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一、意象概念的历史

1《周易.系辞上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相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第一,这段文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言”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意”,而“言”所不能尽的“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表达出来。但这里所说的的“象”指的是“卦象”,即“易象”。

第二,它是圣人对宇宙万物仔细观察的产物。它不仅描摹物象的外观,还象征其内在的本质。“象”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形容、象征,甚至于变形,“象”,本身具有了作为主观创造的特点。

第三,“象”本身并非目的,“立象”是为了表达“意”。古人创造“易象”的目的在于用它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及其易理(“道”)的看法,即“圣人立象以尽意”。它反映出儒家的观点,认为圣人创制的表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的,强调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第四,这里所说的“象”是指卦象,它虽然既指向客观实在又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它只是预卜吉凶之用的宗教巫术形式,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不能和艺术形象画等号。不过,这种提法尽管没有把“意”和“象”直接组合到一起,但提出了“言、象、意”三个意象理论的基本要素。以《易传》阐释为基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意象”范畴在哲学规定中的“表意”性。

至今仍被人们看作是意象理论的发端。如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认为“夫象者,出意也”“尽意莫如象”。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

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第五,这种理论和中国古人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2王充的“礼贵意象”说。这是古代典籍当中第一次将意和象结合起来

使用。

《论衡·乱龙篇》:“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土龙亦夫熊糜、布候之类。”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画布上画上熊、麋、虎、豹等兽类的像,

以供天子、诸侯、卿、大夫们射猎,以此来表示他们能够降服猛兽,象征他们的勇猛。这里

古人将君臣上下礼仪之“意”,寓于兽象之中,“象”以“意”为贵,作者在这里,以象表意,象是意的外化。这里的“象”就是画有熊、糜、虎、豹、鹿、豕之象的画像,是寄予了一定

象征意义的意中之象,意象在这里就是表意的象征物象。这里的“象”表达了人的某种意念

和思想,是“意”与“象”的统一,因此它具有某些艺术特征,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审美意义。但《乱龙篇》中的“意象”还不是专门从美学角度提出来的,因而仍带有认识论的含义。王充还

提出了“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则:“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庙,主心事之,虽知木主非亲,亦当尽敬,有所主事。土龙与木主同,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这里的“象”仍然是有象征的含义,是立木想象为祖先象征。他归纳出的“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则实际上就是对《周易》“立象以尽意”的继承和发展。

3刘勰的“意象”说

刘勰最早在美学领域运用“意象”,《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宰: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灵。“玄解之宰”指深通事物奥秘者。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来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一切写作技巧。墨:绳墨。“墨”与下句“斤”相对,和《文选·琴赋》中的“离子督墨,匠石奋斤”用法同。独照:独到的理解。另一种解释为:照独,独即道;照独,就是对道的观照。“独照之匠”指有独特感受者。窥:视。意象:

意中之象,指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独照,即“意”指的是客体化的主体情思,“象”指的是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意象”即是“意”与“象”这彼此生发的两个方面的相融和契合,是艺术构思活动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意思是在艺术的构思活动中,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时是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而

成审美意象。刘勰创造性地发挥了周易和老庄关于象的学说,首次从艺术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审美范畴,相当深入地思考了意象与艺术的想象、情感、语言表现之间的微妙关系。刘勰在这里所提出的“意象”,是作家对生活材料经过兴感酝酿和

想象构思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意”与“象”浑然一体,具

有创造性的艺术体,这是符合艺术思维特殊规律的。《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古典审美意象

理论的真正开端。审美意象理论的创立是《文心雕龙》的一大贡献。

4唐代意象理论

唐代理论家也大量使用“意象”一词。如张怀瓘《法书要录》:“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

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寰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

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着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数百年内,方拟独步其间,自评若斯,仆未审如何也。”指象外寄托。王昌龄《诗格》:“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曰生思。” (《唐

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王昌龄所谓“未契意象”,这意象就是指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

方面。因此才有一个契合与否的问题。司空图《诗品·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

欲出,造化已奇。”其所谓“意象”比较费解,但既然说“意象欲出”,可见是尚未显现成形的,也即意念之中的形象。这意象虽有真迹可寻,却又缥缈恍惚,难以捕捉。当它即将呈现

出来的时候,连造化也感到非常惊奇意谓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也是指尚未进入作品的意中

之象。

5宋元明清意象理论

至于用“意象”指称主客观相统一、并且能够令人产生丰富联想的艺术形象,常见于宋明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