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精神分析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学电影美学

——电影第二符号学:(区别于电影的第一符号学)。

1、它的产生意味着电影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结构主义将电影的本文看作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系统,不依赖于外界客体世界而存在。后结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将其看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将整个世界和社会看作是一个语言的泛本文系统。从而实现了语言本文的系统自足系统-世界泛本文系统的沟通。

把电影的叙事语言看成是世界与社会的符号的编码的结果。

2、它是电影符号学在70年代后的一个直接的发展。

3、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实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双重模式。

一、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精神分析学基本模式和结构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恢复了周围人的意识本身存在的东西。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二层的结构。理性的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意识部分遵从现实原则;无意识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理论:本我(相当于深层无意识,人的本能存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自我(文明社会中建立起来,控制和压抑不符合现实原则的本能冲动。不过终极目标是满足或者维护本我。)、超我(相对理想化的自我,站在人的特殊角度而言。体现伟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这一类理想化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一个层次。有时候表现对本我的维护,可以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对本我的损害。)。

弗洛伊德释梦的理论: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本我需要表述出来,在水睡眠当中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处于休眠的状态。梦!出于一种无意识的运动。它的工作方法是:移植、凝缩、装饰、具象化、潜在欲望的图像实现。还包括:想象、幻想、幻觉、白日梦。

拉康: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

拉康把无意识语言化: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梦,是无意识的符号。会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合成一定的句子、本文,也就是编码成句子、本文。语法规则(结构法则)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基本工作方式。这些法则和一般语言形成意义的法则是一样的。

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没有主体的,六到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处于一个镜像阶段。这个时候婴儿已经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且认识自己,同时会对自己进行一个认同,从而产生“我”的意念。这样一个人的主体得以建立。这样一个过程被称之为一次同化的过程。这个理论对于电影的意义:最重要关键词:看!看的是——影像,一个在反射平面上呈现的一个影像。于是:1、对人的视觉经验的强调。将主体确立引向观看(影像)的视觉层面。2、对“影像”的确定。反射呈现,却极其相似于真实,兼具可认识的、主观的、幻觉的。

二、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

代表人物:麦茨,代表作《想象的能指》,书中首先提出了电影与梦之间的关系。

电影与梦:梦是一个无意识运行的产物。观看电影的主体和做梦主体在麦茨看来是一致的。电影与梦都对应着一个画面,他们的过程一致。他们是对人的本能无意识欲望的满足。麦茨认为:电影是从欲望中产生。电影的原则也就类似于梦的原则。根据拉康的理论有人作了补充:拉康理论中婴儿面对着镜像相当于电影中的主体面对着银幕。婴儿会对镜像做出从惊讶到认同的转变,观影主体在黑暗中也是如此,惊讶,然后对影像认同,从而确立主体。确立之后,主体会由被动转为能动。影片中角色的体验会在观影者的欲望满足中的得到转映与认同。在此基础上,麦茨继续提出来,电影的表述(语言)结构与人的无意识结构非常的类似。具有相同的机制,他们的符号都是影像,都是虚幻的。因此相似性,电影才(最)更加容易感染观众。

电影就是一种看,也就是所谓的“单向的看”。现实中双向的看是不可以完全袒露无意识的,而在单向的看的过程中人的无意识可以完全的袒露出来。这是满足无意识的一种看,也称作为窥视。这是观众和电影的能指的关系—一种窥视的状态!呈现为一种电影窥淫癖的状态。麦茨对电影机构的一个具体的表述:麦茨所谓的电影机构指的是电影放到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图景之中进行表述。麦茨认为由三部分的电影机器组成:1、外部机器。电影作为一个工业存在形成的一个整个的生产体系。这个部分的全部意义在于保证它的产品被内部机器所接受。2、内部机器。观众的审美心理,动机、目的,观众无意识运动的欲求。3、第三机器。有关电影的批评和理论观念。

博德里对麦茨的第二符号学理论的补充:当观众注视着银幕的时候好象婴儿注视着镜子,但是开始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观看者有一个视觉功能的优势。观众能够迅速的产生一种影像的认同。

人看电影:为了寻求一个像梦的幻觉的能指

三、

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

1、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站在结构主义立场重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l 是社会个体和生存的真实状况间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不是世界本身

l 是社会中的物质力量,体现为群体和机构的实践:包括宗教、家庭、学校、工会、媒介、通俗文化……政府……

l 意识形态的具体运行表现为:所有的意识形态总是把个体询唤(质询、召唤)为主体。确保人们生活在相同的想象性关系中。把个体安置在社会框架之中。例如:等级社会中:有权的人和无权的人;民主社会中:公民;消费社会中:消费者。

2、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

《电影手册》——科莫里的文章《可见的机器》:电影是一个再现系统。

电影是主导意识形态的表达:表面上:复制现实生活,实际上是根据意识形态虚构生活。即便是复制,生活本身也是占优势的意识形态的表现。

科莫里认为:电影与主导意识形态存在共谋关系。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的策略。主要还是针对西方国家,因为主要还是通过票房和市场来实现。

把意识形态的设想贯穿电影本身的结构中去。

3、电影的“缝合系统”理论:让·乌达尔(法),丹尼尔·达扬(美)

表达着意识形态;同时表达中掩饰这一作用

决定于两个因素:电影的技术因素、电影的语言因素

集中体现在电影镜头的最基本组接方法上:

例如:正反拍:1、A朝右看、2、B向左看、3、A的特写

1是能指;2是所指。观众的视线被割裂了,实现出现空白:形成期待。2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但是2被强加的?形了一个强制性能够的意指(所指)作用。

关注观影主体的位置—具有强大的被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