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册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童年》摄影作品。表现形式涉及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
接下来谈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基于美术新课程标准而设计的,作为一堂美术欣赏课,常常会被套上枯燥、乏味的字眼,如何打破它?形象是关键!
这节课我一方面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体会“童年”系列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在本节课中,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赞美着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学生真正地,从一堂美术欣赏课中,感悟美,评价美,珍惜美。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应会: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的生活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二)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 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 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3. 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难点: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学习材料:童年图片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意境
欣赏有关童年的摄影作品。认识摄影作品。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幸福往事,感受幸福。(回忆童年趣事这个环节,是放在课堂中的前置作业。一般常规教学,则是提前一课布置学生的前置作业。)
设计意图: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二)互动探究
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式的童年主题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
设计意图: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布置小组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能猜出它是用什么方法绘画或制作的吗?
2、你能看出作品中发生的故事吗?
设计意图: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如果与自己的童年做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感受不同时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分析欣赏《流民图》。
讨论:1、这些孩子的表情怎么样?他们渴望什么?2、这些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3、他们的身体状况又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的生活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通过本教学环节,突破难点,认识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综合建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更深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
(四)拓展
欣赏有关贫困地区儿童童年的摄影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可是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还不能上学,看到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