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中文一班蒋炳舟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
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
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一篇散文。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
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
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
一进门,我就停住了。
我看见一个火星。
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
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
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
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
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
我想。
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
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
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
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
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
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
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
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
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
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看过了汪曾祺的一些作品,然后去了解这个人以后,不难发现的是,汪曾祺对“美食”的描写无疑是不能让人忽视的。
前几天班上就有一位同学在上“语文教学课”时,就试讲了他的《咸鸭蛋》一文。
在文中,他细细分析了他老家——江苏高邮出产的咸鸭蛋,同其他地方的咸鸭蛋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样的好处与优点。
虽是文人,却寄情于美食,喜欢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产,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都呈现在他的笔下,他出生高邮,少年去昆明留学,而后在上海教书,又于北京结婚长住。
期间还被下放至塞北农村。
他这一生,地域跨度之广,不可不谓丰富。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他尝尽南北方各地菜肴,写下关于不同菜系的各种文章。
在《老头儿汪曾祺》中,汪曾祺会做菜,并且做得一手好菜,还精通不同地域的菜系。
这都表现出了这位美食作家对于美食的独钟。
其中有篇名为《五味》的文章,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的琐细的饮食风俗也能写成文章。
的确,汪曾祺不仅能写,而且还将其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生活对美食的热爱和关注。
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是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
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于此可见,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在他的众多散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
总而言之,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
如果说鲁迅的散文像一杯咖啡,虽苦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余秋雨的散文像一杯烈酒,呛且有时会伤身,那么汪曾祺的散文则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之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
因为这才是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