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

合集下载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 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起因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 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 制、修订刑律等 (2)作用:
• 一个不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损害 人民根本利益的、内部不断衰败的政权, 不能够,也不可能吸引和团结新兴的社会 力量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奋斗,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衰败的政府即便进行了某些层面 的改革,也仍然无法避免其灭亡的命运。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主编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过程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设谘议局和资政院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 “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 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这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 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有利于近代军队建设; 其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镇压。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慈禧太后在他们出发前接见大臣时说:“立宪一事,可使 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失。”
• 材料二:载泽等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政。他强调立宪 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能使“外患渐 轻”;三是“内乱可弭” 。 • 材料三:《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权的就有 14条,如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 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奉诏令 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 议院不得干涉。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 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权利。 材料四: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shupi,甜高粱)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第9课 清末新政1

第9课 清末新政1

“责任内阁”成员名单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 协理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 大学士那桐(满)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汉阳铁厂一角
仿制毛瑟枪
编练新军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改革学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最早的幼稚园——湖北幼稚园 • 1910年,武汉三镇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共有学生2040人; 初等小学堂2461人;女子小学堂400人;总计4901人。 • ——整理自“湖北新政”专题网页 • 据估计,清末湖北留日学生共计5000多人,名列各省前茅。 ——摘自《末世摄政王载沣的角色》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5期
清末新政第一阶段举措与戊戌变法诏令比较表
戊戌变法诏令1898年
政治 广开言路、澄清吏治 经济 倡实业、开矿筑路
清末新政举措1901年-1905年
设外交部等新部门,裁旧衙门官 制 颁商律,奖实业,办大清银行
军事 编新军、习洋操
扩新军,用新式装备,建军事学 堂 文教 废八股、兴西学、留学 废科举,行新学制,办新学堂及 留学 法律 改律法 废酷刑,修《大清律例》 习俗 禁缠足,禁鸦片,许满汉通婚
• 一个不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损害 人民根本利益的、内部不断衰败的政权, 不能够,也不可能吸引和团结新兴的社会 力量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奋斗,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衰败的政府即便进行了某些层面 的改革,也仍然无法避免其灭亡的命运。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主编
•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必须是政治民主化和工 业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出于维护专制统治 考虑进行的改革不仅不能挽救专制王朝, 反而会加速专制王朝的灭亡。

清末新政-课件

清末新政-课件

2167 2303 8064 19508 14846 23361
63556 73703 90095
资料来源: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北洋官立造纸厂试办章程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 谕,申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 自应及时振兴”,1903年9月成立商 务部,颁发了一系列奖励事业的章 程。
梁敦彥 善耆 載澤 唐景崇 廕昌 載洵 紹昌 溥倫 盛宣懷 壽耆 慶親王奕劻
出任官職註 內閣總理大臣
協理大臣 協理大臣
外務大臣 民政大臣 度支大臣 學務大臣 陸軍大臣 海軍大臣 司法大臣 工商大臣 郵傳大臣 理藩大臣 外務大臣
出身 皇族成員 滿族,姓葉赫那拉氏,隸鑲黃旗 漢族。出身官宦人家,祖父做過河南中河 通判,父親為候選縣主簿 漢族,清派往美國留學的學生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漢族,進士出身 滿族,正白旗,同文館學生出身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漢族,祖上世代為官 皇族成員 皇族成員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对于新政的认识, 有人认为是“假维新”,但也有人认为是“真改革”。
“假维新” 从背景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下被迫 改革。 从动机看,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从内容看,许多措施与戊戌变法相雷同;成立的“皇族内阁”,违背了宪政精 神,用民主的外衣掩盖专制的本质。 从结果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民心尽失。
毕业学生数 教师数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769 4476 8277 23862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五册

第9课清末新政【教学立意】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实现王朝自救,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一个曾经扑杀过变法维新志士的人物在短短3年后,倡言“变法”,像是一种历史的讽刺,而清政府在政治领域改革下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就恰恰揭露了其假立宪,真集权,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实质,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往往存在于矛盾之中,在这种“假维新”之下,又存在着“真改革”。

军事,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的改革成果。

因此,清末新政就是一把双刃剑,清政府渴望通过新政来实现王朝的自救,但是在晚清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面前,新政的许多措施事实上都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非旦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它的灭亡。

这是中国民族在觉醒和抗争道路上,清政府一次沉痛的谢幕,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单元的宏观视角来看,本课属于华师大版第五分册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这一专题的内容。

在近代列强的欺侮之下,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晚清历史上的第三次改革运动,也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次自救运动,它是中国人觉醒的产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就本课的知识结构而言,本课分为三幕内容“变法上谕的颁布”“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

主要介绍了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另外从清末新政实施的举措来看,改革分为非政治领域和政治领域。

清末新政不仅是清朝末期最后十年,行将就木的的改革运动,也是清朝穷途末路之时的自救运动,同时在政治领域内的改革也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自亡之路。

清末新政时期在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了新式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历史意识和问题思考能力都较高一高二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历史上的多次改革的学习,对改革运动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
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和国内局势的重要改革举措 改革的深广度与成效超过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新政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并培育了各种反清力量
清政府的动机是实现王朝自救结果却加速了灭亡
从1906年的“立宪改官”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 出笼,统治集团中的各种势力和派别,围绕着权力 的再分配展开了残酷的争夺。一方面是掌握着最高 权力的皇室贵胄唯恐大权旁落,“鼎祚潜移”,而 拼命想借“预备立宪”之名推行中央集权,另一方 面则是地方督抚要“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实 行责任内阁制,以削弱君主与王公大臣的权力;一 方面是皇室贵胄拼命排挤汉族官僚,剥夺汉族官僚 的某些职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则是汉族官僚竭力培 植各自的势力和各种社会关系,与之对抗。结果愈 改愈乱,愈革愈糟,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
出现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奠定现代法律体系基础
官制 除旧布新
经济 奖励实业 军事 军制改革 废武举扩新军 习俗 允准满汉通婚 禁缠足禁鸦片
触及近代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推动中国军制的现代化 军队成分发生变化 促成社会生活方式变革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 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
后中国社会改革运动与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源与社会基础,也正主要是他们直接成为旧社 会的裹尸者与掘墓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 集权制下的改革运动,几乎成了不断搬起石头 砸自己脚的社会动员过程„„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这 需要政府的保护与鼓励。„„并按投资现代工商 业数额多少与贡献大小而分授不同等级的勋号与 官阶品衔,凡投资2千万元以上者可封一等子爵、 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1千万元以上封男爵,10— 30万元者分授三、四、五品衔„„这一举动的确 非同寻常,杨杏佛曾感叹地说:“中兴名臣曾国 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 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 办实业之工商,一扫数年贱商人陋习,斯诚稀世 之创举”。——忻平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以王朝自救为目的清末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从某种程度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清末新政发生的原因、举措,出现预备立宪的发展和皇族内阁的成立。

以上述史实为依据推断理解清末新政既促进发展,又被动迟缓,来不及挽救清的灭亡命运。

2、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变法上谕、《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政策举措情况的讲解和师生问答,分析清政府新政的意图与局限。

(2)通过对师生清末新政成效的史料证据列举与寻找,确认清末新政的进步效果,了解寻找史料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对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相关史料的阅读,了解清朝宪政改革的困境和局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支持改革进步和辨证唯物的历史价值观,增强以法治国的观念。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清末新政的作为2、教学难点:理解清末宪政难以摆脱专制的困境【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百年前,清帝国在短短半个世纪内,进行了第三次改革——清末新政,这对于一个保守和传统的国家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事。

既然有三次,那么前两次改革分别是?(学生呼应)●1861年——1895年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两次改革的结局如何?失败,洋务运动因甲午战争而溃败,戊戌变法因慈禧政变废除新法而脆败,清帝国没有踏上真正的富强之路,难怪需要第三次改革自我挽救。

但有趣的是不同于前两次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书上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这次改革却常遭忽视,乃至完全负面的评价,如“(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陈天华这一观点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引用认同,而美国历史学家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一书中称其为黄金十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1901年的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历史状况?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无疑,外有列强,内有民众反抗,慈禧太后虽流亡西安也已明白拖延不得。

《第9课 清末新政》(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9课 清末新政》(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9课清末新政》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定国是诏》标志着什么?A. 民主革命的开始B. 洋务运动的兴起C. 戊戌变法的开始D. 辛亥革命的爆发2、在戊戌变法中,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是?A. 康有为B. 梁启超C. 慈禧太后D. 谭嗣同3、下列哪项不是清末新政的措施?()A. 裁撤多余官职B. 设立军机处C. 推行预备立宪D. 举办新式学堂4、以下关于清末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新政时期改革了科举制度B. 新政时期成立了许多新的政府机构C. 新政时期开始推行预备立宪D. 新政时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5、1905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宣布进行“预备立宪”,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 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B. 挖掘民族资本,发展经济C. 推行宪政改革,实现民主D. 争取外国支持,扩大势力6、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设立的最高立法机关是:A. 立法院B. 宪政编查馆C. 法部D. 立宪派7、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宣布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是:A. 戊戌变法B. 洋务运动C. 新政D. 辛亥革命8、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加强国防力量,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清末新政中的军事改革?A. 建立新军B. 精简军队C. 裁撤绿营D. 保留八旗9、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末新政期间推行的新政策?A. 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发展B.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C. 推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D. 实施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制 10、关于清末新政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新政彻底解决了清朝面临的内外危机B. 新政导致了革命派力量的削弱C. 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未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D. 新政成功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11、以下关于《辛丑条约》的描述,正确的是()A.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军费白银4.5亿两B. 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列强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 条约规定清政府禁止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D. 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列强赔款,但不再割地12、以下关于“清末新政”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经济改革B. 新政对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有一定作用C. 新政并未改变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本质D. 新政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3、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这一举措的直接原因是:A.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迫立宪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清政府改革C. 清政府财政危机,需要立宪缓解压力D. 国际压力增大,清政府不得不立宪14、以下哪一项不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施的重要改革措施?A. 废除科举制度B. 设立新式学堂C. 创办现代邮政D. 推行洋务运动15、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华东师大版高三历史上册第9课 清末新政

华东师大版高三历史上册第9课 清末新政
——张华鹏
清末新政的启示
清末新政企图用现代化(工具化) 来维护王朝体制,殊不知现代化与 王朝体制背道而驰,因而不仅不可 能实现王朝自救的意图,反而加速 了清王朝的覆灭。清王朝以自身覆 灭为代价,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 程。
清末新政——清王朝的自我拯救(1901—1911)
“预备立宪”时间为九年,后来又改为五年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11月,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 1909年,各省谘议局成立。 1910年,资政院在北京成立。 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 1911年5月,皇族内阁出笼 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统治结束
1898年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结束 1899年,义和团“灭洋”运动致使社会秩序失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再遭浩劫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 目 侵华后清政府威信骤降 的

革命势力



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 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 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 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
——张謇
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
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
制国无不败。 立宪之误读
——《大公报》
赴欧考察的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
以今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 者三端: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 可弭。
立宪工具—化—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摺》
第二阶段宪政改革
1906年,预备仿行宪政开始 1907年,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清政府被迫缩短ຫໍສະໝຸດ 1901—1905年的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新政举措A 预备仿行宪政A 皇族内阁A一、“新政”的原因: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

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内忧:义和团运动的震荡。

2、主观目的: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二、“新政”的开始: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1):拉开新政序幕“江楚会奏三疏”(张之洞、刘坤一1901年7月)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育才兴学(教育改革)(4条)《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采用西法(11条)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三、“新政”的过程:1、“新政”的内容(1901-1905):政治:改革官制,改革法制经济:发展实业(大清银行)军事:扩编新军(废武举)文化教育:废科举、新学制、派留学生社会风俗:禁缠足、禁鸦片、满汉通婚2、如何评价?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涉及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背景: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过程(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2)清廷上谕“预备仿行宪政”(1906)原则:决定权掌握在清廷之手目的: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步骤: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等期限:等取得成效,再行宪政(未定)结果:略作调整,无实质性变化(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成立谘议机关(4)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实质:假立宪真集权,大失民心.。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
1) 1、原因: (1)传统社会受到冲击,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2)社会危机,为实现王朝的自我救赎 2、新政的举措: (1)经济: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 (2)政治:改革管制,修订刑律 (3)文化:废科举(1905年)、办学校、派游 学 (4)军事:废武举,遍练新军,采用洋操 (5)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3、性质: 地主阶级顽固派的自救运动 4、评价: (1)从主观目的上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 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 (2)从活动本质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 “中体西用”的范畴 (3)从客观影响上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 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中国 的近代化。 (4)从实际作用上看,具有背离醒,遍练新军成 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 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 革命奠定经济基础。
二、预备立宪 1、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一次尝试(知道 清政府立宪过) 2、并未真正实行,没有进行实质改革(顽固 派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三、皇族内阁 1、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破产的标志 2、严重违背宪政精神,清政府假立宪真专制 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3、推动辛亥革命的到来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第一篇: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史实:“预约变法”上谕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2、史能:(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

(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3、史识:(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庚子国变”指何历史事件?“庚子赔款”又是怎么回事?“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发生时间: 1901年—1925年所属年代: 清代发生地点: 上海北京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

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

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

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

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

清末新政分析

清末新政分析
第12页/共19页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
……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 国民不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 *臣民有合于法律命令之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 ……
第7页/共19页
“癸卯学制”中的
蒙养院: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初等小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 史、地理、格致、体操高等小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 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中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 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 图画、体操。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第1页/共19页
本课知识要点(1)新政的背景(B)(2)新政的举措(A) 及评价 (B)
第10页/共19页
1903年清廷成立了练兵处;1904年改建兵制,把新军分为常备、续 备和后备三等;1905年统一全国军事编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到1911年,全国共设各类军事学堂40多所,连成新军26镇。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并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第16页/共19页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ppt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ppt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清廷下谕表示: “斡旋危局,我君臣责无旁贷”,要求臣工 “卧薪尝胆,勿托空言,于一切用人,行政,筹 饷,练兵,在在出以精心,视国事如家事”。
慈禧再次下谕,借光绪之口要求诸臣“自今 以往,凡有奏事之责者,于朕躬之过误,政事之 阙失,民生之休戚,务当随时献替,直陈无隐”, 希望做到“明目达聪,祛弊扶衰”。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 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新政内容
(一)改革官制
(1)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2)新设商部,练兵处,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3)裁撤河东道总督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府及詹事府(并入翰林 院)、通政司等“冗衙”。 (4)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 立
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Biblioteka 第9课 清末新政序言

最新-(2018加历史)第9课清末新政 精品

最新-(2018加历史)第9课清末新政 精品

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
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私身
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 欲议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三、清朝后期第三次新政——“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第9课 清末新政
江楚会奏三疏
一、历史史实(1分钟讲述历史)
1、立宪派、洋务派与清政府推行“新政”
府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② 时间 —— 20世纪初(1901~1911年;什么方法记时间——背景) ③ 地点 —— 北京 ④ 对象(谁)—— 资产阶级立宪派、洋务派、清廷(贵族)。 ⑤ 事件—— 三个阶段:a、西逃途中颁布“预约变法”,拉开帷 幕; c、“预备立宪”的政治制度改革,但却是骗局。
四、探讨“预备立宪”是个骗局?
关于预备立宪的材料: ①、从目的与实质来看,巩固清朝、维护皇帝权威; 材料一: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立宪一事, 不是兴民权等。 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②、从组织机构来看,成为“皇族内阁”,非民选产生 材料二:《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 总结,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宪政精神是什么?), 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实际维护专制集权,所以是一场骗局。 而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 议院不得干涉。
材料三: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请思考: 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预备立宪”是个骗局?
从以上材料中看出,“预备立宪”的目的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时间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新政(1901-1905年)
• 官制方面:改造行政机构 •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实业 • 教育改革: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培养新式人 才 • 军事方面:编练新军,提高军队素质 •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769 4476
1905
1906 1907
8277
23862 37888
258873
545338 1024988
2303
8064 19508 63556
1895——1913年间, 民族资本工业 发展速度年均15%, 比第一次世界大战 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 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
1908
1909 1910 1911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பைடு நூலகம்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
“预约变法”谕旨:“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
法也……。至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 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 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 自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西逃的狼狈与屈辱
投资总额 生铁生产 铁路里程 机器采煤 内外航运 棉纺生产 20亿$ 100% 93% 91.9% 84.4% 76.6%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经济既尽,国家随亡,于是分割土地以为殖民地,中国完结矣!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控制中国命脉,严重的民族危机
人民起义次数 250 200 150 100 50 时间
假维新:消极方面
• 清政府在濒临灭亡之际颁布的《实行宪政 谕》中写到:“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宪 章;路事朦于佥壬,则动违舆论;促行新 治,尔官绅或借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 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民财之取已多, 而未办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诏屡下,而实 无一守法之人。驯致积怨于下而朕不知, 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1300739
1639641 1284965 1600000
14846
23361
73703
90095
——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 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而无汲器,或井 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 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 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庚子西狩丛谈》
真变革:积极方面
•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 下安得富强耶?” ——中国近代史丛刊《义和团》(四) 清末“新政”涉及到政治改革,推行民主 宪政,部分措施在改变社会风气,推进国 家现代化进程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时间 1902 1903 1904
学堂数
在校学生 毕业生 教师 数 数 数 6912 31428 69475 2167
• • • •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5年) 清廷上谕仿行宪政(1906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年)
思考: 应该如何评价 这次“新政”?
讽刺清廷假意立宪的漫画
假维新中的真变革
• 从“新政”的背景和目的来看,它是在八 国联军侵华和人民起义的中创下推出的, 由曾经扑杀过变法维新志士的慈禧太后发 起的自上而下的王朝自救运动。因此,人 们称之为“假维新”,以区别于戊戌年间 的维新运动。 • 从过程和结果看,改革官制的有名无实和 “皇族内阁”的成立,完全暴露了清政府 的面目,从而处于更加孤立的状态,加速 了清王朝的灭亡。
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细枝末节),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义和团》(四)
对”三纲五常“不可变易的强调,说明”新政“并没有逸出洋务自强运动的轨迹 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专制制度。
预备立宪阶段(1905-1911)
外 债 赔 款 及 一 切 捐 税
1901 1902 1903 1904
《民呼日报》刊登的《官与民之担负》
•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1905年,科举制 最终被废除。
蒙养院(幼儿园)、 初等小学堂(小学)、高等小学堂(小学)、 中学堂(初中)、高等学堂(高中)、 分科大学(大学)、通儒院(研究生院)
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类似各类技校)
”癸卯“学制的实行,对20世纪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到1904 年,“中国十八省总督皆有 戒缠足之示,所缺者惟浙闽与陕甘而已。”
——高洪兴《缠足史》
这张图片上就是女性缠过后的小脚,它是对中国女性身体的一种严重摧残。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议
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 8月20日,西太后与光绪皇帝离开西安“回 銮”前四天,以慈禧太后的名义再发文告, 表示清政府立意“变法”的决心:“尔中 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 (ju) 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 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 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清末新政(1901-1911)
•1、为什么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又主动变法? •根本原因: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维持统治 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打击 外因: 内因: 民众反抗和革命运动的兴起 主观目的:实现王朝自救
2、过程
• 拉开序幕: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 负责变法事宜 • 两个阶段: 1901-1905年,新政措施 1905-1911年,预备立宪阶段
改革官制,有名无实
• 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 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 限。……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 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即国家政务 的办理要听取人民的意见),以立国家万年有道 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可操之过 急,必从官制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 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宣布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