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史
一、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语言学现象和理论,中国语言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2.中国语言学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
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特点
1.小学:传统语言学,相当于广义语言学,只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三要素:形(文字)、音(音韵)、义(训诂)
含义:①小儿学习的学校②学科(见《汉书》)③除字书外,又包括训诂类书籍(音韵《尔雅》放入了经部,未入小学,(隋书)④《尔雅》入小学⑤宋代,小学又被称为“文字之学”,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横竖曲折之书(形);其二,训诂,谓称谓由古今雅俗之志(义);其三,音韵,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音)。

音韵—《四声谱》字形—《说文解字》训诂—《尔雅》
2.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对比:传统(音韵、训诂、文字)西方(语音、词汇、语法)
三、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六个时期:1.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诸子著作涉及语言问题,语言学萌芽时期2.两汉,重点讲文字词汇,语言法确立时期3.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语音研究趋向稳固5.元明,语音面向实际(今音)6.清代,古音古义研究为主,传统语言学的大总结时期
四、中国语言学史是世界语言学史的一部分:国外语言学史,古印度,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未受重视的原因: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②长期闭关自守③缺少介绍第一章先秦语言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包括秦代)
有语言学的证据:①有方言调查②词义辨析③有修辞④出现训诂(《尔雅》)⑤语言理论⑥汉字
第一节
1、先秦诸子的语言观(见于诸子哲学观点,不系统的,片段的)
1.孔子—正名论(名不正,则言不顺)
2.老子—名的产生(道可道,非常道)
3.墨子的语言学理论①交际过程(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②谈论事物名称的分类
2、事物的分类:名:达(通称,物)类(马)私(专用名,臧)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正名篇》
1.论词和概念语言思维的关系异:目异,耳异,口异,鼻异,形体异,心异
☆人们有了抽象的语言思维,就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来认识社会、自然界的规律,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

2.谈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名—实的关系)
荀子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正名篇》
(名称与事物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本质的联系,名称是为了命名各种事物的假定符号,语言有相对的稳定性,名和实是一种辩证关系,名对于实既不是本质联系,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武断符号。


3.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言语异声)
南北两系:南系楚语,越语北系夏语
第二节
一、训诂学(解释学)
1.训诂的产生:
2.方式:训诂的方式基本齐备
①同训:(天帝皇后群公,皆君也)把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放在一起,用另外的词解释
②递训:(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用几个词递相解释
③形训:(蛊,皿虫为蛊)分析汉字的结构来解释字义
④因声求义:顺着字的读音线索,探索字义
二、《尔雅》(我国最早的而又保存下来的按意义编排的词典)
1.名称:《汉书·艺文志》古文读音尔雅,故解古今语可知也。

尔:接近雅:正确、准确
2.作者:最早为《尔雅》作著的是晋代郭璞,说“兴于中古,隆与汉氏”,成熟于战国末年,无准确作者
3.内容:原有20篇,现存19篇,共收1091条,4300多个词
《尔雅》前三篇,收录2000多个词,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
①释诂:将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列在一起,用一个当时通用的词来解释(卬、吾、台、予、朕、甫、余、言:我也)
②释言:被解释的是常用词,有时是两三个(贸、贾:市也)
③释训:解释描写事物形貌的词,多是叠字(穆穆肃肃,敬也)
④释亲:解释事物名称为主,收集专用名词,又分小类别,关于亲属(夫为考,母为妣)
⑤释官:解释人们所居房屋的道路名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⑥释器:解释一切日用器物、饮食和兵器的名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⑦释乐:解释各种乐器及演奏各种乐器的名称(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
⑧释天:解释天文、历法、地理的词(穹苍,苍天也)
⑨释地:有关地理方向的名词(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⑩释丘:指自然形成的高地名称的解释(坟,大防)
⑾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⑿释水:“浒,水厓”
⒀释草:解释草本植物(卉,花卉;荼,苦菜)⒁释木:解释木本植物(灌,木族生为灌)⒂释虫:蚬,缢女⒃释鱼:解释各种鱼类名称
⒄释鸟:解释各种鸟类名称和形体(仓庚,黄鹂)
⒅释兽:羆,如熊,黄白文⒆释畜:獒,狗四尺为獒
4.《尔雅》的体例
A.1用一个常见词解释另一个词;2把许多词义相同的词归纳在一起,用一个词来解释
释诂第一条是“始”,第二条是“君”,最后一条为“死”(可能是后人后加)倒数第二条为“终”。

畯:农夫也
B.属中求别:近义词强调不同(岁、祈、年、载)
C.描写:狒狒,如人披发,迅走,食人
D.互训,递训,声训:贵之为言归也
5.《尔雅》的局限
①没有注意到词义间的差别②解释的有的不是词而是句子③有的词列出了却未解释
第三节先秦时期的汉字研究
一、汉字的起源:仓额造字
二、周秦时期书同文
第二章两汉时期语言学(前2世纪—前3世纪)
第一节汉代方言学
杨雄的《方言》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著作,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比较方言著作。

1.方言的体例: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全书现存十三卷,669条,11900多字
卷一、二、三、六、七、十、十二、十三解释一般性词语
卷四(服制)卷五(器物)卷八(动物、家禽)卷九(兵器、车、船)卷十一(昆虫)第十二、十三卷体例与前十一卷有所不同,此二卷内容达到全书38%,多达251条,因此有人推测此两卷为四卷所合
2.《方言》的成就:
⑴杨雄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地域上的转移,正确认识方言的地位
⑵杨雄提出了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划分方言所用词语①通语:共同的或流行较广的语言②某地之间语:某些地方之间所用的语言,范围较通语较窄③某地语:某一地方的方言词(大方言区、次方言区、小方言区)杨雄所调查的地方东北到朝鲜、西北到西秦、东南到吴越、南到桂林(具有广阔性)
⑶杨雄注意到词的语义差别(耸、耳宰:聋也;生而聋,双聋,谓之耸;听而不聪谓之耳宰)
⑷在收集材料的方面,杨雄采用了调查的方法,并使用了现有的材料,这一点受到罗常培的称道。

3.《方言》的局限:
①杨雄采用了调查的先进方法,但其记音工具有先天的缺点(运用汉字记音,反切还未发明)
②杨雄仅靠自理力量去记,有遗漏
③点差的主要记载是方言词汇
第二节汉代文字学
一、汉代的文字整理
司马相如《凡将篇》杨雄《训纂篇》杜林《苍颉故》
二、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1.许慎在图书馆工作过
2.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原因
⑴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代重视识字的教育,与仕途相结合)
⑵由于汉代经学发达,古今文经增长
⑶许慎从语言文字的实际出发,具有正确的语言学观点
①许慎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具有发展的观点,开始有八卦、后有结绳,再有仓颉初造书器,秦统一文字
②许慎对繁杂的汉字进行分析,发现其内部严密的系统:六书。

许慎运用六书分析字形,并对其下了定义,取了例字,大规模使用六书
③能联系社会实际,来看待语言问题。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主要因为国家不统一。

《说文解字》的地位极端重要,标明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成熟的建立起来
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如今所见的《说文解字》是宋初的徐铉校对本,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共收9353个字,重文1163个字,13441个解说文字,分成540个部首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的字体分类
4.《说文解字》的贡献
①创学科(汉字学从许慎开始)许慎第一个编汉字字典,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发明,很好处理了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说文解字》中先列小篆字头,然后解释意思,最后再说明读音,注音多为形声字(占80%),方法为“从**声”其余为“读若*”
②通百科。

“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
③存古篆。

对篆书保存有功,基本保存原貌
④达神恉(神秘的旨意所在)努力将字的本义解释出来
⑤存古音。

珍贵且准确
⑥对文字统一起了规范作用
5.《说文解字》的不足:
在字义解释上,有的太笼统,有的没做解释,有的利用封建说教解释字义
6.《说文解字》的影响:
大小二徐(徐铉、徐锴)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推举说);桂馥《说文解字义正》(说解根源);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解释条例、体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三节汉代词源学
一、词源学与汉代声训
1.词源学又叫语源学,任务是探索词的形式和意义的来源及演变历史
①本质论:认为词和所反映事物具有一致的本质的联系
②约定论:认为词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一种这回约定
2.声训:用音同、音近词去说明被解释词的来源(词源学);以声音为线索来解释词义的方法(训诂学)
两汉声训的特点:理论性;政治性;主观随意性;普遍性
二、刘熙和他的《释名》
1.作者:说法不一,最后认定是刘熙
2.《释名》的内容和体例
⑴共八卷,27篇,共收1502个词,大多用声训办法
《释名》与《尔雅》比较:
①在分类上,与《尔雅》大体相似,但更为详细(尔雅19篇,释名27篇)
②收词原则和解释方式不一样,释名中没有动植物名称,但是有形体、姿容、疾病、丧制等
③在宗旨上有所不同,尔雅收集的是前代的故训,释名主要探讨事物命名由来,是词源词典
⑵类型:①同字为训②同音为训③同韵为训④同声为训
⑶声训的评价和《释名》的局限①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认为声训需要批判②局限:思想倾向上,有一些是有封建思想和神秘色彩;语言上,对于复音词的解释是错的,因为他将其拆开了;语源学上,在解释词的来源时,与不同的词建立了词源关系
⑷《释名》的价值
①有一些解释比较到位的例子②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面貌有重大作用③对考证东汉时的语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④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释名》与《说文解字》比较:
①所收字数较少②收词原则不同③说文收单字,释名收词,所以说文中无双音节词,而释名中有很多双音节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第一节反切与四声
一、反切
1.反切的释义:近现代吴承仕《经籍旧音序录》中说:反切是古人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来拼出另外一字的读音,利用双生叠韵,如丁,当经切,丁叫做切字,当经为切语
2.反切的产生:①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创始人为孙炎②认为从西域传入我国③认为是中国自周朝以来就固有的
3.反切的价值:①在注音字母正式公布以前,反切一直是汉语汉字注音的重要工具,孙炎《尔雅音义》是第一个使用反切的②反切法的创造,为韵书的产生装在了条件③反切不仅有注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海有统一读音的作用④反切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相当大的作用,一是研究上的作用,我们根据反切可研究语音体系,建立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

二是编纂字典词典,对词典的审音,定音,反切有巨大的作用
二、四声
1.四声的发现:南北朝之前,汉语有音调之实,而无声调之名。

南朝齐时,周颙、沈约明确提出四声。

《四声指归》中记载:宋末以来,只有四声之目,沈氏乃注其谱论,曰起自周颙。

2.四声发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和佛音的转读有关
3.四声的调值:古代四声,平上去入
4.四声说是为建立五言诗的格律服务的
第二节韵书与辞书
一、韵书
定义:韵书是一种按音续编排的字典(查韵字用的)
二、辞书
1.张揖《广雅》,仿《尔雅》而作
2.吕忱《字林》,是《说文解字》体系的字典
3.顾野王《玉篇》,是此时期的重要字典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概括出五大特色:①引证悉出原书②证据不孤③按语明白④广收异体字⑤保存古书之材料
《玉篇》以楷书为字头,是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有反切注音
4.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之书,全书共30卷一卷序录为纲,二卷至三十卷为十四部书所作音义(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第四章隋唐宋语言学
第一节《切韵》系韵书
一、陆法言和《切韵》
1.作者:陆词,字法言
2.《切韵》内容和体例: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韵书,因“唐韵行而切韵废,广韵行而唐韵废”而失传。

按“平上去入”分卷;共五卷,分为193韵,收字12158个;收字较为简单;不正字形;成书目的:诗文用韵;审音
二、《切韵》系韵书
王仁熙《康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李舟《切韵》
三、陈彭年《广韵》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带有法律性质
1.《广韵》内容和体例:
共五卷、平(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全书收字26194,191692个注解,引用270多种古籍,206个韵部;按韵部收字,同音字放在一起,,每个字下有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字
2.《广韵》的地位:①由于官修,编写的人多,手机材料也多,印刷数量多,发行数多,所以《广韵》成为切韵系书的集大成者,宋以后传统音韵学便以《广韵》为研究中心。

《广韵》是研究古音字的阶梯②《广韵》是研究等韵所必须的参考书,一部分析发音原理、发音方法的著作③后世编纂韵书,以及研究各地方言,也要以《广韵》作为重要的依据。

第三节唐宋文学
一、正字形之学(帮助大家辨别字形,避免写错字)
1.颜元孙《干禄字书》
2.张参《五经文字》
3.玄渡《新加九经字样》(九经:三礼、三传、诗
经)
二、说文之学(对《说文解字》进行订正,发现错误)
1.李阳水《刊定说文》,研究《说文解字》三十年,著书三十卷
2.大小二徐,宋代研究《说文解字》的专家,徐铉(兄)徐凯(弟)
徐铉奉召校订《说文解字》,现行的《说文解字》皆为“大徐本”,较原本有几处变化:①改分卷,正文十四篇,序目一篇共十五篇(十五卷),徐铉将美卷分为上下,改成三十卷②增加了反切③增加了注释(有明确标明“臣铉等曰”)④在正文中补充了19个字(如诏、志、鉴)⑤增加了新附字(增加402个)
小徐《说文解字细撰》四十卷,“小徐本”有研究性质,阐释《说文解字》的义例
3.郑樵《六书略》,在例字上做进一步分析,对部首分布进行调整,540个部首分成330母(母部)和子部
三、右文说
形声字(一个形旁,一个声旁,最主要的构型安排是左形右声)
右文就是指形声字左边的声旁,认为声旁是表义的(这是右文说所持的观点)
右文说的评价:左文(形旁)没有问题,但右文表义作为普遍规律来看待是不科学的,不是所有形声字声旁都表义或都表相同意义,汉字不受汉语的制约,而是受到汉字系统本身的制约。

四、古文字研究
1.六艺文字(孔子笛子用来写经的文字)
2.钟鼎文字
第五章元明语言学(13世纪中叶—17世纪初)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周德清根据元曲音韵,把音韵归为19部,收5866字(另有说收5869字),无反切、无释义,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为乐府而作,周德清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六章清代语言学(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
全面总结的时代,总结性著作较多
清代语言学特点:
1.抓住上古音这个中心环节,也涉及到其他分支
2.有一个整齐、强大的学术队伍
3.有一个好的社会条件(有利于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条件)学术成就多出于苏皖一带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清代语言学不足;
1.有严重的复古主义倾向(由于对明朝的怀念)
2.理论上有片面性,具有门户之争
3.对现实问题漠不关心
4.在研究方法上,过分强调考据
马建忠《马氏文通》:第一部我国系统的语言学的专著。

马建忠精通多国外语,且小学基础好,有良好的汉字学根基,所以有撰写《马氏文通》的条件
我国系统研究语法从《马氏文通》开始
目的:揭示语言的规则,便于语文的学习
研究对象:古文
不足:太模仿西方语言学,有时与古文不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