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糖原的代谢与合成代谢
生物化学 糖代谢
6 ATP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2*异柠檬酸→2*α -酮戊二酸 2*α -酮戊二酸 →2*琥珀酰CoA
辅酶
NAD+ NAD+ FAD
ATP
2*3 2*3
2*琥珀酰CoA →2*琥珀酸
2*琥珀酸→2*延胡索酸
2*1
2*2
2*苹果酸→2*草酰乙酸
NAD+
2*3
24ATP
总ATP数: 第一阶段——6或8 第二阶段——6 第三阶段——24 36 或 38ATP
活性受NADP+/NADPH比值的调节,NADPH能强烈
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戊糖途径的流
量取决于机体对NADPH的需求。
• 概念:有氧,葡萄糖(糖原) → CO2 + H2O • 反应部位:细胞液、线粒体 cytoplasm mitochondria
+ ATP
有氧氧化的概况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胞液) • 第二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 第三阶段:乙酰CoA → →CO2 + H2O + ATP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植物和某些藻类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糖类化合物,即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 学能(主要是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规模最大的一种 能量转换过程。
一、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1.概述 多糖和低聚糖只有分解成小分子后才 能被吸收利用,生产中常称为糖化。 2. 淀粉
3.淀粉水解 淀粉 糊精
7.无氧发酵 (Fermentation)
⑴乙醇发酵
COOH C CH3
CO2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一、糖类的生理功用:①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
②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
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二、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
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2.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3.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
即丙酮酸→乳酸。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
糖代谢(共84张PPT)
反应列表
酶
反应类型
1. 乌头酸酶
脱水
2. 乌头酸酶 3. 异柠檬酸脱氢酶 4. 异柠檬酸脱氢酶
水合 氧化 脱羧
5.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6. 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 7. 琥珀酸脱氢酶 8. 延胡索酸酶 9. 苹果酸脱氢酶 10. 柠檬酸合酶
氧化脱羧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 水合 氧化 加成
O R C COO-
TPP-酶A(E1)
O R C S L SH
CoA SH
OH
S 酶B( E2 ) SH
O
CO2
R CH TPP
L S
L
R C S CoA
SH
FADH2
FAD 酶C(E3)
NAD+ NADH+H+
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简图
(2)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氧化脱羧产物乙酰CoA与草酰乙酸(三羧酸
生成的NADH和FADH2 进入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生成ATP,是葡萄糖 分解代谢产生ATP的最主要途径。
葡萄糖分解代谢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10NAD+ + 2FAD + 4ADP + 4Pi 6CO2 + 10
NADH + 10H+ + 2FADH2 + 4ATP
按照每分子NADH产生3分子ATP,1分子FADH2产生2分子ATP计算, 1分子葡萄糖分解代谢成CO2和水共产生38分子ATP
又与发酵紧密联系,又称糖酵解或无氧分解。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 CO2 + H2O 。 此过程的第一个物质为三元羧酸-柠檬酸,通常称为三羧酸
循环或柠檬酸循环。分子氧是此系列反应的最终受氢体,又称 为有氧分解。
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
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糖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是生物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也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是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在细胞内进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的主要途径和相关机制。
第一节糖的生物合成糖的生物合成是细胞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化合物的过程。
主要的合成途径有光合作用和糖异生两种形式。
光合作用是指细胞通过叶绿体内的光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的过程。
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可以吸收太阳能,光合色素体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促使光合作用的进行。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光合体系中,通过光合色素体捕捉光能,产生氧化还原电位,将光能转化为高能物质膜内的质子激励。
暗反应指的是光合作用中的还原和碳固定反应,主要在叶绿体基质内进行。
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光反应所得的ATP和NADPH利用碳源还原为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
糖异生是指细胞在无光照条件下,通过有机物合成糖的过程。
糖异生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内,包括糖异生途径的两个重要过程:糖酵解和有机酸循环。
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为丁醛酸,再将丁醛酸氧化为甲酸,最终合成糖的过程。
有机酸循环是指细胞质基质内的一系列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柠檬酸等有机酸,最终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合成糖。
第二节糖的代谢途径糖的代谢指的是细胞对糖化合物进行分解和利用的过程。
糖的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糖异生和糖氧化三个主要途径。
糖酵解是指细胞内部一系列酶的作用,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或乙酸,产生ATP和还原能力分子NADH的过程。
糖酵解包括糖原糖酵解和异物糖酵解两种形式。
糖原糖酵解是指细胞内糖原被酵解,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再进一步分解为丙酮酸,转化为乙酸最终释放能量。
异物糖酵解是指细胞利用外源性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木糖等进行糖酵解的过程。
糖异生是指细胞利用非糖类有机物合成糖的过程。
第24章 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
合成
糖原 脂肪、 氨基酸、 核糖等
随尿排出
2、血糖的调节
• 肝脏调节
• 肾脏调节
• 神经调节
• 激素调节
(一)肝脏调节
• 进食后——肝糖原合成↑ • 不进食——肝糖原分解↑ • 饥饿时——糖异生作用↑
为葡萄糖的过程。
反应定位:胞浆 肝糖元的分解过程:
糖原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
还原端:半缩醛羟基
-1,6糖苷键
非还原性末端
-1,4-糖苷键
三种酶协同作用:
糖原磷酸化酶(催化1.4-糖苷键断裂) 糖原脱枝酶(催化寡聚葡萄糖片段转移和1.6-糖苷键水解断裂)
磷酸葡糖变位酶(催化葡萄糖磷酸基团变位)
106
6
108
葡萄糖
6、糖原
1-磷酸葡萄糖
血液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及血糖水平的概念: 血糖(Blood sugar):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水平:即血糖浓度。 正常血糖浓度 :3.89~6.11mmol/L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肝糖原 非糖物质
分解
血糖 4.44~6.67mmol/L
糖原合酶 b ( 无活性) 糖原磷酸化酶 a ( 有活性)
P
P
ADP
激素对糖原合成与分解 的调控 意义:由于
酶的共价修饰 反应是酶促反 应,只要有少 量信号分子 (如激素)存 在,即可通过 加速这种酶促 反应,而使大 量的另一种酶 发生化学修饰, 从而获得放大 效应。这种调 节方式快速、 效率极高。
糖原核心
-1,6 糖苷键
糖原分支酶
糖原核心
糖原核心 -1,4 糖苷键
生物化学糖代谢
2C6P
2C6P
C6 P
转醛酶、 转醛酶、转酮酶
6×5-P核酮糖
4×6-P果糖 + 2×3-P甘油醛
醛羧酶
其中1 其中1分子转变为 P-二羟丙酮
二P果糖酯酶
5×6-P葡萄糖 故反应带有循环机制
1X6-P果糖 X6Pi
1,6-二P果糖 H2 O
6×5-P核酮糖+H2O 核酮糖+H2O 5× 葡萄糖+Pi 非氧化阶段) 5×6-P葡萄糖+Pi (非氧化阶段) 葡萄糖+2NADP 5- 核酮糖+CO 氧化阶段) 6-P葡萄糖+2NADP++H2O 5-P核酮糖+CO2+2NADPH+2H+ (氧化阶段) 总反应: 葡萄糖+12NADP 总反应: 6×6-P葡萄糖+12NADP++7H2O 5× 6CO2+12NADPH+12H++Pi+ 5×6-P葡萄糖 表明1 表明1个6-P葡萄糖经6次循环被彻底氧化为6个CO2 葡萄糖经6次循环被彻底氧化为6
⑵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水解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 磷酸葡萄糖酸内酯水解生成6 磷酸葡萄糖酸: 内酯酶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 H2O 6-磷酸葡萄糖酸
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5 磷酸核酮糖: ⑶ 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6-磷酸葡萄糖酸+NADP+ 磷酸葡萄糖酸+NADP 磷酸核酮糖+ 5-磷酸核酮糖+ NADPH + H+ +CO2
(一)糖异生途径
葡糖异生主要沿酵解途径逆行, 葡糖异生主要沿酵解途径逆行,仅有三步反应为 不可逆反应,故需经其他的代谢反应绕行。 不可逆反应,故需经其他的代谢反应绕行。 1 .G - 6 - P → G : 葡萄糖- 磷酸酶催化进行水解 催化进行水解。 由 葡萄糖 -6- 磷酸酶 催化进行水解 。 该酶不存在 于肌肉组织中, 肌肉组织不能生成自由葡萄糖。 于肌肉组织中,故肌肉组织不能生成自由葡萄糖。
糖代谢《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糖代谢第一节概述一、糖的生理功能:1. 氧化供能。
是糖类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2. 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
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如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二、糖的消化吸收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唾液和胰液中都有α-淀粉酶,可水解淀粉分子内的α-1,4糖苷键。
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在胰液内的α-淀粉酶作用下,淀粉被水解为麦芽糖和麦芽三糖,及含分支的异麦芽糖和α-临界糊精。
寡糖的进一步消化在小肠粘膜刷状缘进行。
α-葡萄糖苷酶水解没有分支的麦芽糖和麦芽三糖;α-临界糊精酶则可水解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将α-糊精和异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肠粘膜细胞还存在有蔗糖酶和乳糖酶等,分别水解蔗糖和乳糖。
糖被消化成单糖后才能在小肠被吸收,再经门静脉进入肝。
小肠粘膜细胞对葡萄糖的摄人是一个依赖于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在吸收过程中同时伴有Na+的转运。
三、糖代谢的概况在供氧充足时,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彻底氧化成C02和H20;在缺氧时,则进行糖酵解生成乳酸。
此外,葡萄糖也可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等进行代谢,以发挥不同的生理作用。
葡萄糖也可经合成代谢聚合成糖原,储存于肝或肌组织。
有些非糖物质如乳酸、丙氨酸等还可经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
以下将介绍糖的主要代谢途径、生理意义及其调控机制。
三、糖代谢的概况葡萄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有氧无氧ATP H 2O CO 2乳酸糖异生途径乳酸、氨基酸、甘油糖原肝糖原分解糖原合成磷酸戊糖途径核糖NADPH+H+淀粉消化吸收第二节 糖的无氧分解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在胞浆中进行。
(一)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糖酵解途径)1.葡萄糖磷酸化成为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首先的反应是磷酸化。
磷酸化后葡萄糖即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逸出细胞。
糖代谢的原理和过程
糖代谢的原理和过程
糖代谢是指机体对糖类物质进行利用和转化的过程。
糖类物质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糖的代谢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糖的降解(糖原分解和糖酵解)和糖的合成(糖原合成和糖异生)。
1. 糖原分解:糖原是多个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的多糖,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
当机体需要能量时,糖原会被分解成葡萄糖,供给机体细胞使用。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肌肉中,通过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将糖原分子逐渐降解成葡萄糖-1-磷酸,然后转化为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行能量供应。
2.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糖分子在细胞质内通过一系列的反应逐步分解成乳酸或乙醇,同时产生少量的能量(ATP)。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内,通过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分子转化为乳酸或乙醇,并释放出能量。
3. 糖原合成:当机体摄入过多的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物质时,多余的葡萄糖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被转化为糖原并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肌肉细胞内,通过多糖合成酶的作用,将葡萄糖合成成糖原。
4.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机体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非糖类物质(如氨基酸、乳酸、甘油等)转化为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物质的合成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细胞中,通过糖异生途径,将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物质,提供能量或
储存为糖原。
总的来说,糖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个酶和代谢途径的参与。
它在维持机体能量平衡、供给细胞能量和合成其他重要物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复习笔记-糖原代谢与合成
糖原代谢与合成糖原有支链也有直链, 有许多非还原性末端和一个还原性末端. 一般分解糖原需要从链的非还原性末端入手, 如果支链较多, 那么就可以同时分解多个支链, 加快糖原分解速度. 糖原一般储存在肝, 肌肉中1.糖原的第一步降解称为磷酸解发生在糖原的非还原性末端, 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 消耗一个磷酸根. 生成G1P和缩短的糖原.磷酸解的好处在于直接生成带磷酸根的葡萄糖, 不需要消耗ATP了. 只有水解下来的才是普通的葡萄糖.需要磷酸吡哆醛做辅酶(转氨基作用也需要这个)2.糖原脱支糖原磷酸化酶只能作用在1,4糖苷键上, 故分支点上的用不了, 这时候需要脱支酶, 它既可以把剩的的很短的一段支链拿走3个到别的支链上, 又可以把剩下的最后一个支点水解掉. 产生脱支的糖原和一分子葡萄糖. 也就是说脱支酶既有转移酶的活性, 又有糖苷酶的活性.3.G1P变位使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可以把G1P变为G6P, 从而进入糖酵解, 或者通过葡萄糖6磷酸酶变为葡萄糖运输到其它地方.糖原的合成之前说糖原代谢可以直接磷酸解, 从而看起来省了能量, 但是有代价的, 那就是合成糖原时需要额外消耗ATP.1.合成糖原需要首先活化葡萄糖, 并不是用ATP, 而是用UTP, 并且不是上磷酸根, 而是去掉磷酸根上UDP. 首先葡萄糖用HK变G6P, 然后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变成G1P, 与UTP反应生成UDPGlc与焦磷酸PPi, 焦磷酸极易水解, 所以推动该反应发生. 酶是UDPGlc焦磷酸化酶. 这种PPi推动反应的例子还有很多2.糖原合酶催化合成. UDP-G直接加在已有糖原的非还原性末端. 这是糖原合成需要引物的体现. UDP被脱掉.3.形成引物. 糖原素引起引物合成, 糖原素不断催化UDP-G到自己身上来,直到形成7个分子长的链, 就形成了引物, 但糖原素并未解离.4.形成分支. 分支酶能够将一个7糖单位转移到临近的糖链上糖原代谢的调节糖原磷酸化酶和糖原合酶应该交互调节.1.别构调节肌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调节它有a, b, 两种形式, a有活性而b没有活性. 只是前者被磷酸化修饰了. 两种形式的酶都有T和R两种构象, a形的R多, b形的T多, T态的活性较低.肌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效应物有ATP, G6P, AMP, 只作用于b形, 该酶可以结合核苷酸, 从而改变构象. 高浓度的ATP可以与b形结合, 转化为无活性的T态, 而高浓度的AMP则促使转变为R态. 同样的, G6P多了也可以抑制该酶.大多数情况下, ATP与G6P共同抑制该酶的b形, 但a形总是有活性. 如果受到肾上腺素的刺激, b形会变成a形.肝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调节.与肌细胞中类似, 但是a形对别构效应物反应强烈, 并且a形的别构效应物是葡萄糖.糖原合酶的别构调节其也有a, b形, 但a为去磷酸化状态, b为磷酸化状态, G6P是其正别构效应物1.可逆磷酸化调节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可以使b变为a形, 也可以磷酸化糖原合酶a其有4个亚基, 被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激活后, β亚基被磷酸化修饰, 此时有部分活性, 若想有完全活性, 则要有钙离子结合. 这两个是与门. 有活性的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可以把b形转化为有活性的a形, 做到升血糖.磷蛋白磷酸酶PP-1,PP1可以与糖原结合, 可以催化有磷酸的蛋白质去磷酸化. 这正是上述的两种反应的a,b形磷酸化恰好相反的原因. 在PP1活性高的情况下, 所及之处, 没有磷酸化的蛋白, 即糖原磷酸化酶处于b形, 磷酸化酶b激酶与门条件不达成, 糖原合酶处于a形, 即糖原合成处于活性, 而糖原降解被抑制。
生物化学糖类代谢糖异生及糖原合成
2020/5/7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2磷酸烯醇丙酮酸
丙酮酸 激酶
PEP羧激酶 2草酰乙酸
2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酶
3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一
P
+ H2O
葡萄糖-6-磷 酸酶
6-磷酸葡萄糖
2020/5/7
H
+Pi
葡萄糖
4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二
H2CO P O H2CO P
H HO
+ H2O
H
OH
OH H 1,6-二磷酸果糖
果糖二磷酸 酶-1
H2CO P
O H2COH
H HO + Pi
H
OH
OH H 6-磷酸果糖
2020/5/7
5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三
丙酮酸
2020/5/7
CO2
ATP+H2O
ADP+Pi
丙酮酸羧化酶
PEP羧激酶
P
磷酸烯醇丙酮酸
CO2
(PEP)
草酰乙酸 GTP GDP
6
① 丙酮酸羧化酶 ②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22
(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
OH
O P O CH2
OH
O
HO CH2 O OH
OH OH
OH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OH OH
OP O
OH
OH HO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
6-磷酸葡萄糖
2020/5/7
作用生成自由葡萄糖后转运至肌肉组织加以
利用,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乳酸循环(Cori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ppt课件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2.脱枝酶的作用 ①转移葡萄糖残基 ②水解-1,6-糖苷键
磷酸化酶
脱枝酶 (debranching enzyme)
转移酶活性
α-1,6糖 苷酶活性
在几个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物中约85% 为1-磷酸葡萄糖,15糖%原的为分解游合成离代谢葡萄糖。
3.葡萄糖-1-磷酸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
α-1,6-糖苷键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糖原合成过程中作为引物的第一个糖原分子 从何而来?
近来人们在糖原分子的核心发现了一种名为 glycogenin的蛋白质。Glycogenin可对其自身进行 共价修饰,将UDP-葡萄糖分子的C1结合到其酶分 子的酪氨酸残基上,从而使它糖基化。这个结合 上去的葡萄糖分子即成为糖原合成时的引物。
磷酸化酶b激酶- P
磷酸化酶b (活性低)
磷酸化酶a-P (活性高)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二)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糖原合酶
糖原合酶-P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受体
腺苷环化酶
腺苷环化酶(有活性)
(无活性) ATP
cAMP
PKA
(无活性)
PKA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 UDPG)
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 作葡萄糖供体。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4.α-1,4-糖苷键式结合
糖原合酶
(glycogen synthase)
糖原n + UDPG
糖原n+1 + UDP
UDP
UTP
核苷二磷酸激酶
ATP
糖原代谢及其调控
糖原分支的生物学意义 - 增加糖原的可溶性 - 增加非还原端数量
糖原分支酶
形成(1→6)键
9
20-16(3rd)
ADP-Glc 焦磷酸化酶
• Starch synthesis
自学
- 除了活化底物是ADP-Glc之 外,合成机制与糖原的类似
淀粉合酶
10
20-14
自学
• 由糖原生成(起始)蛋白开始的糖原颗粒形成
内质网腔
Glc质膜载体 毛 细 血 管
5
H13.4
§2. 糖原合成
- High [Pi] in cell favors glycogen breakdown & prevents from glycogen synthesis in vivo.
- Needs another way to activate Glc for transferring to glycogen chain.
本单体Asp162先 亲核攻击形成过 渡态中间物
Asp162 Tyr194
另一单体Tyr194再 亲核攻击完成反应13
LW-2
小结:糖原代谢
• 糖原以颗粒形式储存于肌肉和肝脏,颗粒中还含有 糖原代谢及调节的各种酶
• 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链非还原端残基磷酸解断裂 (1→4)键而生成G1P,去分支酶将分支转移到主链 并以游离Glc形式释出(1→6)分支点残基
= 引发蛋白+葡糖基转移酶
葡糖基转移活性
转移酶与糖 原合酶结合
糖原合酶活性
合酶与分 支酶活性
葡糖基延长活性
Glycogen core
11
15-11
自学
• 糖原生成(起始)蛋白反应机制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腺苷环化酶
腺苷环化酶(有活性)
(无活性) ATP
cAMP
PKA
(无活性)
PKA
(有活性)
磷酸化酶b激酶 磷酸化酶b激酶-P
Pi
磷蛋白磷酸酶-1
–
糖原合酶
糖原合酶-P
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a-P
Pi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磷蛋白磷酸酶-1
Pi
–
PKA(有活性)
磷蛋白磷酸酶-1
–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葡萄糖-6-磷酸酶(肝,
肾)
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而不存在
于肌中。所以只有肝和肾可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
能分解成葡萄糖,只能进行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第15页
肌糖原分解
➢ 肌糖原分解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程相同, 不过生成6-磷酸葡萄糖之后,因为肌肉组织中 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6-磷酸葡萄 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提供血糖,而 只能进入酵解路径深入代谢。
合成部位: 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第4页
糖原合成路径: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
ATP
ADP
葡萄糖 己糖激酶;
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激酶(肝)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第5页
2.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1-磷酸
➢ 当糖原合成路径活跃时,分解路径则被抑制, 才能有效地合成糖原;反之亦然。
糖原的分解合成代谢
第二十四章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
ATP
Mg2+
ADP
H OH HO H OH H H
O H
葡萄糖激酶
OH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异构)
OH O P O CH2 OH OH OH
HO CH2 O
O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OH
OH
OH OH OH O P HO O
OH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3.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转形) CH OH
2、作用
在高等动植物体内,糖核苷酸是合成双 糖和多糖过程中单糖的活化形式与供体。
3、形成
1-磷酸葡萄糖(G-1-P)+尿苷三磷酸(UTP) UDPG焦磷酸化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二、蔗糖的生物合成
1、蔗糖磷酸化酶(微生物)
蔗糖磷酸化酶
G-1-P + F 2、蔗糖合酶
蔗糖+Pi
蔗糖合酶
UDPG + 果糖 糖 3、蔗糖磷酸合酶
G-6-P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G (补充血糖) (分解代谢)
(糖原合成)
Gn
G-6-P UDPG G-1-P 6-磷酸葡萄糖酸 内酯 (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 (酵解途径) (糖原分解)
F-6-P 丙酮酸 (有氧氧化) CO2+H2O
(无氧酵解)
乳酸
肝脏:肝糖原,70—100g,维持血糖水平
• 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1. 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 键 形成长链。 2. 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 枝,分枝处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 解度增加。 3.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 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
糖的化学及其代谢
糖的化学及其代谢第一节糖的化学糖的化学的相关知识:1:植物中糖占其干重的80%,动物中不超过2%,微生物中10%-30%2:糖类物质按含糖单位的数目分类:①单糖:葡萄糖,果糖(糖中最甜的)②寡糖:蔗糖,麦芽糖,乳糖③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
3:多糖按来源分类:①植物多糖②动物多糖③微生物多糖④海洋生物多糖4:多糖按其组成成分的分类:①同聚多糖②杂聚多糖③粘多糖④结合糖。
其中,蛋白聚糖中糖的含量多于蛋白质,糖脂中脂的含量多于糖,脂多糖中糖的含量多于脂。
5淀粉:天然淀粉只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直链淀粉由a-1,4糖苷键连接而成,支链淀粉中,直链部分是a-1,4糖苷键,支链部分是a-1,6糖苷键. 直链淀粉遇碘产生蓝色,支链淀粉遇碘产生紫红色。
6:糖原:又称动物淀粉,主要存在于肝及肌肉中。
糖原遇碘产生红色。
第二节糖代谢1葡萄糖的去路:①经过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在有氧情况在生成水,二氧化汤,和ATP;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成丙酮酸(糖酵解)②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核糖③合成糖原2葡萄糖的来源:①乳酸、氨基酸、甘油通过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②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③淀粉消化吸收生成葡萄糖1、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和动物糖原,一般以淀粉为主。
2、糖的消化:淀粉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3、糖的吸收:糖被消化成单糖后才能在小肠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小肠对葡萄糖的摄入是通过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主动耗能过程)。
糖的无氧分解:1: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为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的过程。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在细胞质进行。
2:糖酵解途径(葡萄糖丙酮酸):葡萄糖(己糖基酶作用下)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激酶-1作用下)1,6-二磷酸果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异构成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作用下)丙酮酸3: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乳酸糖的有氧氧化(在细胞液和线粒体中进行):葡萄糖在有氧的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糖代谢
4-磷酸 赤藓糖 6-磷酸 果糖
总反应式
3×6-磷酸葡萄糖 + 6 NADP+ 2×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6NADPH+H++3CO2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⑴ 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⑵ 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
4、5、6、7碳糖的演变过程。
5) 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保护红细胞蛋 白的完整性
A 2G-SH
NADP+
AH2 G-S-S-G
NADPH+H+
本节小结
有氧情况 好氧 生物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
CO2 + H2O
葡 萄 糖
不需氧
丙酮酸
缺氧情况
“乳酸发酵”
乳酸
厌氧 “乳酸发酵”、“乙醇发酵” 乳酸或乙醇 生物
Pi
1,6-双磷酸果糖
果糖双磷酸酶
6-磷酸果糖
3. 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
Pi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酶
葡萄糖
葡萄糖
A
A G-6-P磷酸酶 B F-1.6-P磷酸酶 C1 丙酮酸羧化酶
G-6-P
F-6-P
B
C2 PEP羧激酶
糖酵 解和 葡萄 糖异 生的 关系
天冬氨酸 -酮戊二酸 -酮戊二酸 天冬氨酸
H C H C
H C OH H C
OH
CH2OPO 3H2
5-磷酸核酮糖 ribulose 5phosphate
CH2OPO3H2
6-磷酸葡萄糖酸 6-phosphogluconate
糖代谢
⑻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Step 8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30
⑼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Step 9
烯醇化酶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1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 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Step 10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二、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反 第 一 阶 段 应 辅 酶 ATP 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 1,6-双磷酸果糖 2×3-磷酸甘油醛→ 2×1,3-二磷酸甘油酸 2×1,3-二磷酸甘油酸→ 2×3-磷酸甘油酸 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2×丙酮酸 2 ×丙酮酸→ 2 × 乙酰CoA 2×异柠檬酸 → 2 × α-酮戊二酸 2×α-酮戊二酸 → 2 × 琥珀酰CoA 2×琥珀酰CoA → 2 × 琥珀酸 2×琥珀酸 → 2 × 延胡索酸 2×苹果酸 → 2 × 草酰乙酸
H HO
H H
CH2OH O H OH
5
H OH H
H OH
(二)糖的分类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 四大类:
单糖(monosacchride) 寡糖(oligosacchride) 多糖(polysacchride) 结合糖(glycoconjugate)
6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
第 七 章
糖 代 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目 录
一、概述 二、糖的分解代谢
三、糖原的代谢 四、糖异生
五、血糖
重难点
糖代谢包括糖的分解代谢和糖的合成代谢
五、糖酵解第二阶段——放能阶段
⑩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并产生一个ATP—第三个不可逆
产生两个ATP, 可被视为糖酵解 途径最后的能量 回报。 ∆G 0’ = -61.92 kJ/mol ΔG为大的负 值——受到调控!
丙酮酸(烯醇式)
丙酮酸(酮式)
丙酮酸激酶: 抑制剂:ATP、长链脂肪酸、乙酰CoA、丙氨酸 激活剂:1,6-二磷酸果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③ 6-磷酸果糖形成1,6-二磷酸果糖—第二个不可逆,第二次引发
消耗第2个ATP,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果糖-6-磷酸磷酸化,反应不可逆 ,且限速。
☞ 磷酸果糖激酶(PFK)是变构酶,是糖酵解途径的调控关键酶(限速酶), ▼ 受ATP抑制,AMP可解除抑制;
低能量状态(ATP浓度低)激活PFK 高能量状态(ATP浓度高)抑制PFK ▼ pH下降,H+对酶有抑制作用,避免酸中毒; ▲有大的自由能降低,受到高度的调控,2,6-二磷酸果糖是变构激活剂
糖代谢
糖是生物体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糖代谢包括糖的分解代谢和糖的合成代谢;
糖的分解(catabolism) ——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分解 糖的合成(anabolism) —— 糖原合成、糖异生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和别构物的调节控制
糖——自然界分布广,数量最多的 有机化合物。尤以植物含量最多, 约为85%~95%。生命活动中主要作 用——提供能量和碳源。人体所需能 量的50%~70%来自于糖。食物中的 糖类主要是淀粉,被机体消化成其 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后,以主动吸 收方式入血。本章重点讨论葡萄糖 在机体内的代谢。
能量收获阶段
甘油醛-3-磷酸 (2 - 3C) (G3P 或 GAP)
4ADP + P 4A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糖原的分解代谢
反应过程: (一)反应过程:
糖原的分解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 糖原的分解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 水解:包括三步反应,循环交替进行。 1.水解:包括三步反应,循环交替进行。 磷酸解:由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⑴ 磷酸解:由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从非还原端催化对 从非还原端催化对α 1,4phosphorylase)从非还原端催化对α-1,4糖苷键磷酸解,生成G 糖苷键磷酸解,生成G-1-P。 (G)n+Pi
糖原合成的特点: 糖原合成的特点:
6、从0开始合成时需要生糖原蛋白,起 开始合成时需要生糖原蛋白 生糖原蛋白, 引物作用,可催化8 UDP引物作用,可催化8个UDP-葡萄糖成链 7、分支的意义:增加可溶性和非还原 分支的意义: 端数目。 端数目。 抑制与 8、若糖原合酶遭到磷酸化则受抑制与 若糖原合酶遭到磷酸化则受抑制 磷酸化酶正好相反
• 2.缩合: 缩合: 糖原合酶 * • UDPG + (G)n (G)n+1 + UDP • 只延长,但不能重新开始,需要引物生糖 只延长,但不能重新开始, 原蛋白的存在 • 生糖原蛋白:将8个葡萄糖自催化形成的 生糖原蛋白: 糖原分子的核心, 糖原分子的核心,从0开始 • 糖原合酶只有与生糖原蛋白结合才发挥作 用 • 合成酶与合酶的差异:前者需要ATP 合成酶与合酶的差异:前者需要ATP
24. 糖酵解______ a. 是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的途径 b. 是从葡萄糖合成糖原的途径 c. 需要分子氧 d. 在需要氧细胞中不会发生 e. 上述情况均不成立 25. 葡萄糖1,4位碳被C14标记)被糖 酵解代谢为乳酸,该乳酸_________ 被标记 a. 仅羧基碳 b. 仅羟基碳 c. 仅甲基碳 d. 在羧基碳和羟基碳 e. 在羧基碳和甲基碳
(二)糖原合成的特点: 糖原合成的特点:
必须以原有糖原分子作为引物 原有糖原分子作为引物; 1.必须以原有糖原分子作为引物; 合成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 非还原端进行; 2.合成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 合成为一耗能过程, 3 . 合成为一耗能过程 , 每增加一个葡萄 糖残基, 消耗2 个高能磷酸键( 糖残基 , 需 消耗 2 个高能磷酸键 ( 2 分子 ATP) ATP); 4 . 其 关 键 酶 是 糖 原 合 酶 (glycogen synthase), 一共价修饰酶 synthase),为一共价修饰酶; UTP参与 参与( UDP为载体 为载体) 5 . 需 UTP 参与 ( 以 UDP 为载体 ) 。
肝细胞在选择消耗葡萄糖上的碳以满足能量需要 而不是保留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过程中,所需催 化关键步骤的酶是______________ ① G-6-P脱氢酶 ②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③ 丙酮酸羧化酶 ④ 丙酮酸脱氢酶 a. 1+2+3 b. 1+3 c. 2+4 d. 4 e. 1+2+3&-1-P
转寡糖链: ⑵ 转寡糖链:当糖原被水解到离分支点四个 葡萄糖残基时(极限糊精), ),由 葡萄糖残基时(极限糊精),由葡聚糖转移 催化, 酶催化,将分支链上的三个葡萄糖残基转移 到直链的非还原端,使分支点暴露。 到直链的非还原端,使分支点暴露。 脱支: 1,6-葡萄糖苷酶催化 催化。 ⑶ 脱支:由α-1,6-葡萄糖苷酶催化。又称脱 支酶, 1,6-糖苷键水解,生成一分子 支酶,将α-1,6-糖苷键水解,生成一分子 自由葡萄糖。 自由葡萄糖。
4.葡萄糖- 磷酸酶维持血糖的稳定水平 4.葡萄糖-6-磷酸酶维持血糖的稳定水平 葡萄糖 重要 5.磷酸解比水解的效率高, 5.磷酸解比水解的效率高,正磷酸也可使 磷酸解比水解的效率高 水解 6.水解结果10%葡萄糖,为什么? 6.水解结果10%葡萄糖,为什么? 水解结果10%葡萄糖 7.磷酸化酶a 活性)与磷酸化酶b 7.磷酸化酶a(活性)与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 磷酸解所形成的1 8、磷酸解所形成的1-磷酸葡萄糖除了高 效外, 效外,在肌细胞内不可自由扩散
胰岛素
+
胰岛素降低血糖: 胰岛素降低血糖: 1、刺激糖原的生成 2、促进葡萄糖的分解
蛋白激酶A 蛋白激酶A对糖原代谢的调节也表现 在两个方面: 在两个方面: 1、促进磷酸化酶a的活性——促进糖 促进磷酸化酶a的活性 促进糖 原分解 2、促进抑制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的 活性——抑制磷蛋白磷酸酶(PP1) 抑制磷蛋白磷酸酶( 活性 抑制磷蛋白磷酸酶 PP1) 的活性,使糖原合酶处于磷酸化状态, 的活性,使糖原合酶处于磷酸化状态, 抑制糖原合成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G-6-P + ADP
• ⑵ 异构:G-6-P转变为G-1-P: 异构: 转变为G •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 G-6-P G-1-P • • ⑶ 转形:G-1-P转变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转形: UDPG): (UDPG): • UDPG焦磷酸化酶 焦磷酸化酶 • G-1-P + UTP UDPG + PPi
22. 电子传递链中,某一组分在生理情况下能 接受来自一个以上还原型辅助因子的电子,该 组分是_____________ a. Cyt-c b. Cyt-b c. Cyt-c1 d. Cyt-a e. CoQ 23. 线粒体嵴____________ a. 因其外膜内陷形成的 b. 可被大多数小分子和离子自由渗透 c. 在其外表面和基质相接触 d. 含有柠檬酸循环的酶 e. 含有氧化磷酸化的组分
21. 电子与质子或氢原子参与 _________的还原 ①CoQ②FMN③NAD④Cyt-C a.①②③正确 b.①③正确 c.②④正确 d.④正确 e.都正确 下列哪一种反应不是发生在线粒体中 ①Krebs循环②脂肪酸合成③脂肪酸β氧化④电子传递⑤氧化磷酸化⑥糖酵 解 a.①③④⑤ b.⑥ c.②⑥ d. ①②⑥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 glycogen)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 糖原 ( glycogen) 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 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糖原分子的直链部分借α 糖苷键而将 糖原分子的直链部分借 α-1,4- 糖苷键 而将 葡萄糖残基连接起来, 葡萄糖残基连接起来 , 其支链部分则是借 糖苷键而形成分支 而形成分支。 α-1,6-糖苷键而形成分支。
血糖
合成糖原
转变为脂肪 或氨基酸 转变为其他 糖类物质
血糖水平的调节
组织器官: ( 一 ) 组织器官 : 1.肝脏。 肌肉等外周组织。 2 . 肌肉等外周组织 。 (二)激素: 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 胰岛素。 1 . 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胰岛素 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 2 .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 胰高血糖 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 素 、 肾上腺素 、 糖皮质激素 、 生长激素 、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神经系统。 ( 三 ) 神经系统 。
第24章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24章
血
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按真 血糖 糖法测定, 糖法测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为 3.89~6.11mmol/L(70~100mg%) 3.89~6.11mmol/L(70~100mg%)。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消化吸收 肝糖异生 肝糖原分解 氧化供能
•3.分支: 3 分支: •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 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 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 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的催化下 的催化下, 在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的催化下, 将距末端6 将距末端6~7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寡糖链 1,4-糖苷键转变为α 1,6-糖苷键, 由α-1,4-糖苷键转变为α-1,6-糖苷键, 使糖原出现分支。 使糖原出现分支。 •包括α-1,4-糖苷键的切断和α-1,6-糖 包括α 1,4-糖苷键的切断和α 1,6包括 苷键的形成
α-1,6-糖苷键 -
α-1,4-糖苷键 -
糖原是一种无还原性的多糖。 糖原是一种无还原性的多糖。 无还原性的多糖 糖原合成或分解时, 糖原合成或分解时,其葡萄糖残基的添 加或去除,均在其非还原端进行。 非还原端进行 加或去除,均在其非还原端进行。 平均每12个葡萄糖出现分支 平均每12个葡萄糖出现分支 12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肝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肝、 肾和肌肉组织细胞的胞液中 肾和肌肉组织细胞的胞液中。
α-1,6-葡萄糖苷酶 1,6-
(G)n+H2O 所以分支部分生成葡萄糖
(G)n-1 + G
• 2.异构: 异构: •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G• G-1-P G-6-P • 3.脱磷酸: 脱磷酸: • 由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由葡萄糖- 磷酸酶(glucose(glucose phosphatase)催化 生成自由葡萄糖。 催化, phosphatase)催化,生成自由葡萄糖。该酶 只存在于肝及肾 肝及肾中 只存在于肝及肾中。 • 葡萄糖-6-磷酸酶 葡萄糖G - 6 - P + H 2O G + Pi 为什么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 为什么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
按标准自由能大小的次序,用热 力学观点来排列下列化合物,由此 顺序可利用前个化合物的能来合 成后者:_______________ ① 磷酸肌酸②ATP③G-6-P④PEP a. 1-2-3-4 b. 2-4-1-3 c. 2-1-4-3 d. 4-1-2-3 e. 4-2-1-3 下列哪些化合物含有糖基 ① ATP②NAD③RNA④ acetylCoA a. 1+2+3 b. 1+3 c. 2+4 d. 4 e. 1+2+3+4
1."高能"化合物_________ a. 对高能键水解△G0数值为正的 b. 包括很多有机磷酸化合物,象G-6-P c. 水解是绝对自由能变化大约为1-3kcal/mol d. 在从放能反应到吸能反应的能量转换中作为中间化合物 2.糖酵解中利用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所产生的能量而合成ATP时, 共同中间物为___ a.3-磷酸甘油酸 b.1-磷酸甘油酸 c.1,3-二磷酸甘油酸 d.磷酸二羟基丙酮 e. A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