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叶
药材名称:
艾叶[毒]
拼音名称:
AIYE
别名:
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陈艾、灰草、大艾叶、杜艾叶、萎蒿、陈艾、白艾。

科属:
为菊科植物艾的叶。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中成药:
共有103种中成药使用艾叶:妇科万应膏乳增宁片抗妇炎胶囊百艾洗液洁尔阴洗液金归洗液补血调经片妇康宝合剂妇康宝煎膏妇科再造丸等。

应用:
1、出血证。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
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宜于崩漏。

主治下元虚冷,冲任不固所致的
崩漏下血,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同用,如胶艾汤(《金匮要略》)。

本品温经止血,配伍生地、生荷叶、生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如四生丸(《妇人大
全良方》)。

艾叶之用,既可加强止血,又可防大队寒凉药物而致凉遏留瘀之弊。

2、月经不调、痛经。

本品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治妇
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

常用于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寒
不孕及带下清稀等证,每与香附、川芎、白芍、当归等同用,若虚冷较甚者,
再配伍吴茱萸、肉桂等,如艾附暖宫丸(《直指方》)。

用治脾胃虚寒所致的
脘腹冷痛,可以单味艾叶煎服,或以之炒热熨敷脐腹,或配伍温中理气之品。

3、胎动不安。

本品为妇科安胎之要药。

如《肘后方》以艾叶酒煎服,治疗
妊娠卒胎动不安;临床每多与阿胶、桑寄生等同用。

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原料。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外用适量。

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注意事项:
阴虚血热者慎用。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炮制工艺:
1、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2、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3、醋艾炭(艾叶炭):取净艾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喷米醋,
拌匀后取出稍筛;也可喷洒清水扑灭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复燃。

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贮藏储存:
阴干后,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艾含挥发油,为多成分混合物,经分离鉴定的有:萜品烯醇
-4、Β-石竹烯、蒿醇、芳樟醇、樟脑、龙脑、桉油素以及水芹烯、毕澄茄烯、
侧柏醇等。

2、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艾叶对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
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阳性菌有抗菌作用。

艾叶煎剂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在5%浓度时对堇色毛癣菌
有抑制作用,30%浓度时,对许兰黄癣菌、许兰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小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叶水浸剂(1:4)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艾叶油对球菌(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及奈瑟菌)及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
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艾叶烟熏作为空气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
菌及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

对多种致病性真菌也有抑菌作用。

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

感染结核杆菌的豚鼠,经艾炷灸治疗后,疾病进展缓慢,病变较轻,尤以
病程后期更明显。

艾炷灸尚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反应,但增强程度较动
物获得免疫性时为弱。

(2)镇静作用:艾叶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能使家兔活动减少。

给小鼠灌胃,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

但对士的宁、戊四氮和可
卡因引起的小鼠惊厥和死亡无保护作用。

(3)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豚鼠实验证明:艾叶挥发油能抑制化学物质
引起的咳嗽,其镇咳机制主要是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该作用可被可拉明所抵消。

酚红法表明:艾叶油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祛痰作用。

艾叶油能直接松
弛豚鼠气管平滑肌,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无论口服或喷雾给药,均能对
抗乙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哮喘发作,且作用持久。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抗过敏
和直接作用于气管平滑肌所致。

(4)抗过敏作用:艾叶油灌胃,对蛋清所致豚鼠过敏性休克有明显的保护
作用,但喷雾给药无效。

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或直接对抗过敏
介质(组胺及慢反应过敏物质)所致。

艾叶油尚能直接抑制慢反应物质、组胺
和乙酰胆碱对回肠的收缩反应。

(5)对心脏的作用:艾叶油能明显抑制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对心率的影
响不大,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浓度加大可使心搏停止。

(6)其他作用:艾叶水浸液给兔灌服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研究表明:炒
艾叶炭、醋炒艾叶炭、焖煅艾叶炭能使小鼠凝血时间缩短,它们的鞣质含量均
比艾叶高,艾叶油的含量比艾叶低,提示艾叶的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有一定的
相关性。

但亦有报告认为,艾叶止血作用的强弱与其鞣只含量的高低关系不大,艾叶炭止血的有效成分尚待进一步研究。

艾叶煎剂对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艾叶油对实验动物有利胆作用;能增
强小鼠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

早年研究报告指出,艾叶因含鞣质,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体温下降。

但其作用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为解热药。

3、毒副作用:艾叶油给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47ML/K
G和1.12ML/KG;艾叶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3G/KG。

给兔腹腔注
射艾叶油2ML/KG,10分钟后开始出现镇静,随后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减慢,最
后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偶可见到口燥、咽干、腹胀、胃部不适、头昏等,不需处
理可自行消失。

亦曾有报告,一女性因治疗目的服用艾水约500ML(浓度未明)而致死。


告认为干艾叶约需100G左右才能致死,药用量一般不能超过10G,超过此量2~3倍,即有中毒之可能。

局部外用,艾的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可引起发热、潮红等,偶可
使肢体末端发生颤抖、麻痹。

口服可刺激胃肠道,使其分泌增加,故用药量
(干艾叶)3~5G可增加食欲,大量时则引起胃肠急性炎症,产生恶心、呕吐等
症状。

经肠吸收后,由门静脉达肝脏,可使肝细胞代谢障碍,发生中毒性黄疸
和肝炎。

但最显著的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用量可兴奋皮层及皮层下中枢
(主要是运动中枢、血管收缩中枢、其次为呼吸中枢等),故能引起痉挛、止
血等现象。

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又可引起子宫充血、
出血,在妊妇甚至流产。

本品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早期有咽喉干燥、胃肠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甚至全身痉挛,严重者可致癫痫样惊厥、谵妄、瘫痪。

数日后可出现肝肿大、黄疸、胆红素尿。

孕妇则易导致子宫
出血及流产。

中毒救治:
(1)用1:5000的高锰酸钾洗胃,硫酸镁导泻,并口服活性炭末20~30G。

(2)出现痉挛性惊厥时,先吸入乙醚,或应用苯巴比妥、硝基安定等。

(3)腹痛腹泻时,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日3~4次。

(4)出现中毒性肝炎时,用氢化可的松10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
脉点滴。

亦可口服肝泰乐、肝宁、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

(5)其他处理:将病人置于安静暗室内,避免声、光刺激。

(6)中草药治疗:茵陈、板蓝根各30G,山栀子、龙胆草、甘草各9G,车前
子(包煎)15G。

水煎,出现中毒性肝炎时内服。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气管炎:
A.艾叶60G(干品),红糖15G,加水煎成100ML,分3~4次口服,1周为1
个疗程。

治疗484例,有效率为76.1%。

〔《武汉新医药》1971;(3):29〕
B.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ML,分3~4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138例,1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
加显效者为46.37%。

〔《湖北卫生》1972;(7):4〕
2、治疗急性菌痢: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ML。

观察21例,均
治愈。

平均住院5.5天。

治疗中同时补充维生素B、C,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浙江医学》1960;(3):142〕
3、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艾灸大肠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治疗6例,全部治愈。

〔《新医学》1974;(5):248〕
4、治疗间日疟:艾叶(干品)15~30G,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

治疗53例,症状控制有效率为89%,血
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

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30G的疗效较好。

〔《山东
医刊》1962;(5):22〕
5、治疗冻疮:艾叶、细辛、当归、生姜、花椒各60G,桂枝、苏木各100G,樟脑30G,辣椒6枚。

将上药置75%酒精(或白酒)3000ML内浸泡7天,备用。

使
用时用棉签蘸药液反复涂擦患处,日3次。

治疗93例,其中用药2天痊愈者6例,
用药3天痊愈者59例,用药4~5天痊愈者28例。

〔《新疆中医药》1989;(4):24〕
6、治疗寻常疣: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

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山东医药》1972;(8):66〕
7、治疗阴囊瘙痒证(绣球风):艾叶、千里光各30G,加水浓煎后,温洗
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期间避免局部搔抓和用肥皂、
热水擦洗。

治疗20例(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32年),用药1~2个疗程后,除2
例无效外,其余皮损、瘙痒均消除或减轻。

〔《浙江中医杂志》1984;19(3):141〕
8、治疗闭经:艾叶30G,肉桂、小茴香、川芎各12G,乌药15G。

共研细末。

先将食盐250G置锅内炒热,再倒入药末,混匀炒热,用布包好热熨于小腹部。

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

1剂药可连用4次。

对于寒性闭经一般1剂即可见效。

也可用于寒性痛经。

〔《基层医刊》1984;(5):36〕
9、治疗小儿阴缩:艾叶100G,放锅内炒热,再用白酒、水各25G,拌炒至
艾叶湿润、不灼手为度。

敷会阴、阴囊及少腹近耻骨部,疼痛和拘急剧烈者,
加针刺三阴交(强刺不留针),阴缩可在15~30分钟复常。

治疗25例,均1次取效。

〔《新中医》1990;(3):17〕
10、治疗小儿腹泻:艾叶5G,生姜2G。

随证加减。

水煎服,日1剂。

治疗11
6例,痊愈92例,好转15例,无效9例。

〔《广西中医药》1988;(6):44〕
茶疗食谱:
1、艾叶饺子
[材料]艾叶300克、葱、豆芽、豆腐适量。

[做法]艾叶、从、豆芽、豆腐切碎,拌匀,加入盐、味精调味成馅;常规
包饺子即可。

[养生提示]本食疗方可增进食欲。

2、艾叶蒜汤
[材料]大蒜50克,生荷叶20克,生艾叶20克,生侧柏叶20克,鲜生地20克。

[做法]将上述各种材料混合一起捣成泥,以水煎服。

[养生提示]本食疗方可平逆气、止血。

3、艾叶红糖水
[材料]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克,红糖适量。

[做法]生姜切碎,大枣拍碎、去核,艾叶洗净,切碎;三味药用放锅中加
水煎煮,煮沸后调入红糖即可。

[养生提示]本食疗方可温经散寒止痛,常用于寒凝经络所致痛经。

4、艾叶茶
[材料]艾叶5G、红茶3G、白糖10G。

[做法]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功效]温经散寒,理气止血,安胎。

[用途]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月经不调;胎动不安。

[来源]传统药茶方。

5、艾陈茶
[材料]艾叶5G、陈皮3G、花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功效]运脾散寒。

[用途]下痢腹痛,睡卧不安。

[来源]来源于《圣济总录》。

6、艾草糍
[材料]嫩艾叶500克、糯米粉300克、白砂糖150克、莲蓉100克、清水适量。

[做法]
(1)将艾叶洗净,锅加水烧开后放入艾叶煮两分钟,捞起放入盆里再用清
水浸洗3次,捞出挤干水分后用刀剁碎;
(2)锅放适量清水(约100克)烧开,放入剁碎的艾叶、白糖一起煮至糖溶;
(3)待艾叶凉后加入糯米粉搓匀,用手取小块粉团包入莲蓉后搓圆,压扁
就成生艾糍了;
(4)锅放水烧开,,把生艾糍摆放到蒸盘上蒸10分钟就可食用了。

[养生提示]香甜艾草糍暖胃同时可以增加食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