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描述工作内容及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描述工作内容及成果

一、储层描述工作内容

储层描述是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编制油气藏开发方案的地质基础。其主要工作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储层细分与对比

制定储层细分与对比原则,确定对比标志层及对比方法、步骤,划分出合理的细分与对比单元。

2、储层产状描述

按不同区块分油层组、砂岩组、小层及单砂体,描述其储层顶、底埋藏深度,砂 ( 砾)层厚度,有效厚度,砂 ( 砾)层层数,砂 ( 砾)层形状及纵、横向的分布及变化。

3、储层岩性描述

主要包括岩矿组分、岩石结构、岩石分类及命名

4、沉积相描述

主要包括:取心井单井微相研究、平面微相研究、沉积微相模式及微相综合评价。

5、储层物性描述

5.1 储层物性参数确定依据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应以取心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利用标准化后的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主要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通过多井测井解释,提供高精度储层物性参数。

5.2 有效孔隙度

5.2.1 对裂缝性储集层应确定裂缝 ( 或溶孔、溶洞)孔隙度和基质孔隙度。

5.2.2单层中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也相同时,用算术平均法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岩性相同的小段,当胶结程度不同时,用各胶结程度的小段有效厚度加权求得该岩性段的有效孔隙度。一个层组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用该层组内不同岩性段的有效厚度加权求得。

5.2.3如果各井或各井的同一层组的有效孔隙度值悬殊不大,且平面上井点分布比较均匀,则用算术平均法求得一个区块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否则,必须用单井控制的有效孔隙体积加权求得。

5.2.4研究储集层孔隙压缩规律,并将地面孔隙度校正为地下孔隙度。

5.2.5 描述有效孔隙度与储集层岩性的关系,确定和评价各类岩性储集层工业油流的有效孔隙度下限值。

5.3渗透率

5.3.1 适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岩心做垂直渗透率分析,并确定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关系。

5.3.2 有效渗透率数据通过试井资料计算求得,描述测井解释渗透率与试井求得的有效渗透率两者之间的关系。

5.3.3 分井、分层、分岩性段的渗透率平均值计算方法按5. 2 . 2执行。

5.3.4一个区块的渗透率平均值,一般用调和平均方法求

得。如果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属正态分布,可用算术平均方法求得;如属对数正态分布,则用几何平均方法求得。

5.3.5 描述渗透率与孔隙度、岩性的关系,确定储层工业油流渗透率下限值。

5.3.6描述渗透率分布规律。

5.3.7 描述地层条件下渗透率变化规律。

5.4含油饱和度

5.4.1原始含油饱和度一般用测井解释结果确定,大型油气田应有开发初期油基钻井液取心或密闭取心的岩心分析资料验证。应描述原始含油饱和度与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不同含油高度对饱和度的影响,确定储层工业油流含油饱和度下限。

5.4.2 开发中后期剩余油饱和度一般由测井解释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并由不同开发阶段检查井取心分析和生产测井资料进行验证,侧重描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剩余油饱和度与沉积相、微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关系。

5.5 相对渗透率

5.5.1 在重点取心井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储层的岩样进行相对渗透率试验并绘制相对渗透率曲线。对重质油储层应做高温相对渗透率试验。

5.5.2确定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值( 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等渗点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对应的油相渗透率、残余油饱和度对应的水相渗透率等) 。

5.5.3 对单样品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各层组相对渗透率曲线。

5.6 岩石润湿性

选取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润湿性测定,并应尽可能选取新鲜岩样,以便取得油藏条件下的润湿性资料。

5.7 敏感性

选取有代表性岩心测定储层岩石敏感性 (水敏、速敏、酸敏、盐敏和碱敏) ,描述储层敏感性。

5.8 压缩性

选取有代表性岩心测定岩石弹性压缩系数,描述岩石压缩性。

5.9 导热性

选取有代表性岩心测定岩石的导热系数、热膨胀系数,描述储层岩石的热物理性质。

5.10 力学性质

选取有代表性岩心测定岩石的力学性质,确定泊松比、切变模量、杨氏模量、体变模量、岩石强度等。

5.11 不同开发阶段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依据不同开发阶段取心井及测井资料,分相带建立储层物性参数 ( 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润湿性、相对渗透率等)在不同开发阶段变化规律。

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描述

6.1 层内非均质性

6.1.1粒度韵律性

描述一个单砂层内部碎屑颗粒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序列,划分粒度韵律类型。

6.1.2 沉积构造的垂向变化

描述单砂层内各种层理类型 ( 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层理等)及其它沉积构造纵向变化规律。

6.1.3层内夹层

研究层内规模的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低渗透夹层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及夹层出现的频率、密度,并对夹层成因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6.1.4 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

主要描述层内最高渗透率段是处于砂层底部、顶部还是中部,并分析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与粒度韵律性关系。

6.1.5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分小层计算单砂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级差、单层突进系数等参数,反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6.1.6 层内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

研究不同层段层内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的变化。

6.2 平面非均质性

6.2.1 砂体几何形态

确定砂体几何形态。一般以长宽比及宽厚比分类命名。

6.2.2 各向连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