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语文课中那些精选的文学教材,是一个审美内容极为丰富的文化宝库,既有生动耐读的记叙文,
又有优美隽永的诗歌;既有思想精辟、文采华丽的议论文,又有绘声绘色的说明文。正如王钦
韶所说:“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美育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们对美的形象感觉只有与情感体验、想象、认识和心理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
审美判断、艺术欣赏的境界。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就应当调动起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也就是获得审美享受,这
主要从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和体味、玩赏阶段进行。
一是感受形象阶段。学生在读课文时,最初接触的不是可以直观的形象,而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他们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成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他们一边读作品,一边就依
据作品的描绘开始想象,于是一幅幅人生图画就在头脑中再现出来。例如在教学鲁迅作品
《少年闰土》一课时,老师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老师引导学生:“你们在读完这段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马上会说:“看到了一个少年正手拿……”还有《月光曲》一文,当学生读到盲姑娘弹琴一段时,大脑中立刻就会闪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静谧的月光下,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弹奏着动人的乐曲……
当然,在感受形象阶段,不只是在头脑中再现作品形象,还包括在再现作品形象的过程中,
随着阅读的不断延伸,随着感知范围的不断扩大,逐渐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形象体系和艺术境
界之中,并且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人物及命运所吸引,进而产生感动,对不同的人物采取
不同的情感态度。如学生把《月光曲》继续读下去,随着他们对形象感知的范围逐渐扩展,
必然会情不自禁地从心底产生一种对这兄妹二人的深切同情。所以我们说学生在获得对形象
的感受的同时,还产生了情感上的跃动,也就是说对形象的感受不是一般的感知,而是一种
审美的感知、情感的体验。
二是审美判断阶段。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对作品的真、善、美及其所达到的程度作出评判,而在感受形象的阶段,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
努力从真、善、美的高度进一步理解、把握形象,把审美的感知提高到审美的判断。
如在教学看图学文《长城》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象长城
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象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象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别林斯基说:“没有知识,我们就谈不到欣赏。假如有人说某某作品使他兴奋,却不能解释这种快感,追究不出快感的原因何在,这种人就是自欺欺人。由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所引
起的兴奋是痛苦的兴奋。”所以我们说审美判断阶段是理性认识的阶段,是让学生获得了较感受形象阶段更大的愉悦,是与在这个阶段有更多的理性参与密切相关的。
三是体味、玩赏阶段。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学生必然要对作品反复地体味、玩赏其艺术形
象特别动人、特别有魅力之处,使精神的愉悦达到顶点,造成文学鉴赏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抓住时机。学生由于反复品味,久久难以释怀,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作者的感情、获得美
的熏陶。在体味玩赏阶段,要让学生回过头来再一次感知形象。但是,此时的感知形象与初
读作品时的感知形象大不相同:初读作品时的感知形象,主要是学生头脑中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并唤起相应的体验、情感;而此时的感知形象,虽然也带有很多的感情因素,但它是建
立在审美判断基础之上的感知,也可以说是建立在理解、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感知,因此是
更高一级的感知,是更为深刻的感知。
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与大娘话别一段时,紧紧
地抓住“雪中送炭”一词,细细地品出蕴味。让学生把这个词放在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理
解意思,提示学生用下划线划出文中具体写“雪中”之事的句子,学生通过读句知道是指“志愿
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再用下划线划出文中具体写“送炭”之事的
句子,让学生结合本文讨论理解“雪中送炭”的比喻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感叹的语气,深入体会情感。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失去”、“惟一”等重点词句分析理解引发学生
的激情:“大娘这种把自己亲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而一心想着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学生异口同声并充满深情地读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此时,课堂里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迸发出炙热的火花与作者息息相通……这里老师抓语言文字精引巧导,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触发了真情实感,品出了“情”,品出了“味”,达到了把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
教学中的效果。
总之,为适应新时期的人才需要,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因势利导,按照美的规律,充分
地不失时机地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不断丰富、提高学
生的美感能力和鉴赏美的水平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人的精神,令其自觉地运用美来塑
造自己的形象和心灵,美化环境和社会,塑造、丰富民族精神,完成美育在新时期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