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8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发展的实质;(2)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3) 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理解:
(1)发展的普遍性;(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3) 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运用:
(1)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4)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4、探究重点
(1)发展的实质;(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二、【合作初探】:
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1(P60):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提示: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
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
它说明了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结论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探究2(P61):(1)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
(2)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1)从课本中的两幅图片,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例,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2)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结论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课堂探究3(P62):“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
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说明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结论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课堂探究4:概述发展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提示:从以上三个探究可得出
结论4、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都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发展的实质
课堂探究5:回顾关于运动的知识,思考事物是怎样运动变化的?是不是所有运动变化都是哲学上的发展?
提示: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与过程。
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及下降的、倒退的两类,不可混淆。
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有进的、上升的才是发展,下降的、倒退的运动不是发展。
结论5、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有进的、上升的才是发展
课堂探究6(P63):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说明事物在不断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结论6、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课堂探究7:如果没有发展世界将会怎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启发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领域,以及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讨论。
结论7、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科技。
教材设专家点评讲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和下的、倒退的运动两类,只有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第二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二)
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课堂探究8:请举一两个现实生活中事例说明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
提示:从教材内容概括
结论8、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课堂探究9(P64):(1)结合上述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提示:(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前的挫折,使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出现了重大曲折。
(2)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能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和优越性。
结论9、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课堂探究10:新年要到了,同学们经常会收到“一帆风顺”的祝福,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一帆风顺”的看法。
提示:启发同学从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等说明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结论10、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③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发展非有制经济的认识持反对的意见的人就较多,但事实证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正确的,它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④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课堂探究11: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的原理给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P65,略)
结论1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课堂探究12:试举例说明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提示:(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结论12、叙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课堂探究13(P65):(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
”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最后的一粒谷子和最后的一根头发,才导致了谷堆和秃头的生成。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叫量变,它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它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结论13、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课堂探究1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人们有什么启发。
提示:(1)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
(4)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结论14、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学时反馈与提高
一、【探究展示】
第一组:课堂探究1~4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二组:课堂探究5~7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三组:课堂探究8~11 同学和老师点评:
第四组:课堂探究12~14 同学和老师点评:
二、【探究拓展】
各组提问:各组就本课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按顺序提出。
教师设问: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面。
三、【合作再探】
各组内部分别就各组所提问题再一次进行合作探究并用竞答方式进行解决,必要时老师点评
四、【巩固训练】
()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逐渐分化,产生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6个方面人员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D.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答案C。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是社会运动发展的表现,故选C。
新的社会阶层不属于社会意识,它与原有的“两级一层”也构不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故ABD与材料无关。
()2.2006年7月1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政府对非法传销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非法传销机构开始频频“变脸”,他们打着诸如“人际网络”、“人户网卡”之类的新旗号使人上当受骗。
“变脸”后的传销
A.是新事物,因为它的形式是新的B.是新事物,因为它打着新旗号C.是旧事物,因为它违背市场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D.是旧事物,因为他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打击答案C。
ABD对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都是错误的。
()3.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
这告诉我们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曲折的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答案C。
节能型住房推广进展缓慢,说明这一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ABD与材料无关。
()4.2008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2周年。
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浓缩了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毅力和大智大勇,以及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成长壮大的强大生命力。
从哲学上看,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是因为他们:①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革命前途是光明的②坚信精神力量对实践的重大作用③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④认识到实践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材料并未强调物质条件对实践活动的制约,故④与题干无关。
()5.2006年7月25日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河南交通安全条例》,将增设“轻微违法行为,警告后予以放行”条款。
这一消息透漏后,立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一个小小蚁穴,就能毁掉千里堤坝,一次次小的轻微的交通违法就可能发展到大的交通事故。
上述认识的哲学依据是
A.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任何微小的变化最终都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
答案D。
AC与材料无关,B观点错误。
()6.目前,我国国内家电连锁机构过度重视规模至上的信条,将店面数量上的竞争错误地当作压倒性的优势来对待,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质的提高。
上述材料表明A.量变对事物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B.要把重视数量变化与重视质的变化统一起来C.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D.质变就是事物在数量上相加的结果答案B。
AD观点错误,C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7.1949年4月,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既表达了彻底革命的精神,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人间正道是沧桑”表明了:①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③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
关键要准确理解此诗句中的“人问正道是沧桑”,“人间”是指人类社会。
“正道”强调规律,“沧桑”是指变化发展。
所以②④符合对诗句哲理的正确理解,①③与此诗无关。
()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学要求是
A.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质变的发生B.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C.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D.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扶持新事物的成长答案A。
此诗句强调要利用有利条件,彻底地消灭敌人,取得革命胜利,所以强调的是抓住机遇,促进质变,即A正确。
BCD均不符合诗句的含义要求。
()9.浪费能源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危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浪费能源进行法律制裁,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
社会大众对处罚浪费能源的认识A.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忽略了量的积累会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C.正确地认识了质变对事物发展的意义D.反映了意识对实践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答案B。
AC不是材料表述的内容,D观点本身错误。
()10.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使很多人回想起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这此地震更是令人惨痛,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多年来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但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重重。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D。
防震减灾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体现了量变;道路艰难重重,唐山地震的挫折体现了发展的曲折,故①③正确。
材料讲到了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没有涉及规律的客观性,地震灾害只能预防,彻底消除的说法不科学,故排除②④。
11.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
一百多年来,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个猜想的研究工作。
2006年两位中国学者在《亚洲数学期刊》2006年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一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的发表宣告了这一世界难题的破解。
上述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许多杰出的数学家致力于论证庞加莱猜想,但历经一百多年,都未给予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中国的两位数学家最终破解这一难题,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正是一百多年中,众多的数学家在论证猜想过程中对正确思路和方法的不断积累,才有了这一猜想最终论证成功。
(3)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人们认识事物运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世界难题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