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课件:线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简称鞭虫, 是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
➢ 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可引起鞭虫病 (trichuriasis)。
➢ 鞭虫病在我国普遍存在。 ➢ 鞭虫感染常与蛔虫同时存在,但感染率一般低
于蛔虫。
形态
1. 成虫
• 前(3/5)细后(2/5)粗、似马鞭 • 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 • 雄虫(长30-45mm)尾端卷曲,
流行
流行原因:
• 生活史简单 • 产卵量高(24.5万/天/雌虫) • 虫卵抵抗力强 • 粪便管理不严 • 不良卫生生活习惯
思考题:
1.线虫纲有哪些主要特征? 2.蛔虫的致病机理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并
发症? 3.蛔虫病的流行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简介
•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large round worm) • 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某些地区感染率
高达50%以上 • 所学的蠕虫中每天产卵数量最多 者 •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 犬弓首线虫(Tosocara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
线虫概述
( Introduction of the Nematode)
线虫主要特点
成虫圆柱形或线形,两侧对称,不分节。大小不一。 雌雄异体。♀大♂小, ♂虫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原体腔: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腔隙,因无体腔膜覆盖,故称 为原体腔(procoele)。 体壁: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消化系统简单,有口→咽→中肠→直肠→肛门。 生殖系统发达,管状结构,雄虫属单管型,雌虫属双管型 。 幼虫发育最显著特征是蜕皮(molting),一般蜕皮4次。
在肛周皮肤产卵,虫卵发育6小时即有感染性。 3. 感染途径:经口。儿童经肛门→手→口方式造成自身反复
感染,也可污染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等而使他人感染 (经口、吸入)。 4. 食性:以肠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食。 5. 成虫寿命(♀):1月。♀产卵后可进入生殖系统,如阴道 、子宫、输卵管;也可进入尿道、腹腔、盆腔等造成异位 寄生。
卵内幼虫蜕皮 成为二期幼虫
卵内受精卵细 胞发育为幼虫
在肺内蜕皮2次
沿支气管、气 管移行至咽部
在小肠内完成 第4次蜕皮,发 育为成虫
卵内受精卵细胞分裂
孵出幼虫
随粪便排出受精蛔虫 卵和未受精蛔虫卵
蛔虫生活史
成虫
(小肠) 蜕皮1次
穿肺泡, 经气管、 咽、食管、 胃至小肠
雌雄交配,雌虫产出
受精卵
随粪便排出, 在适宜条件的 土壤中发育 卵内蜕皮1次
源自文库
幼虫
在肺泡蜕皮2次 经血循环
幼虫
(小肠腔)
误食入小肠
感染期卵
含2期幼虫的虫卵
生活史(直接型)
• 感染期:感染性蛔虫卵(含二期幼虫的虫卵) • 感染途径与方式:通过污染食物、饮水,经手-口途径
感染 • 体外发育:虫卵→含幼虫虫卵→卵内幼虫蜕皮1次→含
二期幼虫的虫卵 • 体内移行:口→小肠→门静脉→肝脏→右心→肺脏(蜕
蛔虫-成虫
雄蛔虫交合刺
成虫口孔 3片唇瓣顶面观呈“品”字形排列
三叉型口孔,周围有三个唇瓣
蛔虫卵
注意两种虫卵的鉴别
• 大小 • 形状 • 颜色 • 卵壳 • 内容
受精蛔虫卵
脱蛋白质膜蛔虫卵
• 平均大小60×45 μm
• 宽椭圆形
• 棕黄色
• 卵壳较厚,自外向内分三层:受 精膜(卵黄膜)、壳质层和蛔甙 层。壳外有一层蛋白质膜,凹凸 不平,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蛔虫的特性:钻孔习性,喜酸厌碱,扭曲成团。
寄生环境改变:如人体发热、胃肠病变、食用辛 辣食物以及不当的驱虫治疗,常可刺激虫体活动 力增强,容易钻入胆道、胰管和阑尾等开口于肠 壁上的各种管道。
常见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蛔虫 性阑尾炎、肠穿孔、肠梗阻等。
致病
肠梗阻
• 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 症之一。
生活史
基本过程分虫卵、幼虫、成虫三阶段 生活史分为直接发育型和间接发育型
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在外界适宜条件下,
发育为感染期虫卵或幼虫,直接侵入人体。 肠道寄生线虫(蛔虫、钩虫、蛲虫等):土源性线虫
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
感染期后,通过中间宿主经皮或经口感染人体。 组织内寄生线虫(旋毛虫、丝虫):生物源性线虫
形态—虫卵
• 大小:55×25 µm • 形状:两侧不对称:一则较
平,一则稍凸,柿核状;略 呈椭圆形 • 颜色:无色透明 • 卵壳:厚 • 卵内容物:含一蝌蚪期幼虫
经6h发育为感染性卵
幼虫在小肠内孵出
幼虫在卵内蜕皮1 次
幼虫下移经蜕皮3次发育为成虫
雌虫肛周产卵



生活史
1. 寄生部位:主要为回盲部。 2. 感染期:含蚴感染性虫卵(含二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雌虫
3. 驱虫治疗性诊断 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防治
• 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 加强粪便管理
• 个人防护: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 菜及瓜果,不饮生水
• 药物驱虫:主要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或肠 虫清,成人,400mg/d,顿服),甲苯咪唑、 左旋咪唑、伊维菌素。
• 驱虫宜在感染高峰后的秋、冬季节进行,最好 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以防再次感染。
经3-5周发育为含 幼虫的感染性虫卵
感染性虫卵经 口感染人体
幼虫在小肠中孵 出,移行至盲肠
虫卵随粪便排出
经10天发育为成虫,1-3个月产卵
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严重感 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 回肠下段寄生。
2. 感染虫期:含蚴的感染性虫卵 (粪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 ,需要在泥土中发育3-5周)
• 由于鞭虫产卵量相对较少,且虫卵较小,容 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
流行与防治
•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温暖和潮湿的环境 有利于鞭虫卵的发育
•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儿童感染多于成人 • 人是唯一传染源,防治原则、治疗药物与
蛔虫相同:阿苯达唑(肠虫清) 400 mg/d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薄,无蛔甙层 • 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
光性颗粒
两种蛔虫卵比较
大小 形状 颜色 卵壳
内容
受精蛔虫卵 6045m 宽椭圆形
棕黄色 厚、外披蛋白膜, 凹凸不平 含一个圆形卵细胞, 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蛔虫卵 9040m 长椭圆形 棕黄色
壳及蛋白膜均薄
含大小不一的 折光性卵黄颗粒
生活史(直接型) 人食入感染性虫卵
3. 感染方式、途径:经口,虫卵 污染食物、水、蔬菜等。
4. 致病虫期:成虫 5. 诊断虫期:虫卵
致病
1. 机理: •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
食 2. 可造成: • 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 • 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 • 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致病
简介
•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又称蛲虫 (pinworm ),主要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回盲部,可 以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 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儿童感染 率在40%-70%以上,儿童多于成人,城市多于农 村,特别是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最多。
• 原因是大量成虫扭结成 团,堵塞肠管。
• 表现:脐周或右下腹突 发间歇性疼痛,并有呕 吐、腹胀,腹部可触及 条索状移动团块。
致病
胆道蛔虫症 — 最常见的并发症
肠穿孔 — 最严重的并发症
诊断
1. 粪检查虫卵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即可满足诊断 要求,也可采用沉淀法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
2. 痰中查蛔蚴 用于肺蛔虫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 敏性肺炎的诊断。
蠕虫
线虫 Nematode
Nematode (Phylum Nematoda)
Greek: nema "thread" + -ode "like"
Ubiquitous in freshwater,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often outnumber other animals in both individual and species counts. Over 80,000 different described species (over 15,000 are parasitic).
Andrew Z. Fire Craig C. Mello
Caenorhabditis elegans
医学蠕虫——线虫纲
• 似蚓蛔线虫(蛔虫) •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见的寄生虫,但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 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 VLM)。
蛔虫-成虫
长圆柱形,头尖,似蚯蚓;体表有细环纹。 雌雄异体
• 雌虫:长20-35cm,有的可达49cm,直径3-6mm,尾 端钝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 雄虫:15-31cm,直径2-4mm,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 系统为单管型。有镰刀状交合刺一对。
皮2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第4次蜕皮) •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 •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 诊断阶段:虫卵(粪检)、成虫
致病
• 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可致病 • 主要机理:
机械性损害 变态反应 肠功能障碍
致病
(一)幼虫致病
1. 幼虫移行至门静脉,会出现肝损伤。 2. 幼虫移行至肺,引起肺蛔虫症亦称Loeffler综合征。 (蛔蚴性肺炎,肺部炎性浸润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 临床表现:
• 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 • 重度感染: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
及贫血等症状 • 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其
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 •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
重度鞭虫感染致直肠脱垂
诊断
• 粪便查鞭虫卵,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沉淀集 卵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
有交合刺一根
形态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2000.
2. 虫卵
▪ 大小:50~54×22~23µm,较蛔虫卵小 ▪ 形状:纺锤形/腰鼓形 ▪ 颜色:黄褐色 ▪ 卵壳:较厚,从内到外有脂层、壳质层、蛋白质膜。
两端狭长,各具一透明栓
▪ 卵内容物:内含一卵细胞
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 内含一大而圆的受精卵细胞,受 精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受精蛔虫卵
The ova begin fission
受精蛔虫卵
• Egg containing a larva, which will be infective if ingested.
受精蛔虫卵
未受精蛔虫卵
• 大小90×40μm • 长椭圆形 • 棕黄色 • 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哮喘、血痰等;血中嗜酸性粒细 胞可增多;X线可见肺部阴影,常有游走现象,多在1-2 周内自行消失。
幼虫也可引起脑、肾、甲状腺、脾等器官的异位损害。
致病
(二)成虫致病 1. 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 代谢产物毒性刺激 损伤肠粘膜→消化和吸收障碍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
形态—成虫
▪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 前端角皮膨大-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侧翼 ▪ 咽管末端膨大-咽管球 ▪ ♀大,8-13 mm,中部膨大,尾直而尖细,生殖系
双管型
▪ ♂小,仅2-5 mm,尾卷曲,有交合刺一根,生殖
系单管型
蛲虫头部结构
• 头端角皮膨 大,形成 头翼
• 咽管末端膨 大呈球形, 称咽管球
流行
• 蛔虫的流行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 • 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是蛔虫感染的传染源。
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是造 成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的主要方式。鸡 、狗和蝇类的机械性携带也起一定作用。 • 人感染是由于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蔬菜,经 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虫卵;或食用被虫卵 污染的生菜瓜果等。
秘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重度感染的儿童, 可引起发育障碍。
致病
(二)成虫致病 2. 毒素作用与变态反应
症状: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 以及结膜炎等,也可出现失眠、磨牙、惊厥等 神经症状。
可能是蛔虫变应原(分泌/排泄产物、死后分 解产物等)被人体吸收后,引起IgE介导的变态 反应。
致病
(二)成虫致病 3. 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