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府城
西州城
商市集中区域
4)城中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是后朝开放的街巷制布局方式的 一种启示。
越城
5)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 自由。
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四)隋唐长安城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候,放弃汉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的原因: 1. 背景:最早是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隋亡后唐朝 长安附近从西周到秦汉长时间都是 长安而在其东南另建新城的原因: 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的基本轮廓仍和隋初建城时 都城所在地,这些都城在东汉末年 战乱中受到破坏,但隋文帝仍在次 相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大的城市。 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且 建都的原因: 风水不利; 1.长期的战争使邺城、洛阳等城市受 2.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不能体现 到严重破坏; 新王朝的新气象。 2.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稳定 3.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 3.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 防卫和管理不便。 4.隋朝的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城市布局及特征
(1)采用内城—— 宫城——廓城三城相 套布局方式,平面呈 一规整的长方形,四 面筑围墙。 (2)宫城居中,并 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 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 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 轴线,全城呈中轴对 称格局。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铜驼街为全 城的中轴线,在中 轴线两测分布司徒
兴庆宫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的道路系统
全市性道路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城市 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十分 宽阔,位于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两侧设有排 水沟。 街坊内道路:居住坊里内的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市 场内的街道有所不同,宽度相对较小,石子砌筑,两侧 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一米宽的人行道。 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填铺,道路 两侧栽植行道树。
大市
小市
四通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 城北面有
三座小城,各有 城垣,连接为一
组建筑,是城市
的主要军事基地。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北魏洛阳城里坊
里坊制起源:坊来源于周法“匠人营国”的井田制。从周代开始,都城中居民
居住区就以闾里(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为单位,之后的汉、三国、晋等朝的 都城也都沿用这种形制,但北魏以前的“里”,四周并无围墙,里墙制度是从 北魏开始的。 “里”指宅院,民户居处。。 “坊”指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 四面开门。里坊除比较规整的一里见方者外,亦有大小不同的里坊并存。
里坊内的绿化:里坊内的绿化搞得很好。很多宅院中都植有花木,
建有园苑。如城东绥民里杜子休宅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疏”。 那些皇亲贵族高官权臣们更是“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 园宅,相互夸竞”。
源自文库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5 城市规划成就
北魏洛阳都城规划不仅是继承了东汉洛阳规划所启示之发展营国
制度传统的产物,而且还是这一主流发展的里程碑。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城市总体布局
(1)东西各 一门,南边三 门,北边两门。 南北分区,中 轴对称。( 轴 线布局开始运 用到整个城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2)功能分区
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市中偏北有一条干道 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
王室专用园林
宫城
王室贵族 宫殿官署 居住区 区域
北部为宫城,大 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 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 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 前朝后寝的格局。在宫 城外是戚里和王室专用 园林。
干道南面为一般居 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 坊里;城中有三个市, 还有手工业作坊。
南部
官衙和一般居住区
曹魏邺城功能分区图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道路: 采用传统 的经纬涂制。 东西一条 干道通(迎 春门—金明 门), 南北向有 三条干道。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水系及园林:
城中的水系是 在城西北引漳河 水,由三台下流 铜雀苑及宫殿区, 分流一部分至坊 里区,由东门附 近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 除铜雀苑外,城 西有文武苑,北 城外有芳林苑, 其东有灵芝苑等。
3.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由于中原的割据 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人民纷纷南迁,形成 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发展趋势: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民族的 迁移,表现为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4.经济中心由中原地区向江南地区偏移——由于这一时期汉 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 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 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5.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 佛教流行,在城市建设中佛教建筑、寺院成为城市内重要的 建筑群。 6.军政中心仍在北方——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 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 系,修建了大运河,以解决南北方的物资以及交通问题,同 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5城市成就及意义
曹魏邺城规划对发展 营国制度传统是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不仅将东 汉洛阳规划所展示的城 市规划发展为主流,推 进到一个新的演进水平, 而且通过它的榜样作用, 更给后世城市规划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北魏洛阳城
1 洛阳都城历代城址变迁(东汉、北魏、隋唐)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 城市建设(曹魏 邺城、北魏洛阳、邺 南城) (一) 曹魏邺城:
——曹魏邺城是东汉
晚年曹操所营造的魏
王城,属于诸侯王的
封国国都城。位于今 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漳河沿岸。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2曹魏邺城的历史背景
据《水经注》记载:邺城 的规模为,“东西七里,南北 五里” 规模次于当时帝都洛 阳城(都城等级差异)。 这种差别体现了诸侯王城 与帝都规模的礼制等级差别, 是合乎营国制度都邑建设体制 及礼制营建制度的传统精神。
府、太尉府等高级
官署和太庙、太社 等寺庙坛社。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秉承城郭之制, 内城以政治活动区,郭 城以市(大市(城西)、 小市(城东)、四通市 (城南门外))为核心 形成经济活动区。里坊 管理严格,制度更完善。 (5)继承营国制度 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井田方格系统。 城内主要道路都和 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 形。
漳河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5)集中设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城市特点
(1)继承了古代的城与 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功能分区明确 (2)首次将中轴线对

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 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 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
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 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 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3)宫殿部分建筑严整, 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 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 合; (4)里坊划分统一,比 秦汉时期更完善。 (5)集中设市,独立 于手工业作坊。
由于北魏洛阳都城规划在这方面作出了如此重大贡献,故对后世 影响深为深远。隋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
清北京城等历代名都规划,都是这种影响的历史见证。北魏洛阳对
发展营国制度传统的功绩,确是不可磨灭的。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 东汉洛阳和北魏洛阳的比较研究
1.城市形制;2.中轴线布局方式;3.道 路系统;4.市场的分布;5.划分居住 地段的单位;6.宫殿区域占城市的面 积比例;7.城市规划成就
第五章
一 社会背景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政治混乱——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 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束 (公元589年)。 2.经济萧条——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 手工业,商业萧条,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 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2.城市情况: 城市呈规则方形, 东、南、西、北各 设三城门。采用中 轴线对城布局,以 宫城正门承天门为 起点,经皇城南面 正门朱雀门和朱雀 门所对的朱雀大街, 一直延伸到外城南 面正门明德门;两 条横轴,在朱雀门 和承天门处与纵轴 线丁字相交。
承天门
兴庆宫
朱雀门
朱 雀 大 街
玄武湖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城市规划特征
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2)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放弃严格的南北轴线关系,而是追求与周
石头城
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
建业城
边环境协调、融合的“天人合一”观。城市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 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 朝后寝的布局;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2 营建背景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统一北方后, 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北魏孝文帝为更便于统治全国进一步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洛阳。 洛阳在历经东汉,曹魏等不同政权时期的破坏而又不停进行改 造重建的建设历程之后,为北魏洛阳城的扩建的改建积累了大量的 经验。 另外北魏时期重视尊孔崇儒,儒家经典《周礼》成为改建洛阳 核心理论依据,并强化洛阳的政治中心的职能,利用洛阳固有的经 济地理优势等一些规划举措,使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洛阳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发展礼制营国建都的一个里 程碑。
分布:内城由于宫殿、庙社、官署、苑囿等所占面积达二分之一以上,里坊设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里坊管理:北魏政府对里坊的管理很严格,夜晚里门上锁。里正
为流外四品,是里坊内人民的直接统治者。里坊内的居民皆为政 府的编户,被编定在固定的地方,不得随便迁移。北魏政府对居 民的住宅、服饰也有限制。尤其对商人服装严格控制。里坊内的 种种制度只是对下层城市贫民和工商业者而言的,对那些王公大 臣、皇亲贵族则不起多大作用。他们可以在里坊内大兴土木,广 占民宅,胡作非为。里坊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游士侠客与豪贵子弟 结交,横行于城中 。
思考题:比较汉东都洛阳和北魏 都城洛阳在城市建设和布局特征 上有何异同。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东魏和北齐的邺南城规划 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 城南正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 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 分整齐。 邺南城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 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 的北京仍然采用这种规划布局 特点。
宫城
邺南城规划示意图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四)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 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 河的南岸。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 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 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 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 三国时期: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 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 到淮水,称为苑路。 晋朝时期:城市得到较大发展。东晋初期新建建章宫,称为台城,呈方形; 西晋末年建西洲城;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宫城东南方位,形 成了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
明德门
唐长安城复原示意图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 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 工业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 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 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之 间有很宽的道路相隔,宫城由太 极宫、东宫和庭掖宫组成。主要 宫殿坐北朝南;宫城外东北建大 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 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 三面,三面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里坊规制:一般里坊的形制为一里见方,设有坊墙,内设十字街,并有小巷, 数目: 北魏洛阳城居民的住宅区有两百多个里坊。内城有八个:永康里、衣
冠里、凌阴里、延年里、义井里、治粟里、宜寿里、永和里。东城有十一个: 建阳里、绥民里、崇义里、东安里、晖文里、敬义里、昭德里、孝敬里、景宁 里;南城有十个:利民里、劝学里、延贤里、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慕义 里、白象坊、狮子坊、中甘里。 置很少,因此外郭城当为主要里坊区。城北靠近邙山,地方偏狭,为军事防御 重地。所以,城北里坊很少。大量的里坊就集中在城东、城南和城西。外郭城 的里坊主要集中在御道附近及市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