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答:原生动物虽然由一个细胞组成,但是它具有具有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与多细胞的动物的器官相似。

鞭毛,纤毛,肉足是运动的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是营养胞器;眼点是感觉胞器。

因此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第一、第二章:基础部分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各种生物以物种的形式作为发展的一定阶段,并通过有性生殖,呈现统一的繁殖群体,占据一定空间,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如果一个物种群被长期分隔在不同的地区生活,它们之间断绝了交流,并各自演变出了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亚种。

学名:国际上规定必须用林奈创造的双名法给物种命名,用这种方法命名的物种名称叫做学名双名法:每一物种必须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是属名,后一个是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种名后再加一个亚种名。

sp.:种名不能确定的情况。

sp. nov.:新种-idae出芽生殖:由亲体上生出一个微小的原始体,即芽体,然后脱离亲体,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有的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

同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仅在生理上有区别。

异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不同,在生理上有性别之分。

结合生殖:生殖时,亲体并不产生配子,只是两个身体相互接触,交换它们的部分遗传物质(核物质),然后分开,各自再以横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又叫单雌生殖。

(无性)世代交替: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均黄卵:卵黄含量,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

少,分布较均匀,如文昌鱼和哺乳动物的卵。

中黄卵:卵黄集中在卵的中央,细胞质分布在卵的周围。

这种卵主要存在于昆虫中。

端黄卵:含卵黄较多,分布偏向一端,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动物极:,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

植物极:端黄卵中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受精: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

动物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爬行纲)

动物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爬行纲)

爬行纲名词解释1.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高等陆生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体以外的一些膜组织,可提供个体发育的适宜的小环境,并能吸收营养,交换气体和存放、排泄废物等)结构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2.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

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羊膜、尿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

3.蜕皮蜥蜴和蛇的角质鳞定期更换,称为蜕皮。

蜕皮次数与生长速度有关。

4.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的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

颞窝的形成与咬肌的发达有关。

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和双颞窝四种类型。

5.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后部突出的一个盲囊。

深入到胚外体腔内,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是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6.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

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

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7.胸式呼吸陆地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

借肋间肌与腹壁肌肉运动升降肋骨而改变胸腔大小,从而使空气进入腹部,完成呼吸。

8.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9.潘氏孔鳄类的心脏心室为完全分隔,但在左右体动脉基部留有一个沟通两心室的小孔称潘氏孔。

10.红外线感受器蛇类的蝰科以及蟒科部分种类具有感知环境温度微小变化的热能感受器,即红外线感受器。

11.颊窝蝮蛇类的红外线感受器,是位于鼻孔与眼睛之间的一凹窝。

窝腔被一薄膜分为内外两个小室,薄膜上有三叉神经末梢分布,是一种极灵敏的热能检查器。

12.盐腺某些爬行类具有的一种肾外排泄器官。

位于海蛇、海龟和一些鳄类的头部;能分泌高浓度的钠、钾和氮,还可以利用空气中的饱和水;盐腺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肾,对于调节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均有重要意义。

动物学答案第二章

动物学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指示生物:可用以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确定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生物,称指示生物。

如绿眼虫可作为重度污染的指标。

2.赤潮:有些种类的鞭毛虫,如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称赤潮。

赤潮造成水中严重缺氧而引起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

3.吞噬作用:变形虫等动物没有胞口,当临时的前端接触到食物时,就伸出伪足,从各方面进行包围,将固体食物颗粒裹进细胞内部,这种取食方式称作吞噬作用。

4.胞饮作用: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靠身体临时的前端,象饮水一样摄食液体食物的现象称胞饮作用。

5.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摄食时,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类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在细胞内完成,此为细胞内消化。

某些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亦能摄取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如腔肠动物的内皮肌细胞。

6.共栖:两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以一定关系彼此生活在一起,对寄居的动物无益害。

如人大肠中的结肠内变形虫。

7.共生: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的利益(彼此受益),如生活于白蚁肠中的超鞭毛虫。

8.滋养体:一般指寄生原虫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其寄生致病的阶段。

9.保虫宿主: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其他动物,并且这些动物都可将病源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称储存宿主)。

10.中间宿主(寄主):寄生虫无性生殖所在或幼虫所寄生的宿主。

如人为疟原虫的中间寄主(宿主)。

11.终末宿主:寄生虫有性生殖阶段所在或成虫所寄生的宿主。

如蚊为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12.裂体生殖:进入宿主细胞的孢子虫滋养体成熟后,首先是核分裂成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裂殖子,这种复分裂的方式称为裂体生殖。

13.孢子生殖:进入终末宿主的孢子虫发育至卵囊后,核和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先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形成许多孢子,一个孢子又可形成许多子孢子,最后形成成千上万个子孢子,这就是孢子虫所特有的孢子生殖方式。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模拟试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20 分〕1、伸缩泡:绿眼虫等原生动物体内的一种细胞器〔1分〕,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调整体内渗透压的平衡〔1 分〕。

2、赤潮:由于海水中富养分化,某些单细胞动物〔腰鞭毛虫等〕过量生殖导致海水呈赤色〔1分〕,引起海水污染,导致海产生物大量死亡〔1分〕。

3、刺细胞:腔肠动物体内所特有的一种含有刺丝囊的细胞〔1分〕;功能是帮助摄食和防范敌害〔1 分〕。

4、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内完全由中胚层围成的体腔〔1分〕;既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1 分〕。

5、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完全在密闭的血管内流淌〔1分〕;流速快,与代谢旺盛相适应〔1 分〕。

6、双重式呼吸:鸟类所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1分〕;肺在吸气和呼气时都有颖空气进展交换〔1 分〕。

7、早成雏:刚孵化出来,眼张开就能站立跟母鸟外出寻食的鸟类〔2 分〕。

8、留鸟:生殖地和越冬地都在统一地区的鸟类〔2 分〕。

9、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1 分〕。

养分靠胎盘自母体获得,完成后从母体内产出。

〔1 分〕。

10、侧线:鱼的体表由鳞片中心穿孔而形成〔1分〕;是鱼的感觉器官,能感觉水的低频波动〔1 分〕。

二、填空题〔每空0.5 分,共30 分〕1.现代分类学的奠基人是〔林奈〕,在其著作《自然系统》中,将动物分成〔纲、目、属、种、变种〕五个分类阶元,并建立了〔双名法〕命名法。

2、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鞭毛、纤毛、伪足〕,养分方式有〔自养、异养、腐生〕,无性生殖方式有〔二分裂、出芽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方式有〔同配、异配、接合生殖〕3、我国寄生人体的五大寄生虫病是〔黑热病、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

4、动物胚后发育幼体的产出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胚后发育的类型有〔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5、鱼类的心脏为〔1〕心房、〔1〕心室,循环为〔单循环〕;两栖类心脏为〔2〕心房、(1)心室,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心脏为〔2〕心房、〔2〕心室,循环为〔完全双循环〕。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说明答案1.物种——分类根本单位,种是具有必定的形态构造和心理特点以及必定天然散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别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才能的子女,不合种之间消失生殖隔离.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取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办法进行定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3.组织——由一些形态雷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路,配合担负必定机能的构造.4.器官——由几种不合的组织有机接洽起来,形成具有必定形态,并担负必定机能的构造.5.体系——在机能上亲密相干的器官结合起来,配合完成一种或几种心理机能的构造.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定部位长出与自身材形类似的个别,称为芽体.今后芽体可以离开亲体发育成新个别或不离开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法.7.裂体生殖(又叫复决裂和多决裂)——细胞核起首决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别,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决裂生殖方法.8.幼体生殖——某些虫豸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涯的生殖方法.9.孤雌生殖——某些虫豸如蚜虫,其不经由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子女的生殖方法.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活泼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法.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消融,经由过程小核的决裂和部分交流,最终产生8个新个别的庞杂进程.11.配子生殖——原活泼物虫体经减数决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会或受精发育为新个别.12.再生——动物身材一部分毁伤或切除后能从新长出的现象.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情形前提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养分物资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应.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养分物资由母体供应.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养分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应,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合.16.伸缩泡——原活泼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由过程紧缩和舒张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渗出功效.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构造,有孔启齿在表膜上,当动物碰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以为有防御功效.18.变形活动——变形虫在活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竭向伪足伸出的偏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活动.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材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活动和取食功效.20.寄生——一种生物生涯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养分,并对该生物有害.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代所寄生的寄主.22.中心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代所寄生的寄主.23.共栖——两种生物生涯在一路对两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离开后都能自力生涯.24.共生:两种动物配合生涯在一路,对两边有利,离开后不克不及自力生涯.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决裂球的植物极在外,小决裂球的动物极在内,与一般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相反.25.生物产生律——生物的个别发育史是体系成长史的简略而敏捷的重演.26.世代瓜代——在动物的生涯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纪律地瓜代消失的现象.27.动物体系体例——动物身材构造的对称性28.辐射对称——经由过程身材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材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29.两侧对称——经由过程身材的中心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材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系体例类型.30.五辐对称——经由过程身材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材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系体例情势.31.网状神经体系——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崛起互相交错成网状构造.这是动物界初次消失的神经体系类型.网状神经体系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32.梯式神经体系——扁形动物的神经体系类型.身材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衔接并散布到身材各部.33.链状神经体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体系类型.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构成,神经体系较蓬勃.34.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构成.起呵护等感化.35.本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本质,松散地互相衔接在一路,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6消化轮回腔——腔肠动物体壁环绕的中心腔既有消化功效又有轮回功效.37.不完整的消化体系——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力不高,称为不完整的消化体系. 38完整的消化体系——消化管有口腔.咽喉.胃肠和肛门等构成. 39.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渗出体系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曲折.多次分支的纵行渗出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尾连着焰细胞.经由过程焰细胞收集过剩的水分和液体废料,经渗出管由体不和的渗出孔排出体外.40.后肾管——大多半环节动物渗出器官的类型,起源于外胚层,为一条径直盘曲的管子,一端启齿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启齿于本体节的体表.41.马氏管——虫豸等节肢动物的渗出体系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接壤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料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42.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渗出形成的膜状构造,重要成分为蛋白质,有呵护感化.43.原体腔(假体腔)——由囊胚腔的残剩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消化管外无肌肉层.44.真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辽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接近内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表里层之间.因为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45.混杂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配合形成的.46.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材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构造基底细同的分节情势.47.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材各体节的形态构造有显著差别的分节情势.48.生殖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构造,与生殖有关.49.开管式轮回——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淌,还流到组织间隙间的轮回方法.50.闭管式轮回——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淌的轮回方法.51.单轮回——鱼类心脏同心专心房同心专心室,血液在全身轮回一周全心脏一次,轮回效力低.52.不完整的双轮回——两栖爬行类心脏构造为他心房同心专心室,血液在体轮回和肺皮轮回时经由心脏二次,但因同心专心室,由体轮回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未完整离开.53.完整的双轮回——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他心房他心室,血液在全身轮回一周全心脏二次,由体轮回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完整离开,血液轮回效力高.54.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活动器官,是体壁凸起的扁平片状崛起双层构造,体腔也伸入个中.55.外衣膜——为软体动物身材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全部内脏团.外衣膜由表里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渗出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56.外衣腔——外衣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启齿于外衣膜.57.蜕皮——因为虫豸等生物的外骨骼不克不及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按期脱去本来的外骨骼,从新长出更大而柔嫩的新骨骼的现象.58.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材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效较完整.59.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渗出到体表的坚硬的无性命的几丁质构造,具有呵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感化.其构造包含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顺应陆地生涯有重要感化.60.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管,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崛起构成,这些崛起称肺叶.60.书鳃——肢口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衍生,身材腹部后壁凸出呈叶片状,重叠似册页.61.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痕.低等水生种类鳃裂毕生计在,且有呼吸感化,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代消失.61.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起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61.世代——虫豸从卵开端,经由幼虫,或者按序经由幼虫和蛹,直到变成成虫而产生子女为止,称为一个世代.62.完整反常——虫豸生涯史中要经由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功效完整不合的四个时代,这种形态.习惯的变更称完整反常.63.不完整反常——虫豸等动物个别发育中的反常情势,在生涯史中一般仅消失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消失蛹期,包含渐反常和半反常等具体情势.64.渐反常——发育反常进程中,幼虫和成虫不同不大,生涯习惯也类似.65.半反常——发育反常进程中,幼虫不但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涯习惯也不雷同.66.逆行反常——动物经反常后身材构造变得更为简略的反常情势.67.触手冠——某些动物身材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构造,有摄食等功效.68.脊索——脊索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为消化管不和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构造,起支撑身材感化.69.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不和,高级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71.原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来自胚胎时代的胚孔.72.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代的胚孔,而是在胚孔相对的地位从新形成口.73.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消失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掉.74.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单毕生保存,并且延长到背神经管的前方.75.变温动物——动物体温随情形温度变更而变更的动物.76.恒温动物——动物体温不随情形温度变更而变更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消失羊膜的动物.77.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消失羊膜的动物.78.两栖动物——幼体必老生涯在水中,成体可以生涯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涯的动物类群.79.被囊动物——尾索动物身材外包在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故又被称为被囊动物.81.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巧性高.82.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83.前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内凹,后面凸出.84.后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凸出,后面内凹.85.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展,有椎间盘,支撑才能和灵巧性都好.86.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骼,接洽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触感染的振动抟给内耳.87.侧线器官——鱼类身材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触感染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88.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向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成雄性的现象.89.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准时代,依必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必定的滋生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长距离的迁游.90.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的前(后)肢由肱(股)骨.桡尺(胫腓)骨.腕((跗)骨.掌(趾)骨和指(趾)骨构成,各部分能灵巧活动,具五指(趾),顺应陆地生涯.91.口咽式呼吸——经由过程口咽腔底部的高低动作完成呼吸进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流功效.92.胸式呼吸——经由过程肋间肌肉的紧缩转变胸腔容积完成呼吸活动.93.胸腹式呼吸——经由过程胸廓的活动和胸腹部肌肉的紧缩完成呼吸活动.94.双重呼吸——因为鸟肺构造特别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流.95.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应生殖腺发育所需养分的构造.96.犁鼻器——位于蜥蜴和蛇口腔顶部不与鼻腔连通的嗅觉器官.97.颞窝——爬虫类头骨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增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效.98.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离隔,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共用部.99.红外线感触感染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异常敏锐的热能感触感染器,能感触感染四周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更,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迟钝. 100.羊膜卵——完成陆地滋生的重要构造,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消失羊膜. 101.愈合荐椎——鸟类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愈合而成的椎体. 102.凋谢式骨盆——鸟类腰带阁下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衔接,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103.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 104.迁移——是鸟类对转变着的情形前提的一种积极的顺应本性,成群鸟每年在滋生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长距离迁飞. 105.留鸟——长年留居某地,没有迁移习惯的鸟类. 106.候鸟——有迁移习惯的鸟类. 107.早成雏——雏鸟刚孵出时已长羽毛,眼已展开,能站立,羽毛干后就能随亲鸟觅食.108.晚成雏——雏鸟刚孵出时羽毛很少,眼未展开,不克不及站立和自力生涯,需由亲鸟豢养一段时光才干自力生涯. 109.膈肌——哺乳动物所特有,构成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隔肌的紧缩能转变胸腔的容积,是呼吸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还能和腹肌一路介入对腹部的紧缩,利于排便等. 110.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效消失了分化,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有品味功效,如许的牙齿为异型齿. 111.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效未消失分化,无品味功效. 112.反刍——反刍动物的吃草时不经细嚼敏捷吃进大量草料,在歇息时将胃中光滑的食物逆呕到口中细嚼再咽下的进程. 113.肺泡——哺乳纲肺的根本构造和功效单位,是进入肺的小支气管的末尾膨大的泡状构造. 114.肾单位——是肾脏的根本构造和功效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115.胎盘——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构造,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异常丰硕,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两边的血管慎密相贴,经由过程心理渗入渗出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资交流. 116.胼胝体——哺乳类阁下两大脑半球经由过程很多横行的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为胼胝体. 117.生殖隔离——不合种的个别在天然情形下,不杂交或杂交不育的现象.118.包囊——原活泼物不摄取养分度过不良情形阶段,其四周有体内渗出的胶质囊壁包抄,具有沾染才能.119.侧线鳞——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侧线上鳞数120.鳞式:侧线鳞数——————侧线下鳞数121.鳍式——鳍的种类.鳍条构成和数量标书面表达式称鳍式.鳍的种类用大写英文字母暗示,鳍棘的数量用大写罗马数字暗示;软鳍条的数量用阿拉伯数字暗示;鳍棘与软鳍条持续时用“-”暗示,鳍棘或软鳍条的数量规模以“~”暗示.122.齿式——暗示哺乳类一侧高低颌各类牙齿的数量.123.枕髁——枕骨大孔四周枕骨与颈椎衔接部位形成的崛起.。

【免费下载】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免费下载】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分类、进化等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基本单位)。

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祖先和一定自然分布区域,在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上彼此相似的个体所组成的能够繁殖后代的生物类群。

3、亚种(地理亚种):是种内部分个体,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理区域,与原种动物在个体形态特征和性状上,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4、品种:种内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符合人的经济目的。

5、学名:国际上采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生物名称。

6、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一般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要求是名词、主格、单数,第一字母大写,后一个为种名,多用形容词或名词。

后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7、自然分类法:以动物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或相异性总和为基础,并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及分子结构等证据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的方法。

8、刺丝泡:是草履虫具有的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系列椭圆形泡状结构,具有防御功能。

9、伸缩泡:是淡水生的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排泄胞器,是内质中连有数条收集管的泡状结构,其有节律地膨大、收缩,能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和代谢废物,以调节渗透压。

10、细胞器:是原生动物中由细胞质分化出的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和高等动物一样的各种生理机能,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

如排泄、消化等胞器。

11、变形运动:变形虫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动到指状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向前流动。

这种凝胶质与溶胶质相互转换,使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答案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1.意义:●包孢囊形成生物学意义:原生动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很好的适应性●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1)从动物演化上看,两侧对称体制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使动物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

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这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在体前部形成脑开辟了道路。

(2)两侧对称体制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

(3)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

大大增加了动物的活动性,扩大了动物空间移动范围,为动物进入新的环境——陆地创造了条件。

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

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中胚层形成的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门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更换宿主的意义①一方面和寄主的进化有关②另一方面,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一种适应。

●分节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1)分节加强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动物本身的新陈代谢作用。

(2)分节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达,特别是脑的发达,头部感觉器官的发达。

这种既分散又集中的结构形式是动物的一大进化发展。

(3)环节动物分节的特点,是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标志。

高等动物的结构以分节为基础,人的脊椎骨就是分节现象的残迹。

●初生体腔形成的意义提供体内器官发展和运动的空间;有效的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效的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运动加快。

●次生体腔形成的意义次生体腔的形成为心脏的跳动,消化管的蠕动提供了空间,促进了运动、循环、消化、排泄、生殖等功能的完善。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1脊索与脊柱2排泄与排遗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4瓣鳃5裂体生殖6体腔7物发生律8伸缩泡9完全变态10原肾管11角质膜12疣足13外套膜14凯伯尔式器 (Keber’s organ) 15书肺16化性17双名法18刺丝泡19皮肌囊20不完全变态21后肾管22混合体腔23刚毛24黄色细胞25外套腔26鲍雅诺式器(Bojanus organ) 27原口动物28生物圈29实质组织30马氏管31后口动物32肾单位33分类阶元34次生颌35龄期36初生颌37裂齿38弧胸型39脊索40咽鳃裂41尾索动物42逆行变态43固胸型44单循环45双循环46洄游47休眠48变温动物49恒温动物50群落51同源器官52同功器官53次生腭54双重呼吸55舌接型56异型齿57胎盘58颞窝59韦伯氏器60反刍61羊膜卵62.迁徙63肺泡64适应辐射65鳃囊66愈合荐椎67跗间关节1、脊索与脊柱相同点:都是身体中轴支撑器官不同点:(1)脊索是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的棒状结构,外面围以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不分节,具弹性。

脊柱是由一节节脊椎骨连接而成,既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

(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或终生具有,或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中仅在胚胎期出现;脊柱是脊椎动物终生中轴支持器官。

2、排泄与排遗排泄——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为机体所利用或有害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消化管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1)支配骨骼肌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2)从中枢发出后直达效应器从中枢发出后,要在植物性神经节换元,节后神经元达效应器(3)受意志支配一定程度上不接受意志控制(自主神经系)4瓣鳃:软体动物瓣鳃纲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

每个瓣鳃纲动物有4个瓣鳃,还要提到瓣鳃的组成结构。

5裂体生殖: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细胞核先分裂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以核为中心,细胞质也进行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后代的过程。

动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动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动物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0分)1.双名法2.刺丝泡3.外套腔4.世代交替5.皮肤肌肉囊6.假体腔7.同律分节8.龄期9.血腔 10.后口动物 11.生物学物种 12.体腔囊法 13.生物发生律 14.逆转 15.自然分类法 16.混合体腔 17.细胞器 18.不完全变态 19.适应辐射 20.两侧对称 21.完全变态 22.组织 23.系统 24. 辐射对称 25.接合生殖 26.胞饮作用 27.吞噬作用 28.幼体生殖 29.渐变态 30.昆虫的生活年史 31.保幼激素 32.皮鳃 33.洄游 34.闭鳔类 35.幽门盲囊 36.同型齿 37.新脑皮 38.双重呼吸 39.迁徙 40.开放式骨盆二、填空(每空0.5分,共60分)1.一群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相关的非细胞物质彼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担负一定的功能,称为。

2.昆虫体壁的结构由、外表皮、、和基膜构成。

⒊中胚层的产生是动物由进化到的基本条件之一。

⒋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和。

⒌杜氏利什曼原虫属于目,寄生于人内脏器官的内使人患,其传播媒介为。

⒍绦虫的身体由、和众多的体节组成,其中后者根据性器官的发育程度分为、、。

⒎软体动物的真体腔发生分散和退缩,成体只剩、、三部分。

⒏中国鲎利用呼吸,圆蛛利用和呼吸。

⒐指出下列昆虫翅的类型:蚊、蝇的后翅 ,蚕蛾的翅 ,金龟子的前翅 ,臭虫的翅。

⒑脊索动物与高等非脊索动物所共有的特征有、、、等。

11.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华枝睾吸虫生活史中所经历的虫态变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海绵动物水沟系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鳃是河蚌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包括______鳃瓣,每个鳃瓣又有______鳃小瓣,每个鳃小瓣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简明动物学题库与参考答案

简明动物学题库与参考答案

简明动物学题库与参考答案2018 一、名词解释二、判断题1、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与高等动物体上一个细胞的不同在于它能完成一个动物体所能完成的各种生理机能。

(对)2、绿眼虫只能进行光合营养。

(错)3、草履虫在有光情况下进行光合营养,无光情况下进行吞噬营养。

(错)4、鞭毛和纤毛结构相似,主要是由许多纵行微管构成。

(对)5、大变形虫的伪足既是运动细胞器又是摄食的细胞器。

(对)6、形成包囊是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方式。

(对)7、草履虫的呼吸和排泄都是通过体表进行的。

(对)8、草履虫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是靠细胞质的流动完成的。

(对)9、接合生殖是纤毛虫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对)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卵的类型划分主要根据卵内卵黄的多少及分布情况。

(对)2、世代交替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无性繁殖可以保证后代的数量,有性生殖可以保证后代的质量。

(对)3、动物的胚胎发育阶段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冲破卵壳或从母体分娩出来的整个过程。

(对)4、各种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原肠胚时,都具有5种方式。

(错)5、鸡卵发育过程中,形成原肠胚时主要是以内转法。

(对)海绵动物门1、海绵动物的体壁由皮层、中胶层、胃层三层细胞构成。

(错)2、海绵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胚层逆转现象是人们将其从演化主支上排除的主要原因。

(对)3、在海绵动物中,水沟系具有单沟系、双沟系和三沟系三种类型。

(错)4、海绵动物的胃层能分泌消化酶,能在中央腔内进行细胞外消化。

(错)5、海绵动物的水沟系统是对固着生活的良好适应。

(对)6、海绵动物的体型都是辐射对称的。

(错)腔肠动物门1、腔肠动物的体壁是由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三层细胞构成的。

(错)2、水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过浮浪幼虫阶段。

(错)3、水螅通过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对)4、我们常见的珊瑚就是珊瑚虫。

(错)5、水螅身体中央的空腔既有消化作用又具循环作用。

(对)6、海葵的生殖腺在隔膜上,故起源于中胚层。

(错)7、海蜇能哲人,原因是其身体上有刺细胞,能放出毒液。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植物门(Chordata)之南宫帮珍创作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 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 外围以结缔组织鞘, 坚韧而有弹性.高等脊索植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植物只在胚胎期呈现, 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植物脊索反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植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年夜为脑, 脑后部份形成脊髓.3. 咽鳃裂:高等脊索植物在消化道前真个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这些裂孔即咽鳃裂.高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 作为呼吸器官, 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呈现.4. 尾索植物:脊索植物中最初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 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 故又称被囊植物.5. 逆行反常:在反常过程中, 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 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 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年夜, 鳃裂数目增加, 内脏位置发生改变, 形成被囊.经过反常, 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 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这种反常方式即逆行反常.6. 小肾囊:尾索植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 含有尿酸结晶.7. 头索植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植物.脊索不单终生保管, 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故称头索植物.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 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 起到感光作用.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植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 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 借助于纤毛的摆动, 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 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10. 无头类:头索植物身体呈鱼形, 体节分明, 脊索终生保管, 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头部不明显, 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故称为无头类.11. 有头类:脊椎植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呈现, 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 形成明显的头部, 故称有头类.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高等的脊椎植物, 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又称无颌类.13. 有颌类:包括脊椎植物中除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 用于支持口部、加强植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14. 原索植物:尾索植物和头索植物两个亚门是脊椎植物中最初级的类群, 合称为原索植物.15. 被囊植物:尾索植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 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份的被囊傍边, 所以又成为被囊植物.五、问答题1. 脊索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植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1. 脊索植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植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植物三个最主要的特征.脊索植物与无脊椎植物的区别与联系: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脊索植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 后被脊柱所取代;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份时期具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而无脊椎植物无脊索或脊柱, 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体腹面;无脊椎植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植物的栉鳃以及节肢植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心脏位于消化道反面;无脊椎植物的肛孔开口于躯干部末端.但脊索植物的一些结构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身体分节及闭管式循环也见于一些无脊椎植物.这些共同点标明脊索植物是由无脊椎植物进化而来的.2. 脊索植物三年夜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2. 脊索植物的三年夜主要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 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 外围以结缔组织鞘, 坚韧而有弹性.高等脊索植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植物只在胚胎期呈现, 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背神经管:位于脊索植物脊索反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植物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高等脊索植物在消化道前真个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即咽鳃裂.原索植物和原始水栖脊椎植物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 作为呼吸器官, 陆栖或次生水栖脊椎植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呈现.3. 脊索植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脊椎植物亚门分为哪几个纲?各亚门和各纲有何主要特点?3. 脊索植物门分为尾索植物、头索植物、脊椎植物三个亚门.尾索植物亚门的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 成体退化消失, 体表有被囊.头索植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 并终生保管.咽鳃裂众多, 身体呈鱼形, 分节, 头部不明显.脊椎植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呈现, 随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在前端, 形成明显的头部.脊椎植物亚门包括以下几个纲:圆口纲:无颌, 缺乏成对附肢, 单鼻孔, 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软骨鱼纲:骨骼为软骨;呈现上、下颌, 体表被鳞, 鳃呼吸, 成对的附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硬骨鱼纲:骨骼为硬骨;其它同软骨鱼纲.两栖纲:皮肤裸露, 幼体用鳃呼吸, 以鳍游泳, 经过反常后的植物可陆上生活, 用肺呼吸, 具五趾型附肢.爬行纲:皮肤干燥, 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二心房、一心室, 心室具不完全分隔, 胚胎发育中呈现羊膜.鸟纲:体表被羽, 前肢特化成翼, 恒温, 卵生.哺乳纲:身体被毛, 恒温, 胎生, 哺乳.4. 脊索呈现的意义?4. 脊索的呈现是植物演化史上的重年夜事件, 使植物的支持、呵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植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从而成为在植物界中占统治位置的一个类群.脊索构成支持躯体的主梁, 是体重的受力者, 使内脏器官获得有力的支持和呵护, 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 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年夜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植物体更有效的完成定向运动, 对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脊椎植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呈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呵护, 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5. 以海鞘为例, 说明何谓逆行反常?5. 海鞘幼体形似蝌蚪并具有脊索植物的三年夜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 脊索背方有中空的神经管, 神经管前端还有膨年夜的脑泡, 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 消化道前端分化成咽, 并有少量成对鳃裂.幼体经短时间的自由生活后, 身体前真个附着突起粘着到其它物体上, 开始反常.反常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脊索和肌肉逐渐萎缩, 并被吸收而, 神经管及其感觉器官退化为一个神经节.咽部扩年夜, 鳃裂数急剧增多, 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取代.附着突起在反面生长迅速, 把口孔的位置推倒另一端, 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180°的角度.最后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呵护身体的被囊, 使它从自由生活的幼体酿成自由生活的柄海鞘.柄海鞘经过反常, 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 体型变得更为简单, 这种反常即逆行反常.6. 脊椎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6. 脊椎植物是脊索植物门的一个亚门, 所以其具有脊索植物的三年夜共同特征.但脊椎植物是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 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是呈现明显的头部, 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 并呈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脊柱取代脊索, 成为身体的支持结构, 高等脊椎植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 高等脊椎植物被脊柱取代, 脊索退化仅留痕迹;除圆口纲外, 呈现了上下颌, 能主动捕食, 提高代谢能力;除圆口纲外, 呈现了成对的附肢, 增强了运动能力, 扩年夜了活动范围, 提高了取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鳃作为水生植物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完善, 陆生脊椎植物仅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 成体用肺呼吸;集中的肾脏取代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肌肉质的有收缩功能的心脏取代了腹年夜动脉, 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 高等植物心脏中缺氧血和多氧血进一步分开, 代谢能力进一步提高.7. 尾索植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 尾索植物是脊索植物门中较为高等的一个类群, 主要特包括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 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 身体包裹在被囊傍边, 营固着生活或自由生活;体表有出水孔和入水孔, 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 咽外围有宽年夜的围鳃腔, 与出水管相通;由于营固着生活,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退化, 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一个神经节.无专门的感觉器官, 仅有少量感觉细胞;排泄系统退化,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 只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牝牡同体, 异体受精, 也可营无性的出芽生殖;固着生活的种类具有逆行反常现象.8. 以文昌鱼为例试述头索植物的主要特征?8. 头索植物的主要特征有脊索终生保管, 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但缺乏真正的头和脑;身体呈鱼形, 无明显的头部, 具鳍, 平时少活动, 身体半埋于沙中, 借水流滤食, 夜间可在水中做长久游动;无骨质的骨骼, 脊索是身体的主要支架;背部肌肉发达, 腹部薄弱, 肌肉由多对“<”形肌节构成;咽部扩年夜, 是呼吸和收集食物的场所;闭管式循环系统, 无心脏, 但具搏动能力的腹年夜动脉, 因而被称为狭心植物;排泄器官由数对肾管组成, 结构与功能与环节植物的原肾相似;)中枢神经系统是一条纵行于脊索反面的背神经管, 神经管前端膨年夜为脑泡,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泡发出的“脑”神经和神经管两侧发出的脊神经;与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相联系, 感觉器官不发达, 具有光感受器脑眼.9. 试述脊索植物起源.9. 脊索植物起源于无脊椎植物, 其中棘皮植物和半索植物与脊索植物亲缘关系较近的观点为年夜大都人所接受.棘皮植物和半索植物均为后口植物, 其中胚层由原肠突出形成, 棘皮植物的短腕幼虫和半索植物柱头幼虫在结构上相似, 且肌肉中既含有肌酸又含有精氨酸, 这些标明这两类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同时也标明它们与脊索植物关系较近.大都人认为棘皮植物和脊索植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索植物的祖先可能类似于尾索植物的幼体, 它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经过反常, 成为固着生活, 具鳃裂作为取食和呼吸器官, 另一个方向是幼体期延长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不再反常, 发生生殖腺并进行繁殖, 发展成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自由运动的脊索植物.10. 试述文昌鱼的血液循环途径?10. 文昌鱼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闭管式循环.无心脏, 可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年夜动脉.由腹年夜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 完成气体交换后, 于鳃裂背部汇入2条背年夜动脉根, 背年夜动脉根含有多氧血, 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各器官, 向后合成背年夜动脉, 再由此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身体前真个动脉血经过气体交换后最后注入一对前主静脉;身体后部的动脉血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成为静脉血, 少部份经尾静脉进入肠下静脉, 年夜部份则流进2条后主静脉, 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汇流至一对总主静脉(居维氏管).左右总主静脉汇合于静脉窦, 然后通入腹年夜动脉.从肠壁返回的毛细血管集合成肠下静脉, 接受部份尾静脉血液;肠下静脉前行至肝盲囊处血管又形成毛细血管网, 由于这条静脉两端在肝盲囊区都形成毛细血管网, 因此称作肝门静脉, 由肝门静脉的毛细血管再一次合成肝静脉汇入静脉窦.11. 试述海鞘和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11. 海鞘固着生活, 所以它只能借助于水流的流动完成呼吸和摄食过程.海鞘的消化道由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咽几乎占整个身体的3/4, 咽壁被许多鳃裂洞穿, 水流进入咽后再经鳃裂进入围鳃腔, 经出水管孔流出体外, 咽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当水流经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海鞘的咽内壁腹侧和背侧中央各有一条具有纤毛细胞和腺细胞的纵沟, 为内柱和背板, 纤毛不竭摆动使进入体内的水做定向流动, 腺细胞分泌黏液将随水流入的食物颗粒粘成食物团, 进入食道.食物团在胃肠内消化吸收, 残渣经肛门排出.文昌鱼的呼吸和摄食过程与海鞘类似.文昌鱼靠触须、轮器和口部缘膜触手的摆动, 使带有食物颗粒的水流经口入咽, 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文昌鱼咽部作为收集食物和呼吸的场所极度扩年夜, 约占身体全长的1/2, 咽腔内构造与海鞘相似, 具有内柱、背板、围咽沟等构造, 食物颗粒的运动也是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完成的.文昌鱼的咽壁两侧有数目众多的鳃裂, 鳃裂内壁布有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 水流流过时完成气体交换.12. 试述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和反常?12.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需经历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几个时期, 才华孵化成幼体.胚胎发育:受精卵进行均等的全分裂, 屡次分裂后形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桑椹胚细胞继续分裂, 中心细胞向胚体概况迁移, 从而酿成空心囊胚, 囊胚中为囊胚腔.囊胚中的植物极年夜细胞内陷与植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 囊胚腔因挤压而消失, 形成原肠胚.此时囊胚腔被原肠腔取代, 原肠腔以植物极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 胚胎形成内胚层、外胚层两层细胞.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 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形成神经褶, 然后卷合围成神经管, 管内为神经管腔.前端以神经孔与外界相通, 后端经胚孔与原肠相通形成神经肠管.此时胚胎称为神经胚.背神经管形成的同时, 脊索和中胚层也在形成.原肠反面正中呈现一条纵行的隆起实体, 逐渐与原肠分离后形成脊索.脊索两侧各有一列按节排列和彼此连接的体腔囊, 即新发生的中胚层.体腔囊中的空腔即体腔, 后因体腔囊壁前后沟通, 在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次级体腔.体腔囊分化为背、腹两部份, 背部称为体节, 将来形成脊索鞘、背神经管外的结缔组织、肌隔、肌节、真皮等;腹部称为侧板, 后发育成体腔膜、肠管外围组织、肾管等.体壁与侧板交界处体腔壁上形成突起, 发育成生殖腺.反常:从受精卵经20多个小时胚胎发育结束, 全身具纤毛的幼体突破卵膜, 进入海水.幼体期约3个月, 身体增年夜的同时呈现前庭, 鳃裂数目增加, 并由原来直接开口于体外酿成通入新形成的围鳃腔中.第十五章圆口纲(Cyclostomata)一、名词解释1. 鳃笼:圆口纲具有的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特殊构造.由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4对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鳃笼紧贴皮下, 包在鳃囊外侧, 不分节, 末端构成呵护心脏的围心软骨.2. 单鼻类: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 开口于两眼中间的稍前方或吻端, 因此又称单鼻类.3. 囊鳃类:即圆口类, 它们具有共同的鳃囊结构, 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位于鳃囊中, 因此又称为囊鳃类.4. 角质齿: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齿, 见于七鳃鳗口漏斗的壁上及舌上, 用于刺破鱼的体表.脱落后可以再生.也见于两栖类的蝌蚪及单孔类的胚胎时期.5. 鳃囊:圆口纲特有的结构, 位于内鳃孔和外鳃孔之间呈球形的构造, 囊的背、腹、侧壁上均着生有鳃丝, 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6. 沙隐虫:七鳃鳗的幼体, 其摄食和生活方式与文昌鱼相似, 经过3~7年后, 于秋冬之际经过反常成为成体.五、问答题1. 七鳃鳗的神经系统有那些特点?1. 脑具有年夜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的分化, 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年夜脑半球不发达, 前端连年夜形嗅叶;间脑顶壁有松果体、顶器、脑副体, 底部有漏斗体和脑下垂体;中脑仅为一对略膨年夜的视叶, 具脉络丛;小脑不发达, 与延脑未分离, 仅为一狭窄的横带;视神经不形成视交叉;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由头骨之外的延脑两侧发出;脊神经的背根、腹根不愈合成混合神经.2.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主要区别有哪些?3.. 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是最高等的脊椎植物?3. 圆口纲生物是脊椎植物中最高等、最原始的一类, 七鳃鳗是圆口纲的代表植物, 其原始特征有: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无成对偶鳍, 支持奇鳍的是不分节的辐鳍软骨.尾鳍为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原型尾, 这是水栖无羊膜植物中最原始的尾型;终生保管脊索, 外围脊索鞘, 用于支持体轴, 尚未形成椎体;脑颅主要由脑下的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 脑颅不完整, 除左右耳囊软骨之间有一联耳软骨, 均覆有纤维组织膜, 这种状态相当于高等脊椎植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肌节前后的肌膈, 肌节间无水平膈, 故不分轴上肌和轴下肌;胃未分化, 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和一条纵行的螺旋瓣, 是增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开始呈现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脑的各部份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无任何脑曲.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还未与延脑分离, 仅为一狭窄的横带;生殖腺单个, 无生殖导管.4. 七鳃鳗有哪些适应寄生与半寄生生活的特征?4. 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生活的特征有: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 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 吸食血肉.舌位于口底, 由环肌和纵肌构成, 能做活塞式运动;七鳃鳗具有特殊的构造—鳃囊, 分别与内鳃孔和外鳃孔连接.鳃囊的背、腹、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 是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孔周围有强年夜的括约肌和缩肌, 控制鳃孔的启闭, 水可以从外鳃孔流入, 在鳃囊交换气体后, 仍由外鳃孔流出, 以适应它们吸附在寄主体表或钻入鱼体内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作用的半寄生生活;七鳃鳗在眼眶下口腔后有一对“唾腺”, 以细管通至舌下, 腺的分泌物具有抗凝血作用, 对寄主进行吸血时, 能阻止植物创口血液凝固.5. 试列举脊椎植物进化史上重年夜的进步事件, 并说明每一进步事件的生物学意义.5. 从圆口类演化到哺乳类, 呈现了五次飞跃, 即从无颌到有颌、从水生到陆生、从无羊膜卵到有羊膜卵、从变温到恒温、从卵生到胎生.颌的呈现是脊椎植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上、下颌是植物索食、攻击和防御器官, 也是营巢、求偶、钻洞和呼吸进水时的工具.颌的呈现及其多用途的活念头能, 还增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它相关器官的发展, 带动了植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植物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 发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两栖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发展陆生植物特有的骨骼结构.包括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以及脑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 使羊膜植物完全解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对水的依赖, 确保脊椎植物在陆地上繁殖.鸟类和哺乳类是都是恒温植物.恒温植物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能力.从而使体温坚持在相对稳定的和略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 增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高温下, 机体细胞对安慰反应迅速而耐久, 肌肉粘滞性下降, 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 提高了植物快速运动能力, 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还减少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 扩年夜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呵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 保证了酶的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晦气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第十六章鱼类(Pisces)一、名词解释1. 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 呈管状或沟状, 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 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 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 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1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3. 罗伦氏壶腹:又称罗伦瓮、罗伦齐尼瓮或罗伦氏器, 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 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 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份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 也能感知电压.4. 膜质骨:发生上, 不经过软骨阶段, 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 直接骨化形成的.如顶骨、鳃盖骨等.5. 软骨化骨:又称软骨原骨、替代性骨, 在发生上, 经过软骨阶段再骨化形成硬骨.如脊椎骨等.6. 红腺和卵圆窗:红腺位于闭鳔类的鳔前腹面内壁上, 为单层或多层上皮褶, 下面有年夜量的微血管构成特异的网状构造,。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一、动物学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分布、生态、进化以及与人类关系等科学领域的学科。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s)是指无脊椎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脊椎动物脊椎动物(Vertebrates)是指具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进化地位都具有显著的特点。

四、形态学形态学(Morph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变异规律的学科。

形态学包括个体形态学和群体形态学。

个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群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群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和演化规律。

五、解剖学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局部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局部结构,如肌肉、骨骼、血管等。

六、生理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生理学包括细胞生理学、组织生理学、器官生理学和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生殖发育等生命活动。

七、分类学分类学(Taxonomy)是研究生物分类、命名和描述的学科。

分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演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

分类学的方法包括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八、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学试题答案

动物学试题答案

动物学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类器官指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分化出不同的部份,执行不用的功能,如纤毛、伸缩泡等,又叫细胞器。

2. 细胞内消化指原生动物把吃进的食物,水与溶酶体结合形成食物泡,食物在食物泡中消化。

3. 外骨骼指节肢动物的体壁很厚,表皮层分内、外表皮,它们属非细胞结构,主要化学成份为钙盐,蛋白质和几丁质三种。

几丁质为节肢动物特有,柔韧、不溶于水、酸、碱等,内表皮厚,外表皮薄而致密,在蛋白质和几丁质复合体中沉积有钙盐或骨蛋白时,就变得坚硬称为外骨骼。

4. 辐射对称指腔肠动物的身体,通过身体中轴,可做无数个切面,对称,即通过口面和反口面的中轴,有许多切面能使动物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只有上、下之分,而无前、后、左、右之分。

5. 疣足指环节动物的沙蚕类,它们的体腔连同体壁向外突起,形成薄片状,每体节一对游泳之用的扁平片状物。

6. 脊索指脊索动物从前向后支持身体纵轴的构造,它位于身体背部,神经管背方。

7. 洄游:指鱼类在一定时期,按一定路线进行集体的迁徙活动。

8. 泄殖腔:指鸟类排泄和生殖的共同通道。

9. 中间寄主:指寄生虫的蚴虫所寄生的寄主。

10. 鸣肌鸟类有1-7对条状肌肉,连接气管和胸壁,用于鸣叫的肌肉。

11. 后肾管指环节动物蚯蚓每个体节有一对,两端开口的肾管12. 羊膜卵爬行类具有的能在陆地繁殖的硬壳卵,因为此卵有丰富卵黄,能通气,又具有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解决了胚胎的营养,排泄和呼吸等问题。

13. 开放式循环血液不仅在血管中流,还进入血窦,即血管是不完整的。

如节肢动物14. 胼胝体连接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白色的神经纤维束。

15. 伪足指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其身体的任何部份都可以伸出临时性的突起,起运动作用。

16. 早成鸟早成鸟是母鸟孵出的小鸟立刻就能走动,眼睛睁开,可以跟随母鸟寻食。

17. 复胃指有四个胃:瘤胃、网胃、瓣胃、真胃18. 贝壳软体动物体表由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硬壳,保护柔软身体19. 囊肺节肢动物蛛形纲腹部体表向内凹陷形成书肺囊,其中有许多书页状的肺页,起呼吸作用,外有呼吸孔20. 刚毛指环节动物蚯蚓的体壁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囊中的毛原细胞分泌的针状、突出体表。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汇总一、名词解释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

包囊:当环境因素不利时,原生动物可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外壳,既包囊。

裂体生殖: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

刺细胞:肠腔动物特有的,内含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刺丝,刺细胞外侧有针,当刺针受刺激,刺丝翻射出来,射出毒液,将对手麻痹或杀死。

外骨骼:是节肢动物门外壳的俗称,因为坚硬有如骨骼,因此得名。

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

体壁由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基膜和角质层。

表皮细胞层由一层活细胞组成,它向内分泌形成一层薄膜,叫做基膜,向外分泌形成厚的角质层。

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构造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次生腭: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

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

胎盘: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与性机能有关的器官。

新脑皮:由侧脑室外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原脑皮,接受全身感官传来的信号,综合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产生相应反应二、填空(一)无脊椎动物1、水螅的消化方式有___细胞内__消化和__细胞外___消化两种2、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体壁分外层、中胶层、内层,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

3、疟疾是由虐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4、昆虫的口器包括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嚼吸式五类。

5、蝗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6、软体动物中除腹足类外,基本的体制是相同的,为两侧对称,而腹足类与其他软体动物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发育过程中具扭转现象,为次生性左右不对称。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子代不育。

2.孤雌生殖: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卵子不经受精而直接发育成为子一代的现象。

后代全为雌性的称产雌孤雌生殖,如,轮虫;后代全为雄性的称为产雄孤雌生殖,如,蚜虫。

3.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状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顶纤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

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

例如沙蚕的间接发育。

4.世代交替:动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轮流进行、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循环出现的现象。

例如,轮虫的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5.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一种结构。

发育过程中由背面皮肤形成褶皱扩大向下包围而成,具保护、呼吸、分泌贝壳等功能,由两层表皮中间夹一层结缔组织构成,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为外套腔,具排泄、消化、生殖开口及鳃,足等。

其数量一般1-2个如乌贼、河蚌。

6.马氏管:某些陆生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的排泄器官,由其肠壁外突形成的一组盲管构成,通过其管壁的渗透作用从血腔里吸收代谢废物,开口于消化道,并排出体外。

如蝗虫。

7.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细胞,分布于体表或内胚层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根据放出的刺丝性质不同,可分为:穿刺刺丝囊;粘性刺丝囊和卷缠刺丝囊。

例如水螅的刺细胞。

8.胞饮作用:原生动物的摄食方式之一,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粘附于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内端断下来,形成食物泡,并与溶酶体结合形成消化泡,后吸收有用物质。

如大变形虫。

9.吞噬作用:原生动物或其它动物细胞吞食固体物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的植物极在外,小分裂球的动物极在内,与一般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相反。

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动物体制——动物身体结构的对称性28、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9、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0、五辐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形式。

31、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

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

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32、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

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3、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系统类型。

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组成,神经系统较发达。

34、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

起保护等作用。

35、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6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37、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8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管有口腔、咽喉、胃肠和肛门等组成。

39、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

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

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40、后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来源于外胚层,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

41、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42、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膜状结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有保护作用。

43、原体腔(假体腔)——由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消化管外无肌肉层。

44、真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

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

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靠近内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内外层之间。

由于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

4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共同形成的。

46、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分节形式。

47、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

48、生殖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结构,与生殖有关。

49、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间的循环方式。

50、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

51、单循环——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

52、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爬行类心脏结构为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在体循环和肺皮循环时经过心脏二次,但因一心室,由体循环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未完全分开。

53、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由体循环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效率高。

54、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突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

55、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

56、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

57、蜕皮——由于昆虫等生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定期脱去原来的外骨骼,重新长出更大而柔软的新骨骼的现象。

58、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体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能较完备。

59、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

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

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60、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管,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

60、书鳃——肢口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衍生,身体腹部后壁凸出呈叶片状,重叠似书页。

61、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缝。

低等水生种类鳃裂终生存在,且有呼吸作用,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期存在。

61、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361、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62、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功能完全不同的四个时期,这种形态、习性的变化称完全变态。

63、不完全变态——昆虫等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形式,在生活史中一般仅出现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出现蛹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等具体形式。

64、渐变态——发育变态过程中,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65、半变态——发育变态过程中,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66、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67、触手冠——某些动物身体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结构,有摄食等功能。

68、脊索——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消化管背面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支撑身体作用。

69、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背面,高等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

71、原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

72、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在胚孔相对的位置重新形成口。

73、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

74、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

75、变温动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76、恒温动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

77、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动物。

78、两栖动物——幼体必需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

79、被囊动物——尾索动物身体外包在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故又被称为被囊动物。

81、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活性高。

82、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

83、前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内凹,后面凸出。

84、后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凸出,后面内凹。

85、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坦,有椎间盘,支持能力和灵活性都好。

86、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骼,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振动抟给内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