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恩来在中央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 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传达报告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它是过渡时期社会矛盾运动 的产物,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1954 年 毛 泽 东 在 《 中 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报告 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呢?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 壶,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国营工业 (1952年)
拥有重工业的80%左右, 轻工业的40%左右;
●国营经济 (1952年)
经营全国铁路,控制航运 业的60%;
掌握银行和绝大部分外贸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 很大的比重,占有明显的优势。国营经济占主导 地位,但不占主体地位,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 一个重要特征。 1952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国营 19.1% 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1.5% 0.7% 6.9% 个体 71.8%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
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 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 本思想;弄清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政策及 历史经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 重大意义。
本章体系: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理 论
从新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 的转变 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和 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形成了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述。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 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下来。
毛泽东两 次修改《党 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宣 传与学习提 纲》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2.党中央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过程 中,找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改造的一些可行办法;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3.党和政府在帮助和倡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中积累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 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基本完成,废除了中国延 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没收的官僚资本占全国工业资本 2/3 和工交运 输业固定资产的80%。 特别是,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公私经济比 重变化迅速,国营、私营工业由倒三七开变为 正三七开。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物质基础;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其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和实质
◆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 既不同于“先建设、后改造”的设想, 又有别于“先改造、后建设”的选择, 而是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最佳选择。
(四)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和实质
◆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 毛泽东多次指出:“总路线也可以说就 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总路线就是逐 步改变生产关系。”
教学时间:3 课 时
第一节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由毛泽东提出, 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加以 发展和完善的。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 出和使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
七大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




建交时间
1949.10.02 1949.10.04

蒙 东

古 德
建交时间
1949.10.16 1949.10.27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
1949.10.05 阿尔巴尼亚 1949.11.23
1949.10.06 1949.10.06
越 印
南 度
1950.01.18 1950.04.01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 专政制度。 阶三 级种 力基 量本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但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很大比重。
第三,从当时的发展态势看,多数资本主义国 家尚未摆脱二战后的经济困境,而社会主义国 家则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 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 禁Leabharlann Baidu、军事遏制和武力威胁。
朝鲜战争爆发 后,1950年 6月,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 政府委员会第八次 会议上号召 “全 国和全世界人民团 结起来,打败美帝 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是促使我们 党决心尽快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重要 因素。
结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只能用 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这时才能考虑向社 会主义过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
(四)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近代 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 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旧中国由落后的社会形态走向社会主义社 会的过渡阶段。
一届政协选举产生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党外人士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27/56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3/6 政务院副总理 2/4 政务院政务委员 11/21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两个阶段:
首先,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 禁运、军事遏制和武力威胁。 其次,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给予新中国积 极的支持和援助;
1950年2月22 日,中苏两国政 府在莫斯科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 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上签字
最早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上海军管会没收国民党 政府中央银行的命令
南京军管会清查没收官僚资 本及敌伪战犯财产的布告
关 于 财 经 基 本 统 一 的 决 定
陈云
(1905~1995)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 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 出击》的讲话。
1950年5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 毛泽东等委员起立通过《土地改革法》
新 民 主 主 义 政 治 新 民 主 主 义 文 化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私合作)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社会 主义因素,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
◆主要矛盾:
1949--1952: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 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首要任务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心任务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 主要矛盾:1953--1956: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 间的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资 本主 义工 商业 的改 造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对个 体农 业和 个体 手工 业的 改造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主体—奠定改造的物质基础 三改—两翼—促使工业化得以腾飞 党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不是 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是基于实 现国家工业化任务的实际需要。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 之上的。 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 基础,为了巩固国防和进一步改善人民 生活,就必须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而 改变这种经济落后状况的正确途径,就 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实现国家工业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 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前 提条件;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我 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反映了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关系。
朝 波
鲜 兰
匈 牙 利
1949.10.06 印度尼西亚 1950.04.13 1949.10.07 1950.05.08 瑞 典
美国:1979. 01. 01
法国:1964. 01. 27;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是促使我们 党决心尽快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重要 因素。
建国初期,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34. 7%, 公私合营工业占 2 %,私营工业占63. 3%。 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国营工业所占的比重超过 60%。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物质基础;
这就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确立了社会主义经 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领导整个国民经 济的改组和恢复,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特点 的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本章重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和政策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
原 始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 社会 封 建 社 会 新 民 主 主 义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共 产 主 义
共 产 主 义
中 国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性 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因素(决定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 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的国营经济是在没收蒋、宋、孔、陈为首 四大家庭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的基础形成的。 到1949年底,接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达2852 家,拥有工人75万多人。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物质基础;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3.党和政府在帮助和倡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中积累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 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和政府及时地领导农民根 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了劳动互助和生产合 作,初步积累了经验。
(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是促使我们 党决心尽快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重要 因素。
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成 熟。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 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完整地提出了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新 民 主 主 义 经 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