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意见
威教职字〔2011〕9号
各市区教育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工业新区社会事业局,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决定在我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课程(以下简称“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特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多样化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总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和提升职业教育能力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挖掘特色课程资源,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教改成果开发,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领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努力打造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形成具有多种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
二、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 先进性原则:特色课程建设应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职业性原则:特色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专业)教学大纲、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3. 创新性原则:特色课程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环境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实践方面要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
4. 共享性原则:特色课程要具有普适性,满足本学科(专业)的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能够在校内和校际共享。
三、特色课程建设遵循的程序
特色课程建设目标是: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以专业骨干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其他课程,建设一批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完善的特色教材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特色课程建设应按以下步骤推进:
一要学校组建特色课程建设机构。各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学科(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机构,下设各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准确把握特色课程建设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特色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研究制定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特色课程建设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将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突出特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督导评估力度,推动特色课程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促进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继而辐射和推动学校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二要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推进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群与专业岗位调研,了解企业用人机制、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为特色课程建设方向找准目标,并以此为切入点,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构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五个一致性”,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
三要开发特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开发要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需求、教师实际情况、学校资源等方面因素,经过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分析,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删、整合、改编、重组、拓展,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内容开发包括:1、依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业标准;2、按照职业标准,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3、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将每个能力模块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任务;4、制定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和方法;5、建立课程评价体系;6、编写适合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特色校本教材。
四、特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做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灵活选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中做、做中学,提高教学实效。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课程环境与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设施环境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建设,满足课程教学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要加强校内网络建设,实现特色课程校内外共享。加强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等教学辅助资源建设,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三)课程评价。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评价标准,突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学校的落实,突出技能竞赛开展情况与效果,突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特色课程的过程管理,突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制,增强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四)教师队伍。教师是特色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特色课程形成与实施的力量源泉和稳步提升的保障。各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参与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能力,加强特色课程教学研究,提高特色课程建设的质量。
五、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