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第 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四节)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高职中国历史学科教案

教师: 顿新波班级: 14级高职影视动画、影视表演/主持、空乘1------5班

课时:2课时时间:第5周

课题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四节)

教学目标第三节:1.我国早期历法和天文、数学成就;2.医药学的发展;3.金属冶炼技术和工艺。第四节:1.周易;2.老子;3.孔子;4.百家争鸣;5.军事家孙武和孙膑。

教学重点 1.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1.专门的科学知识;2. 诸子思想理论尤其是哲学观点。

课时安排2节

教学内容与过程备注

第三节科学技术

一、我国早期历法和天文、数学成就

1.历法:夏历和阴历

历法: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

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

其中多数的历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者回归年分为编号的日数。按其侧重点不同,历法大体

可以分二类: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

另一类叫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我国诞生于夏代的纪年法“夏历”是世界上三大历法中历史最悠久,天体定标点最多

的历法。据说我们的袓先夏代(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来计年,所以人

们又称它为“夏历”。

2.天文:天象观测和天文著作

彗星(英文名:Comet),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当它与太阳

足够接近时,便会展示出彗发(稀薄、糢糊的临时性大气层),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

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在《天文略论》这本书中写道:“彗星

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人们往把战争、瘟疫等灾难归罪于

彗星的出现,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1994年7月16日,彗星木星相撞,形成了彗星

撞木星的天文奇观。截至2011年1月已经有4185颗已知的彗星,其中大约有1500颗

是克鲁兹族彗星和大约484颗短周期彗星,而且这个数量还在稳定的增加中。

恒星是大质量、明亮的等离子体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地球能量的来

源。白天由于有太阳照耀,无法看到其他的恒星;只有在夜晚的时间,才能在天空中看

见其他的恒星。恒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因为核心的核聚变而发光。核聚变所释放出

的能量,从内部传输到表面,然后辐射至外太空。几乎所有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都是在

恒星的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恒星天文学是研究恒星的科学。

3.数学:勾股定理和九九乘法口诀

二、医药学的发展

1.商朝的医学分科和针灸治疗

2.扁鹊和四诊法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公元前407---前310)。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

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扁鹊为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3.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三、金属冶炼技术和工艺

1.青铜冶炼

司母戊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一直被称作“司母戊鼎”,2011年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后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份量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此一见。现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郭沫若认为鼎文读作“司母戊”三字,现在看来那是一个错误。后母戊鼎中的“后”字取“皇天后土”之意,表示最高的尊敬。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年代: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用途: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先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