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的土壤

合集下载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对水热变化的响应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对水热变化的响应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对水热变化的响应大兴安岭是我国北部典型的多年冻土区,其中森林土壤作为该区域的重要碳汇之一,其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对水热变化的响应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的形成机制、碳氮垂直分布及其对水热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的形成机制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的形成机制受到气候、地形、土父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大兴安岭区域,气候条件寒冷、降水年限短、蒸发量小,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枯死树干积攒较多,成为森林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同时,多年冻土层位上覆盖的厚度也是影响森林土壤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大兴安岭区域,多年冻土覆盖层厚度较大,限制了森林土壤的垂直发育,使其主要分布在多年冻土下1米以内,土壤发育度相对较低。

二、森林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森林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分配有关。

在大兴安岭区域,森林土壤的碳氮主要分为有机层(O层)、腐殖层(A层)、粉壤层(E层)和冻土层(C层)四个层位。

其中,O层主要是由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堆积形成的,含有丰富的有机碳和生物活性元素,主要集中在土表面。

A层由O层和下层土壤经生物作用和地球化学作用分解后形成,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元素,主要分布在O层下方的10-30厘米深度处。

E层为粉壤、流末砾等物质混合形成,含有较高的氮和矿质元素,分布在A层下方的30-60厘米深度处。

C层为多年冻土层,富含一些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但其平均含量较低,分布在E层下方的60厘米以深处。

三、森林土壤对水热变化的响应由于多年冻土区气候特征明显,水热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明显影响。

在大兴安岭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可以有效地改善森林土壤的生物活性和养分转换效率。

同时,降水增加也可以增加O层和A层的厚度,提高森林土壤的生产力和土地利用能力。

但是,极端干旱或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森林土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

在此基础上,森林土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神秘大兴安岭的黑土壤

神秘大兴安岭的黑土壤

神秘大兴安岭的黑土壤
大兴安岭是中国北方的一片独特地区,其境内的黑土地被世人
誉为“黑龙江的世界之冠”。

其中,黑龙江境内的黑土地则被称为“黑土的故乡”。

最为神秘的则是大兴安岭的黑土壤,被誉为“黑土
的极致”,是全球最古老、最纯净、最保护生态的黑土。

黑土壤是一种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由草木长期积累和自然
酝酿而成。

黑土壤有着独特的保水保肥性质,其中富含的大量有
机质、微生物和矿物质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大兴安岭的黑土壤火山红土和冰蚀土混合,形成了特殊的构成,富含丰富的富钾、富磷、富有机质等物质,对农业非常有益。

同时,大兴安岭的黑土壤还有着特殊的物理性质,不容易产生泥石
流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据专家和学者分析,大兴安岭黑土的形成是世界上最复杂和神
秘的过程之一。

大兴安岭原始树林遮天蔽日,枯枝、落叶被大自
然漫长的时间转化成犁头、泥炭等有机物,与岩石、矿物质混合
沉淀,形成黑土地。

而在黑土地中,含有大量的孢粉和有机质,
使得这里土质特别肥沃。

这种特殊的土质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地方存在,是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大本营。

但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导致黑土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地压力。

(居然也会有错别字)近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开始保护和修复黑土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并利用好这些北方贵重的黑土地。

我们相信,在科技和人的努力下,黑土壤之神秘,一定有更多的秘密被揭开,然后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惊喜。

暗棕壤——精选推荐

暗棕壤——精选推荐

暗棕壤暗棕壤1、地理分布:暗棕壤分布很⼴,是东北地区占地⾯积最⼤的⼀类森林⼟壤。

分布于⼩兴安岭,长⽩⼭,完达⼭及⼤兴安岭东坡,其范围北到⿊龙江,西到⼤兴安岭中部,东到边境乌苏⾥江,南到四平,通化⼀线。

2、成⼟条件:1)⽓候:暗棕壤属我国东北温带季风⽓候。

冬季寒冷⼲燥,⼟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冻结深度1——2.5⽶,年平均⽓温在-1——5C,年降⾬量600-1000mm ,年降⽔分配极不均匀,夏季降⾬量占全年降⾬量的半数以上。

(2)植被: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共有植物2000种,主要的针叶树种有红松,冷杉,云杉长⽩落叶松;阔叶树种有⽩桦,⿊桦枫桦,春榆,胡桃楸,⽔曲柳,紫椴及各种槭树。

(3)地形:地形主要为低⼭,中⼭,丘陵的部分平坦的⾕盆地。

(4)母质:长⽩⼭,张⼴才岭等分布最⼴的岩⽯为花岗岩,其次为⽞武岩;⼩兴安岭主要为花岗岩和⽚⿇岩,成⼟母质为这些岩⽯和破积物以及⼀部分为第四纪湖积冲积物。

3、成⼟过成(两个过程):(1):弱酸性淋溶过程。

(2):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弱酸性淋溶过程: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物⽣长茂盛,森林每年有⼤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经微⽣物分解后补充到⼟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的根系,有机质解过程较快,⼟壤积累了⼤量的腐殖质。

其组成:胡敏酸为主弱酸性,代换性盐基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因此暗棕壤具有较⾼的肥⼒。

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候条件下树⽊郁闭,湿润,降⽔量⼤,集中于夏季,⼟壤中产⽣了强烈的淋溶过程,致使暗棕⾊森林⼟成弱酸性反应,并含有⼀定量的活性铝。

季节性冻层的存在削弱了暗棕⾊森林⼟的淋溶过程,因被淋洗灰分元素受到冻层的阻留。

由于冻结,⼟壤溶液中的硅酸脱⽔析出,淀附于全⼟层内,致使整个⼟壤剖⾯均有硅酸粉末附着于⼟壤结构表⾯,于后成为灰棕⾊。

4、主要性状:(形态和性质)(1)剖⾯性状:暗棕壤剖⾯可分成A oo ,A o ,A ,Ab ,B ,C 等层次。

极早熟玉米品种在大兴安岭寒地农业区的种植现状

极早熟玉米品种在大兴安岭寒地农业区的种植现状

极早熟玉米品种在大兴安岭寒地农业区的种植现状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寒地农业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热,土壤肥沃,是玉米种植的适宜地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极早熟玉米品种逐渐在大兴安岭的农业区得到推广和种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极早熟玉米品种在大兴安岭寒地农业区的种植现状。

我们来了解一下极早熟玉米品种。

极早熟玉米品种是指生长期极短、抗寒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其生长周期一般为70-90天,适应寒冷气候,早熟性强,不仅能够避开大兴安岭地区的短暑期,还能够在较短的生长周期内完成生长发育,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极早熟玉米品种在大兴安岭的农业区具有很大的种植潜力。

对于大兴安岭寒地农业区的种植现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气候条件。

大兴安岭地处寒地,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温变化大,降水充沛。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对于玉米种植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

极早熟玉米品种的种植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措施。

其生长周期短,抗寒能力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发育,保证了玉米的收获期,降低了气候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提高了种植的成功率。

土壤条件也是影响极早熟玉米品种种植的因素之一。

大兴安岭的土壤类型多样,有肥沃的黑土和盐碱地,也有瘠薄的石土和沙质土壤。

不同的土壤对于极早熟玉米的生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极早熟玉米品种适应性广,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上生长,与当地的土壤条件相适应。

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极早熟玉米品种种植的重要因素。

在大兴安岭的农业区,农民们正在逐步引进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手段,如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有机肥料施用等,以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通过科学的灌溉和施肥管理,调整种植密度和播种期,以及采用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保证了稳定的经济收益。

政府的支持和推广也是极早熟玉米品种在大兴安岭的农业区得以种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极早熟玉米品种,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补贴,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降低相关的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种植极早熟玉米品种的成功率。

大兴安岭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大兴安岭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简介 张词博(1999—) ,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遥感监测与信息分析。 ∗通信作者,讲师,博士,硕士生导
师,从事遥感监测与信息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19;修回日期 2023-01-03
表征植被覆盖情况 NDVI 数据参考的是蔡崇法等[4] 、张宪奎
等[1] 以及张雪花等[5] 的研究结果。
grades, while moderate erosion was only distributed in low elevation, and there was no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nd altitude. The mild erosion was distributed in all slope grades. The mild erosio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edium and low slopes, and the
弱、气候变劣等各种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等,林区植被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群落。
因此,研究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侵蚀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1. 2 数据来源 降雨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土壤侵蚀模型包括 USLE、RUSLE 等。 经验模型
网。 DEM 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 ASTER GDEM 30 m ×
用下的侵蚀过程,从宏观上反映了土壤侵蚀量。 该研究采用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提出的《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
程》 [1] ,根据黑龙江的实际情况对各因子的数值进行了全面
修改,因此更适用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

大兴安岭课文原文

大兴安岭课文原文

大兴安岭课文原文
摘要:
一、大兴安岭的位置和面积
二、大兴安岭的植物和动物
三、大兴安岭的山峰和河流
四、大兴安岭的气候和土壤
五、大兴安岭的开发和利用
正文:
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山脉,位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总面积约为32.7 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脉呈南北走向,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之一。

大兴安岭的植物资源丰富,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针叶树,还有白桦、山杨等阔叶树。

此外,大兴安岭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东北虎、棕熊、猞猁等野生动物,以及人参、灵芝等野生植物。

大兴安岭的山峰众多,其中最高峰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青山,海拔2265 米。

大兴安岭的山峰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山势陡峭,地形复杂。

大兴安岭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辉南江等,其中黑龙江是大兴安岭最长的河流,总长度约1800 公里。

大兴安岭的河流水质清澈,含有丰富的水资源。

大兴安岭的气候属于寒冷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短暂。

大兴安
岭的土壤主要是黑土和暗棕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合农业和林业发展。

大兴安岭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林业、农业、旅游业等。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之一,林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此外,大兴安岭还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

大兴安岭的土壤

大兴安岭的土壤

大兴安岭的土壤大兴安岭的土壤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组成,一般坡度较缓。

本地区又处在寒温带,气候冷湿,季节性冻层存在的时间很长,局部还有岛状永冻层。

降雨量由南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山地、丘陵分布的主要地带性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大兴安岭东坡和伊勒呼里山南坡逐渐过渡到降雨量较多的暗棕壤区,黑土只是呈小块零星分布在江河的河谷平原上。

沿江河的河谷低地和山间水线则分布有草甸土、沼泽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在高山地区也有少量的石灰土分布。

(一)石灰土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海拨较高的山岭顶部,是本地区山地垂直带上分布最高的土壤类型。

海拨高度一般在12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候严寒,常年近9个月出现积雪,因而山顶母质不断遭受冻裂风化,大多崩裂为岩屑碎块,形成大片“碎石坡”或“石塘”。

除大量碎石裸露外仅在部分碎石之间,镶嵌有少量土壤,其上生长着呈匐状的偃松及兴安桧等木本植物,草木植物则有香鳞毛蕨与晚花拂子茅等;石块表面附生着大量地衣及各类藓类,反映出明显的抗寒耐湿特征。

这类土壤很少,仅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1%左右。

(二)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是寒温带的土壤,也是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土壤,高度在暗棕壤之上,具有垂直地带性的特色。

在成土过程中,尽管季节性冻层起着重大作用,但棕色针叶林土的形成,仍然是生物――气候等综合成土条件作用的结果。

棕色针叶林土面积为4194497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1.00%。

棕色针叶林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山、低山、丘陵均有分布,占据漠河县、塔河县、呼中区、新林区的大部和呼玛县的西南部及松岭区的北部地区。

棕色针叶林土表层腐殖质含量较高,但有效肥力低,腐殖质含量为10-12%,全氮含量为0.324-0.455%,全磷含量为0.134-0.181%,全部含量为2-3.9%。

棕色针叶土在成土过程中,由于地形、母质和植被的差异,形成了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和表层潜育棕色针叶林土三个亚类。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第十章东北林区主要土壤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掌握我国东北林区主要土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基本性状和改良利用途径。

二、学时计划:6学时三、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是在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冻融回流淋溶型的土壤。

1 分布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和中段部分山地,约在北纬46030′~53030′之间。

2 成土条件1)气候棕色针叶林土分布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2)植被本区棕色针叶林土的植被,主要是明亮针叶林。

3)地形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山类型、北部为中山、台原地貌。

4)母岩和母质棕色针叶林土的地下岩层,基本由岩浆岩构成。

岩浆岩中,以花岗岩类、石英粗面岩的面积最广。

沉积岩主要有砂岩、砾岩,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

3 成土过程1)毡状凋落物层的泥炭化过程针叶林及其下木和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

这些凋落物因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具有残余酸性物质,影响微生物活动;一年中低温时期长,并且因冻层造成了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

因此,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当年的凋落物,而逐渐积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2)酸性淋溶过程针叶林下的凋落物主要是在真菌的活动下进行转化。

只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里(6~8月)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旺盛,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分子小、酸性强、活性大的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酸类。

森林毡状层具有较强的保蓄水分的能力。

稠密的灌木在土壤中具有庞大的根量,也可导致土壤水分向下移动。

但向下的水流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较多。

富里酸类随下渗水流进入土层与土壤中的盐基发生作用,导致了土壤盐基的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具有稳定酸性。

土壤中铁铝化合物也可被富里酸类活化并向下移动,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促,淋溶物质受到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显著的发展。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多年冻土区,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森林、草地、耕地和荒漠等类型的土地利用。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有着不同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森林土地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而草地土地的生物量较高,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也较多。

耕地土地由于长期的耕作和施肥,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低,土壤质量相对较差。

而荒漠土地则因干旱和贫瘠的环境条件下,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非常低。

针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机制,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程度;2.探讨森林、草地、耕地和荒漠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机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3.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规划和实施冻土区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冻土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是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氮循环的重要方面。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森林、草地、耕地和荒漠等类型,它们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各有不同。

研究表明,森林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森林植被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矿化及微生物机制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矿化及微生物机制

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冷区地区,其多年冻土区的土壤碳矿化与微生物机制对于了解该地区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碳矿化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探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矿化及微生物机制。

其次,多年冻土区的低温环境也限制了微生物的活性。

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低温环境下微生物的代谢速度较慢,降低了其对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然而,在冰冻季节结束后,土壤温度上升,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将迅速增加,导致有机质的快速分解和碳矿化。

因此,冬季结束后的早春季节是土壤碳矿化过程的高峰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兴安岭地区的气温也有所上升,多年冻土的融化速度加快。

融化的冻土会导致有机质的释放和碳矿化加速,从而增加土壤中碳的损失。

因此,了解土壤碳矿化及微生物机制对于预测和评估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动态和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碳矿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将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碳,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此外,土壤微生物还通过产生酶活性和根系共生菌等代谢产物,促进土壤碳矿化过程的进行。

在多年冻土区的低温环境下,一般的微生物代谢速率较慢,但一些适应寒冷环境的微生物能够在低温下仍然活跃,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例如,一些产甲烷菌和产亚硝酸盐菌都被发现在大兴安岭的多年冻土区中存在,并参与了碳矿化过程的调节。

此外,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也对土壤碳矿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多年冻土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一般温带地区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多年冻土区域的土壤中一些特定的细菌和真菌物种对土壤碳矿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其他物种则具有抑制作用。

因此,进一步研究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对于揭示土壤碳矿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矿化及微生物机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导致土壤碳矿化与微生物生态存在差异。

大兴安岭典型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生态恢复研究

大兴安岭典型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生态恢复研究
大兴安岭采矿迹地土壤 重金属污染与生态恢复 研究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大兴安岭采矿迹地土壤 重金属污染生态恢复策 略
05
大兴安岭采矿迹地土壤 重金属污染与生态恢复 研究展望
02 大 兴 安 岭 采 矿 迹 地 土 壤 重 金属污染现状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恢复的跨学科研究,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 作。
建立长期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生态恢复工程推广价值与意义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 质量下降、农作物生长受影响、 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恢复工程的意义:减少污 染、恢复生态、保障健康
推广价值:为类似地区的生态 恢复提供借鉴、促进生态文明 建设
属的排放。
采取合理的采矿 工艺,减少采矿 过程中对土壤的
破坏和污染。
加强采矿现场的 环境监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并处理 重金属污染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站点设置: 根据采矿迹地的 分布和地形特点, 合理设置监测站 点,实现对采矿 迹地土壤重金属 污染的全面监测。
采矿活动:采矿 过程中产生的废 石、废水和粉尘
等污染物
尾矿库:尾矿库 中重金属的流失
和渗漏
矿区周边环境: 矿区周边环境中 重金属的自然分
布和迁移转化
采矿机械:采矿 机械中使用的油 料、润滑剂等含 有重金属,可能 对土壤造成污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大兴安岭西坡植被土壤状况

大兴安岭西坡植被土壤状况

大兴安岭西部山地植被土壤调查1.牙克东南方向调查(1)阴坡经纬度为(49.157。

N,120.838。

E),土壤为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海拔768m,坡度16.9度,坡向NW338度,坡位中坡,土壤侵蚀弱。

植被特征:此地的群落类型为白桦林,树种有白桦林和落叶松。

林下植被丰富,有地榆、四叶诗、蓝盆花、玉竹、球苞麻花头、通庐、龙胆、乌头、防风、紫菀、桔梗、野韭菜、麻花头等。

植被样方调查:植物名称白桦树落叶松枯树幼树植株高(m)7.85 5.75胸径11.6 9.67棵数10 6 10 41密度(棵\百平方米) 2.5 1.5 2.5 10.25土壤剖面特征:O层:枯枝落叶层,3—0cm;A层:腐殖质层,0—20cm,黑棕色,粉黏土,团粒结构,湿润,疏松,孔隙多且大,有大量根系;E层:淋溶层,20—33cm,暗棕色,粉黏土,团粒结构,湿润,较疏松,孔隙多且小,有大量根系;B层:淀积层,33—45cm,棕色,粉黏土,小块状结构,湿润,散,孔隙中量且细小,有中量根系;C层:母质,45—55cm,黄棕色,块状结构,紧,孔隙少量且细小,无根系;R层:基岩,55cm以下。

(2)阳坡经纬度(52.0459。

N,120.03。

E),土壤为草甸草原——为黑钙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海拔807.5m,坡度17度,坡向北向303度,坡位下坡,土壤侵蚀弱。

植被特征:此地发育着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主要为贝加尔针茅+日阴菅。

植被样圈调查:植物名称贝加尔针茅野韭菜棘豆黄花苜蓿日阴菅三出萎陵菜车前唐松草植株高(cm)104.75 23 25 31 7 3 9 6.5 盖度70%棵数90 18 23 17 12 7 6 4密度(棵\平方米)148 30 38 28 20 12 10 7频度40.9% 8.18% 10.45%7.73% 5.45% 3.18% 2.73% 1.82%优势种:棘豆、野韭菜、黄花苜蓿、日阴菅建群种:贝加尔针茅伴生种:柴胡、唐松草、三出萎陵菜、沙参、凡旅、瓦松、车前等土壤剖面特征:O层:草毡层,2—0cm;A层:腐殖质层,0—28cm,黑棕色,粉黏壤,小团粒结构,潮,疏松,孔隙多且小,新生体为少量钙结核体,有多量根系,无石灰反应;AB层:过渡层,28—50cm,棕色,多砾质粉黏壤,小团块状结构,潮润,较紧实,孔隙少且细小,新生体为钙结核体,有少量根系,无石灰反应;BA层:过渡层,50—80cm,棕色,多砾质黏壤,小团块状结构,潮润,较紧实,无孔隙,新生体为钙结核体,无根系,无石灰反应;B层:淀积层,80cm以下,淡棕色,多砾质黏壤,小团块状结构,潮润,极紧,无孔隙,新生体为钙结核体,无根系,石灰反应微弱(有小泡)。

大兴安岭主要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

大兴安岭主要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

湿地是 由水陆相互 作用 而形成 的 自然综合体 , 自然界 是 最富生 物 多样 性 的生 态 景 观 和 人 类 最 重 要 的生 存 环 境 之 被称 为 “ 地 之 肾 ” , 地 球 上 生 产 力 最 高 的生 态 系 大 是 统 之 一 。湿 地 土 壤 有 机 碳 是 气 候 变 化 的 敏 感 指 示 物 , 够 能 用来指示湿地 对气 候变 化 的响 应 。而 氮素 则对 土壤 有机 碳 产 生 影 响 , 时 也是 湿 地 土 壤 营 养 水 平 的 重 要 指 示 物 之 同 目前对于黑龙江省 湿地 土壤碳 氮的相关 研究 , 主要 集 中 在 三 江 平 原 , 对 于 大 小 兴 安 岭 地 区 则 较 少 。大 兴 安 岭 是 我 而 国湿 地 分 布 的最 北 界 , 时 也 是 黑 龙 江 、 花 江 的 水 源 地 , 同 松 笔 者对该 区湿地土壤碳 氮垂直 分布规 律及 碳氮储 量进行研 究 , 旨在 揭 示 两 类 湿 地 土 壤 碳 氮 分 布 规 律 , 及 不 同 群 落 类 型 碳 以 氮储量的差异性 , 为该 区湿 地 研 究 提 供 基 础 数 据 , 对 湿 地 的 并 保护利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ne h d a d c t n n t o e e u e ee mi e C a d N ma sfa t n n ol e st e p cie y lt o n u t g r g meh d w r s d t d t r n n s r ci sa d s i d n i r s e t l .Re u t s o i i o o y v sl h w s
1 )黑 龙 江 省科 技攻 关 项 同( B 8 0 。 W 0 B 4) 第一 作 者 简 介 : 斌 , ,9 2年 5月 生 , 北 林 业 大 学 林 学 院 , 刘 男 18 东 硕 士研 究 生 。

大兴安岭的地理知识简介

大兴安岭的地理知识简介

大兴安岭的地理知识简介一、位置与范围1. 位置-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北部。

它是中国东北 - 西南走向的山脉之一,地理坐标大致为东经121°12′ - 127°00′,北纬43°30′ - 53°30′。

2. 范围- 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约1200多千米,宽200 - 300千米。

二、地形地貌1. 山脉走向与地势- 大兴安岭呈东北 - 西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其西北坡较陡,东南坡相对平缓。

2. 主要地貌类型- 主要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等地貌类型。

中山一般海拔1000 - 1400米,如黄岗梁海拔2029米,是大兴安岭的最高峰;低山海拔多在500 - 1000米;丘陵海拔在200 - 500米之间;山间盆地则地势相对平坦,如呼伦贝尔盆地等,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三、气候特征1. 气温- 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而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 - 3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可达 - 50℃左右。

夏季短促而温暖,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6℃ - 20℃之间。

年平均气温 - 2.8℃ - 5.3℃。

2. 降水-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在300 - 500毫米之间。

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坡降水多于西坡。

由于蒸发量相对较小,气候比较湿润,这有利于森林的生长。

四、河流与湖泊1. 河流- 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如黑龙江的支流额尔古纳河、嫩江等。

额尔古纳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是中俄界河;嫩江则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其源头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

这些河流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对灌溉、航运、水电开发等有着重要意义。

2. 湖泊- 有一些小型湖泊,多为火山口湖或堰塞湖。

例如达尔滨湖,它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湖水清澈,周围森林茂密,是独特的自然景观。

五、土壤类型1. 主要土壤- 主要土壤类型为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等。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亚洲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关键区。

多年冻土区作为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冻融作用是多年冻土区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不断发生,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野外原位观测、室内模拟实验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分布、稳定性及其与冻融作用的响应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同时,结合区域气候变化背景,评估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库的潜在影响,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碳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的研究内容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介绍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的基本特征和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性;阐述冻融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接着,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结合区域气候变化背景,评估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库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和路径,而且可以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碳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的广袤土地上,是亚洲东北部的重要山脉,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和冻土分布区。

多年冻土区作为该地区的特色地理现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冻融作用,作为冻土区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是指土壤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大兴安岭典型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生态恢复研究

大兴安岭典型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生态恢复研究

本;同时,生态恢复将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实现生态
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大兴安岭典型采矿迹地土 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生态恢复开展以下 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土壤重金属污 染治理技术研究、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等 。
VS
技术路线
本研究将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模拟 试验等方法,综合运用地统计学、多元统 计分析、GIS等技术手段,对大兴安岭典 型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与评 价,并开展治理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的研 究与示范。具体技术路线包括:资料收集 与整理→野外调查与采样→实验室分析与 测试→数据处理与评价→治理技术与生态 恢复技术研究→成果整理与示范应用。
交通运输
矿区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尾气等 也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对周边土壤 造成污染。
B
C
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中含 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长期施用可能导致 土壤重金属积累。
自然来源
部分重金属元素如铬、镍等可能来自于成土 母质和基岩的自然风化过程。
D
05 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实践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的解析不够深入,未来可加强源解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生态恢复措施的长期效果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建议加强长期定位监测和评估 。
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 建设的推进,采矿迹地生态恢复
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领域。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将不断 创新和完善,尤其是植物修复技 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绿色环保
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跨区域、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将成 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共同 应对全球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

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原因是什么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人们为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的原因大兴安岭在我国东北的最北边。

它南北长约八百公里,东西宽有二三百公里。

在这个大森林中生长着落叶松、白桦等各种树木。

几百里连成一片,一望无边,就像绿色的海洋。

所以大兴安岭是我国著名的林海。

其中的落叶松在世界上非常有名。

大兴安岭是我国生产木材最多的地方。

冬天,那里的工人叔叔可忙啦,他们把高大粗壮的树木伐倒,用拖拉机把木头运到存放的地方,然后再由火车、汽车运到祖国各地。

大兴安岭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位于东经121°12′至127°00′;北纬50°10′至53°33′。

东西横跨6个经度,南北纵越3个纬度。

),东与小兴安岭毗邻,南濒广阔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为邻,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山系,南北长约1220公里(一说1400公里左右),是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东侧的辽河水系、松花江和嫩江水系与其西北侧的黑龙江源头诸水及支流的分水岭,山脉南段西坡的水注入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地势呈西高东低,位于地势第二阶梯东缘,[3] 第二梯阶第三梯结合部,大兴安岭山脊以东为第三阶梯地,以西为第二阶梯地。

大兴安岭地貌形成具有明显的不对称形态。

全区地形总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属浅山丘陵地带。

北部、西部和中部高。

平均海拔573米;最高峰黄岗梁,海拔2029米(一说最高峰为伊勒呼里山主峰—呼中大白山,海拔1528.7米);最低海拔180米,是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

冬寒夏暖,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8℃,最低温度-52.3℃,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健康状况评价及保护建议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健康状况评价及保护建议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健康状况评价及保护建议背景介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该地区面临着森林生态环境破坏的威胁。

因此,对该地区森林健康状况的评价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健康状况评价森林植被状况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但存在森林退化现象,部分区域出现植物物种减少、林草失调、树木生长受阻等问题。

森林土壤状况森林土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依赖有机质、微生物、营养物质等维持其生态平衡。

然而,大兴安岭林区的土壤质量整体呈现出贫瘠和不适宜生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土壤养分贫乏,pH值过低或过高,以及土壤水分管理困难。

森林生物多样性状况大兴安岭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例如采伐、破坏、栖息地损失等都导致了全球性物种灭绝危机。

同时,大兴安岭林区的自然环境渐渐改变,中国北方的各种植物逐渐向南传递,导致原来在南方的物种逐渐失去栖息地。

森林保护建议加强科学研究科学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增加对森林植被和土壤状况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科研的手段,找出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法。

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稀有和濒危物种,增加人们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努力可以在未来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更加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根据森林资源的状况,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分开对待,确保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宣传教育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森林生态保护的认识,以激发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

结束语在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健康状况评价与保护是十分重要的话题。

持续加强科学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和开展宣传教育,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健康。

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简介

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简介

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简介
新林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东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
特旗、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与呼中区毗邻,南与内蒙古自治区
新巴尔虎左旗、巴林右旗相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

辖区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辖2
镇3乡。

新林区总人口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万人,有汉、满、蒙
等25个民族。

全区的土地面积有17.8万公顷,森林面积15.6
万公顷。

林业用地面积14.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3.2万公顷,
活立木总蓄积3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4%。

新林区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呼玛河北岸,地跨大兴安岭、小
兴安岭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
长寒冷干燥;春季短促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寒冷而少雪。

年均降水量为400—450毫米左右。

平均
气温在-3.8℃—-5.8℃之间。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57小时左右,无霜期约130天左右。

境内土壤以暗棕壤和棕壤为主。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兴安岭的土壤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组成,一般坡度较缓。

本地区又处在寒温带,气候冷湿,季节性冻层存在的时间很长,局部还有岛状永冻层。

降雨量由南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山地、丘陵分布的主要地带性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大兴安岭东坡和伊勒呼里山南坡逐渐过渡到降雨量较多的暗棕壤区,黑土只是呈小块零星分布在江河的河谷平原上。

沿江河的河谷低地和山间水线则分布有草甸土、沼泽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在高山地区也有少量的石灰土分布。

(一)石灰土
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海拨较高的山岭顶部,是本地区山地垂直带上分布最高的土壤类型。

海拨高度一般在12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候严寒,常年近9个月出现积雪,因而山顶母质不断遭受冻裂风化,大多崩裂为岩屑碎块,形成大片“碎石坡”或“石塘”。

除大量碎石裸露外仅在部分碎石之间,镶嵌有少量土壤,其上生长着呈匐状的偃松及兴安桧等木本植物,草木植物则有香鳞毛蕨与晚花拂子茅等;石块表面附生着大量地衣及各类藓类,反映出明显的抗寒耐湿特征。

这类土壤很少,仅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1%左右。

(二)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是寒温带的土壤,也是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土壤,高度在暗棕壤之上,具有垂直地带性的特色。

在成土过程中,尽管季节性冻层起着重大作用,但棕色针叶林土的形成,仍然是生物――气候等综合成土条件作用的结果。

棕色针叶林土面积为4194497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1.00%。

棕色针叶林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山、低山、丘陵均有分布,占据漠河县、塔河县、呼中区、新林区的大部和呼玛县的西南部及松岭区的北部地区。

棕色针叶林土表层腐殖质含量较高,但有效肥力低,腐殖质含量为10-12%,全氮含量为0.324-0.455%,全磷含量为0.134-0.181%,全部含量为2-3.9%。

棕色针叶土在成土过程中,由于地形、母质和植被的差异,形成了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和表层潜育棕色针叶林土三个亚类。

在这三个亚类中以棕色针叶林土为好,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和潜育棕色针叶林土较差。

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因有灰化层,腐殖质较薄,土壤酸度偏大,表层潜育棕色针叶林土所处地势较平缓,土壤过湿,呈现泥炭化,沼泽化现象。

棕色针叶林土所处地势起伏,土层浅薄,只适于发展林业,是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林业土壤。

以落叶松分布为最广,其次为樟子松和白桦。

(三)暗棕壤
暗棕壤是温带土壤,在大兴安岭地区分布面积不大,是呼玛县、松岭区和加格达奇的森林土壤,其它地区也有小面积分布,垂直分布在棕色针叶林土之下,分布在低山和丘陵区。

发育正常的暗棕壤土壤剖面具有AO、AI、B、C等层次。

AO 由木本凋落物和草本残体构成,有较好的白色菌丝体;AI层厚约10-20厘米,是腐殖质聚积层,棕灰色团粒结构,木本草本根较多;B层厚约30-40厘米,呈棕色,质地较粘重,结构为核状或团状块,有木质根,结构或砾表面有不太明显的铁锰胶膜;C层多为棕色粗砂和半风化岩石碎屑。

从肥力情况看,A层腐殖质含量较高,一般为5-9%或更高一些,向下急剧减少。

全氮含量与腐殖质含量趋势一致,也是A层高,0.179-0.298%。

磷素储量A层为0.126-0.244%,向下层过渡减少速度较缓。

全钾含量为1.2-3.3%。

微量元素含量高。

土壤呈酸性反应,水浸PH值为5.5-6.5,盐浸PH为3.8-5.4。

代换性阳离子以钙、镁为主,也有少量代
换性氢、铝。

代换性盐基总量约为16-41毫克当量/100克。

游离铁含量高。

大兴安岭地区的暗棕壤,在成土过程中,由于成土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暗棕壤、灰化暗棕壤和草甸暗棕壤三个亚类。

本地区暗棕壤的面积约为2237807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7.00%。

暗棕壤对大兴安岭地区来说是最好的森林土壤。

生长着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柞树、白桦等针阔混交林。

该土壤主要分布在呼玛、塔河、漠河、松岭等县(区)的沿黑龙江和嫩江一带。

灰化暗棕壤,灰化作用较弱,土壤肥力略低于暗棕壤,但差异不明显。

草甸暗棕壤的土壤水分偏多,但地表排水较好,除发展林业外,个别较平缓的地形部位可垦为农田。

(四)黑土
大兴安岭地区黑土面积较少,零星分布在呼玛县的黑龙江和松岭区的嫩江的阶地和山间谷地,面积约为211670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6%。

从黑土的剖面看,可以分为AP、A、AB、B、C五层。

AP层深0-20厘米,暗棕灰色,有植物根系,团块状结构,质地为重壤土。

A层20-50厘米,暗棕灰色,团块状结构,重壤土,根系较少。

AB层50-85厘米,暗灰棕色,有腐殖质下伸,有少量植物根,有田鼠穴,重壤土。

B层85-125厘米,黄棕色,中壤土,不明显的块状结构,有田鼠穴。

C层125厘米以下,浅黄棕色,轻壤。

从肥力上来看A层有机质含量为4-5%,有机质含量遂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到70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仍有2%以上。

土壤全氮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较一致.,A层全氮含量0.16-0.2%,向下逐渐减少。

磷素贮量A层为0.14-0.17%,向下减少的幅度较小,这与母质含矿质磷有关。

全钾含量较高,约为3%左右。

有效氮含量偏低,速效磷含量极低,这与冷湿条件是一致的。

土壤呈微酸~中性反应。

根据黑土所处的位置高低,又可分为黑土亚类和草甸黑土亚类两种。

黑土具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养分含量较多,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好的耕地土壤之一。

但多数黑土,特别是草甸黑土,土质粘重,气候冷湿,土壤有效氮、磷等养分缺乏。

(五)草甸土
大兴安岭地区的草甸土,分布在黑龙江、嫩江及其它支流的冲积平原、泛滥地、低阶地的低洼地或山间的谷地。

自然植被为小叶樟、沼柳、苔草等草甸植物,部分草甸土已被开垦为耕地,本地区草甸土的面积为273721公顷,占全区面积的3.3%。

草甸土所处的位置较低,受地表和地下水的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有时出现过湿。

土壤和成土母质不一,有壤土也有粘土。

草甸土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及母质层两个发生层次。

A层0-40厘米,湿的,暗棕灰色,多草本植物根,团状块结构,中壤土,有锈斑。

Bg层40-63厘米,湿的,灰粽色,重土壤。

明显的锈斑和潜育特征。

少量植物根,有沙土夹层。

B1层63厘米以下,湿的,灰粽色,重壤土。

草甸土腐殖质层约为20-40厘米,有机质含量高,约7-8%,但到下层急剧下降。

氮、磷养分贮量较多,氮素向下急剧减少,磷素减少幅度较小些。

碱解氮含量高,但速效磷含量极低。

土壤呈微酸性反应。

本区草甸土可划分为草甸土和潜育草甸土两个亚类。

草甸土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养分较丰富,土质较疏松,宜开垦为耕地。

但地势较低,气候冷湿,速效磷极缺乏。

(六)沼泽土
沼泽土多分布在河流两岸低洼处及山间沟谷的低洼处。

地表积水,植被为塔头、丛桦等,并有少量兴安落叶松分布。

本区的沼泽土面积约为734348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9%。

沼泽土一般分为两层,即泥炭层和潜育层。

T1层0-45厘米,棕褐色,半分解的泥炭层。

T2层45-60厘米,暗棕褐色,分解度较好的泥炭层。

G层60-71厘米,灰色潜育层,砂、粘土和碎石。

泥炭层有机质含量约为50%
左右,呈微酸性~酸性反应,泥炭的含氮量1.5-2%。

磷素含量0.38-0.54%,全钾含量约2%左右,碱解氮为23-55毫克/100克,速效磷含量极低。

沼泽土多有一定厚度的泥炭层,兴安落叶松生长不良,经过排水可以作为林业用地,或牧业用地,也可作为割草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