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
合集下载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3bbd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7.png)
饮食卫生
个人卫生
保证喂养器具的清洁卫生,避免食品 污染。
家长接触早产儿前应洗手、洗脸,避 免交叉感染。
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 减少病菌滋生。
0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 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和体重 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来缓解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渐适应喂养。
案例二:家庭护理在喂养不耐受中的作用
家庭观察
家长需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症状,记录喂养和排泄 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喂养调整
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可适当调整喂养方式,如 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
定期复查
定期带早产儿去医院复查,以便医生根据情况调 整治疗方案。
案例三
耐心与积极配合
家长需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乐观的心 态,为早产儿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特点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通常发生在出生后 早期,且症状轻重不一,持续时间也 长短不一,但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出生 后数周内自行缓解。
发生原因
生理原因
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肠道菌 群尚未建立,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能力较弱。
病理原因
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病理 因素也可能导致早产儿喂养不耐 受的发生。
饮食调整需要逐步进行,家长应耐心 引导宝宝适应新的饮食方案,并密切 关注宝宝的反应和生长情况。
对于不耐受的食物,家长应尽量避免 给宝宝食用,同时增加易消化、低过 敏的食物,以保证宝宝获得足够的营 养。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物理治疗 等。这些方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
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西医护理个案ppt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西医护理个案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e4d97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9.png)
参考文献
[1]冯剑美,王金秀,王盘妹.212例双胎早产儿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6,10:59-60. [2]张先莉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名医,2022,5:95-97. [3]李沐珍,张文明,吴银娣.中医外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2):228-230. [4]蔡慧婷,韩旻.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10):17-20.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 [6]粟姣,崔星,刘超,李晓实.中医“五部推拿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 志,2022,36(9):113-115. [7]孟亚萍,王培培,于倩倩.基于应激适应理论的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喂养耐受情况的影响[J].河南医学 研究,2022,31(21):4005-4008. [8]张霞,刘榴,王友军,等.鸟巢式护理联合音乐疗法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 报,2021,16(4):520-522.
感谢聆听
精心呵护 用爱关怀
4
护理措施
采
取
一
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是以患儿为中心,通过对
体
医护人员的能力进行详细的分工,建立新的工作模
化
采取一体化连续 式,患儿从入院到出院均由一组医护进行负责;做
连
护理模式
到了包病人到人、包病人到实,8h在班,24h负责,
续
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医护共同查房,分工合作,
护
共同制定护理方案,及时沟通,避重复检查对患儿
理
刺激,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医生对患儿病情的分析,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e7507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9.png)
针对早产儿特殊情况,如吞咽困难、吸吮力不足等,提供适当
的喂养方法和工具,以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Part
06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治疗案例
案例一
某早产儿因喂养不耐受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经过调整喂 养方式、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成功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案例二
某早产儿在出现喂养不耐受时,及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等 措施,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最终恢复 良好。
失败教训分析
教训一
某早产儿因喂养不耐受导致肠穿孔,分析原因发现是喂养量过多、速度过快所致 ,提示应合理控制喂养量和速度。
教训二
某早产儿在出现喂养不耐受时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全身 感染,提示应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
未来研究方向
STEP 01
研究一
STEP 02
研究二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 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营 养状况,调整喂养方案和护理措
施,确保早产儿健康成长。
推广母乳喂养
促进母乳喂养
01
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技巧,提
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储存与加热
02
指导产妇正确储存和加热母乳的方法,以确保母乳质量和安全
性。
特殊情况下的喂养
03
营养支持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于营养不足的早产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生 长发育的需求。
监测生长曲线
定期监测宝宝的生长曲线,评估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定期评估营养状况
通过血液检查、骨密度等手段,定期评估宝宝的营养状况,以便及 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新优质ppt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新优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02828cb84ae45c3b358cfd.png)
喂养不耐受原因
胃肠道功能不成熟
胃肠道动力
消化吸收功能 肠道免疫功能
胃肠道激素水平低下
胃泌素 胃动素 生长抑素、抑胃肽
胃肠道,孕15周有吸吮动作, 有效而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孕30~36周。
? 孕32周即存在协调的食管蠕动,但与足 月时比较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 括约肌的压力均较低。
红霉素
? 促进胃肠动力:胃动素激动剂 红霉素对全胃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动 力作用:①促进食管收缩及增加下段食 管括约肌压力;②促进胃窦收缩,改善 胃窦、十二指肠功能的协调性;③诱导 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促进结肠 运动及胆囊收缩等。
? 红霉素结构与胃肠道作用:红霉素促胃 肠动力作用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密切相 关。
泛使用。 ? 但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
究中结果却不尽一致。 ? 国内多数研究表明,西沙必利能改善喂养不耐
受的相关症状。国外多数研究不建议西沙必利 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因其疗效不明 确性及严重的不良反应(致死性心律失常)。
胃复安
? 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促进食管、胃 和小肠蠕动 。
24h内2次胃潴留量超过3h喂养量的50%。
? 胃潴留量超过6h之内喂养总量的30%。
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新生儿喂养 不耐受定义的临床指南,包括任意一项 以下因素:①严重的腹部膨胀或变色; ②肠穿孔征象;③明显血便;④胃储留 量≥间隔喂养2到3次总量的25%到50%; ⑤胆汁反流或呕吐;⑥严重的呼吸暂停 或心动过缓;⑦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 胃排空延迟可能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 不成熟,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有关
? 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 的过程,胎龄< 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 规律的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较易出现 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随着胎龄 的增加,肠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 并能向下移行,足月时出现清晰可辨的移动性 运动复合波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197d0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7.png)
案例分析方法
收集案例:收集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典型案例 分析原因:分析案例中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如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案例中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结案例:总结案例分析的结果,为读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案例结论
婴儿喂养不耐受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
婴儿喂养不耐受可能与乳糖不耐受有 关
研究结果:发 现婴儿喂养不 耐受与肠道菌 群、免疫系统、 遗传因素等有 关
研究展望:未 来将继续深入 研究婴儿喂养 不耐受的机制, 寻找有效的干 预和治疗方法。
研究价值
提高婴儿喂养不耐受的 诊断和治疗水平
促进婴儿健康成长,降 低患病风险
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 究和技术创新
提高社会对婴儿喂养不 耐受的认识和重视
05
婴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
预防措施
母乳喂养:母乳是最适合婴儿 的食物,可以减少过敏风险
观察婴儿反应:注意观察婴儿 在进食后的反应,如出现不适 症状应及时停止喂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过早添加辅食:婴儿的消 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早添 加辅食可能导致不耐受
逐步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时, 应逐步增加种类和数量,让婴 儿逐渐适应新食物
案例三:婴儿C,出生后频繁哭 闹、睡眠不安,经检查发现对 大豆蛋白不耐受,改用低敏配 方奶粉后症状缓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二:婴儿B,出生后体重增 长缓慢,经检查发现对乳糖不 耐受,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后 体重增长恢复正常。
案例四:婴儿D,出生后皮肤出 现红疹、瘙痒等症状,经检查 发现对鸡蛋蛋白不耐受,改用 低敏配方奶粉后症状缓解。
进展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89119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a.png)
而减少溢奶 不推荐人工增稠配方奶, 有热量过高和加重
症状的风险 适时合理添加辅食 在4-6个月之间, 稍早添加泥糊状辅食, 避免 22
哭闹、胀气
哭闹、胀气: 4个月内婴儿,哭闹难以安抚, 每周发作3天以上,持续1周以上(类似肠 绞痛)
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哭 闹较多
婴儿哭闹高峰在第6周,到第12周时逐渐减 少
83.5%
N=115
P<0.0001
非水解蛋白配方
部分水解蛋白配方
Vandenplas Y, et al.JPGN,2013,57(3):389-393 10
配方奶乳糖消化不良
乳糖消化不良, 引起嗳气、吐奶、腹胀、腹 泻等
Bahna SL,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2;89(Suppl):56-60. 11
每天哭闹约20分钟~3.5小时 大多数在4-6个月后缓解
23
危险信号及需要排除的疾病
频繁溢奶呕吐、吐血 便血 口唇或眼睑肿胀 皮疹 发作性咳嗽 表情痛苦/异常姿势 体重增长不良
胃食管反流病 牛奶蛋白过敏 乳糖不耐受
肠套叠 遗传代谢性疾病
24
护理指导
给与母亲和家人足够的心理安慰和支持
健康母乳喂养婴儿的排便次数可频繁至每 日6-7次
引起稀便的原因众多 胃肠道不成熟, 内容物通过速度太快 肛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病毒、细菌感染 乳糖不耐受, 牛奶蛋白过敏 少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治疗稀便的重点是解决原因而非单纯止泻 33
危险信号及排除疾病
脓血便、粘液便 水样大便 轻度脱水 伴有发热 频繁呕吐 持续时间超过2周 皮疹、反复咳嗽 体重增长不良
肠道菌群不稳定
肠道绒毛
症状的风险 适时合理添加辅食 在4-6个月之间, 稍早添加泥糊状辅食, 避免 22
哭闹、胀气
哭闹、胀气: 4个月内婴儿,哭闹难以安抚, 每周发作3天以上,持续1周以上(类似肠 绞痛)
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哭 闹较多
婴儿哭闹高峰在第6周,到第12周时逐渐减 少
83.5%
N=115
P<0.0001
非水解蛋白配方
部分水解蛋白配方
Vandenplas Y, et al.JPGN,2013,57(3):389-393 10
配方奶乳糖消化不良
乳糖消化不良, 引起嗳气、吐奶、腹胀、腹 泻等
Bahna SL,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2;89(Suppl):56-60. 11
每天哭闹约20分钟~3.5小时 大多数在4-6个月后缓解
23
危险信号及需要排除的疾病
频繁溢奶呕吐、吐血 便血 口唇或眼睑肿胀 皮疹 发作性咳嗽 表情痛苦/异常姿势 体重增长不良
胃食管反流病 牛奶蛋白过敏 乳糖不耐受
肠套叠 遗传代谢性疾病
24
护理指导
给与母亲和家人足够的心理安慰和支持
健康母乳喂养婴儿的排便次数可频繁至每 日6-7次
引起稀便的原因众多 胃肠道不成熟, 内容物通过速度太快 肛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病毒、细菌感染 乳糖不耐受, 牛奶蛋白过敏 少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治疗稀便的重点是解决原因而非单纯止泻 33
危险信号及排除疾病
脓血便、粘液便 水样大便 轻度脱水 伴有发热 频繁呕吐 持续时间超过2周 皮疹、反复咳嗽 体重增长不良
肠道菌群不稳定
肠道绒毛
《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
![《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a08a1808a1284ac9504353.png)
•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补充罗伊氏乳酸杆菌能 促进配方奶喂养儿的胃排空,减少溢奶和哭 闹,粪便性状与母乳喂养婴儿相似。
15
总结
• 红霉素是目前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药物的选择之 一,其使用应限于那些有明确喂养不耐受的患儿
• 胃复安的使用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而 受到限制
• 多潘立酮对心脏复极化具有影响而禁止在美国使 用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 药物治疗
1
• 为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外营养 时间、降低迟发型感染和胆汁淤积发生率 及缩短住院时间,成功建立肠内营养是关键
• 微量喂养可成功诱导胃肠运动和喂养耐受。
2
• 促动力药物可加快胃排空和增强小肠动力 • 目前使用的常用药物有红霉素、胃复安、
多潘立酮、益生元以及益生菌等。
6
二、胃复安
• 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促进食管、胃 和小肠蠕动
• 松弛幽门和十二指肠,从而促进胃十二指肠 的协调运动
7
• 两项小样本研究表明胃复安能改善喂养不 耐受并增加体重,生后大于13 d的早产儿存 在持续喂养不耐受,给予0.033~0.1mg/kg胃复 安静脉注射或口服,每8 h 1次,胃内残余量明 显减少,喂养量增加,体重增加。
• 治疗组达足量喂养时间较短(26天比38天),胃 肠外营养时间缩短(23天比33天),胃肠外营养 相关胆汁淤积病例数减少(18例比37例)
5
•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在生后前2周应用红霉 素治疗,可能会增加幽门狭窄4~10倍的风险, 而健康新生儿中幽门狭窄的发生率约2.6‰
• 与足月儿相比,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早期 使用红霉素,其风险更大还是更小也不清楚。
• 胃复安(0.2~0.3 mg/kg, 6 h 1次)会引起倦怠、 兴奋、肌张力障碍、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 溢乳。
15
总结
• 红霉素是目前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药物的选择之 一,其使用应限于那些有明确喂养不耐受的患儿
• 胃复安的使用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而 受到限制
• 多潘立酮对心脏复极化具有影响而禁止在美国使 用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 药物治疗
1
• 为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外营养 时间、降低迟发型感染和胆汁淤积发生率 及缩短住院时间,成功建立肠内营养是关键
• 微量喂养可成功诱导胃肠运动和喂养耐受。
2
• 促动力药物可加快胃排空和增强小肠动力 • 目前使用的常用药物有红霉素、胃复安、
多潘立酮、益生元以及益生菌等。
6
二、胃复安
• 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促进食管、胃 和小肠蠕动
• 松弛幽门和十二指肠,从而促进胃十二指肠 的协调运动
7
• 两项小样本研究表明胃复安能改善喂养不 耐受并增加体重,生后大于13 d的早产儿存 在持续喂养不耐受,给予0.033~0.1mg/kg胃复 安静脉注射或口服,每8 h 1次,胃内残余量明 显减少,喂养量增加,体重增加。
• 治疗组达足量喂养时间较短(26天比38天),胃 肠外营养时间缩短(23天比33天),胃肠外营养 相关胆汁淤积病例数减少(18例比37例)
5
•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在生后前2周应用红霉 素治疗,可能会增加幽门狭窄4~10倍的风险, 而健康新生儿中幽门狭窄的发生率约2.6‰
• 与足月儿相比,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早期 使用红霉素,其风险更大还是更小也不清楚。
• 胃复安(0.2~0.3 mg/kg, 6 h 1次)会引起倦怠、 兴奋、肌张力障碍、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 溢乳。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49d4a05acfa1c7aa00cce2.png)
第20页/共24页
药物
促进胃肠动力:小剂量红霉素20-40MG/KG,莫沙比利 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
第21页/共24页
有以下情况者应延迟喂养,以预防坏死 宫内窘 性小 迫和窒息 肠结肠炎
机械通气 脐动脉插管 动脉导管未闭(PDA) 应用消炎痛 败血症 换血术后24小时以内等
第22页/共24页
后
第3页/共24页
相关因素
低胎龄、低 出生体重
开奶 延迟
其他
胎粪排出 延迟
加奶量及 注奶速度 过快
第4页/共24页
低胎龄、低出生体重
有资料显示 胎龄 <34周 > 34周
体重.95%
喂养不耐受率 68.51% 11.73%
第5页/共24页
早产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少而形成胎粪便少,加之肠蠕动乏力及协调能力差,易发生粪便滞留、 胎粪延迟排出
第8页/共24页
其他:
体温变化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感染等
第9页/共24页
判断标准
频繁呕吐每天>3天 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 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
24h胃残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 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 大便潜血实验阳性 大便稀薄,还原物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 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开奶延迟:
动物试验表明,全静脉营养的小鼠,仅禁食3天,就会出现肠黏膜萎缩,肠绒毛变平以及乳糖酶合成 受阻。延迟开奶可能会导致日后喂养的风险增大(NEC),后续喂养的安全性降低
第6页/共24页
加奶量及注奶速度过快
管饲时如果注入奶量过快可引起胃过度扩张,可加重消化道负担,引起胃潴留
第7页/共24页
胎粪排出延迟
定义:
药物
促进胃肠动力:小剂量红霉素20-40MG/KG,莫沙比利 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
第21页/共24页
有以下情况者应延迟喂养,以预防坏死 宫内窘 性小 迫和窒息 肠结肠炎
机械通气 脐动脉插管 动脉导管未闭(PDA) 应用消炎痛 败血症 换血术后24小时以内等
第22页/共24页
后
第3页/共24页
相关因素
低胎龄、低 出生体重
开奶 延迟
其他
胎粪排出 延迟
加奶量及 注奶速度 过快
第4页/共24页
低胎龄、低出生体重
有资料显示 胎龄 <34周 > 34周
体重.95%
喂养不耐受率 68.51% 11.73%
第5页/共24页
早产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少而形成胎粪便少,加之肠蠕动乏力及协调能力差,易发生粪便滞留、 胎粪延迟排出
第8页/共24页
其他:
体温变化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感染等
第9页/共24页
判断标准
频繁呕吐每天>3天 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 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
24h胃残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 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 大便潜血实验阳性 大便稀薄,还原物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 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开奶延迟:
动物试验表明,全静脉营养的小鼠,仅禁食3天,就会出现肠黏膜萎缩,肠绒毛变平以及乳糖酶合成 受阻。延迟开奶可能会导致日后喂养的风险增大(NEC),后续喂养的安全性降低
第6页/共24页
加奶量及注奶速度过快
管饲时如果注入奶量过快可引起胃过度扩张,可加重消化道负担,引起胃潴留
第7页/共24页
胎粪排出延迟
定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PPT53页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PPT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87995c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5.png)
6 第7页,共53页。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
+ 肠:小儿的肠管相对成人要长。新生儿的肠管总长度等于身长的8倍,
有利吸收,而结肠相对短,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粪便不成形,排 出快。所以小婴儿大便次数相对多一些,不成形多一些。新生儿
容易胃 - 结肠反射,是因为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的时候
容易表现出边吃边拉,或者一吃完就拉,显得大便次数多,就叫
51 第52页,共53页。
52
第53页,共53页。
不规则气泡影及钙化斑 肠闭锁和肠狭窄:在肠狭窄上端可见肠段扩大,下端仅有少量气体;
高位肠闭锁时可见二泡征或三泡征,气体止于盲端;低位肠闭锁 时可见多个液平,大肠不充气
31 第32页,共53页。
食道闭锁:造影可见扩张的食管盲端
肥厚性幽门狭窄:超声可见幽门增厚,造影见鸟嘴征。 膈疝:胸腔内可见肠管影。 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可见病变处及远端狭窄,近端肠管扩张。
第15页,共53页。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通过加快 吸吮反射的成熟 ,调节胃肠肽水 平,刺激胃肠道 的生长发育与成 熟,所以早产儿 的喂养以自吮为 最好的喂养途径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 .促进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 疼痛
+ 重点是与消化道疾病进行鉴别。
19 第20页,共53页。
主要以呕吐、腹胀两个最常见临床症状进行讨论分析。
20 第21页,共53页。
1、临床常见 2、轻重难分 3、内外难分
21
第22页,共53页。
判断不清,后果严重!!!
22 第23页,共53页。
病例1
患儿,陈× ×,男,因“胎龄28周,反复腹胀、呼吸困难1月 余,加重1天”由外院转入我科,入院时查体:反应差,面色苍 白,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入院后行造影示多处肠狭窄。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
+ 肠:小儿的肠管相对成人要长。新生儿的肠管总长度等于身长的8倍,
有利吸收,而结肠相对短,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粪便不成形,排 出快。所以小婴儿大便次数相对多一些,不成形多一些。新生儿
容易胃 - 结肠反射,是因为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的时候
容易表现出边吃边拉,或者一吃完就拉,显得大便次数多,就叫
51 第52页,共53页。
52
第53页,共53页。
不规则气泡影及钙化斑 肠闭锁和肠狭窄:在肠狭窄上端可见肠段扩大,下端仅有少量气体;
高位肠闭锁时可见二泡征或三泡征,气体止于盲端;低位肠闭锁 时可见多个液平,大肠不充气
31 第32页,共53页。
食道闭锁:造影可见扩张的食管盲端
肥厚性幽门狭窄:超声可见幽门增厚,造影见鸟嘴征。 膈疝:胸腔内可见肠管影。 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可见病变处及远端狭窄,近端肠管扩张。
第15页,共53页。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通过加快 吸吮反射的成熟 ,调节胃肠肽水 平,刺激胃肠道 的生长发育与成 熟,所以早产儿 的喂养以自吮为 最好的喂养途径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 .促进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 疼痛
+ 重点是与消化道疾病进行鉴别。
19 第20页,共53页。
主要以呕吐、腹胀两个最常见临床症状进行讨论分析。
20 第21页,共53页。
1、临床常见 2、轻重难分 3、内外难分
21
第22页,共53页。
判断不清,后果严重!!!
22 第23页,共53页。
病例1
患儿,陈× ×,男,因“胎龄28周,反复腹胀、呼吸困难1月 余,加重1天”由外院转入我科,入院时查体:反应差,面色苍 白,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入院后行造影示多处肠狭窄。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86a7edd15abe23482f4d3e.png)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及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疼痛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抚触
抚触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并在喂奶前30分钟或喂奶后60分钟患 儿安静、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而且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操 作,每次15-20分钟,1-2次/天 临床实践表明,抚触有利于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减少哭闹,增 加睡眠,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谨慎禁食,缩短禁食时间
肠道喂养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不耐受,出现呕吐和腹胀而常规禁 食,但禁食时间应尽可能短,保持微量喂养
食物刺激可调节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肠蠕动,刺激胃肠道 激素分泌,提高耐受程度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意义
通过吸吮反射,调 节胃肠肽水平,刺 激胃肠道的生长发 育与成熟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食管
呈漏斗状,粘膜柔软缺乏腺体,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良, 易受临近器官影响而变位 食管上部括约肌不随食物下咽而紧闭,下部括约肌也不关 闭,易发生溢乳,6周才能建立有效抗返流屏障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胃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置,容量小,生后10天约为30-60ml.吸吮时常吸 入空气,称生理性吞气症 贲门宽且括约肌不发达,而幽门括约肌发达 新生儿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盐酸均较低 胃排空时间:水1-1.5小时,牛乳3-4小时,母乳2.5-3小时
目前,没有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主要内容
定义 相关因素 判断标准 治疗和护理
定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ge,FI)通常是指新 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对肠内 营养物质不耐受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流行病学显示,新生儿 喂养不耐受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可 以达到20%以上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25页PPT文档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25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c3a4ed0941ea76e58fa04ee.png)
·改善喂养的耐受程度,促进胃肠道 成熟,以较短的时间达到足量喂养 ·减少NEC的发生 ·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的排 泄 ·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
肠道营养发挥直接作用,促进肠道 动力活性的成熟及胃肠激素的释放
保证足够的液体和热能,增加免疫力 早产儿由部分肠外营养到全经口喂养
胎粪排出延迟
早产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 少而形成胎粪便少,加之肠蠕动乏力 及协调能力差,易发生粪便滞留、胎 粪延迟排出
其他:
吐每天>3天 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 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
24h胃残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 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 大便潜血实验阳性 大便稀薄,还原物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 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护理干预
体位 合理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抚触 刺激排便 药物
体位:
1
使患儿上半身抬高,贲门 高于胃底 ,胃内容物可 借助重力加快排空,减 少溢乳及胃食管返流
2
“鸟巢”式卧 位 有边界感和安全感,
有利于头手互动 ,维 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有 研究证实“鸟巢”式护 理能促进肠蠕动,使消化 能力增强,减少胃食管返 流
喂养不耐受率 68.51% 11.73%
开奶延迟:
动物试验表明,全静脉营养的小 鼠,仅禁食3天,就会出现肠黏膜萎缩, 肠绒毛变平以及乳糖酶合成受阻。延 迟开奶可能会导致日后喂养的风险增 大(NEC),后续喂养的安全性降低
加奶量及注奶速度过快
管饲时如果注入奶量过快可引起 胃过度扩张,可加重消化道负担,引 起胃潴留
1~2 12~24
1~2 ≥12
2~4 ≥12
3~5 7~10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
肠道营养发挥直接作用,促进肠道 动力活性的成熟及胃肠激素的释放
保证足够的液体和热能,增加免疫力 早产儿由部分肠外营养到全经口喂养
胎粪排出延迟
早产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 少而形成胎粪便少,加之肠蠕动乏力 及协调能力差,易发生粪便滞留、胎 粪延迟排出
其他:
吐每天>3天 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 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
24h胃残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 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 大便潜血实验阳性 大便稀薄,还原物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 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护理干预
体位 合理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抚触 刺激排便 药物
体位:
1
使患儿上半身抬高,贲门 高于胃底 ,胃内容物可 借助重力加快排空,减 少溢乳及胃食管返流
2
“鸟巢”式卧 位 有边界感和安全感,
有利于头手互动 ,维 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有 研究证实“鸟巢”式护 理能促进肠蠕动,使消化 能力增强,减少胃食管返 流
喂养不耐受率 68.51% 11.73%
开奶延迟:
动物试验表明,全静脉营养的小 鼠,仅禁食3天,就会出现肠黏膜萎缩, 肠绒毛变平以及乳糖酶合成受阻。延 迟开奶可能会导致日后喂养的风险增 大(NEC),后续喂养的安全性降低
加奶量及注奶速度过快
管饲时如果注入奶量过快可引起 胃过度扩张,可加重消化道负担,引 起胃潴留
1~2 12~24
1~2 ≥12
2~4 ≥12
3~5 7~10
《生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生儿喂养不耐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7e1a8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7.png)
生儿喂养不耐受
CATALOGUE
目 录
• 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和表现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分析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和照顾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保健
01
CATALOGUE
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和表现
定义
01
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摄取食 物后出现的一系列消化系统不适 症状,如腹胀、腹泻、呕吐等。
养不耐受。
02
CATALOGUE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措施
保持新生儿清洁
定期为新生儿洗澡,保持皮肤 清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母乳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 富的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有助 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
正确的喂养姿势
采用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确 保新生儿能够顺利吸吮,避免 吞咽空气或发生呛奶。
加强护理和观察
家长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和观察,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就医。
03
CATALOGUE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总结词
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 情况。
详细描述
早产儿由于胃容量较小,消化酶活性较低,肠道黏膜屏障功 能较弱,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等 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
案例二:新生儿配方奶喂养不耐受
总结词
新生儿配方奶喂养不耐受通常与过敏反应有关。
详细描述
新生儿配方奶中的某些成分,如牛奶蛋白、糖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喂 养不耐受。症状包括呕吐、腹泻、皮疹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等 。
案例三:母乳喂养不耐受
总结词
CATALOGUE
目 录
• 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和表现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分析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和照顾 •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保健
01
CATALOGUE
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和表现
定义
01
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摄取食 物后出现的一系列消化系统不适 症状,如腹胀、腹泻、呕吐等。
养不耐受。
02
CATALOGUE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措施
保持新生儿清洁
定期为新生儿洗澡,保持皮肤 清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母乳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 富的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有助 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
正确的喂养姿势
采用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确 保新生儿能够顺利吸吮,避免 吞咽空气或发生呛奶。
加强护理和观察
家长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和观察,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就医。
03
CATALOGUE
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总结词
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 情况。
详细描述
早产儿由于胃容量较小,消化酶活性较低,肠道黏膜屏障功 能较弱,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等 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
案例二:新生儿配方奶喂养不耐受
总结词
新生儿配方奶喂养不耐受通常与过敏反应有关。
详细描述
新生儿配方奶中的某些成分,如牛奶蛋白、糖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喂 养不耐受。症状包括呕吐、腹泻、皮疹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等 。
案例三:母乳喂养不耐受
总结词
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喂养不耐受的营养管理PPT
![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喂养不耐受的营养管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b03d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b.png)
发育评估
通过定期的发育评估,患 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正 常,未出现发育迟缓的情 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
感染
在营养管理过程中,患儿 未发生任何感染,包括呼 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感 染。
喂养不耐受
经过合理的喂养指导和营 养支持,患儿未再出现喂 养不耐受的情况。
贫血和维生素缺乏
定期监测显示,患儿未出 现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的症 状,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 围内。
新技术应用
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如肠道微生物组调节、新型营养支持技 术等,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临床实践指南制定
制定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实践指南,规范治 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生存质量。
THANKS
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喂养不耐 受的营养管理PPT
汇报人:XXX XX-XX-XX
目录
• 病例介绍 • 营养管理方案 • 营养管理效果 • 营养管理总结与建议
01 病例介别:女 出生体重:1.2kg 出生孕周:30周
喂养不耐受表现
频繁呕吐
每次喂奶后都会出现呕吐症状,有时甚至吐出 黄绿色液体。
人工喂养
在无法实现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合低出生体重儿 的人工配方奶,但需注意选择成分接近母乳的品种,并按照 说明书要求进行冲调。
营养物质补充
维生素补充
根据宝宝的生长需求,适当补充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 素。
矿物质补充
对于低出生体重儿,钙、磷、铁、锌等矿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可以通过母乳强化剂或特殊配 方奶进行补充。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定期随访
对患儿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其生 长和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以保证患儿获得最佳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概述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多种原因 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 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与治疗 及护理干预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每年全球出生的1500万早产儿有超过20%发生喂养 不耐受,目前治疗上采用微量喂养、促胃肠动力药、 口服益生菌等方法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Fra bibliotek与孕周的关 系
胎龄
≦30W ≦32W ≦34W ≦37
发病率 55.5% 50.3% 23.9% 13.9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发病率与孕周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发病率与体重的关系
体重 ≤1000g ≤1500g ≤2000g ≤2500g 发病率 93.7% 57.8% 13.9% 9.3%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与体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以上数据表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 的早产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消化系统结构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口腔
口腔容积小,舌短宽而厚,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 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唾液腺的分泌量能达到50-80ml,成人 1000-1500ml 肺炎、NRDS 及食道闭锁往往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多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谨慎禁食,缩短禁食时间
肠道喂养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不耐受,出现呕吐和腹胀而常规 但禁食时间应尽可能短,保持微量喂养
食物刺激可调节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肠蠕动,刺激胃 激素分泌,提高耐受程度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意义
通过吸吮反射,调 节胃肠肽水平,刺 激胃肠道的生长发 育与成熟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及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疼痛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抚触
抚触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并在喂奶前30分钟或喂奶后60分 儿安静、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而且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操 每次15-20分钟,1-2次/天
临床实践表明,抚触有利于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减少哭闹 加睡眠,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肠
新生儿容易胃-结肠反射,出现边吃边拉 肠系膜长,肠壁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肠粘膜薄和嫩,屏障功能差,易对蛋白产生过敏和感染性疾 新生儿肠管较长,约为身长的8倍(成人胃4.5倍),大肠与 长度比例为1:6(成人为1:4),故可适应较大量的流质,而 短,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数多一些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 伴发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遗传 代谢性疾病、NEC等疾病的患者
• 伴发有严重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 迫综合症的患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体位
1
抬高上半身
贲门高于胃底, 胃内容物借助重 力作用加快排空, 减少溢乳及胃食 管返流
2
鸟巢卧位
模拟宫内环境, 患儿有边界感和 安全感,研究证 明,鸟巢式护理 能促进肠蠕动和 消化功能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方法
1-2ml/kg/次开始,每4小时或6小时一次。 24小时能耐受可每2-3小时一次。以后根据耐受程度,每天加 次,每次1-2ml.当奶量达到160-180ml/kg.d时停止静脉营养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缓慢增加奶量
低出生体重儿对奶量耐受力很低,缓慢增加可增加耐受程度。 对于有不耐受的患儿应严密观察有无腹胀、呕吐、腹泻、血便、 鸣音等
目前,没有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主要内容
定义 相关因素 判断标准 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定义
•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ge,FI)通常是指新 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对 肠内营养物质不耐受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流行病学显示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早产儿中 的发生率可以达到20%以上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食 管
呈漏斗状,粘膜柔软缺乏腺体,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良, 易受临近器官影响而变位 食管上部括约肌不随食物下咽而紧闭,下部括约肌也不关闭, 易发生溢乳,6周才能建立有效抗返流屏障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胃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置,容量小,生后10天约为30-60ml.吸吮时 入空气,称生理性吞气症 贲门宽且括约肌不发达,而幽门括约肌发达 新生儿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盐酸均较低 胃排空时间:水1-1.5小时,牛乳3-4小时,母乳2.5-3小时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判断标准
符合FI的诊断标准:肠道喂养后出现下列一项或多项症 频繁呕吐,且超过3次/天 胃储留即胃残余量超过前次喂奶量的1/3,或有咖啡色样
样胃内容物 开奶时间延迟,奶量增加或持续减少3天以上 腹胀,24小时内腹围增加超过1.5cm,伴肠形 排便不畅、血便或大便稀薄 呼吸暂停反复发作、体温不稳定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刺激排便
• 刺激排便使胃潴留量明显减少,腹胀时间明显缩短。 方法:开塞露适量通便,1次/天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药物
小剂量红霉素 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 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酪酸梭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护理新进展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3
俯卧位
更利于通气,改 善氧合,加快胃 排空,减少胃食 管返流及腹胀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合理喂养
合 理 喂 养
尽量母乳喂养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早开奶,早产儿微量喂养
原则
早产儿微量喂养是指生后早期 以10-20/kg.d的奶量喂养。 足月儿病情允许应尽早开奶
原因
直接营养肠道细胞 促进胃肠消化酶和激素分泌 有利于更快建立肠道菌群, 少肠肝循环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概述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多种原因 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 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与治疗 及护理干预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每年全球出生的1500万早产儿有超过20%发生喂养 不耐受,目前治疗上采用微量喂养、促胃肠动力药、 口服益生菌等方法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Fra bibliotek与孕周的关 系
胎龄
≦30W ≦32W ≦34W ≦37
发病率 55.5% 50.3% 23.9% 13.9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发病率与孕周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发病率与体重的关系
体重 ≤1000g ≤1500g ≤2000g ≤2500g 发病率 93.7% 57.8% 13.9% 9.3%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与体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以上数据表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 的早产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消化系统结构图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口腔
口腔容积小,舌短宽而厚,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 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唾液腺的分泌量能达到50-80ml,成人 1000-1500ml 肺炎、NRDS 及食道闭锁往往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多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谨慎禁食,缩短禁食时间
肠道喂养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不耐受,出现呕吐和腹胀而常规 但禁食时间应尽可能短,保持微量喂养
食物刺激可调节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肠蠕动,刺激胃 激素分泌,提高耐受程度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意义
通过吸吮反射,调 节胃肠肽水平,刺 激胃肠道的生长发 育与成熟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及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疼痛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抚触
抚触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并在喂奶前30分钟或喂奶后60分 儿安静、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而且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操 每次15-20分钟,1-2次/天
临床实践表明,抚触有利于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减少哭闹 加睡眠,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肠
新生儿容易胃-结肠反射,出现边吃边拉 肠系膜长,肠壁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肠粘膜薄和嫩,屏障功能差,易对蛋白产生过敏和感染性疾 新生儿肠管较长,约为身长的8倍(成人胃4.5倍),大肠与 长度比例为1:6(成人为1:4),故可适应较大量的流质,而 短,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数多一些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 伴发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遗传 代谢性疾病、NEC等疾病的患者
• 伴发有严重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 迫综合症的患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体位
1
抬高上半身
贲门高于胃底, 胃内容物借助重 力作用加快排空, 减少溢乳及胃食 管返流
2
鸟巢卧位
模拟宫内环境, 患儿有边界感和 安全感,研究证 明,鸟巢式护理 能促进肠蠕动和 消化功能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喂养方法
1-2ml/kg/次开始,每4小时或6小时一次。 24小时能耐受可每2-3小时一次。以后根据耐受程度,每天加 次,每次1-2ml.当奶量达到160-180ml/kg.d时停止静脉营养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缓慢增加奶量
低出生体重儿对奶量耐受力很低,缓慢增加可增加耐受程度。 对于有不耐受的患儿应严密观察有无腹胀、呕吐、腹泻、血便、 鸣音等
目前,没有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主要内容
定义 相关因素 判断标准 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定义
•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ge,FI)通常是指新 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对 肠内营养物质不耐受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流行病学显示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早产儿中 的发生率可以达到20%以上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食 管
呈漏斗状,粘膜柔软缺乏腺体,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良, 易受临近器官影响而变位 食管上部括约肌不随食物下咽而紧闭,下部括约肌也不关闭, 易发生溢乳,6周才能建立有效抗返流屏障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胃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置,容量小,生后10天约为30-60ml.吸吮时 入空气,称生理性吞气症 贲门宽且括约肌不发达,而幽门括约肌发达 新生儿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盐酸均较低 胃排空时间:水1-1.5小时,牛乳3-4小时,母乳2.5-3小时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判断标准
符合FI的诊断标准:肠道喂养后出现下列一项或多项症 频繁呕吐,且超过3次/天 胃储留即胃残余量超过前次喂奶量的1/3,或有咖啡色样
样胃内容物 开奶时间延迟,奶量增加或持续减少3天以上 腹胀,24小时内腹围增加超过1.5cm,伴肠形 排便不畅、血便或大便稀薄 呼吸暂停反复发作、体温不稳定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刺激排便
• 刺激排便使胃潴留量明显减少,腹胀时间明显缩短。 方法:开塞露适量通便,1次/天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药物
小剂量红霉素 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 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酪酸梭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护理新进展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3
俯卧位
更利于通气,改 善氧合,加快胃 排空,减少胃食 管返流及腹胀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合理喂养
合 理 喂 养
尽量母乳喂养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早开奶,早产儿微量喂养
原则
早产儿微量喂养是指生后早期 以10-20/kg.d的奶量喂养。 足月儿病情允许应尽早开奶
原因
直接营养肠道细胞 促进胃肠消化酶和激素分泌 有利于更快建立肠道菌群, 少肠肝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