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bd63d5fbfc77da369b1ca.png)
③ 作者用一个动词“插”字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用“高约60多米”直接写出望天树的高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标题下的内容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片段从内容、特点、写法等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借鉴前面的方法,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品味、赏析的心得,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三)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深入寻疑
【反思】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认为教材中存在那些问题呢?
【提示】例如: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这篇文章却只字未提,你认为合理吗?你还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吗?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会发现问题,特别是要学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2.一幅幅风情画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趣味盎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景美、人美、语言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动人呢?如果让你描写西双版纳的风光,你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又怎样去写呢?
2. 标题探讨:
【学生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既有总标题又有小标题,共六个,仔细研读课文,考虑总标题和小标题的关系?
2整篇文章用小标题构建有什么好处?
【点拨】将小标题的设计和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
1总标题高度概括了西双版纳的特征,即“美丽”,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强化了这一特征。另外五个小标题都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字音
斑斓lán 贿huì赂lù 妩wǔ媚mèi 傣dǎi族
嬉戏xī 清澈chè 涮洗shuàn 木棰chuí
(2)词义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去。形容一心向往。
轻描淡写:本指绘画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着笔。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将重要的内容轻轻地带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1964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4.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1.3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方被誉为“绿色的宝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标记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2.3圈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
3.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4.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3分析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5.课堂练习5.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5.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
6.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3.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到了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选修备课资料)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选修备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dfd163210a6f524ccbf8544.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选修备课资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景观。
2、把握本文通过对照手法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3、品味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分组讨论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2、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导游解说词的写法及生动的语言。
难点:对照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学导纲1、新课导入2、出示导纲3、学生自学二、合作互动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傣()家斑斓()涮()洗妩媚()()镶嵌()蕨()耸()2、解释下列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斑斓妩媚贿赂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中介绍了哪些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3、本文的第一段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4、文章共五个部分,各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5、同学们速读课文,可以小组为单位就文中的一部分写出导游词,带领大家去领略西双版纳的迷人风光。
6、本文的语言生动。
请写出一、两句,试从修辞或感情方面做简单分析。
7、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并列出五个标题。
如果把小标题抽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8、本文为了突出“美丽”的特征,多出运用对照的手法。
请找出来。
导学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反馈训练深信黄山天下奇(1)很早就已闻黄山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潇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身心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2)今年十月,我来到黄山。
虽说已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
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
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物的差异只见峰峦争雄,奇松翠竹,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苏教版八年级上《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917ef76c85ec3a86c2c59e.png)
苏教版八年级上《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案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是一篇散文,主要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本课让学生感受美、品味美、展示美。
学会品味语言,学会用小标题写作文。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一般,但是一篇现代散文,学生没有多大的字词障碍,但作为农村学校,学生看世界的机会少,学生认知机会少,认知能力较差,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西双版纳的了解需要多作介绍,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需要引导,,因此采用直观的图片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从文中了解西双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7b1d0159eef8c75fbfb330.png)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重点)2.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那里更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去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李舵,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傣族人,原名孟克勤,内蒙莫力达瓦旗人。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蕨.菜(jué)竹篾.(miè)涮.洗(shuàn)贿赂..(wǔ mèi)..(huì lù) 妩媚3.理解词义。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教化:教育感化。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如果将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景观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明确:自然类和人文类。
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深层探究你认为“笑对生与死”一部分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明确:傣族人民崇尚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这并不违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bccab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0.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⒈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⒈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⒈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⒈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⒈交流预习情况: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⒈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⒈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⒈(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11d7c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9.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
2.掌握文本的基本情节、主题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掌握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思考。
教学难点:1.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掌握鲜活的描写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并预告本节课的主题是西双版纳的自然和文化。
2. 阅读理解(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整理思路。
3.学生逐段解答自己的疑问,相互讨论。
3. 分析语言特点(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文本的语言特点,并分配分组,每组分析文本中不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夸张等。
2.每组在规定时间内分析完毕后,报告自己组分析的语言特点,学生听取他人的观点,扩充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4. 多样文化体验(3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音乐和手工艺品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己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文物和文化,积极融入多种文化体验中,也可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5. 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加深对西双版纳文化多面性的理解和认识,并提供了一些自由阅读推荐书单,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拓展文化视野。
四、课后作业1.阅读《美丽的西双版纳》课文,并完成阅读理解题。
2.阅读《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4001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初二语文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案 苏教版
![初二语文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329d86ad02de80d5d8404b.png)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能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分析对比的艺术手法。
4.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目标导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二)展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化竹蔑澜沧蕨菜妩媚贿赂一缕祈求2.解释词语。
心驰神往斑斓善男信女教化戏嬉轻描淡写妖媚贿赂3.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吗?4. 文章开头的一段文字中,哪一个短语能概括西双版纳景物的特征?接下来的五个片段则从哪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明确:神奇秀丽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和质朴醇厚的人文景观。
5、文章开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明确: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5.文章五个部分各自侧重写什么内容?明确:高高的望天树-------- 热带雨林图竹楼映蓝天------------就地取材(聪明才智)热情好客(淳朴民风)悠悠野象谷------------开发旅游资源妩媚傣寨水------------民俗风情(互助友爱)笑对生与死------------人生观、生死观(二)自主学习(三)自学检测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三、合作探究1、文章五个部分用小标题来构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5307c55f0e7cd185253611.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彩虹中学安旭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西双版纳自然风景美在何处;2、仔细再读课文,说出傣家人的风土人情美在哪里;3、品味文章语言,能对词语、句子、片段作简要点评;4、体会作品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导游解说词的写法及生动的语言;2、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
教学工具:1、多媒体教学计划: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在早读中已经熟读了课文,接下来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老师对幻灯片中的图片进行讲解。
之后同学谈西双版纳给自己留下的感受.过度:既然西双版纳如此的美丽,大家想不想去呀?现在就有一个机会,请大家好好把握。
二、再读课文,展现美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
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
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从文中找一处最美的自然风景,认真阅读,结合已有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这一美景。
要求:1、从课文中收集信息组织语言,力求流畅;2、语气亲切自然。
(同学们是大众评委,请先认真聆听,然后给导游们作出评价。
)过渡:神游西双版纳之后,我们同学发现,西双版纳不仅景美,其实人也很美,接下来我们要走进“旅游天地”直播室,谈一谈美丽的傣族人民。
(要求:小组同学自由组合,角色分配,一位当主持人,其他同学当嘉宾,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展现傣家人的美。
)(表演完后,请观众席上的同学给予评价。
)过渡: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景美、人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上《美丽的西双版纳》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上《美丽的西双版纳》](https://img.taocdn.com/s3/m/6b53f26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4a.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品味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3、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1、品味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2、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写法。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
读准、读懂课文;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版纳风光、傣族风情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一首很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乐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傣族)说起傣族,我们不由得会想起那里有个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李舵到那儿去游历一番,一睹它的风采。
二、聚焦美丽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西双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请你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我发现西双版纳真美,你看”的句子谈谈自己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示例:我发现西双版纳真美,你看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从中我感受到竹楼的外形新颖别致,富有地方特色,又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得很和谐。
学生交流发现。
老师不妨投影画面,让学生对西双版纳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
三、语海拾贝西双版纳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望天树、野象谷、傣寨水),更有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傣家竹楼、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大象表演、打谷子、傣家寺庙等等)。
可以说不仅这里的风景美,人也美。
那美丽的风景如何用美的语言描绘呢?下面进入语海拾贝。
请同学们根据示例,从(1)字词(2)句子(3)小标题三个中自主选择一个,在书上进行圈点批注。
(时间2分钟)A、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67be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8.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 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1.查阅资料, 了解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 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 是泰国、越南的近邻, 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 边境线长966千米。
她美丽、富饶、神奇, 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 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 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 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2、自读课文, 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生字注音。
澜沧..()傣.家()蘑.菇()橘.园()蕨.菜()村寨.()竹篾.()竹笋.()一缕.()藤萝.()贿赂..()勐.()斑斓.()嬉.戏()妩媚..()一簇.()缅.甸()焚.香()祈.求()教.化()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一)导入(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 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谷、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结合所查资料和课文内容谈谈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二)阅读课文,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 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 文章五个部分, 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点明了题目, 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 由五个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
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4d616431b765ce0508147c.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对照手法等多种方法描绘景物。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情景创设:课前播放配乐播放西双版纳图片。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向同学们展示一系列西双版纳图片,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些图片展示的内容:········这些图片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分布着苍茫的热带雨林,这里弥漫着神秘的宗教氛围,这里处处散发着异域风情的文化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舵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在它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二、走进版纳寻找美1、多媒体展示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2、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1)阅读的过程中解决疑难字词(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描绘西双版纳给你的总印象。
(3)说说西双版纳美在哪里?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些字词是需要提醒我们同学注意的澜沧傣蕨菜竹篾绞杀贿赂勐棰缅甸剁3、初读课文,你知道西双版纳美在什么地方了吗?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寻找到的“美”是什么呢?三、赏读文本品味美4、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内容太多太多,这么多看似散乱的材料,我们读起来却觉得有条有理,这是为什么呢?1.这是因为作者截取了西双版纳最具特色最为鲜明的片段,同时又用了---(五个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展示五个小标题)2.仔细朗读五个小标题,聪明的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齐读五个小标题)(句式整齐,结构匀称),它们从五个方面,都突出了西双版纳的------?(美丽)。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3f312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8.png)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a7f8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b.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教学难点: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一、观看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引出课题:1、(播放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大家看了这段美丽的风光片后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句子: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的西双版纳)2、学习生字陲1)、看了西双版纳的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吗?(美丽)2)、(出示课题)美丽的西双版纳3)、齐读课题。
4)、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这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分小节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说说你读了课文以后西双版纳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三、学习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1)第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点)(2)拓展知识面:你还知道哪些民族?2、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1)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
(2)第二、三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3)读第二小节,完成填空: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这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请你用这里有怎么样的什么的句式来说话。
(5)读第三小节,用什么时候,这里有什么,可以怎样的句式来说说。
3、过渡: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那么它还有些什么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0844ddb9d528ea81c77999.png)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专门的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漂亮的地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奇异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许多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讲讲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扫瞄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 »美在……"讲讲版纳的美三、第二板块,品味美1、选择你自己喜爱的画面,高声朗读2、自主摸索:你喜爱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观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假如讲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赏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那么是那个民族专门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现了傣族纯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要求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伙儿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四、第三板块,表现美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讲讲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咨询题感爱好?六、终止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奇异而又奇异的西双版纳讲的是……七、布置作业:积存美言〔1〕、讲讲你最喜爱的词语〔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第一课时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9b468eb6edb6f1afe001f7a.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方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提供的资料,说出对西双版纳的印象和感受。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3、根据本文独特的结构,说出小标题的表达作用。
4、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教学板块1:明确目标老师出镜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彩云之南的最南端,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是金孔雀飞出的地方,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那里生活着勤劳淳朴的傣族人民,人们把那个地方,叫做西双版纳。
今天,让我们随着著名少数民族作家李舵的足迹,通过学习他写的游记《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
模块二:文意疏通教学板块2:了解概况,感知全貌PPT2(西双版纳地图)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
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人口近84万。
澜沧江纵贯南北,流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被誉为“东方的多瑙河”。
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为开发祖国疆土、缔造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PPT3(西双版纳植物)西双版纳终年温暖,湿润多雨,是北回归线沙漠地带上惟一的绿洲,也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
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至今仍有70万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这里生长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约5000种,占全国的1/6。
PPT4(西双版纳动物)西双版纳是动物的天堂,这里栖息着539种陆栖脊椎动物,占全国的75%;鸟类约429种,占全国的36%;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占全国20%以上;此外还有鱼类100种。
其中有不少动物属世界性保护动物。
1986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
西双版纳是当之无愧的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八年级《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20368a0912a216147929fd.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
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积累“耸立云霄、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四字词语。
理解“边陲、嬉戏、悠然自得”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3、了解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介绍自己知道的植物或动物。
教学重难点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介绍自己知道的植物或动物。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1、看西双版纳短片师:边看边想,这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这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就是我国的西双版纳。
出示词语:西双版纳3、出示地图,师说明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西双版纳是我国云南省的旅游胜地,位于我国西南边界,那里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物产丰富。
4、出示: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
5、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理解:边陲6、今天,就让老师当向导,带领我们八(2)班这个旅行团一起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
各位游客,旅行开始咯!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出示:美丽的西双版纳【说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看西双版纳的短片,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西双版纳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结构。
师过渡:人们都说,西双版纳是个美丽的地方,它到底美在那里?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领略一番吧!1、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内容,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按标点停顿。
2、交流,板书:植物王国3、师过渡: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小朋友们再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哪里写了它是动物王国,哪里又写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A
【设计思想】
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⒊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⒋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
⒌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⒍体会语言:
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
⒎拓展训练:
幻灯片展示:
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⒏作业: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
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
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
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
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着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
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
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
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
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150-200字)。
附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笑对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