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健康---文献综述
生化、制药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综述
![生化、制药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c4ca2525acfa1c7aa00cc35.png)
微污染物-微生物活性的微流控芯片直接检测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需要,这就要求有合适的实时检测设备。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所涉及的样品的选择、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个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微芯片上,通过微通道结构来控制流体流动,从而完成不同的化学或生物反应过程,并对其产物进行分析,它为生化分析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
通俗点,就是将实验室搬到微芯片上,微流控芯片为环境监控提供了一种合适的分析监测设备。
本文介绍了以色谱纸为基材制作了纸基微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况、芯片的发展现状、芯片的制作、芯片检测方法,并将纸基微流控和微污染物-微生物的活性相结合,对微污染物-微生物活性的微流控芯片直接检测进行了初步研究。
2. 微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况一种新兴的芯片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以其快速分析、低消耗、微型化和自动化等特点发展非常迅速。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是一种以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
它具有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基本功能微缩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已经显示了重要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是在分析化学领域发展起来的,它以分析化学为基础,以微机电加工技术、微流体驱动或者控制、检测技术为依托,以微通道网路为结构特征,以化学和生命科学为主要应用对象,把整个实验室的功能集成到芯片上,而且制作简便,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微流控研究已经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物理学等诸多领域,学科交叉性强,分析化学则是其第一轮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应用领域[1]。
近年来,微流控研究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3.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现状微型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μ-TAS)的概念是1990年Manz和Widmer等人首次提出来的,目前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一。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文献综述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064c7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9.png)
⼤学⽣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献综述⼤学⽣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献综述【前⾔】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我国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常重视。
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了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在持续下降,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视⼒不良率居⾼不下,超重与肥胖⽐例迅速上升。
⽽2014年距离2020年中国建成⼈⼒资源强国的⽬标只剩下不⾜6年,问题突出,形势严峻。
如何能够有效的构建健康促进路径,提⾼青少年体质健康⽔平迫在眉睫。
[1]梁四海,在《东莞市在校⼤学⽣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提出:在⽣活⽇趋富裕的情况下,我国⼤学⽣在⾝⾼、体重⽅⾯有所提⾼,体质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尤其以耐⼒素质和⼒量素质下降最为明显。
并且⼥⽣体重偏瘦,男⽣超重的现象⽐较普遍。
[2] 王惠、滕梁、王丽萍《青岛⼤学⼤学⽣体质健康调查》中提出:升学、就业压⼒不断增加,不良的⽣活习惯如营养过度、睡眠不⾜、精神⾼度紧张等导致⼤学⽣饮⾷不均衡、缺乏运动,最终导致学⽣体质下降。
[3] 彭⽟林、李彬彬、⾼萌在《河南省⼤学⽣体质健康状况宏观⼲预效果分析》中提出:1985 年—2005年五次全国体质健康检测数据表明,青少年耐⼒、⼒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不良率居⾼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4]与社会对在校⼤学⽣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关⼼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在校⼤学⽣体质测试⽅⾯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有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在校⼤学⽣的体质也会因⽣活条件的改善⽽得以增强。
然⽽,张园园(2014 )通过多滨州学院在校⽣体质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平均每五个⼤学⽣中就有⼀个体质不达标。
在校⼤学⽣中男⼥⽣的体质状况也有所不同,⾼玲娣(2011 )通过对北京医科⼤学 2008 级在校⼤学⽣的研究发现,虽然男⽣的综合体质得分并不⾼,但普遍⾼于⼥⽣;只有 26%左右的男⽣能达到每天⼀⼩时的运所以⼤学⽣体质健康状况差在各个地区⾼校⾥都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需要⼀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案,让⼤学⽣愿意去参加体育锻炼,加强⾃⾝体质。
《健康农业发展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健康农业发展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f03756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4.png)
健康农业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Bhattarai(2015)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农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他看来,必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可以适当使用少量化肥,从而改善土壤的的污染情况,保证农作物的绿色健康,这样才能使农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1]。
Mise (2016)认为农业想要实现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大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甚至于不使用,同时要减少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干扰,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遭到破坏,进一步保护了土壤质量从而维护了生物种群的多样性[2]。
Roose-E(2015)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径流和耕种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他把传统农场与生态农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发现生态农业的农场更具有优势,具体体现在农业的农场中可以更精准地对幼苗害虫、杂草以及肥料进行控制,并且相比较而言健康农业的农场投入更少。
Anwar K(2015)认为健康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养分循环达到减少养分损失的目的,进一步增加了农业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可以有效地管理农作物管理系统[4]。
Kata(2015)在实践中发现了可以通过根据当地的地域条件及气候条件选择合适农作物,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泥沙的侵蚀,进一步提高生产收益[5]。
Cataned(2016)发现了一些限制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足且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他就这些方面出了一些简单、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因此推动健康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必然趋势,只有加速了科技发展才能加快发展健康农业的步伐[6]。
Parviz(2018)认为,想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通过种植一些有机农作与低投入农作。
而且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只局限于特定的某种农业实践活动,而是应该根据本国国情,灵活地选择背景,探寻的健康农业评价体系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在同一国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发展方式[7]。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3307620453610661ed9f424.png)
植物生根机理的研究进展谢文磊摘要:本文主要以国内植物生根机理研究状况为本文对象,试图理清植物生根的机理,用于研究植物生根的方法,植物生根的过程和成果,植物生根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植物生根研究意义的探讨。
通过文章初步认清植物生根机理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综述。
关键词:生根机理扦插快繁抑制物激素根系在支持植物体吸收水分、矿物质和氮素及合成物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植物体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因其结构简单、组织均一等优点,为研究植物分子机理提供良好材料。
对根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理论问题,如研究与激素运输和表达、细胞周期规律等过程相关的基因时,可提供良好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和扦插等技术取得巨大成就。
在取得相关进展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如有些物种外殖体或插条生根困难等。
在外殖体或插条根系再生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不定根和侧根。
阐明不定根和侧根的发生机理,对于解决无性繁殖中某些物种难生根问题十分重要。
在林业方面,无性系繁殖已经大量应用在杨树、杉木、柳树、桉树和茶树等树木的生产实践中。
与林木种子繁殖方式相比,林木无性系繁殖具有保持原来的繁殖母体遗传基因型不变和繁殖系数大等特点,其应用十分广泛。
解决与无性系繁殖相关的一些问题,对于林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白杨白杨派大部分树种适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战略地位。
白杨派优良品种及其无性系的选育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在国家空前重视林业建设的新形势下, 这些优良品种在营建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以及平原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是大多数白杨派树种因在无性繁殖中扦插生根比较困难,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白杨树种的良种化进程和快速发展。
在山西省北部半干旱地区,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年均温6.8℃, 极端最高气温35.8℃ , 极端最低气温- 26.3℃, 年降雨量350mm, 无霜期只有120d, 土壤贫瘠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通过传统的硬枝扦插法, 很难实现白杨派树种的大规模快速繁殖。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0def74b2b160b4e767fcf8d.png)
科研训练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谷氨酸钠相关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徐泽波学号:200710513065学院:化工学院班级:生物工程07-1班二〇一一年四月摘要谷氨酸是本专业涉及的一种重要的发酵产品,它涉及到从制糖、配料、发酵、提取、脱色、离心、精制等等一系列的重要的单元操作和步骤,对我们串联整个专业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以后,总结了谷氨酸发展历史,生产工艺。
比较了几种提取工艺的优缺点,使得我对谷氨酸的生产有了重要的认识,尤其是对我做的提取工段更是有了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相信这些对我后面的毕业设计将会起到重大的帮助。
关键词:谷氨酸,生产工艺,提取一、谷氨酸的发展历史从一九二三年上海的吴蕴初先生采用水解面筋的方法来生产味精到现在,中国的味精生产已经经历了78年的历史。
在这78年的漫长岁月中,生产味精的老前辈们和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中青年技术工作者们,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民族味精事业。
由于他们从理论研究、菌种的筛选、工艺的革新、技术的改造和不断试验与实践,才形成了现在中国味精生产的工艺路线和控制模式。
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味精生产的工艺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项技术指标比八十年代翻了一倍,单位产量增加了二点五倍。
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全国的味精同行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原来的工艺路线和控制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技术再创新,更新了一些理论上的概念,才使中国味精生产的技术达了国际的一般水平。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所用的糖源,在中国有大米、淀粉和糖蜜,前两种是当前中国的生产厂家使用较多的,而后者不是中国的强项.一般只做为生物素配料使用。
做糖的原料,很多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都认为原料越精越好,越有利于发酵产酸和转化率。
实际上制糖工艺由酸法转到双酶法生产后,原料的精粗已不是主要矛盾了,主要矛盾应该是采用什么样的发酵工艺。
在当前中国的味精生产企业基本上还都采用几十年不变的生物素亚适量工艺来生产谷氨酸。
由于这种工艺的可变因素太多,造成生产的不稳定性,所以人们就不惜成本的把生产糖的原料做的越精越好,纯度越高越好。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22ad158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7.png)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选择一个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时,可以考虑以下思路:
1. 特定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具体的微生物领域,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可以探讨该微生物领域的新发现、技术进展、重要研究论文和研究方向等。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以包括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综述。
3. 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可以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位和功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等方面的综述。
4. 抗生素耐药性与微生物进化:探讨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和演化机制。
可以包括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形成的关系、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演化、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综述。
5. 新兴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新兴的微生物学领域,如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应用。
无论选择哪个选题思路,建议先进行文献搜索和资料收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然后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1/ 1。
文献综述样本
![文献综述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8690e1e1f8c75fbfc77db299.png)
沙棘水溶性色素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沙棘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研究了沙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对沙棘色素利用价值、提取方法及提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综述了选题的意义。
【关键词】沙棘色素提取动力学1.前言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胡颓子科(Elueagnaceac)沙棘属的落叶灌木、小乔木或乔木。
又名沙枣、醋柳、酸棘、黑刺。
果实呈黄色。
世界上有近2/3 的沙棘资源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全国约有67 万公顷的种植面积, 我国是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素有“沙棘王国”之称。
我国沙棘植物分为4 个种(肋果沙棘、柳叶沙棘、西藏沙棘、鼠李沙棘)和5个亚种(中国沙棘、云南沙棘、中亚沙棘、蒙古沙棘、江孜沙棘)。
沙棘是一种同时具有药用和食用效能的植物, 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应用历史。
沙棘果实是我国古代藏医、蒙医常用药材,具有祛痰、利肺、养胃、健脾、活血、散瘀的药理功效。
沙棘的色彩鲜艳,令人垂涎欲滴。
这种颜色的主要成分就是类黄酮化合物,类黄酮化合物是一大类几乎无处不在的使植物多呈浅黄色乃至无色、偶尔呈橙黄色的水溶性化合物,多以甙的形式广泛分布于植物组织中。
尽管这类化合物单独存在时有时颜色很浅,但和其它主要呈色色素共同存在时,其辅助着色的作用不可忽视。
沙棘以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1]。
沙棘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沙棘果、叶及全株均含有丰富的黄酮, 且叶中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果实。
据测定, 沙棘中最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榭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 Isorhamnetin)、异鼠李素- 3 -β- D - 葡萄糖苷、异鼠李素- 3 - β- D - 芸香糖苷、山萘酚( Kaempferol)及其甙类、芦丁等。
因此, 目前对于沙棘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多以测定以上几种成分为主。
测定方法的不一致和沙棘被测部位的不同导致了沙棘总黄酮含量的很大差异, 为每100g 新鲜沙棘果肉含118 ~778mg ; 每100g 干叶含459~1134mg。
文献年度总结模板范文(3篇)
![文献年度总结模板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3cefc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2.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研究已成为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2021年度的文献进行总结,梳理本年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趋势,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以下是对2021年度文献的年度总结。
二、文献研究概况(一)文献数量与类型2021年度,全球范围内共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专著、报告等文献。
据统计,本年度全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量达到200万篇以上,其中中文文献占比约为20%。
文献类型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研究热点与趋势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面。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态环境修复、循环经济等方面。
3. 生物医学与健康:生物医学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基因编辑、肿瘤治疗、药物研发、传染病防控等方面。
4. 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等方面。
三、各学科领域文献总结(一)自然科学1. 物理学:2021年度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方面。
2. 化学: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化学、有机合成、材料科学、催化科学等方面。
3. 生物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等方面。
(二)工程技术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方面。
2. 机械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器人、智能制造、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方面。
3.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物流配送、城市交通等方面。
高中生物教育文献综述
![高中生物教育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7a1c0ff4693daef5ef73d12.png)
伴随着高中生物教材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生物科学教育也在不断的革新。高师院校的生物专业不仅担任当着培养生物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更重要的任务是对生物师范生的培养。因此,随着新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师范生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韦艳艳于其学位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中提到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体系封闭、人才培养目标单一[6],且教师教育职前、职后脱节等问题。师范生缺乏对教材的全面了解和应用型知识与理论型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国现行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式枯燥,一般以讲授法为主,课程实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远离学术前沿的情况[7]。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仅需要扎实地掌握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等[8],还应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动态,在能力上具备由生物学科的实验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如生物学思维能力、熟练的实验操作及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特殊素养要求[9]。所以在现行的师范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师范生对教材的理解,不断更新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李江林在他的博士论文《高师理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中提到传统师范教育存在教育学科水平不高,培养规格偏低,课程设置陈旧,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弊端,我国的生物学科教学受“知识本位”的影响较深,学生本身的科学素养存在缺陷,他们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10]。这表明在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对师范专业基础课程的选择及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 不是很明确,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对生物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将师范专业相关生物教材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相对应、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课程的过程中把握重要知识点,能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更好的适应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有教师教育体系中,依然存在缺乏内容整体性和概念组织严密性的问题,Anthony T. Milanowski的学术论文里也有对新教师所出现的问题的描述,如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对教材内容的不熟悉以及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不强[11]的情况。Li-Yun Wang在其论文中提到全面掌握教材对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12]。可见,全面掌握教材,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知识框架,对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知识并不是高度抽象的命题性知识, 而是经验性的、境遇性的、带有教师个人风格和特征的整合性知识[13]。2005年,蒙绍权、李桂芳在《生物课程标准与高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中提到高师院校应增设如自然、科学等综合理科课程,该课程在各学科综合的基础上, 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进行综合。其知识既要体现各学科知识体系, 又要充分体现交叉性、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环节。使准教师获得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教师[14]。2004年,张秀云在《高中生物教材改革与生物教育学改革》中明确指出高师院校生物教育学改革必需依据《纲要》精神, 坚持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为 21 世纪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师[15]。师范专业院校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适应中学生教育的发展,而针对师范生生物课程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优秀的生物师范生有重要的作用,也为以后生物师范生的生物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生物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报告
![生物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99c6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1.png)
生物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钟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多个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生物钟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钟的失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障碍等。
此外,生物钟的调整也被证实可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因此,进一步研究生物钟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寻找调整生物钟的方法,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人体的生物钟是一种内部节律系统,调节着我们的睡眠、饮食、代谢和行为等生理过程。
生物钟的节律性活动由一组基因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生物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2. 生物钟与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生物钟的失调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长期的夜班工作、时差和睡眠障碍等生活方式因素会破坏人体的生物钟节律,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一些基因突变也被发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生物钟的正常功能。
3. 生物钟与代谢性疾病生物钟的失调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长期的失眠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会干扰人体的代谢过程,导致能量平衡紊乱和代谢功能异常。
此外,生物钟与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等关键代谢过程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4. 生物钟与精神障碍生物钟的失调也与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和躁郁症等的发生有关。
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存在睡眠障碍和生物钟节律紊乱。
此外,一些基因变异也被发现与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些基因变异会影响生物钟的正常功能。
5. 生物钟的调整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调整生物钟的方法可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节律至关重要。
此外,光照和食物摄入时间等外部刺激也可以调整生物钟的节律性活动。
进一步研究生物钟调整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改善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文献综述范文
![生物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d5ba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2.png)
生物文献综述范文生物文献综述,植物内源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内源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化合物,包括植物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激动素等。
这些内源激素通过调控植物的生长、开花、果实成熟等生理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植物内源激素的生物合成、信号转导以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进行综述。
植物内源激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酶的参与。
以生长素为例,它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内源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通过色氨酸途径进行。
首先,色氨酸在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吲哚-3-乙酸,然后再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最终合成生长素。
而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则是通过异戊二烯途径进行的,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合成过程,需要多个酶的参与。
植物内源激素的信号转导是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重要环节。
植物内源激素通过与受体蛋白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最终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以生长素为例,它的信号转导主要通过TIR1/AFB蛋白介导的途径进行。
当生长素与TIR1/AFB蛋白结合后,会激活SCF 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进而降解生长素反应蛋白,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而赤霉素的信号转导则主要通过GID1蛋白介导的途径进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
植物内源激素通过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调控激素,它对植物的细胞分裂、伸长、分化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赤霉素则主要调控植物的伸长生长,它能够促进植物的茎、叶等器官的伸长,从而影响植物的整体生长。
而激动素则主要调控植物的开花、果实成熟等生理过程,它对植物的生殖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植物内源激素通过生物合成、信号转导等过程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对植物内源激素调控机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植物内源激素调控机制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生物资源文献综述
![生物资源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7c7afe5aeaad1f346933f25.png)
综述:我国生物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邹娜(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前言: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产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睛睐。
中药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是21世纪中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大量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贸易和人类的工业化活动加速,诱发过度地采挖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
致使我国野生药用资源逐步匮乏,药用濒危资源的供求矛盾愈加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因此,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实施药用濒危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战略,保护濒危野生资源,对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生物药用自然资源的现状1.药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我国药用自然资源由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构成。
一是药用植物: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的87%,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药材、二级保护植物药材、三级保护植物药材;二是药用动物: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2%,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药材、一级保护动物药材、二级保护动物药材;三是药用矿物占全部中药资源不到1%。
我国药用自然资源有规律地分布在三大生态型区:东部季风区域分布的药材种类以喜温喜湿为主要特征,栽培药材的种类多,产量大,是全国的传统主产区,如人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西北干旱区域的药材分布特点是以旱生植物药材为主,面积较广泛,分布的野生药材如甘草、麻黄、黄芪、黄芩等,栽培药材如党参、当归、枸杞等;青藏高原区域分布的药材具有耐旱耐寒的特点,是藏药产区,特产品如高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等。
2. 药用资源种养业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已建立较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许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经过系统研究,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其中许多濒危植物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基本满足甚至超过市场需求。
药用濒危动物的养殖业也有很大进展。
通过调查研究,人工养殖的鹿产品、熊产品等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还有剩余。
医疗健康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医疗健康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777ea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0.png)
医疗健康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涌现,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将就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一、基因编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物技术,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基因组进行精准编辑,修复致病基因,治疗遗传性疾病。
例如,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治愈了一名患有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女孩,为基因编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疗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识别和分析,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历数据和临床表现,辅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
三、生物医学工程在假肢研发中的应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假肢研发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生物材料的应用和人体工程学的原理,研究人员设计开发出更加符合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智能假肢,提高了假肢的舒适度和适配性。
同时,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还可以实现假肢与人体神经系统的无缝连接,使假肢具有更加精细的运动控制能力。
四、基因组学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基因组学的发展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遗传特征和疾病易感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基因组学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推动医疗健康领域朝着精准医疗的方向发展。
五、生物信息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大规模生物数据的整合和分析,生物信息学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食品)
![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食品)](https://img.taocdn.com/s3/m/c02623724b73f242336c5fb0.png)
文献综述题目:苹果渣中提取纯化多酚的研究进展苹果渣中提取纯化多酚的研究进展摘要:苹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位列我国四大水果之首。
近年来, 随着我国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苹果产量逐年增加, 苹果加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苹果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苹果多酚,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清除体内自由基、抑菌、抗衰老、等功能, 因而其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制革和日用化工等领域,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苹果渣是苹果加工中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它的综合利用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避免大量的苹果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苹果多酚具有很高的药理生理价值,因而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日用化工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对苹果果渣的研究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苹果渣进行深加工使之变废为宝已经成为眼下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论述了苹果渣中多酚类物质的组分、性质、提取工艺、生物活性以及应用现状。
关键词:苹果渣;多酚;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苹果渣虽然是苹果果汁加工中的废料,但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果肉和果皮含量占总量的90%。
我国对果渣的研究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果品加工废料的综合利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
目前苹果废渣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利用苹果渣做饲料;利用苹果渣的微生物发酵生产酒精等产品;从苹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
但所利用的苹果渣仅占总量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苹果渣还是作为垃圾处理。
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果渣进行深加工已经成为了眼下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对于苹果渣的利用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对于多酚类物质的提取也进行了初步研究,苹果渣的利用却已经得到人们群众的高度重视,对于苹果渣的资源利用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常见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常见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1bea7c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d.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常见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
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文献综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本文将就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常见的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进行探讨。
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涵盖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面。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同时也面临着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等伦理和法律问题。
未来,人工智能将继续深入到各个行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是交叉学科领域,涉及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影像、生物传感、假肢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生物医学工程将在个性化医疗、康复医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可再生能源、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未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将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重点关注的领域,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文献综述中也占据重要位置,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未来,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思想支持。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常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将在未来不断拓展和深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支持和推动。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综述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18f0c13f78a6529647d5389.png)
•文献综述• 197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综述魏红娟任尚申于红霞(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黑龙江大庆 163453)【摘要】医学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人体生老病死的机制,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规律,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以达到增强人体健康。
它是综合的学科,必须吸收或利用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使之不断提高和发展。
而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各项成果、课题当然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医学;发展;关系中图分类号:R32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09-0197-031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3年的危害全球的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该病是由一种人类从未发现过的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
WHO已将该病原体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 SARS-CoV)。
该病突出特点是来势凶猛,可爆发流行,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的非典型肺炎。
SARS病毒是有包膜的正链RNA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
S蛋白是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膜蛋白,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的侵入,被认为与病毒侵犯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中,释放大量的细胞/趋化因子,一方面这些因子可以参与抗病毒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能造成细胞的损伤和组织功能障碍[1,2]。
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来说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构成,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
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3]。
再如艾滋病(acquired unodef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免疫力系统的淋巴细胞所致,主要侵犯CD4+T 细胞,淋巴细胞被大量的破坏,艾滋病病毒以核糖核酸(RNA)为其遗传方式,而人类细胞是以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遗传方式。
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894c4e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9.png)
第1章 绪 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厨房的排烟问题越来越重视。
烹调时的油烟气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厨房油烟气成分复杂,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汽和油雾等,这些油烟气体会进一步形成可吸入颗粒物。
近几年来,我国的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全国各大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1],PM 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PM 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μm 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 它在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
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
研究表明,10μm 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μm 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μm 的颗粒物(即PM 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2]。
由于PM 10易于进入人体,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更长,以及吸附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因而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
国外进行的大量有关PM 10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
目前已知的PM 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24SO 、3NO 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PAHs )、硝基多环芳烃(Nitro-PAHs)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PEC ,有时也称为炭黑)等,有时PM 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4]。
对PM 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 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
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5]。
可见,颗粒物所有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与粒径有关[6]。
颗粒与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气体之间存在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常见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成核、浓缩、凝并、破碎、沉积和表面反应等。
十大文献综述实例
![十大文献综述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541c91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d.png)
十大文献综述实例以下是关于各个领域中的十大文献综述实例:1. 医学领域:《紊乱睡眠与精神疾病的关联研究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睡眠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结果和方法。
2. 心理学领域:《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过去研究的发现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3. 教育领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综合了自主学习的概念、方法和效果的研究,总结了这个领域中的重要发现和趋势。
4. 社会学领域:《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模型。
5. 经济学领域:《中国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探讨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6. 管理学领域:《领导力与员工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分析了领导力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并总结了过去研究中发现的关键因素和实践建议。
7. 环境科学领域:《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综述》- 该综述回顾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研究,讨论了不同地区和生物群落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8. 计算机科学领域:《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该综述综合了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模型和算法的性能和挑战。
9. 生物医学领域:《肺癌治疗新进展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介绍了肺癌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10. 文学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教育的挑战研究综述》- 该综述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教育面临的挑战,讨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于生命与健康的研究
![关于生命与健康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2d3b8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8.png)
关于生命与健康的研究研究报告:关于生命与健康的研究一、研究主题探索生命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二、研究目的1.理解生命与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探究生命与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分析影响个体生命与健康的因素4.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三、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2.实证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3.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个体的生命与健康信息四、研究内容1. 生命与健康的定义及意义•生命:指人类及其他生物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存在•健康:身体良好、心理平衡、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生命与健康的关联:生命在健康中得以体现,健康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 生命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关系•生命影响健康:人类的生命长度、遗传因素等与健康相关•健康促进生命:积极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3. 影响个体生命与健康的因素•遗传因素:人类基因对生命与健康的影响程度•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对生命与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教育水平、就业环境、社交圈等社会因素对生命与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心理压力等心理因素对生命与健康的影响4.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食物,摄取营养均衡•积极运动: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身体健康•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调整生物钟•健康心态:积极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交互动: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五、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生命与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生命与健康息息相关,健康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个体的生命长度和遗传因素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3. 饮食习惯、运动、睡眠以及心理和社交因素是影响个体健康的关键因素。
4. 采取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健康心态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方式,能够促进健康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健康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药学1班姓名:吴瑞鼎摘要: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引起人类疾病也能造福于人类。
目前,生物大致分类为动物,植物,微生物。
在现今科学如此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正确认识和使用生物,让生物给我们带来健康。
关键词:疾病、微生物、抗生素、浙八味、银杏、红豆杉、纳豆、杂交瘤技术、克隆器官、心理归宿——————————微生物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
人类每天都和这些恐怖的传染病,如狂犬病,禽流感作斗争,在精神和资源方面深受侵害,人力和物力财力不断投入。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中,有1/3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而且这些病毒极易突变,难以研制疫苗。
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
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
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
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不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
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虽然说微生物处处存在,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
1929年,青霉素研究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
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
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
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
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以下我列举最常见的3种广谱抗生素的作用机理青霉素:现实生活中,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青霉素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其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它本身毒性很小,而较常见的却是药物的过敏,引起不良的反应以致死亡。
霉素的抗菌作用是,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
罗红霉素: 罗红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体(P位)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阻断了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了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转移,因而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
罗红霉素的抗菌谱和抗菌作用基本上与红霉素相仿,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罗红霉素略差,对嗜肺军团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强。
对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的抗微生物作用与红霉素相仿或略强。
头孢拉定:头孢拉定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细胞一个或多个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相结合,抑制细菌分裂细胞的胞壁合成,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似。
正常菌群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正常菌群的营养来自宿主组织细胞的分泌液、脱落细胞,以及某些腔道中的食物碎屑和残渣等。
菌群的代谢产物除供给细菌自身利用外,一部分可以被宿主吸收利用。
例如,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大肠埃希氏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功能,乳酸菌能促进蛋白质、单糖及钙、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产生维生素B族等大量有益物质。
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改善人体胃肠道功能,恢复人体肠道内菌群平衡,形成抗菌生物屏障,维护人体健康。
抑制腐败菌的繁殖,消解腐败菌产生的毒素,清除肠道垃圾。
抑制胆固醇吸收,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抗肿瘤、预防癌症作用。
提高SOD酶活力,消除人体自由基,具抗衰老、延年益寿作用。
转基因的大肠杆菌工程菌能分泌人胰岛素,治疗Ⅰ型糖尿病。
——————————植物就拿浙江本土来说,久负盛名的有浙八味”。
“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
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
”可见“浙八味”早已驰名中外。
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堂等一些名老药店,都选购“浙八味”作配方用。
“浙八味” 在浙江的栽种已有悠久的历史。
杭白菊,顾名思义,以杭州为中心。
杭白菊亦名小汤黄、小白菊,为桐乡地区的特产。
它与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怀菊,都是中国驰名的茶用菊。
杭菊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杭白贡菊”一向与“西湖龙井茶”并提。
古时曾作贡品。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疏散清泻的功效黄菊花较强,白菊花兼能养肝。
常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以及肝阳上亢、肝火目疾、热毒疮肿等病的治疗。
就拿我们学校种植面积最多的植物——银杏来说,这种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
银杏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
明代李时珍曾曰:“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
”清代张璐璐的《本经逢源》中载白果有降痰、清毒、杀虫之功能,可治疗“疮疥疽瘤、乳痈溃烂、牙齿虫龋、小儿腹泻。
银杏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硬化。
对中老年人轻微活动后体力不支、心跳加快、胸口疼痛、头昏眼花等有显著改善作用。
银杏叶中含有莽草酸、白果双黄酮、异白果双黄酮、甾醇等,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痉挛、血清胆固醇过高等病症都有一定效果。
银杏能消除血管壁上的沉积成分,改善血液流变性,增进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通畅,可预防和治疗脑出血和脑梗塞。
对动脉硬化引起的老年性痴呆症亦有一定疗效。
白果味甘苦涩,具有敛肺气、定喘咳的功效,对于肺病咳嗽、老人虚弱体质的哮喘及各种哮喘痰多者,均有辅助食疗作用。
最近很热的纳豆保健品也是生物促进人类健康的写照。
从医学的角度解析,纳豆激酶溶栓机理是:纳豆激酶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直接溶解血栓;同时将人体内的尿激酶原激活为尿激酶,尿激酶与t-PA一同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解血栓。
由此可见,纳豆激酶在直接溶解已经形成血栓的同时,还能激活增强人体自身的溶栓能力,从而起到持久平稳的溶栓作用。
纳豆激酶只溶解血栓的主体物质纤维蛋白,不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所以不会引发出血的危险。
这一点是临床溶栓药剂所普遍缺失的。
此外,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发现,纳豆激酶还具有明显的降血压和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纳豆激酶与其他溶栓药物相比成本低、安全性好、分子量小、口服效果好、溶栓活性高、作用持续时间长等,有望被开发为一种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新型溶栓药剂。
具有癌症治疗作用的紫杉醇来自于红豆杉。
这种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
1994年红豆杉被我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
——————————动物动物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首先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能量。
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不仅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
动物是人类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保证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清炖鸡汤,红烧牛肉,有没有很诱人呀!生物技术方兴未艾,在中国正在蓬勃发展阶段。
虽未形成巨无霸企业,但前景是美好的。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等。
高中我们学过的单克隆抗体技术目前已投入临床,成为帮助病人拜托病痛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浓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
利用培养或小鼠腹腔接种的方法,便能得到大量的、高浓度的、非常均一的抗体,其结构、氨基酸顺序、特异性等都是一致的,而且在培养过程中,只要没有变异,不同时间所分泌的抗体都能保持同样的结构与机能。
这种单克隆抗体是用其他方法所不能得到的,能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还有,对于国际上争议很大的克隆问题。
如果能解决器官供体的问题,那么将挽回多少人的生命!我国卫生部也发表声明,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克隆人的器官),坚决反对生殖性克隆。
我对此表示赞同。
克隆人会造成伦理道德的冲击,社会不稳定,但克隆器官还是一件好事。
动物对于健康的影响不仅在于生理上的,它有时也会是我们的心理依托。
人处于高度压抑的环境时,有宠物相伴将减轻紧张程度。
通过饲养宠物,许多心理疾病的患者与宠物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逐渐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在某种程度上,宠物可减轻患者固有的恐惧感,使其从压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据了解,“动物疗法” 对治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和自杀倾向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每个动物在参与治疗时会有特殊治疗功效。
比如说狗对青少年起着稳定情绪的作用。
狗很敏感、很友好。
狗所提供的安慰感能减少来自同辈和父母的疏远感。
抱抱小狗和抚摸一下小狗是一种恬静的休闲方式。
另外,饲养和照顾宠物的举动有助于培养青年人的责任心。
狗也是成年人的伴侣,它们身上体现着慈爱和忠诚。
当家庭成员外出回家时,狗所表露出的喜悦和欢迎是足以让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