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道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复习(六)

为学之道

——《论语》十二章《送东阳马生序》复习

一总体把握

1 作者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人。元末明初散文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

2 主要内容

《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宋代把它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为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论述了学业的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3 作品价值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内容纷纭丰富,“仁” 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

《送东阳马生序》:古人论说读书做学问的文章很多,大多是讲大道理,能真正现身说法打动人的不多。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却将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劝学的名篇。

二、分析为学之道

1 为学之道——良好的修养为基础

宋濂在求学过程中,无论是借书抄书不敢稍预约的诚信,还是面对老师严厉的恭谨尊重,强调生活条件的艰苦中精神充实体现出的安于清贫,不慕富贵,还有自称未有所成的低调谦虚,无不显示了一代大儒的美德。面对马生这样勤奋好学的青年,宋濂对他的劝诫、勉励,诚恳而含蓄地从容道出,也体现出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他人。

做学问和做人,在宋濂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论语的思想,就是高尚的人格,完善的修养,是一个人不断学习和修炼中而来,同时也会不断促进一个人的成长。

2 为学之道——积极的态度是前提

宋濂幼时“嗜学”,在没有书的情况下通过借书抄书而“遍观群书”;成年以后“益慕圣贤之道”,百里求师;求拜师中,面对严厉的老师,表现出恭谨谦虚的学习态度;面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毫不羡慕,因为自己有精神追求,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以学为乐和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是宋濂成功的重要条件。

3 为学之道——有效的方法是途径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小读书,在没有书的时候抄书,“遍观群书” 既是勤学结果,也是成功的前提。在成年求拜师中,面对严厉的老师,他向老师虚心求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让自己的疑惑得到解决。

博览读书,与人交游,虚心求教,善于思考,都是宋濂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实战学习】

《论语》十二章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8 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山间之朝暮也

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会疑惑。

理解:孔子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甚至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

进行思考钻研,则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得。

[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择善良的人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理解:孔子认为,虚心好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学习;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缺点

如果在自己身上也存在,就要改正。

3.上文论述了“人要不断学习”。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人要不断学习”在方仲永和匡衡身

上是如何体现的。(4 分)

链接材料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

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链接材料二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送东阳马生序》

[2019·东城区一模]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7 分)

材料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

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

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