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汇报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之﹒悟之﹒学之

——2018重庆云阳县第六批骨干教师培训汇报材料5月26日至30日,我参加了云阳县第六批骨干教师培训。五天的学习紧张而忙碌,我们除了上午下午都满满的学习外,晚上还要写感受、写规划、写总结等;但五天的学习又是充实而快乐的,因为我们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学员进行了交流切磋,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次培训涉及到语文学科的很多方面,除了有思想的引领,还有具体的教学建议。收获很多,我想就习作方面的所得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第一部分:听之﹒悟之

培训中,陈绍清所长的讲座,让我很受感触。“学生不爱写,无东西写,不会写。”这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如何破冰,寻找突破口,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德国的“鱼牛”童话》: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因为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青蛙在外面周游了一番回来了,它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的“鱼牛”的形象。”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我们老师的教学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走进儿童的世界,发现儿童的精彩。比如,董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写校园里一个最令孩子难忘的地方,没想到写得最好的竟然是——厕所。(课件)董老师索性进行了一次关于“厕所里都发生了什么故事”的交流会,孩子们畅所欲言。比如那个“游戏天地”的故事是这样:“某一个同学买了一个200多元的悠悠球,但这200多的球不拿到学校里来给同学们看就只值2元,教室又不准

玩,于是他就和一个好朋友拿到最隐秘的地方厕所里玩,玩着玩着,一个同学进来了,说要告老师说,他们就把他拉进来说一起玩,就这样一个一个的男生被他们拉进来,全班男生都在厕所玩悠悠球。”

其实,孩子们在校园里的这些地方找到的乐趣,我们老师往往不知道,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知道时,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知道,这就是说,我们要思考如何“走进儿童”的世界。教师面向儿童进行习作教学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在于主动走进儿童的世界,发现儿童的精彩,顺势引导儿童用习作表达自己那个不同于成人世界,但生机盎然,充满人情人性的世界。我们的心不能和儿童离得远远的,否则我们在“写什么”“怎么写”方面没法近距离地帮助他们。

董老师是这样做的:(课件)第一步:初步解决怎么写?策略是多安排活动体验式习作,加强基本功练习,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比如可以开展吃苹果、喝水比赛、扳手劲、撕纸条、左手写字等活动。教学重点是强调体验、学会抓点、写清片段、凸显交际。比如写喝水比赛,她选出一个娇小的女生和一个健壮的男生比赛,先让学生猜测谁会赢,然后让他们喝水,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动作,最后男生输了女生赢了。活动结束后她教学生列提纲:镜头一:比赛前的猜想,镜头二:比赛喝水的过程,镜头三:结果及感受。董老师说,作文就是做加法,把片断写好,再一个一个穿起来,就能成文。

同样,周教授也提出了问题支架解决学生怎么写的困惑。请看两篇习作——《监考老师》(课件)。读完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到习作二的作者的写作水平明显比习作一的作者高出大一截?事实上这两篇文章是同一位作文有困难的学生相隔时间不长先后写出来的。而且在写第二篇之前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写作技能训练,只是一个很有名的老师育英老师给他写了六个问题,这位学生用笔进行了回答。他回答的内容连在一起就成了习作二。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山西某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是《监考老师》,要求写上一节监考数学的老师。多数学生说这题目出得“太损”。因为这次监考的老师都不是本班的老师,在这之前,他们对这些老师半点都不了解。有位同

学的母亲曾和育英老师一起工作过,她带着孩子,拿着语文试卷找到育英老师了。她说,40分的作文题,她的孩子只得了27分。老师要求写400字以上,她的孩子写了不到300字。那个孩子说,他把监考老师咳嗽的声音都写上了,再也找不到可写的内容了。育英老师把他的作文看了一遍,发现他只是写了监考老师的外貌和监考过程,有许多应该写的内容没有写进去。育英老师就拿出稿纸对他说:“现在我写几个问题,你来答。”学生答完后, 育英老师问他:“假如现在让你写监考老师,你觉得有困难吗?”他想了想说:“我还是觉得写不了多少字。”育英老师笑了一下说:“你已经写出来了,有600字左右。你把你答的这些话从头至尾读一遍,看看是不是一篇文章?”

这六个问题是:(课件)

1.你平时考试紧张不紧张?这一次呢?如紧张,说明为什么?

2.你坐进教室,在等监考老师来时,想了些什么?

3.监考老师走上讲台说了些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

4.监考老师发完试卷,又说了些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

5.在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在你身边停留过没有?如果停留了,把他停留在你身边时的情景写出来。

6.他给你的最后印象是什么?

学生正是在这六个问题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二篇习作。(课件)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的问题称为“支架问题”。学习支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问题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支架之一。从这个案例来看,这些“支架问题”对学生“为谁写”、“写什么”和“怎么写”作了指引。从六个问题的顺序看,按照考试前的等待、监考老师的登台、发完试卷、考试过程、考试结束的顺序一一安排,暗含了写作的时间顺序;学生回答后,抽离这些问题,把学生按这样的顺序写出的回答连在一起就构成一篇文章。

第二步:初步明确写什么。(课件)策略是多安排生活体验式习作,引导习作材料的选择,强化习作的表情达意功能。如:教室来了位“不速之客”、恼人的“拖堂”、当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等主题。董老师讲到她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