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2011-06-07 13:32:27来源:咸阳城建网

渭河是关中平原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中更新世形成了完整水系。渭河源于甘肃省渭源鸟鼠山,穿越关中盆地,至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一般将渭河宝鸡峡以上划为上游,宝鸡至咸阳为中游,咸阳以下为下游。上游坡陡流急,冲刷力强;中游水流减缓,

淤积严重,下游纵坡平缓,横向摆动大。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发现过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统一王朝的周、秦就发源于渭水流域。《诗经》《尚书》及以后的史籍中对渭水多有记载。汉、唐之际,渭河对长安城的屏障和交通运输都有重要的作用。古诗中有关渭水的诗句比比皆是,“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李白),“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白居易),“渭水冻无波,终南翠色多”(魏野)......一幅幅生动的青山绿水、天人合一的美景。

近两千多年来,渭河水系逐渐演变,而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以及依河而建的城市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所谓渭河的历史变迁,主要是指水质水量和河道的变化,渭河水质不断恶化,水量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渭河河道侧蚀北移,也已经得到确认。

1渭河北移的地质因素

形成现代地质地貌的新构造运动,在关中地区最明显的表现是垂直差异运动,主要包括秦岭的强烈抬升和骊山断块的隆起。秦岭是中国大陆南北的分界线,第三纪以来,强烈的地壳运动使秦岭山地显著隆起,上升速度是0.7——1毫米/年,经过几十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秦岭山体形成高山峻岭。骊山是在断块上升的基础上,由流水侵蚀剥蚀而成的低山,海拔1000——1200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骊山断块不断隆起,并牵动周围地块抬升,上升速度为1.5毫米/年。秦岭和骊山的上升持续至今,它们的上升还带动邻近黄土台原一同升高,一边是不断升高的山地和台原,一边是渭河冲积、洪积平原,这样,在关中平原一带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局部地貌,迫使渭河不断北移。

2渭河北移的水文因素

渭河南岸支流众多,水流湍急。汉唐时期著名的“八水绕长安”,有六水是渭河南岸支流,又有秦岭72峪之说,每个峪口都是一个小的支流。著名的有沣河、灞河、浐河、黑河、涝河,这些河流具有明显的山区河流特点,河道纵坡变化明显,谷短、坡陡、流急,尤其是降雨季节,水流倾泻而下,形成巨大冲力,将渭河水流推向北岸。而渭河北岸仅有泾河、石川河等少数几条支流,水流缓慢,河道纵坡变化较小,泾河主河道平均比降为0.25%,远小于渭河南岸支流黑河的0.88%,沙河的4.1%。河流比降的变化,决定水流速度大小的不同。渭河南岸支流急流而下,与北岸支流缓缓流入,对渭河主流的挤推作用大不相同,这是水力的因素。其次,由于渭河南岸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在入渭的河口地区,形成类似三角洲式的沙滩,对渭河水流的北移起到了顶托作用。另外,渭河两岸组成物质不同,北岸地表组成物质质地较细,抗冲击力小于南岸,加之渭河北岸有地质断层活动,更加剧了渭河的侧蚀北移。

3渭河北移的历史地理证据

由于渭河的侧蚀北移,使一些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发生地的相对位置有了变化,后世因此产生不同的说法。幸好有文献记载,考古新资料的出现,重新确定了这些地名和位置,同时更加印证了渭河北移的事实。

三渭桥(即东渭桥、西渭桥、中渭桥)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中渭桥就是秦都咸阳的横桥,汉代称渭桥、便门桥,后来因有东渭桥、西渭桥而改称中渭桥。据《汉书文帝纪》引苏林注曰:“渭桥在长安北三里”,苏林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水经注疏》引《雍州图》说:“渭桥在长安北二里横门外”,汉代横门遗址在西安市西北的草滩农场,这里已在渭河以南十几里。二、三里和十几里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有人据此推断从汉代至今,渭河向北移动了十里以上,平均每年北移2米。东渭桥为汉代所建,到了唐代,东渭桥是长安城东去的主要通道,在军事、经济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79年在高陵县耿镇白家嘴西北出土了一座完整的石桥,同时出土的“东渭桥碑记”,详细记述了唐开元九年(721年)京兆府美原县(今富平境内)、华原县(今耀县)等修建东渭桥的事迹,说明此桥是东渭桥无疑。有趣的是这座石桥不是在河水中而是在渭河以南5里的田野之中。这是渭河北移的铁证。其他的证据还有很多,比如:在两年前发掘的咸阳古渡遗址稍东的渭河主河道南侧,曾出现过两组四排木桩遗址,应是近代渭桥的柱

础,可惜被2003年的洪水泥沙淹没;根据长陵车站附近发掘出的秦咸阳宫一号、三号宫殿遗址规模,多数专家认为,秦咸阳城的大部分已被渭河淹没;沣河入渭口由古沙河不断东移;唐代曾经非常显赫的大将军李晟墓距今渭河北岸仅30米等等,都证明了渭河向北迁移的趋势。对比不同时代志书的记载,也能发现这一规律。《元和郡县图志》《长安志》说渭北的兴平县据渭河29公里,清雍正时距河20里,到了1923 年,《重修兴平县志》记载,兴平距渭河十余里,原来与周至县以渭河为界,至此成为县境河。渭南的户县,宋代“渭水去县17里”,清时为30里,现在已超过30里,武功县北唐代有兴善宫,到明代已没于渭。咸阳、眉县、周至也有类似的记载。

历史时期侧蚀北移的渭河,已经被现代的混凝土堤坝所束缚,由于水量的减少,渭河主流不会发生大的迁徙,但是渭河北岸长期遭受侧向压力的事实确实存在。在渭河综合整治过程中,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适当加强对北岸的防护,避免发生大的人为灾害。

评论主编信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