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旅游类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西安商贸旅游学院赵璟
摘要:目前,中职类院校部分专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成了困扰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之一。
如何冲破这“瓶颈”,借鉴同类院校的先进经验来看,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应该从转变观念着手,敢于创新。
文章就旅游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情况教学模式、办学形式、专业建设三方面提出了新想法。
关键词:浅谈;旅游类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最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和产业结构重心向工业类的偏移,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随着国家有关“推进职教改革的讲话”的发布和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保护措施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出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此时出现了“百家争鸣,各领风骚”的繁荣局面。
在这种状况下,也并非是所有的职业学校都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职业分工来说,在机械类的学校不断走红,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对旅游类中职院校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招生逐渐滑坡,日渐萎迷不振等另类情况。
同是职业技术教育这根藤上的瓜,为何这二者之间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境况?这个问题相信也不止一次的在困扰着我们
这些旅游经济类的院校了。
这其中,既有国家政策的调整,也有专业本身的特点的原因。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机械电子、数控车床等专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猛增,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曾经倍受冷落的专业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待遇也水涨船高。
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就曾多次出现了“百万年薪聘技师”,“技校生工资高于研究生”等类似的新闻。
一时间,机械类的院校一改往日一蹶不振的面貌,抓住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吸引了众多学生家长的眼球,招生状况从近一两年开始日渐火爆,而该类型院校的规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壮大,占领了相当一部分的生源市场,并且,部分技工院校抓住机会,不满于中低层次的培养目标,利用现在生源充沛的情况,择优淘劣,从招生上针对高中毕业以上的目标生源,从教学上以高等职业技术为目标,部分工业类中职院校在短时间内就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技师学院等。
二、经济、商业类院校尤其是旅游类院校在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发展期后,逐步进入了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这是任何一个产品都无法规避的生命周期现象,按经济学的解释,一项产品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被划分为四个时期:
成长期,即效益快速增长,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成熟期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稳定期的后期,由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增多及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加之各项市场宏观因素的影响,产品的效益逐渐下降,进入到产品的衰退期中。
以旅游类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旅游才真正意义上开始发展,各项制度、法规均不完善,消费者还处于懵懂消费的状态,星级酒店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以其豪华的装修,高档的消费让绝大多数的国人望而却步,在当时的社会中,星级酒店似乎只是外宾与大款的专利,而在酒店的工作人员也好像成为职场的宠儿,无论待遇还是工作环境,都是堪称一流,一时间,酒店的工作成了人人羡慕的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诸如我院既占先天优势,又有雄厚师资力量的学校就占领了先机,从引入期顺利进入快速成长的时期。
随着旅游业在九十年代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各项法规制度在不断的健全,各地的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酒店的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虽然酒店的待遇已趋于平稳,但在一般人眼中,这仍不失为一个好的就业机会。
此时的酒店业呈现出高星级、豪华化、标准化的趋势。
它所要求的服务员也更加专业,训练有素。
这时的旅游服务专业也正好迎合了市
场的需求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并逐步过渡过成熟期。
近几年来,由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要求,许多学院竞相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大多数起源自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其他专业,这给旅游类中职院校带来了竞争压力。
另外,由于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使旅游类中职院校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
招生方面,大学扩招带来招生压力。
一九九七年之后,高校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扩招,上大学容易了,大批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选择上高中,进大学,剩下的学生数量减少,质量也有所下降。
而学生的选择却日渐增多。
有限的生源再经过各类职校的分流,到头来也所剩无几了。
所以,在招生上也顾不了质量的严格把关,出现了“拾到篮篮都是菜”的盲目状况。
在就业上,我们的学生不愁分配,但关键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续持续发展问题。
只有少数个别的同学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升迁,很多同学在感到升职无望的情况下,四处跳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工作状态,待业也时有发生,就业的问题波及学生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早年的毕业生做出成绩的多。
而近年的毕业声却建树不多?这些跟近年的就业压力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很多大学生降低要求,把目光对准门槛低,易掌握的旅游服务业,这就侵占了我们学生的部分就业资源。
学生在工作中,也常会因为“人才济济”而得不到升迁机会,长
此以往,会让学生对专业失去信心,反馈的信息也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
这么多的不利因素在制约着我们的发展,难道面对即将衰退的“瓶颈”我们就无法突破了吗?面对萎迷不振的境况,我们束手无策了吗?俗话说“穷则思变”白手起家时要敢于创新。
面对困难也要勇于创新。
《中国旅游报》上曾介绍广东省旅游学校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令我感触颇深。
广东省旅游职业学校是创办于1984年的一所旅游职业中专。
2001年,他们开办了第一个以勤工俭学为目的“校企合作”形式的酒店服务与管理班。
学校与酒店联手,将课堂设在酒店里,把最后一年的集中实习分散与平时,学生在酒店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由酒店有关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授课,学生必须完成每天的顶岗实习才能上课,酒店按月将学费和杂费代付给学校,并发给学生一定的津贴。
这种将课堂设在企业的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准确的把握了企业的需求,而且学生在酒店经过三年的培训,既解决了学费问题,又成了酒店的骨干力量,三年后,酒店采取加薪。
升职等措施期望留住他们。
作为酒店而言,这一模式解决了招收员工的困难,既稳定了员工队伍,又减少了酒店招聘与培训的投资。
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工学交替”以教学模式,培养
出一批职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教高的专业人才。
“工学交替”模式既是学生在校的3年中,将实习的一年多安排在第二年,形成了“学—工—学”交替形式,既“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形式。
第一年为专业思想,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年为酒店实践,第三年以理论在学生前期的时间基础上加上管理理论。
这种“工学交替”的形式符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哲学原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
以上两个学校的办学模式有曲异同之效,都是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与市场紧密相联”的创新之路。
而这两个专业均为旅游专业,“他山只石,可以攻玉”,在同类型的学校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树立与时俱进、创新图变的新观念,提高办学层次。
在全国的同类院校都面临“瓶颈”的时候,有这两所学校却取得了领人瞩目的业绩。
究其根本,是“与时俱进,创新图变”的新概念的引导。
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促使旅游行业在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然而,现在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就是企业求贤若渴,其中的供需错位的矛盾,企业急需的是既有理论水平又熟悉实践过程,既能真抓实赶有能开拓创新的如何型管理人才。
这样的矛盾出现实际上给职业院校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
重视技能教育,更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为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既懂实践又懂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借鉴先进经验,改变转学模式
目前,旅游类中职院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前松后紧,缺乏学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很多学生认为在校的两年,前一年半都很放松,只有最后一学期紧张一下就没事了,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是抱着混的态度来到学校。
学生在校时很少接触酒店,有些根本就一无所知,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对知识缺乏系统的消化,等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除了技能外,理论水平低的可怜,更不要提什么管理知识了。
要提高专业的层次,学生的关键,如何与企业很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有目的学习,学以致用?这一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
笔者认为,同样可以采用“学—工—学”的转学模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第二年到企业实习。
第一年的专业基础课和技能操作主,这样学生一入校首先接受到的是专业思想,专业技能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和行业要求的人才规格的认识。
并且在第一年即开展技能考核,以此作为学生第二年实习的资格依据。
让学生从一进校就能感受到紧张的学习气氛,加所从事行业的严格要求,从而养成严格自律的好习惯。
第二年的学习以酒店实习为主,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基础上,进入实践环节,使学习理论于实际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在酒店内实地学习使之对知道掌握更深刻具体。
在这一年中,学校要给学生明确的实习大纲和学习目标,并与酒店相应的培训计划。
学生在这一年中既学到了知识,也积累了经验。
第三年,学生回到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
在这一段的理论学习中,由于学生有了前期实践的经验基础,有利于理解酒店管理理论和酒店经营理念,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验进一步丰富所学的管理与服务知识。
这一阶段是理论的升华阶段,也是学生知识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
这种“学—工—学”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论的实际应用。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也说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在拿来的时候更可以与“勤工助学”想联系,学生第二年实习的工资由酒店每月代扣部分作为学生第三年的学费,同时酒店又可以拥有较稳定的员工队伍,这样,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对学校、学生、企业都有益处。
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牵手办学”
多年来,我院一直在寻求“市场导向”,真正的市场就在企业里,准确的把握企业的需求,需要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
不
但需要老师去进入企业,学生更需要切身的体会。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开设的“订单教育”或“行业经理讲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双师型”的要求也使更多的老师进入企业,一线部门,积累丰富教学经验。
实行“校企牵手”办学并非首创,驰名天下的瑞士洛桑旅游管理学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它的“以企为校,以校为企”的办学模式造就了无数酒店经英遍布全球。
而旅游行业的人员也以到“瑞士洛桑旅游管理学院”学习为最高荣誉。
“校企牵手”的教学模式把酒店当作课堂,把课堂设在酒店,酒店的管理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老师。
学校也可以采取让老师定期到酒店上课,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与企业携手完成学生的课程计划。
三、突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新生物也不久便很快被复制与模仿。
就教育产品而言,也是如此。
技术含量不高,毫无特色的产品即便是“李逵遇见了李鬼”也可能落荒而逃。
面对各个学校重名重姓的专业,要使其能独占鳌头,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例如在课程设臵,班级建设,校园文化专业教育,就业方向等方面突出专业的“高标准、高层次、高技能”,彰显出其高人一等的势力。
打造特色专业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是占领时常的信条之一。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飞速,普遍的专业大家都有,并且像酒店管理专业差别都不大,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应该在完善已有专业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打造出一些有吸引力的特色专业。
在酒店管理的课程当中,很多学生对调酒、茶艺、插花等都非常感兴趣,更有甚者是冲着某一门课程而学习这个专业。
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往往觉得没有真正学到其中的真谛。
现在,我院已成立了技能鉴定站,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和社会上求学者的需求,像茶艺、调酒、插花等课程都可以扩展为特色专业,通过长期或短期培训的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吸引他们到校学习,参加考证。
市场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更是迅猛,要使教学满足于现代企业的要求,就不能墨守陈规。
为了不让教育产品继续萎迷下去,我们必须让他发出生机和活力,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和新鲜的血液,让它能够永葆青春,经久不衰。
以上是个人对旅游类院校职业教育工作浅薄见解,不到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