到古代历史研究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