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中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因素的探讨
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策略
![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24d40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b.png)
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策略湿地是地球上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其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一、湿地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和海洋湿地等,是一种兼具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
而在这些湿地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
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细菌是湿地微生物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湿地中扮演着关键的环境功能角色。
比如部分细菌可以降解有机物,维持湿地的氮和磷循环。
真菌在湿地的有机质降解、养分循环和植物共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原生动物则可以控制细菌和藻类的生长,调节湿地的生态平衡。
此外,湿地病毒数量庞大,它们通过感染细菌和藻类,参与湿地食物网的调节。
二、微生物对湿地的影响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参与了湿地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还维持了湿地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1. 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湿地是重要的养分处理系统,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和氮、磷的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细菌和真菌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贮存。
同时,微生物也参与了湿地的氮和磷循环,通过固氮和矿化作用,调节湿地的养分平衡。
2. 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与微生物密切相关。
微生物参与湿地的底泥有机物分解过程,减少了有机物的堆积,维持了湿地的稳定性。
同时,微生物也参与了湿地植物的共生作用,提供了植物所需的养分和促进植物生长。
湿地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同时也维持着湿地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
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策略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保护策略,旨在维持湿地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1. 控制人类活动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比如湿地的填埋、开垦和过度开发等。
为了保护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需要严格控制这些破坏性的人类活动,保持湿地的完整性。
人工湿地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人工湿地系统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0c17755901020206409c23.png)
人工湿地系统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陈文婷李万霞来源:《绿色科技》2011年第06期摘要:指出了人工湿地系统对处理分散生活污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核心技术主要在于对植物种植、床体深度和填料的设计,归纳了湿地类型、植物种植、床体深度和填料对净化效果影响的研究概况,对目前取得较好净化效果的工程实例与试验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工湿地系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及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湿地;床体深度;填料收稿日期:2011-05-06作者简介:陈文婷(1980—),女,黑龙江讷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27-031 引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在自然或半自然净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效果良好等优点,对生活污水表现出良好的净化效果[1~3]。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设计人工湿地系统,需根据当地条件及污水情况确定湿地类型、场址和场地面积,床体深度、填料和运行方式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和确定的重要内容。
2 湿地类型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人工湿地可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立式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与自然湿地相似,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绝大部分有机物的降解由位于植物水下茎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这种类型未能充分发挥填料和丰富的植物根系的作用,且卫生条件不好;潜流湿地是水在填料表面下潜流,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卫生条件较好,占地小,处理效果较好;立式流湿地水流情况综合了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特点,但其建造要求高[4]。
刘超翔等人采用表面流和潜流式两种人工复合生态床对滇池地区低浓度农村污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水力负荷( 30cm/d )条件下,潜流式床体对COD、TN、NH4+-N和TP 的去除率分别为70.6%、60.6%、80.9%和66.0%,表面流床体则分别为63.1%、61.2%、90.2%和60.2%;表面流床体中芦苇、茭白等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要大于潜流式床体[5]。
人工湿地运行分析与探讨
![人工湿地运行分析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9acaae4482fb4daa48d4bb8.png)
人工湿地运行分析与探讨摘要:玉溪市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人工湿地已运行近10年,为了解和研究人工湿地运行效果,通过湿地的净化能力的监测,分析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提供指导性意见,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为发挥其工程效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工湿地;运行;探讨1.基本概况玉溪市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作人工湿地位于江川区九溪镇(以下简称“九溪人工湿地”),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它的工程任务是将星云湖水处理达到地表水Ⅲ类后进入东风水库,补充玉溪市中心城区水资源,设计规模1.16m3/s,日处理能力10万m3,占地面积174.35亩。
1.1九溪人工湿地设计流程图人工湿地及砂滤池的运行水位控制在1.5m,一级生物塘水深不低于2.0m,二级生物塘的运行水位控制在2.0m。
1.2应急处理池设计为并联4个矩型水池,共4100m2,水深2.0m,池内种植凤眼莲等植物,主要处理在星云湖水华暴发时吸附藻类,其次沉淀星云湖水在暴雨时产生的泥沙。
1.3一级植物塘面积为3.38万m2,分成4组并联子系统,每组之间根据现有地势分别有0.45~0.5m的落差,每级子系统分成5格,采用“下─上─下”进水方式,塘内水深2.0m。
1.4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占地面积7.38万m2,由处理系统4个组成,含18个子系统。
各子系统流程:第一级植物碎石床第二级植物碎石床第二级水生物塘第三级植物碎石床砂滤池。
进水布水方式:一、二、三级人工湿地碎石床进出水采用穿孔管布水,从上部进水,从下部出水;二级生物塘采用“下─上─下”进出水方式;砂滤池采用上进下出方式布水,在顶部设置进水管均匀布水。
工艺尺寸:第一级人工湿地碎石床35m×36m×1.5m,内填人工碎石;第二级人工湿地碎石床35m×35m×1.5m,内填人工碎石;第二级植物塘35m×32m×2.0m;第三级人工湿地碎石床35m×53m×1.5m,内填人工碎石;砂滤池35m×18.5m×1.5m,内填天然粗砂。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6cd53c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c.png)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环境工程王欢2013010202摘要: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不可缺少的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人工湿地结构为起点介绍了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对于污染物的去除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对于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人工湿地;微生物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nstructed wetlandb,soil microb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and energy flow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of constructed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introduc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microorganisms for pollutant removal, expound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organism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1.引言水环境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污水污泥处理则是改善水环境的核心任务。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使用微生物修复的方法治理污水污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人工湿地是生物生态净化技术方法中发展的比较晚的一门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管理方便和管理水平要求不高等优点[2]。
各种各样的有益的微小动物或者微生物是构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必要的一部分。
脊椎动物或者无脊椎动物(高级动物)对于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能所起的作用不大,与这些动物相比,以细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群落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废水中、水生植物根系或者填料上都大量存在,人工湿地为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028b1102020740be1e9b34.png)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摘要利用平皿计数法和和其它传统方法,对红树植物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数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三大类群微生物中,细菌含量最高,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在细菌中,反硝化细菌的数量>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程度较弱。
关键词人工湿地;桐花;海桑;木榄;微生物;种类;数量0 引言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植物组成,形成一个独特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将微生物和植物的净化能力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高效的净化系统,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及投资方面具有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难以比拟的优点,作为一项低投资、低能耗、低运行费、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治理工程技术,它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
本文通过对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类群数目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机制提供了可能。
1 材料和方法1.1 人工湿地概况红树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位于学校生物园,湿地池容积为3m×3m×0.6m(长×宽×高)。
基质为石头,上层石头的直径为2cm,下层石头的直径为1cm,厚度皆为30cm。
此人工湿地为潜流型人工湿地,尚未进行污水处理。
1.2 样品采集采用五点采样法,分别在人工湿地的4个角以及其中心位置采样,深度为15cm,每个样点取5个大小相近的小石头,共25个。
装入无菌塑料瓶中,立即带回实验室,在无菌条件下加入50ml无菌水,在摇床上摇匀,制备悬液。
1.3 微生物计数所有微生物均采用28℃恒温培养。
1.3.1 细菌数量测定利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取稀释度为10-5的悬液接种,2次重复,每一平板滴加0.05ml悬液,培养2d~3d。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cbdd57be2bd960590c677ad.png)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引言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吸收、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形成景观要素、美化环境。
但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习性、去污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湿地植物的科学选择以及合理配置是人工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对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要素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方便后期管理,而且能增加景观效果。
1 人工湿地植物的根际效应1.1 泌氧能力植物根系泌氧是指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气吸收的氧气从根系直接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根据德国学者Kickuth的根区法理论,湿地挺水植物对氧气具有输送、释放、扩散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根部的扩散,在植物根须周围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从而使人工湿地的填料和植物的表面存在大量的厌氧、好氧和兼性菌群。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泌氧速率远比空气中氧气向人工湿地液面扩散的速率大,因此湿地植物的泌氧功能对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耗氧的补充量远大于由空气扩散所得氧量。
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湿地植物根系特点、光照条件、基质特性等。
不同湿地植物根系的通气组织构造有所差异,其根孔隙率也有所不同,导致植物对氧的输送、释放的能力不同。
芦苇、菖蒲、风车草等常见的湿地植物的根具有纤维状的多孔结构,根孔隙率分别为40%、26%和32%,输氧泌氧能力也相对较强。
Li等比较了黄菖蒲、灯心草、美人蕉等6种湿地植物,发现黄菖蒲的根系扎根较深,泌氧能力位列中等,但表现出对水体中总氮最好的净化效果。
此外,湿地植物的泌氧能力还与光照强度有关,原因在于光照能够促进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加快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速度,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植物泌氧速率最快。
湿地基质作为根系泌氧的气体传输介质,其孔隙率、还原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也会影响根系泌氧速率。
人工湿地中的微生
![人工湿地中的微生](https://img.taocdn.com/s3/m/43e38a245901020207409c22.png)
(二)人工湿地中主要微生物的作用
1氨化细菌的作用 氨化细菌是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菌体。生物体的 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生物死亡后,蛋白质被微生物 所分解产生氨,这个过程即为氨化作用氨化细菌类群参 与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为氨的过程。由于这类细菌的活 动,使土壤中不能被植物所利用的有机含氮化合物转化 为可给态氮。为植物及一些自养和异氧微生物的繁殖和 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营养条件。它的作用解决了有机氮脱 氮困难的问题,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起到了很关键的 作用。氨化细菌相对密集的地方氨的浓度也会较高。氨 化细菌的氨化作用,是污水处理中有机氮脱氮处理的第 一步,它为后面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提供了原料。是污 水脱氮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微生物在总氮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总数与总氮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在 气温较高的季节尤为如此。说明微生物在总氮的降 解转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又随着人工湿地的 成熟, 植物根系越来越发达,植物对氮的吸收也 越来越充分,由此进一步说明T N在碎石床中主要 靠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而得到去除,且微生 物主要倚赖好氧微生物;基质的吸附、沉淀作用有 限。 氨氮与微生物总数关系 氨化细菌数量的变化导致氨氮浓度相应地随之 变化,氨化细菌越多,氨氮浓度越高,说明氮的氨 化作用明显,氨化细菌是将有机氮转化成氨氮的主 要因素。氨化细菌越多,有机氮浓度越低,也说明 氨化细菌是分解有机氮的主要因素。
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是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主要微生物有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反硝化细菌 等。这些细菌主要是对污水中相应种类的氮的 去除起重要作用。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为好氧 细菌,反硝化细菌为厌氧菌。此外硝化细菌在 缺氧的条件下也能很好的生存。它们在人工湿 地中的分布、作用、与净化作用的相关性以及 随季节变化时它们产生的变化都有所不同。以 下讨论人工湿地中的主要微生物的上述相关内 容: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净化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4fac9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e.png)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净化机理冯冲凌;李科林;李芸【摘要】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特征与湿地结构、布水方式及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总体上,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数量沿水流方向呈递减趋势,植物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在基质表层的根际效应区间,采取控氧措施可促进微生物群落向纵深发展.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氮代谢微生物主要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有新的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不仅具有较强的去氮能力,还能显著提高废水COD的去除率.不同种类的磷细菌在湿地系统中磷的溶解、沉淀和转化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磷的去除率.人工湿地系统中还存在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种类,包括可降低镉等重金属污染毒性、降解石油类化合物、多环芳烃以及酚类的微生物菌种等.研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季相变化演替规律及其净化机理、考察分析微生物与植物及基质之间的综合效应和筛选驯化功能菌种,是发展人工湿地技术的重点领域.%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wetland structure, water distribution mode and plant speci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general, both the level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system displays a decreasing trend towards the influent flow direction; the rhizosphere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filter bed is the area where the plant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crobial activities; aeration control can enhance the growth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deeper areas. Nitrifying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are the main nitrogen metabolism microorganism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Later researches revealed that the anammox bacteria can not only accelerate the nitrogen removal rate, but also improve the CODremoval efficiency. Different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es of phosphorus dissolution, precipi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us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hosphorus removal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Application of bio-reagents can raise the phosphorus removal rate. There are also other special types of microorganism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including those with abilities to reduce the toxicity of cadmium or other heavy metal pollutants, and those with functions to degrade petroleum compound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phenols. To update our knowledge, the most relevant open topics for future research will be the effect of seasonal change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related purification mechanism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plants and substrates, and the screening and domestication of functional bacteria.【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12【总页数】5页(P42-45,56)【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微生物群落;净化机理【作者】冯冲凌;李科林;李芸【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9人工湿地是一类人工建造、模仿自然湿地的综合性生态体系;通过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利用人造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1-2]。
人工湿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人工湿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67146b783e0912a2162a58.png)
人工湿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人工湿地是最近一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污水生态进行有效处理的工程技术,它把污水处理以及环境生态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也美化了环境,促进生态景观的创造,人工湿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效益,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在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主要问题:解决措施引言:所谓的人工湿地,就是指天然湿地发展的。
人工湿地通过对天然湿地的功能以及结构进行模拟,通过一定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并且根据人们的需要设计出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作为污水处理的一项新技术,对于污水处理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三方面一同协调,进一步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使污水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更好的实现污水生态化处理。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出水水质稳定;二是投资低;三是耗能低;四是抗冲击力强;五是操作简单;六是运行费用低等。
同时,它将污水处理和环境生态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创造了生态景观,带来了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矿山及石油开采废水等处理中。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人工湿地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2.存在的问题正是人工湿地的特殊优势,才使得其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中。
但在应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受到气候以及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污水处理的效果,也影响着人工湿地的发展与推广。
2.1气候方面的影响人工湿地受气候影响相对比较大,由于季节的不断变化,人工湿地对污水处理的效果也会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
在人工湿地中,一些植物、微生物对温度特别的敏感,这将会直接影响着湿地对污水处理的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水温低于十摄氏度时,人工湿地对污水处理的效果会明显降低。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8d75fc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8.png)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刘莉;韩美;刘玉斌;潘彬【摘要】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影响生物量的关键因子,进而分析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干重与各遥感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以NDVI、EVI、MSAVI、DVI、RVI、Band1、Band2、Band3、Band4、Band6共10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反演模型最优;反演计算的生物量干重分为5个等级区,最低的1级区和最高的5级区面积较小,为82.23、72.16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13.35%、11.71%.生物量干重适中的2、3、4级区所占面积较大,为211.99、136.39、113.29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34.41%、22.14%、18.39%;在各环境因子中水深对芦苇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土壤含水率对碱蓬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水、盐条件是导致优势种植被生物量干重出现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植被生物量干重呈现由陆向海减小,由黄河河道两岸向外递减的趋势.%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e Reserve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and the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data measured in thefield,landsat-8 image data acquir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and soil factor test data obtained by laboratory test were used as the data sources.The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and the quantitative biomass inversion model has been conducted by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Landsat-8 images,vegetation indices,and biomass measured in the field.By study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and soil water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vegetation biomass were selected,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s of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were analyze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e Reserv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ry weight of wetland vegetatio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remote sensing factors (band and vegetation indices) is relatively higher.The optimal inver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10 factor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including 5 vegetation indic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dex,EVI;modified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MSAVI;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and 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 and 5 bands (Band1,Band2,Band3,Band4,andBand6).The dry weight of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is obviously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inversion calcul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e Reserve.The least dry weight of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is categorized as Class 1,and the highest dry weight of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is categorized as Class 5,both of which occupied small areas.Class 1 and Class 5 areas are 82.23 km2accounting for 13.35% and 72.16 km2 accounting for 11.71% of the total area of wetland vegetation in the study area,respectively.Furthermore,the area of the other classes (Class 2,Class 3,and Class 4) is larger than Class 1 and Class 5,and their dry weight of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is moderate.Moreover,Class 2,Class 3,and Class 4 areas are 211.99 km2accounting for 34.41%,136.39 km2accounting for 22.14%,and 113.29 km2 accounting for 18.39% of the total area ofwetland vegetation in the study area,respectively.Amo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wetland vegetation biomas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e Reserve,water depth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dry weight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biomass.In addition,soil water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dry weight of Suaeda glauca biomass.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river water,groundwater,and seawater led to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alinity.Water and salt conditions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causing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predominant dry weight of vegetation biomas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e Reserve.The dry weight of vegetation biomas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e Reserve tends to decrease from land to ocean from the river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to both riverbanks.【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7(037)013【总页数】10页(P4346-4355)【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空间分布【作者】刘莉;韩美;刘玉斌;潘彬【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最具生产力的三大生态系统,虽然与后两者相比湿地在全球景观生态系统中占有较小的比例,但却起着无可替代的生态作用,有“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之称。
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4292e59b89680203d825d8.png)
境中生存,分 种,有的种生产有机酸或转化甾族化合物能力很强
布较广
3 梨头属
Absidia 分布在土壤、 常为生产污染菌,其中有的是人畜的病原菌,对甾族化合
酒 曲 和 粪 便 物有较强的转化能力
中
4 酵母菌 Saccharomyc 分布极广,酒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用菌,也是常见
属
es
3.影响微生物生态分布的因素
3.1 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和能量是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包括无机营养物质和有机营 养物质,而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完全取决于废水的组成。一般情况下,矿物元素不 至于缺乏,但有些废水氮源相对缺乏,而有时在脱氮过程中碳源又显得不足,有机碳浓度低 会降低反硝化速率[23-24]。Lloyd 等[25]对人工湿地微生物还原硫酸盐的研究表明,向废水中加 入蔗糖和NH4Cl 后,微生物能去除90%以上矿排水中的硫酸盐,并生成硫化物,但在对照试 验中( 没有加蔗糖或NH4Cl) 硫酸盐没有被还原;溶解性氮浓度决定了硫酸盐还原的速率和 程度,是反应的限速因子;固氮菌是硫酸盐还原系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人工湿 地中微生物胞外酶的研究表明, 其产量和活性受碳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控,一些酶被诱导,而 另一些酶被抑制。Shackle 等[26]研究发现,加入不同浓度的纤维素和葡萄糖对磷酸酶活性的 影响不明显,对硫酸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葡萄糖苷酶活性逐渐增加。
-1-
表1 主要真菌类群[4-9]
序 中文名
学名
生存环境
作用
号
1 根霉属
Rhizopus 在 自 然 界 分 分解淀粉能力很强,是酿酒的重要菌种。根霉还可以用来
布很广
生产有机酸,转化甾族化合物等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cbdd57be2bd960590c677ad.png)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引言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吸收、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形成景观要素、美化环境。
但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习性、去污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湿地植物的科学选择以及合理配置是人工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对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要素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方便后期管理,而且能增加景观效果。
1 人工湿地植物的根际效应1.1 泌氧能力植物根系泌氧是指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气吸收的氧气从根系直接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根据德国学者Kickuth的根区法理论,湿地挺水植物对氧气具有输送、释放、扩散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根部的扩散,在植物根须周围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从而使人工湿地的填料和植物的表面存在大量的厌氧、好氧和兼性菌群。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泌氧速率远比空气中氧气向人工湿地液面扩散的速率大,因此湿地植物的泌氧功能对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耗氧的补充量远大于由空气扩散所得氧量。
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湿地植物根系特点、光照条件、基质特性等。
不同湿地植物根系的通气组织构造有所差异,其根孔隙率也有所不同,导致植物对氧的输送、释放的能力不同。
芦苇、菖蒲、风车草等常见的湿地植物的根具有纤维状的多孔结构,根孔隙率分别为40%、26%和32%,输氧泌氧能力也相对较强。
Li等比较了黄菖蒲、灯心草、美人蕉等6种湿地植物,发现黄菖蒲的根系扎根较深,泌氧能力位列中等,但表现出对水体中总氮最好的净化效果。
此外,湿地植物的泌氧能力还与光照强度有关,原因在于光照能够促进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加快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速度,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植物泌氧速率最快。
湿地基质作为根系泌氧的气体传输介质,其孔隙率、还原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也会影响根系泌氧速率。
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f7368620c22590103029d10.png)
第26卷第5期2019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26,No.5Oct.,2019 收稿日期:2019-01-14 修回日期:2019-02-20 资助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农林类职业教育绿色技能系统开发与研究”(GDJG2015100) 第一作者:赖巧晖(1983—),女广东兴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植被生态学。
E-mail:Qiao_huilai@126.com 通信作者:张浩(1981—),男广东湛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
E-mail:Qiao_huilai@126.com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赖巧晖1,张浩2,刘治鹏3(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075;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510075;3.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510075)摘 要: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本选择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鸢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连续5年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结合微生物群落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不同人工湿地全磷差异不显著(p>0.05)。
(2)人工湿地对土壤微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不同人工湿地微生物量碳和氮差异均显著(p<0.05),微生物量磷差异不显著(p>0.05)。
(3)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优势度指数(Ds)则表现为鸢尾>茭白>菖蒲>芦苇。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a250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a.png)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探究进展近年来,人工湿地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水体的污染治理。
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以其奇特的代谢特性和生态功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去除水体中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探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人工湿地系统简介人工湿地系统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在工业、农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中去除污染物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系统依据其处理方式可分为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水平流人工湿地主要利用湿地植物的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去除污染物,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则通过人工介质和生物膜的作用使污染物发生生物降解。
二、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功能1. 溶解有机物的降解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解和降解废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通过产生的酶类分解有机物,从而转化为可被微生物代谢的化合物,从而降解。
2. 氨氮的转化人工湿地系统中存在丰富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可以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和氮气,实现氨氮的高效去除。
硝化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而反硝化菌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3. 重金属的吸附和解毒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附着在根际土壤和植物根系上,吸附和解毒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从而缩减其对水质的污染。
微生物通过产生胞外多聚物和胞内沉淀,形成难生物可溶性的复合物,吸附和还原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4. 微生物群落的竞争与协同作用人工湿地系统中存在多种微生物群落,它们之间会进行竞争和协同作用,进一步增进污染物的降解。
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代谢功能,通过互相竞争和协同作用,形成废水处理的整体效应。
三、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较高的温度能加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降解效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微生物活性的降低,从而影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人工湿地中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因素的探讨
![人工湿地中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因素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be85249e518964bcf847c0b.png)
收稿日期:2008-09-18 作者简介:王青璐(198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人工湿地中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因素的探讨王青璐,彭明春,赵安娜,黄 丽,刘 韬,梁国军,刘路明(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就影响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讨论。
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植物、污水的营养水平、基质、温度等因素。
关键词:人工湿地;微生物;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55(2009)02-0001-03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的基质,并有选择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1],它是经过人工设计、构建和管理的特殊生态系统[2]。
1953年德国Max Planck 研究所首先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3],1972年Seidel 与Kichkuth 提出了根区理论[4],该理论的提出掀起了人工湿地研究与应用的“热潮”,这标志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正式进入环保领域[5]。
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建造及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出水水质好,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及高生态环境效益等优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7~9]。
自从1974年西德首先建造人工湿地以来,该工艺已在欧洲得到推广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得以迅速发展[6]。
人工湿地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是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以及脱氮除磷的主要机理。
异养细菌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提供能源,作为食物链的最低一级的微生物推动着整个系统的有机流[10]。
人工湿地中的污染物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成终极产物释放到大气中或固定于土壤,或成为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或转化为对水环境无毒或弱毒的物质[11]。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植物及基质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植物及基质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141dbba767f5acfa0c7cd49.png)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7)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 (8)植物根系可以通过释放氧气改变根系周围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从而改变根系周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9)可以为野生动物如鸟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美学观赏性
人工湿地中基质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基质的作用是作为植物的生长载体、为微生物提供大量的 附着界面,直接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净化污水,并保证一定的水力传导性能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存在的大量植物的根、茎、叶、基质等为微生物的附着生 长提供载体,人工湿地中微生物非常丰富,这就为污水处理提供了分解者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湿地中的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直接吸收利用有机物和无极营养盐, 湿地中的有机物主要靠好氧、兼氧和厌氧细菌降解得到去除,氮的去除则 需要微生物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转化为从等连续过程来实 现,有机磷被磷细菌转化成磷酸盐后被基质吸附而去除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一基质一微生物的相 互关心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植物在人工湿地中主要起着以下作用:
(1)起到布水和降低水流的作用。为拦截、沉淀颗粒物提供更好 的水利条件,增加了污水和植物根系的接触时间
(2)植物密集的根系可以稳定床体表面,减缓床体堵塞 (3)降低风速,风速减缓可以防止沉淀的颗粒无再次浮起,同时 风速降低也减弱了对水面的充氧能力。植物的覆盖减弱了光照,阻止 藻类的大量繁殖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4)在冬季,地上挺立的死亡植物可以为湿地保暖,防止霜冻地面的跌 落植物可以防止水面结冰;在春季,它可以减缓湿地的植物 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孔洞与空穴,改善了土壤的水力传导性能
(6)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界面。处在湿地水中的茎和叶以及地下的植物 根系为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了巨大的介质
黄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分布特点研究_尤朝阳
![黄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分布特点研究_尤朝阳](https://img.taocdn.com/s3/m/7dabdd28192e45361066f592.png)
图 1 试验装置 F ig. 1 Test device
表 1 培养各类微生物时所选根部和填料的面积
Table 1 The area of the roo ts and filler during culturing various types
of m icroorganism s
菌、放线菌和霉菌典型菌落见图 2。具体菌落特征为: 细菌菌
落湿润, 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 透明或半透明, 有臭味; 酵母 菌较湿润, 大而突起, 多为乳白色, 少数红色, 有酒味; 放线菌
干燥紧密, 颜色多样, 带土腥味; 霉菌干燥, 大而疏松或大而 紧密, 颜色多样且鲜艳, 带有霉味。
表 3 试验中水质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 iA gr.i S c.i 2010, 38( 35): 20233- 20235
责任编辑 乔利利 责任校对 卢瑶
黄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分布特点研究
尤朝阳, 万玉龙* , 刘汤勋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湿地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分布规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与地位。 [方法 ]通过对细菌等 4类微生物的培养 与观察, 研究了上行垂直流黄菖蒲人工湿地中主要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结果 ]黄菖蒲根部与填料表面单位面积微生物量比较, 根部表 面微生物总量是填料表面的 15. 32倍, 细菌和放线菌则分别达 17. 14倍和 19. 84倍; 细菌在植物根部表面、填料表面、湿地污水中分别占 微生物总数的 86. 3% 、77. 2% 、88. 3% 。 [结论 ]湿地系统微生物数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呈显著差异, 在植物根部聚集明显, 其中细菌是 污水生物处理的主体种群。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微生物; 植物根部; 填料 中图分类号 X 5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0) 35- 20233- 03
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对根部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对根部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7db83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0.png)
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对根部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裘湛【摘要】人工湿地植物具有分泌氧气和根系分泌物的根际效应,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综述了湿地植物种类、光照条件、基质特性等对植物根际效应的影响,进一步阐释分析了湿地植物对根际微生物活性、降解性能和种群组成的影响机理.众多研究表明,湿地植物的根际效应所提供的氧气和分泌物为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与能量,对根际微生物活性、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营养元素等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效果.因此,在人工湿地工艺设计中,通过筛选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和优化工艺条件来强化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有助于提高人工湿地工艺的处理效率.【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18(037)007【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进展【作者】裘湛【作者单位】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1 人工湿地技术工艺原理人工湿地技术是以自然湿地为基础建造的,由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的流动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等[1]。
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比,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投资低、运行费用少和运行耗能低的优势。
近年来,人工湿地技术已经被广泛用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市暴雨径流、富营养化湖泊等水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人工湿地通过基质、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实现对有机物、营养元素、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3]。
其中,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在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以及氮磷的去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工湿地根际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染物最终被降解、转化为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或释放到环境中[2]。
在此过程中,异养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提供能源,从而推动整个复杂生态系统的发展。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cec4da52ea551811a687a0.png)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其造成的废弃物、污水等物质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去除污染物是当今社会面临的课题,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开始利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来去除污染物,这种方式既经济又带来了不错的效果,所以,文章对人工湿地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标签:人工湿地;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研究引言人工湿地系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它主要是用于处理工业中、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的一项技术,它运用了生态学的原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种动物、植物、不同类型微生物、土壤等物质组成的。
不同的成员在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对污染污处理过程中,使用最多、作用发挥最大的是微生物,因为微生物可以降解、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与其他系统成员作用后会达到一定的净化效果,人工湿地系统的投资较少、抗冲击力较强、成本低、系统的维护也较为方便,最重要的是可以很好的去除污染物质,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已被应用于居民生活污水的净化、湖泊湿地的恢复和重建等。
对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建立人工湿地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更好的服务。
1 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不同的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也不同,不同生态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
所以,首先要了解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才能有效的将其利用,使其更好的去除污染物。
微生物种群分布受系统有无植物影响,人工湿地系统是由不同植物、不同动物、土壤、微生物构成的,而微生物的数量受着系统中有无植物的影响,据调查,有植物的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比没有植物的系统中的多,这是由于人工湿地污水系统中植物的根部位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和系统中的氧气、氮气等物质结合加快了厌氧、好氧的矿化形成,微生物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加,微生物的数量越多,人工湿地污水系统中的氧气含量就会越高,系统中的输氧效果就会越好,这也间接的使系统的去污能力变得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9-18 作者简介:王青璐(198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人工湿地中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因素的探讨王青璐,彭明春,赵安娜,黄 丽,刘 韬,梁国军,刘路明(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就影响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讨论。
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植物、污水的营养水平、基质、温度等因素。
关键词:人工湿地;微生物;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55(2009)02-0001-03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的基质,并有选择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1],它是经过人工设计、构建和管理的特殊生态系统[2]。
1953年德国Max Planck 研究所首先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3],1972年Seidel 与Kichkuth 提出了根区理论[4],该理论的提出掀起了人工湿地研究与应用的“热潮”,这标志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正式进入环保领域[5]。
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建造及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出水水质好,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及高生态环境效益等优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7~9]。
自从1974年西德首先建造人工湿地以来,该工艺已在欧洲得到推广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得以迅速发展[6]。
人工湿地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是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以及脱氮除磷的主要机理。
异养细菌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更高级的消费者提供能源,作为食物链的最低一级的微生物推动着整个系统的有机流[10]。
人工湿地中的污染物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成终极产物释放到大气中或固定于土壤,或成为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或转化为对水环境无毒或弱毒的物质[11]。
因此,了解微生物在湿地基质中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对理解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进一步完善人工湿地的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因素111 植物人工湿地上层的微生物数量多于下层,即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11,14]。
梁威等的研究表明,上中层之间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相差达近3个数量等级,中下层之间则相差不到1个数量级[14]。
硝化细菌以及纤维素分解菌在0~5cm 层面的细菌数量要高于20~25c m 的数量[1,5],李智也认为,20c m以下微生物的丰度显著下降,而湿地植物根系主要集中在0~20c m 的地基质区域[13],即人工湿地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近表层的基质区域,也因此得出,近表层的基质区域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有效的净化空间[12,13]。
湿地植物体内特殊的通气组织,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能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从地上部分输送至根部[16]。
李智等的研究表明,黑麦草的根几乎全部分布在0~20c m ,而美人蕉的根虽然能够生长到基质的下层,但其根茎和根绝大部分生长在基质上部[13]。
挖掘湿地发现,植物的根系大部分在距表面15c m 左右,而在15cm 以下的石头的颜色逐渐变黑,到25c m 的时候石头完全变成黑色,这也说明根系可以传递氧分[17]。
根据德国学者Kick 2uth R 提出的根区法理论[18],植物的供氧作用,在植物根际形成一个好氧区域,好氧微生物对氧的利用使离根系较远的区域呈现出缺氧状态,而离根系更远的区域则呈现出完全的厌氧状态,为根区的好氧、缺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了微环境。
因此,水生植物的存在有利于微生物在人工湿地纵深的扩展。
因而随着植物根系在基质中的向下扩展,微生物种群也向下延伸[11]。
人工湿地中,多种植物系统比单一植物系统对—1—环境科学导刊 2009,28(2):1-3 CN53-1205/X I SS N1673-9655有机物降解和营养物去除方面具有优势,而湿地系统对有机物的降解主要依靠微生物,因为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地上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9,21]。
系统中微生物数量与净化效果呈显著正相关性[20],因为植物能够刺激一些特殊菌种生长,使植物根区能够富集更多的微生物。
种植多种植物,植物根部分泌物能够刺激细菌和真菌在植物根区增长,植物根部分泌物和根区的不同会影响根区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19,21]。
蒋玲燕等的研究表明,菖蒲、水葱与芦苇根系不同,其根区富集生长的微生物也存在差异。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图谱也显示,3种不同类型的潜流人工湿地在微生物种群结构上有很大差异。
多种植物系统中微生物种类更丰富,因此表现出湿地系统对有机物降解率更高[19]。
植物不同,微生物数量不同,这主要是植物的根际效应在起作用。
根分泌物种类繁多,数量各异,不仅有糖、有机酸、氨基酸等初生代谢产物,还有酮酚和胺等次生代谢产物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代谢物。
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根际(一般指根—土界面不足1mm 到几mm 的范围的微区土壤),产生根际效应。
根分泌物直接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同植物或在不同土壤种植的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根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从而有选择性地影响着根际微生物。
根际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土壤,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分泌物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的营养和能源物质,根际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际土壤,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际微生物高。
植物的存在使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显著增加[22]。
周炜等的研究表明,平均根须硝酸细菌总数和亚硝酸细菌总数比基质高1个数量级,且不同的植物配置导致湿地根际区硝化菌群数量也有一定差异,其中茭草根际区硝化菌群数量最多,其次为水葱,再为鸢尾[23]。
112 污水的营养水平进水中污染物负荷高即营养物水平高有利于生物膜量的积累,因为在污水营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微生物数量多,粘附事件发生的频率高,生物膜生长速度快,厚度大,膜量也大。
李今等的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对东湖湿地进水(劣五类)和莲花湖湿地进水(四类以上)进行基质生物膜培养,前者在40d 内生物膜快速增长,基本形成稳定生物膜,而后者则需要50~60d,并且60d 的生物膜量,前者是后者的1159倍[24]。
众所周知,生物膜主要由微生物组成,因此得出,微生物数量与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含量呈正相关[25]。
下行池微生物的数量多于上行池,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湿地的布水方式有关[24]。
污水首先经过下行池,其中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被微生物分解和吸收利用,在到达上行池时,其含量已有相当程度的降低。
付融冰的研究认为芦苇、菖蒲湿地和无植物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沿水流方向,细菌、亚硝酸菌的数量呈总体递减趋势,即前部多于中后部[14],其主要原因在于沿水流方向,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逐渐降低。
另外,沿水流方向微生物的Shannon 指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因为在湿地前段有机物负荷相对较高,水中多为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和悬浮有机物,主要靠填料的过滤作用而去除,Shannon 指数较低;湿地中段,污染物被分解为易降解物质,随着易降解有机物的增加,异养微生物也随之增多,Shannon 指数升高;湿地后段,由于污染物基本耗尽,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缺乏,致使此处微生物数量减少,Shannon 指数明显下降[19]。
113 基质项学敏等的研究表明,人工湿地中,两种不同的土壤中相对应微生物数量有差别,且同一植物种植在不同土壤中,相应微生物的R /S 值也不同,这表明土壤类型对植物的根际效应有明显影响[22]。
蒋玲燕等也认为多种填料系统在有机物与营养元素去除方面比单一填料系统有优势[19],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多种填料系统微生物的数量比单一填料多,因为微生物是湿地系统中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项研究均说明了人工湿地中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依赖于不同的填料而存在。
114 温度由于湿地的净化作用主要是湿地微生物来完成的,而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活性都有显著影响[26]。
另外,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代谢活动不相同,其输氧能力、分泌物也不同,这些也均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自然水体温度低于4℃时,很难获得生物膜,随着水体温度的增加,膜上生物量越来越多[27]。
杨昌凤等发现气温22~32℃时,池杉系统对凯氏氮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8]。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短期的温度变化对氮磷的去除率影响不大,因为短期温度变化并不能使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群发生改变,而长期的温度变化—2—环境科学导刊 第28卷 第2期 2009年4月将会导致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数目和种类的改变,从而影响人工湿地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
115 其它因素光照:在水库淡水系统中,光照条件下(120h),生物膜厚度从52μm增加到128μm,而无光照条件下,生物膜厚度为17~30μm[27]。
水力停留时间:根际异养细菌和硝化细菌数量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9]。
2 结论与讨论微生物在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上层,并且随着植物根系向下扩展,由于植物的根际效应使得根际周围的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及活性均高于基质微生物,因此虽然有研究认为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作用不显著,但作为微生物的附着面,仍是人工湿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之一。
了解了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分布受植物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植物根系的长度来设计人工湿地的深度,确定污水处理的最佳空间位于湿地上层。
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是微生物的食物与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培养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对生物膜的发育程度有重要影响。
人工湿地,特别在建成初期,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进水中的污染负荷可促进湿地基质微生物的良好发育,从而促进湿地本身的成熟,提高系统处理效力。
设计人工湿地时,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应该考虑运用多基质的人工湿地。
另外,温度也是影响微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更加关注人工湿地夏秋季的运行管理,尽量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总之,随着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空间分布、多样性及活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研究结果将进一步完善人工湿地的设计,提高净化效率等,从而使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1] ConleyL M,D ick R I,L i on L W1An A ssess ment of the r oot z onemethod of waste water treat m ent[J]1Res J W PCF,1991,631 [2] 周炜,谢爱军,年跃刚,等1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河水试验研究(1)———植物对氮磷污染物的净化作用[J]1净水技术,2006,25(3)1[3] House C H1Combining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aquatic and s oilfilter for recla mati on and reuse of water[J]1Ecol Eng,1999,121[4] B rix H1U se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water polluti on contr ol:H ist orical devel opment,p resent status,and future pers pective[J]1W at Sic Tech,1994,30(8)1[5] 王圣瑞,年跃刚,候文华,等1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J]1湖泊科学,2004,16(1)1[6] 梁威,吴振斌1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J]1环境科学动态,2000,(3)1[7] Verhoeven J T A,Meule man A F M1W etlands f or waste watertreat m ent:opportunities and li m itati ons[J]1Ecol ogical Engi2neering,1999,12(1-2)1[8] 梁继东,周启星,孙铁衍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及性能改进分析[J]1生态学杂志,2003,22(2)1[9] 徐伟伟,章北平,肖波,等1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J]1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2)1 [10] 林静,叶冰,徐亚同1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芦苇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影响[J]1水处理技术,2007,33(2)1 [11] 成水平,夏宜Μ1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Ⅱ1净化污水的空间[J]1湖泊科学,1998,10(1)1[12] 梁威,吴振斌,周乔红,等1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的空间分布[J]1云南环境科学,2002,21(1)1[13] 李智,杨在娟,岳春雷1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J]1浙江林业科技,2005,25(3)1[14] 付融冰,杨海真,顾国维,等1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状况与净化效果相关分析[J]1环境科学研究,2005,18(6)1[15] 周乔红,吴振斌,付贵萍,等1人工湿地基质中酶活性和细菌生理群的时空动态特征[J]1环境科学,2005,26(2)1[16] Fennessy M S1Macr ophyte p r 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devel op2ment in created freshwater wetlands under experi m ental hydr o2l ogical conditi ons[J]1Ecol ogical Engineering,1994,3(3)1[17] Whitney D,Ross man A,Haden N1Evaluating an existing subsur2face fl o w constructed watland in Aku mal,Mexico[J]1Ecol ogicalEngineering,2003,201[18] B rix H1U se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water polluti on contr ol:H istr oicald devel opment,p resent status,and future pers pec2tives[J]1W at Scitech,1994,30(8)1[19] 蒋玲燕,殷峻,闻岳,等1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潜流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J]1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10)1[20] 梁威,吴振斌,周乔红,等1构建湿地基质微生物与净化效果及相关分析[J]1中国环境科学,2002,22(3)1 [21] 陆雅海,张福锁1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J]1土壤,2006,38(2)1[22] 项学敏,宋春霞,李彦生,等1湿地植物芦苇和香蒲根际微生物特性研究[J]1环境保护科学,2004,30(124)1 [23] 周炜,黄民生,年跃刚1植物配置对构造湿地植物根际区硝化菌群及脱氮影响[J]1环境工程,2006,24(3)1 [24] 李今,马剑敏,张征,等1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生物膜的特性[J]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1)1 [25] 许光辉,郑洪元1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1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下转第44页)—3—人工湿地中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因素的探讨 王青璐加大对企业的限期治理力度,以促使企业提高对破碎、包装、立窑的治理投入,提高治理效果,达到G B4915-2004《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