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温州市经济发展SWOT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市区域竞争力研究:模型、评价和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在温州地区形成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小商品,大市场”的产业聚集发展模式,称为“温州模式”。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温州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就了温州经济的腾飞与繁荣。
但是,“温州模式”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本身也面临着诸多的“成长烦恼”。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人民币升值,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更廉价劳动力的冲击,银行部门对贷款的限制以及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温州经济陷入了发展的低迷状态。
尤其在近几年,温州经济增长相对趋缓,原因何在?温州籍经济学家、杭州商学院副院长张仁寿教授说,经济增速由一系列因素决定,与我省其他区域相比,温州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等都没什么优势,过去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率先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民营企业大发展。
当各地体制环境趋于同质时,温州“老底子”的欠缺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烦恼”。
首先是土地紧缺之痛,其次是区位劣势之痛,其三是产业结构之痛,其四是外资难引之痛,这一系列的“痛”,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新瓶颈。
2008年,一股金融风暴在全球迅速蔓延,中国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在这次大危机中,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中国肩负起一个经济大国的责任与义务,与世界一起较为成功地避免了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演变。
2010年,世界逐步走入后危机时代,“温州模式”,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典范,如何在这次后金融危机中实现突围并继续茁壮成长,对于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计划前夕,面对新的烦恼与原有的劣势,温州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忧患。
温州必须冷静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加快发展,否则就可能落于人后。
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通过围海造地,向海洋要发展空间;通过“百项千亿”工程,改善基础设施硬环境;通过品牌工程,提升“温州制造”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加大引资力度,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
温州市政府主动承担起了突围领路人的责任,为企业提供各项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
请你们研究下列问题:
1.对浙江省各个地区近几年(如2005-2008年,时间跨度可以更长)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定量的综合评价,找出发展最快和最慢的地区,并给出温州市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排名。
(有关数据可以参考附件,也可以参考其它统计数据)。
2.对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与分析。
并预测2012年温州市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排名。
3 建立温州市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
(含模型的求解、检验和结果分析几个环节)
主要步骤可参考如下模式:
(1)从理论上研究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如迈克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结合温州市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特点,提出温州市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资料和数据。
根据手头能够掌握的资料,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3)代入数据,进行模型的计算和分析,为了让模型具有可比性,竞争力模型计算过程中需要横向比较(如温州市和浙江省其他兄弟城市的比较研究,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或者纵向比较(温州市历年来区域竞争力演变研究,即温州不同年份的比较研究)。
(4)对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计算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对温州市区域竞争力做出理性判断。
4. 选作:对当前温州区域发展形势作出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系统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即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的简称。
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及外部环境变化对产业的可能影响。
借用SWOT分析,可以对温州市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对其本身的优势、劣势有个清楚的了解,对其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时刻提高警惕,有助于制定温州市总体发展战略和计划。
注意:数据和资料掌握的多少是数学建模成败的关键,请同学们务必充分利用如下网站的数据。
参考网址如下:
温州市统计局:/;
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省科技厅:
/html/xxgk/detail.jsp?curM=f5&name=统计报告&xh=11461;
温州市海关网上服务大厅:
/Default.aspx?tabid=35478;
杭州海关网上服务大厅:
/default.aspx?tabid=9424;
可以参考的年鉴如下:
《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
《温州市统计年鉴》
区域竞争力“小百花”
近二十余年,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使经济全球化趋势凸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加剧,各国、各地区均面临国际化竞争的严峻考验。
同时,资源占有的区域性特征愈发明显,区域多元化和独特性突出,区域化成为与全球化并行的一大特征。
在我国,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生活习性及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和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
区域竞争力就是能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即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其自身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
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科技创新、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人民素质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
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主要是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成果。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就开始了对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和评价,每年出版各自的研究成果《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业已成为衡量各国竞争力水平的基准。
WEF将形成国家竞争力的因素归为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八项,它们构成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结构。
IMD则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实力也是影响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此IMD早期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及运行、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国民素质八个准则;2002年后,IMD调整研究思路,更加突出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意义,将指标体系的准则调整为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条件四项。
此外,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出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提
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对我国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国家竞争力研究关注较早。
原国家体改委自1989年起就开始与WEF和IMD商讨共同开展国家竞争力研究,并于1995年开始正式参加世界竞争力测评。
中国人民大学、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组成课题组,于1996年首度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而后每年推出年度报告。
至于区域层次的竞争力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王秉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做出了较早的贡献。
2000年以后,区域竞争力研究在国内广泛展开,大量文献涉及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理论基础、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改善措施等,研究深度、广度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