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其他疾病:如雷诺征、高脂血症、肿瘤等。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糖尿病;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降低原因:从引起血液粘度降低的原因来看,主要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血粘度两大类。
1、病理性低血粘度:主要是几种出血性疾病引起,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2、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二、血浆粘度。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浓度,其次是球蛋白分子,还有脂类等。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1.18—1.61mPa.s。
其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三、全血还原粘度。因为血液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红细胞是影响全血粘度最主要的因素,在各种剪切率下,全血粘度随HCT(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剪切率下全血表观粘度随HCT的增高,呈指数增高,在同一压积时,其表观粘度随剪切率增大而降低。为了消除HCT的影响,便于比较不同血样的粘度,既引入了全血还原粘度(RV)的概念。这样使血液粘度都校正到单位HCT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说明由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的变化(而不是由于红细胞数目的变化)对于血液粘度影响的大小。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的贡献。
正常参考值:低切11.02-19.84 中切6.25-10.51 高切4.63-8.26
临床意义: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增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全血粘度高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说明HCT低(血液稀)但RBC自身的流边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也有参考意义。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四、血沉方程K值。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变化。血沉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变,其中直接与红细胞多少( HCT高低)密切相关,血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HCT,HCT成为影响血沉的主要因素,若HCT高,则ESR减慢,反之,ESR 增快,HCT低,ESR和HCT之间呈一定的数学关系。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ESR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HCT的指标,以除外HCT干扰的影响,这样血沉方程K值比ESR更能客观的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
正常参考值: 14-94
临床意义:血沉方程K值超出正常参考值,即>94时,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沉增快。血沉与方程K值的关系:
1、ESR增快,且K值大,说明红细胞聚集性高,ESR肯定快。
2、ESR正常,但K值大,说明HCT增高,且红细胞聚集性不高,说明ESR还是快。
3、ESR快,但K值正常,说明HCT减低,但红细胞聚集性并不高,实际ESR并不快。
4、ESR正常,K值也正常,血沉一定正常,说明红细胞聚集性不高。
五、红细胞聚集指数。正常参考值:1.48-2.57。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增高。
六、红细胞刚性指数。正常参考值:3.06-7.86。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形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七、红细胞变形指数。正常参考值:0.63-1.04。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动中的变形能力,也就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红细胞变形指数大,红细胞的硬化程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血液流动性差。
临床意义: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要见于一些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天变化明显。
2、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变形明显低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也有类似改变,有血管并发症者更差。
3、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升高,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变成棘状,变形性降低。
4、多发性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雷诺氏病、高血压病、肿瘤均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吸烟也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八、红细胞电泳时间。正常参考值:3.08-5.97。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叫红细胞电泳时间。影响电泳时间的因素主要与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浆粘度的增加有关。红细胞电泳时间增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高。
临床意义:缺血性中风、冠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红细胞电泳率都降低,电泳时间延长。
九、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43.00-48.00。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比积,是指将不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放置于温氏管或毛细管中,经一定离心力离心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层占血液容积的比例。反映红细胞的浓度,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高而增高。而血液粘度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又随剪切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剪切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