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中医伤科学》第七章:常见骨折病证的治疗(15)
《中医伤科学》第七章:常见骨折病证的治疗(15)《中医伤科学》第七章:常见骨折病证的治疗(15)《中医伤科学》第七章:常见骨折病证的治疗(15)【下肢骨折.跟骨骨折】【基本概述】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在跟骨、第一跖骨头和第五跖骨头三点组成的负重面上,跟骨和距骨组成纵弓的后臂,负担60%的重量。
通过跟距关节还可使足内收、内翻或外展、外翻,以适应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腓肠肌、比目鱼肌收缩,可作强有力的跖屈动作。
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图)。
跟骨载距突承受距骨颈,也是跟舟韧带的附着处,跟舟韧带很坚固,支持距骨头,并承担体重。
【病因病理】1. 病因跟骨骨折多由传达暴力造成。
人从高处坠下或跳下时,足跟先着地,身体重力从距骨下传至跟骨,地面的反作用力从跟骨负重点上传至跟骨体,使跟骨被压缩或劈开。
亦有少数因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折。
2. 病理跟骨骨折后,常有足弓塌陷,结节关节角减小,甚至变成负角。
从而减弱了跖屈的力量和足纵弓的弹簧作用。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可分为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两类,前者预后较好,后者预后较差。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由高处下坠时,跟骨在外翻位结节底部触地引起,骨折一般移位不大;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骨折块可明显向上移位。
②跟骨结节横形骨折:是一种跟腱撕脱骨折。
③载距突骨折:由于足处于内翻位时,载距突受距骨内侧下方的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性骨折:为跟骨体的骨折,骨折线为斜形。
从正面看骨折线是由内后斜向外前方,通过跟距外侧的关节面,并因重力使跟骨的外侧跟距关节面向下塌陷,跟骨体向两侧增宽;从侧面看,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跟骨结节向上移位,减弱了腓肠肌的紧张力,直接影响了跟腱的作用。
跟骨骨折的中医特色护理
跟骨骨折的中医特色护理(一)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1.有明显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有高处坠下致伤。
3.跟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成足底扁平,增宽或者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和分类。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淤血凝滞证:骨折中期,伤后2周—4周。
淤血未尽,筋骨未愈;瘀肿减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4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三)治疗方法1.跟骨骨折无移位或移位不多又未影响跟骨结节角、未波及跟距关节面的及跟骨体增宽不明显者,早期采用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中药外敷,局部制动,扶拐不负重行走3~4周即可。
2.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可作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3.手法复位不成功者,可作金针拨骨术,经皮穿针固定术。
4.跟骨骨折后期,如疼痛较重,经非手术方法治疗,症状不减者,可酌情作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复位手法:整复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伤后24~48小时内进行,否则可能因局部肿胀严重或张力性水泡而使手法复位难以进行。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若移位不大,可不整复。
跟骨结节骨骺分离,骨折片明显上移,若不整复,则日后跟骨底不平,影响行走和站立。
整复时,仰卧位,屈膝90°。
两助手分别握住小腿及前足,并使足呈跖屈位。
常规无菌操作下,用细钢针穿过结节中部,上好牵引弓后,术者手拉牵引弓向后牵引,先松解骨折面的交锁。
然后向下牵拉直至骨折片复位为止。
术后屈膝约30°,跖屈位长腿石膏管型固定4周,可将细钢针包在石膏管内。
4周后拔出钢针,更换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骨伤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负责诊断和治疗与骨骼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传统中医在骨伤科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调理,提倡“以平治疗”的原则,强调“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技巧,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
针灸疗法在治疗骨折、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例如,在骨折的初期,针灸可以帮助减轻疼痛、促进骨折面愈合;在康复阶段,针灸可以恢复局部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功能。
2. 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选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草药制剂,可以帮助加速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
常用的一些中草药包括川芎、红花、雷公藤等,这些草药具有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来影响身体结构和功能的疗法。
中医推拿按摩在骨伤科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整局部肌肉的松紧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应用于骨折后的康复期和关节损伤的治疗中,有助于重建受损组织的功能。
4.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骨伤疾病强调“饮食滋补”,通过调理合理的饮食来辅助治疗。
在骨折的康复期,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帮助促进骨折面的愈合;在关节损伤的康复期,一些具有抗炎作用的食物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消肿。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见的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这些方案在中医临床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骨伤疾病或损伤,可以考虑中医诊疗方案作为一种选择,并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指导和治疗。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答: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中年男性。
中医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中医看来,跟骨骨折多因外伤所致,导致气血瘀滞,经络受阻。
因此,中医治疗跟骨骨折的原则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消肿。
对于骨折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此时,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同时,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舒筋通络,缓解疼痛。
随着病情的好转,中医治疗逐渐转向骨折的愈合阶段。
此时,治疗的重点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这些药物能够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还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熏洗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总之,中医治疗跟骨骨折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方法,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同时,中医治疗还强调患者的自我调护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骨折中药方剂
骨折中药方剂骨折的时候对于人的危害比较大,如果调养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后遗症的问题,比如说关节僵硬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出现骨折,要及时进行治疗,对患者来说也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方剂来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就很好的预防关节僵硬,能够促进骨折部位恢复的作用。
★骨折中药方剂桂枝20ɡ红花20ɡ细辛10ɡ威灵仙60ɡ伸筋草40ɡ昆布40ɡ海藻40ɡ路路通40ɡ续断40ɡ海桐皮40ɡ透骨草40ɡ防风20 艾叶60ɡ五加皮30ɡ芒硝50ɡ将上述药物置入合适的容器,加水1500~2000㏕,食醋200㏕,置于火上(最好是炭火)煮沸后约保持50~75℃左右,将患肢僵硬的关节置于容器上,再用毛巾或毛巾被覆盖在上面,以免药气挥发太快,同时不停地转动肢体,使关节的各个方向都能均匀地得到药物的熏蒸,待药液的温度降至45~50℃时,以不烫手为度,可将关节置于药液中浸泡20~30分钟,如膝关节不便浸泡,可用毛巾蘸药液湿热敷患处。
冬天为保持温度可将容器置于小火上,但要特别注意小心烫伤,尤其是小孩,必须有大人帮助才能做此治疗。
每次40~50分钟,每日2次。
药液可保留每剂中药连续使用2天4次,但食醋必须每次都加,因其容易挥发。
每剂中药熏洗的最后一次准备抛弃前可用纱布将药渣包裹,趁热敷于患处,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药物的治疗作用。
每次熏洗完毕时辅以手法按摩、被动活动关节以及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一定要“趁热”效果才会更好。
常规5剂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显效,2~4个疗程痊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僵硬的组织软化,关节功能恢复;好转:僵硬的组织较前明显软化,关节功能部分恢复,被动活动疼痛;无效:僵硬的组织无改变,关节功能障碍。
骨折愈合后并发关节僵硬,主要是早期固定时或超期固定的情况下,亦或采用骨牵引时间过长等情况下,骨折部位相邻的关节缺乏适当的功能锻炼所致,其病理改变是血肿肌化、纤维化,加上又缺乏适当的早期功能锻炼,致使关节周围组织、韧带广泛粘连、变性,重者甚至形成骨化性肌炎。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及临床路径(贵定县中医院)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道,局部淤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早期,伤后2周—4周,淤血未尽,筋骨未愈,淤肿减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4周后,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二、常见症候/症候施护(临症辩证护理)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复位后,管型石膏固定4—6周,(2)伤后抬高患肢,应早期进行膝关节、趾关节的屈伸活动,(3)早期可遵医嘱采用活血袪淤药物外敷。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1)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做适当固定后即可扶拐逐步下地但不负重行走。
(2)关节面塌陷跟骨骨折闭合复位失败后,可行手术治疗。
(3)有明显移位者,复位后科观察肿胀程度,肢端血供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的改变,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解除外固定后,可遵医嘱以活血舒筋通络类中药熏蒸、熏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等治疗。
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手术复位外固定护理1、夹板外固定护理(1)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手法复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3)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位。
(4)注意观察夹板固定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调整。
(5)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冷,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可用中药药棒穴位按摩、中药穴位贴敷、艾灸等治疗。
(6)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而形成压疮,保持下夹板的清洁。
(7)解除固定后,可用中药熏蒸、熏洗、中药贴敷、中药热奄包等进行活血、舒筋、通络治疗。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跟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之一,位于脚部,承受着身体的重量。
当遭受外力冲击或者扭伤时,跟骨容易发生骨折,从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常常被用来辅助治疗,其中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分别是中医经典名方,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利水消肿的功效。
它们合用于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缓解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对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细阐述。
一、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的药理作用1.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熟地黄、川芎四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
它能够促进组织的再生与修复,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桃红四物汤还能够缓解疼痛、舒筋活络,为骨折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2.五苓散五苓散是一种利水消肿、祛湿化痰的经典方剂,由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桂枝五味中药组成。
它能够调理体内的湿气,消除肿胀、疼痛的症状,有利于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骨折部位的正常功能。
1.促进骨折愈合桃红四物汤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而五苓散则能够排除体内的湿气,消除骨折部位的肿胀,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能够显著地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2.缓解疼痛和肿胀跟骨骨折患者常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明显的肿胀,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患者在用药后常常能感到明显的舒缓和改善。
3.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骨折的愈合,使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临床观察发现,采用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康复后的骨折部位功能和活动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血瘀气滞证:跟部疼痛、肿胀明显,局部压痛明显,动则痛甚,舌暗红,脉弦或细涩。
(二)肝肾亏虚证: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扭伤,肿痛较轻,静时反痛或损伤日久,肌肉萎缩,弹响交锁频作,舌红或淡,少苔,脉细或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足跟部疼痛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足跟部活动、感觉、运动情况。
2.疼痛剧烈且诊断明确者,按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剂,以减轻痛苦。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3.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腕、肾等。
(二)患处瘀血肿胀1.评估肿胀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抬高患肢,安置舒适体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 跟骨骨折应髋关节屈曲15°、外展15°、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4. 患处瘀血肿胀可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中药涂擦,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和药物的作用。
(三)足跟活动受限1.评估患者足跟部活动情况。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髋关节屈曲15°、外展15°、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3.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4.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功能锻炼计划,骨折早期应抬高患肢,指导和督促病人进行足趾关节及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钟,随时间延长,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中期要逐步增加肌力锻炼。
可行踝关节被动跖曲、背伸运动,禁止内外翻运动。
肌力达一定程度后,逐步增加对抗锻炼。
由于骨折初步愈合,关节活动应当慎重。
后期可逐渐行负重训练,嘱病人及家属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
嘱患者每天坐在凳子上或者床沿,在地上做用力动作,反复进行,逐渐增加力度。
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低频脉冲等;或采用中药涂擦、中药外敷等治疗。
6.适时按摩患处,用红花油外搽或频谱治疗仪照射30分钟,活血通络。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技巧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技巧跟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情况,患者常因运动或高处坠落等外部暴力作用导致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的患者足跟部肿痛明显,足跟剧痛难忍,无法着地。
而根据骨折情况的不同,相当一部分跟骨骨折的患者存在距跟关节位移的情况。
在骨科临床工作中,此类骨折患者并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很多患者直接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也确实可以起到良好的复位固定作用,但从整体治疗效果来看,单纯采取西医手术治疗方式,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骨不愈合以及举根关节炎等骨折后并发症,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对于此类骨折患者的治疗作用受到了广泛重视。
中医骨伤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内容,中医治骨伤,包括手法复位、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而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上来看,采取西医手术结合中医药治疗的方式更符合患者治疗需求,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关节内位移骨折的临床疗效来看,整体治疗效果也优于单纯西医手术治疗。
为进一步让广大普通群众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在骨伤治疗上的优势,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关节内位移骨折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手术治疗方面由于患者骨折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因此需要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选择L型手术入路,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向内切入过程中注意规避腓肠神经,术中将皮瓣以及腓骨长短肌腱用七号手术线缝合于相应的根骨结、距下关节面等位置。
目视观察患者跟骨关节面的唯一情况,直接进行牵引调整,复位后仔细观察关节面及根骨结是否已经回归正常解剖位置。
完成骨骼复位后,向下牵引并使用钢板螺钉进行固定。
确认患者复位固定情况良好后冲洗伤口并进行缝合,完成手术。
术后增加敷料包扎,给予常规西医抗炎消肿治疗。
根骨骨折存在多种复杂骨折情况中医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术后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中医理论下骨折应分三个阶段进行药物治疗,分别为骨折初期、骨折中期以及骨折后期,骨折前期中医治疗原则为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由于此阶段患者肿痛症状明显,不仅患者痛苦较大而且持续的疼痛肿胀也不利于骨折断端以及周边软组织的恢复,因而在治疗中给予患者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方式,针对跟骨骨折患者的特性,可选择桃红四物汤进行加减治疗,方剂中包含桃仁、红花、牛膝、茯苓、木香、当归等,其中桃仁和红花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而牛膝则具有活血通经、强健筋骨的作用,茯苓则能够利水消肿,有助于改善肿痛症状,最后配合当归的补益之药能够很好的在骨折早期让患者尽快摆脱肿痛困扰,同时也给后续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跟骨骨折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
附件:2
济宁骨伤医院跟骨骨折
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
一、疗效评价
2013年我院收治跟骨骨折患者94例,全部按照跟骨骨折诊疗方案进行诊治,其总有效率为92%。
二、中医治疗优势总结、评估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但至今仍没有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理想方法。
传统闭合复位撬拨术及石膏固定术,虽然损伤小恢复快,但达不到理想复位,后遗症多;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复位较理想,但较高的手术并发症使治疗结果大打折扣。
手法结合经皮撬拨复位穿针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跟骨骨折跟骨的新方法,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单纯外固定不稳定的跟骨骨折。
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采用手法复位结合钢针经皮撬拨带动骨折,复位准确后用钢针经皮固定,针尾留皮外,内固定后石膏固定制动。
对跟骨各骨折块间固定可采用经导针导入空心螺钉固定,不建议空心螺钉跨关节固定。
与各种钢板内固定相比,能尽快地处理骨折,操作简便,避开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风险,能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距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三、治疗难点分析跟骨骨折的复位一直是骨伤难题,特别是严重的塌陷粉碎骨折,良好的复位和关节软骨修复几乎是不可能,距下关节面塌陷超过4mm将出现后期的创伤性关节炎,遗留严重跛行和疼痛。
由于手法闭合复位的局限性,暴露程度的减小,对复杂的跟骨骨折难
以达到理想的复位和固定,对距下关节面不能达到解剖复位,因此仍有部分病例出现跟骨外形恢复不满意和后期创伤性关节炎表现。
另外,术后患足有较长时间的肿胀与跛行,康复时间长。
四、优化诊疗方案
1、复位固定后,加强关节功能锻炼。
2、加强中药的辩证论治,提高中医辩证准确率,以缩短伤后肿胀期,加强手法复位的准确性。
跟骨骨折中医正骨手法
跟骨骨折中医正骨手法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最多,严重损伤后易遗留伤残,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常难收到显效。
我院正骨科采取中医正骨手法结合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王某35岁,3年前不慎摔伤右足而入住该院,拍片显示右跟骨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予以我院传统的伤科黄药外敷消肿,入院后第四天予以何氏正骨手法结合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支架开始下地活动,术后5个月患者已可正常行走。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由一薄层皮质骨包绕松质骨组成,同时位于人体的最远端,承受最大的压力,在受到外力时容易骨折甚或粉碎并移位明显。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通过较大的跟骨外侧切口植入钢板,手术创伤大,且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伤口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
此治疗方法简单、无皮肤坏死风险且疗效可靠。
通过何氏正骨手法恢复跟骨宽度,通过撬拨复位恢复跟骨高度及关节面的平整,微创植入外固定支架可有效维持跟骨外形,费用低、创伤小、恢复快,既克服了传统中医单纯手法复位不易保持骨折位置的缺点,又避免了现代医学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高的不足。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病名:跟骨骨折;西医诊断病名:跟骨骨折。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 9-94)(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三)、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中期:伤后2 -4周,肿胀逐步消退,骨折断端相对稳定,多需要手术切开复位。
3、晚期:伤后4周以上,需手术治疗。
(四)、证候分型1、气滞血瘀证:患者心烦急躁,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病损部位胀满疼痛,或痞块刺痛拒按,痛点固定不移,舌质紫暗和瘀斑,脉细或涩或弦。
2、营血不和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失眠,病损部位伤口及骨折处久不愈合,疼痛、活动受限,舌淡嫩,脉细弱。
3、肝肾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筋弛不收,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爪甲无华,病损处活动不利。
舌淡红,脉细弱。
二、治疗(一)、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跖屈位石膏外固定,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未波及关节面的全部新鲜闭合骨折。
夹板固定,跟骨两侧各置一棒形纸垫,用小腿两侧弧形夹板作超踝关节固定,前侧用一弓形夹板维持患足于跖屈位,小腿后侧弓形板下端抵于跟骨结节上缘,足底放一平足垫。
一般固定6-8周。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2.骨折分类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2周-4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瘀肿减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4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的新鲜骨折患者。
2.除外开放性骨折、跟骨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跟骨正侧位、轴位X线片;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行CT或磁共振检查。
(八)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钢针橇拨经皮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
2.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元活血汤方加减。
柴胡12g 天花粉12g 当归10g 红花8g 生甘草5g 炮山甲10g 大黄18g(酒浸)桃仁12g(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骨折中医治疗
骨折中医治疗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
在治疗骨折方面,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骨折的发生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筋骨损伤,气血瘀滞,经络阻塞。
治疗骨折的原则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中医有中药内服、外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骨折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骨折早期,一般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桃仁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桃仁四物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组成,具有活血化瘀、养血调经的作用。
复元活血汤则由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组成,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在骨折中期,治疗重点转为接骨续筋,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丹等。
到了骨折后期,以补益肝肾、调养气血为主,如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
中药外用在骨折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骨折处敷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膏剂,如消肿止痛膏、金黄膏等,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还有一些中药洗剂,如活血通络洗剂,用于骨折后期的康复,能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恢复。
手法复位是中医治疗骨折的特色之一。
医生通过手法触摸骨折部位,判断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然后运用巧妙的手法将骨折断端进行复位。
这种方法不需要切开皮肤,减少了创伤和感染的风险。
但手法复位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较高。
小夹板固定是在手法复位后常用的固定方法。
根据骨折部位的形状和长度,选择合适的夹板和绷带进行固定。
夹板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能够保持骨折断端的相对稳定,同时不妨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关节活动。
针灸推拿在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也能起到辅助作用。
在骨折早期,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促进气血流通。
推拿则有助于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
在骨折后期,针灸推拿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骨折患者的饮食调理和情志护理。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观察肢端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
3.指导病人学会放松技巧,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4.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跟、肝、肾等。
5.遵医嘱局部予中药冷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6.遵医嘱局部予穴位贴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二)肿胀1.评估肿胀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2.伤后48h内冰敷,制动抬高。
3.观察肢端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冷敷、穴位贴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三)患肢活动受限1.评估患者患肢功能活动情况,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膝关节主动运动,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3.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4、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6遵医嘱给予艾灸治疗,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骨折初期: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消肿定痛汤250ml,日一剂,饭后半小时温服,冰麝止痛胶囊2—3粒,日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是中医中常用的两种方剂,它们在跟骨骨折患者中合用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康复和治疗。
中医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桃红四物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当归和川芎组成。
据《金匮要略》记载,桃红四物汤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活血止痛。
五苓散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茯苓、白术、猪苓、桂皮、干姜组成,具有利水渗湿、化湿止泻的功效。
桃红四物汤通常用于治疗血瘀、疼痛等症状,而五苓散则常用于治疗湿热、水肿等症状。
合用这两种方剂可以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是常见的症状。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肿胀,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桃红四物汤中的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骨折愈合的过程。
当归和川芎具有舒筋活络、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经紧张和焦虑情绪,有利于康复。
五苓散中的茯苓、白术、猪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水肿症状,促进伤口的愈合。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可以从多个方面对跟骨骨折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除了对症状的缓解外,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跟骨骨折患者常常因为疼痛和活动受限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精神状态不佳。
桃红四物汤中的当归和川芎具有安神补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
五苓散中的干姜则可以温阳散寒,增强患者的体质,有利于康复。
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不仅可以治疗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在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医原文认为骨骼骨折是由于外伤导致的,主要表现为骨头的断裂。
在中医传统医学中,骨骼骨折被视为重要的外伤损伤,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伤者的体质、骨折部位和程度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医传统治疗骨折的方法。
中医认为治疗骨折需要遵循四个原则:疏通经络、祛风祛寒、濡养骨髓、扶正祛邪。
这四个原则是中医治疗骨折的基本准则,治疗骨折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守这四个原则,以保证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
在药物疗法中,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等,还有生发骨的中药,如阿胶、龙骨、牛膝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缓解伤者的疼痛,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骨折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
针灸还可以缓解伤者的疼痛,改善伤者的睡眠质量,提高伤者的免疫功能,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
中医认为在治疗骨折的伤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在骨折的康复期间,伤者应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红豆、花生等,以帮助骨折部位的愈合。
中医认为治疗骨折需要综合考虑伤者的体质、骨折部位和程度,采用合理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方法来进行治疗。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治疗骨折,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提高伤者的康复速度,减轻伤者的疼痛,恢复伤者的正常功能。
希望伤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生活。
第二篇示例:骨折是指骨头或软骨发生断裂或断裂。
通常是由于外部暴力撞击或扭伤造成的。
骨折通常会导致疼痛,肿胀和不能正常活动。
骨折后应该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影响伤者的康复。
在中医中,对于骨折的处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将肌骨损伤归纳为“骨折”。
根据《伤寒杂病论》,古人将跌倒致伤归为“摔打损伤”,认为“若骨折在肢节,为拘挛;骈骨骨折,为摧伤;股骨骨骑,为排水;腓骨骨折,为屈行;髋骨骨折,为折摧;盆骨骨折,为甚摧”。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跟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凡发生于跟骨的骨折均称为跟骨骨折。
3 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有明确的足跟部外伤史,特别是高处坠落史。
3.1.2症状体征主要症状是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
查体可见局部肿胀,压痛,皮下瘀斑,足弓变浅或消失,足跟增宽,呈外翻畸形。
合并脊柱骨折时则有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合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出现足部剧烈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和张力异常增高等表现[1,2]。
3.1.3影像检查X线片检查:应拍摄跟骨前后位片、侧位片和轴位片,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类型、关节面塌陷情况以及测量Böhler角(25~40°)、Gissane角(平均120~145°)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外翻的角度等。
对合并伤患者还应拍摄相应部位的X线片[3]。
CT检查:应包括横轴面及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移位和塌陷程度,特别是后关节面骨折情况。
CT图像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4]。
3.2分型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X线片检查的Essex-Lopresti分型法,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又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亚型[5]。
二是基于CT检查的Sanders分型法,它根据冠状位和轴位CT图像中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划分为四大类型和不同的亚型: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骨折线有多少;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ⅡA、ⅡB和ⅡC;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为三部分移位骨折,又分为ⅢA、ⅢB及Ⅲ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线;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一、病名中医病名:跟骨骨折西医诊断:跟骨骨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
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及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淤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症候诊断1.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称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宜通;局部淤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3周-5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淤肿渐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5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淤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三)常见合并症如果暴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起脊柱的压缩骨折或骨盆、髋臼的骨折,故凡是跟骨骨折如系从高处坠落致伤,均应检查骨盆、脊柱以防漏诊。
二、治疗方案治疗目的主要是恢复Böhler’s角,恢复跟骨外形(足弓高度和宽度)以及距下关节面的平整,重建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恢复关节活动功能。
对关节面塌陷、横径增宽、骨片有旋转移位的跟骨骨折,首选C形臂透视下经皮撬拨复位、手法挤压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辅以管型石膏外固定。
(一)手法复位、钢针撬拨经皮固定并管型石膏外固定。
手法整复的要点:①运用双掌给予跟骨体横向挤压,以恢复跟骨体宽度;②纵向拔伸牵引,以纠正跟骨塌陷、嵌插,恢复跟骨正常高度;③牵引时保持跖屈位,以后跟部发力为主,有助于恢复Böhler’s角;④在持续牵引的同时,小幅度外翻和背伸跖屈踝关节,有助于恢复距下关节面的磨合平整与正常活动围;⑤固定时在跖屈位基础上,适当保持收,可防止骨块挤压腓骨长短肌腱产生的后期疼痛。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整复方法。
在整复的过程中,往往多种方法同时运用,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需手法复位,可给予石膏托或U型石膏固定。
1.未波及根据关节面的骨折(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若跟骨结节骨骺分离,骨块上移明显者,应予以整复,整复方法:使患膝屈曲90°,一助手扶持小腿,另一助手握前足使足跖屈。
术者两拇指置于移位骨折块上方跟腱两侧,余四指托于足底,相向用力挤压使骨块复位。
如未能复位者,可在局麻下以斯氏针穿过结节中部,钢针两端连接牵引弓,术者紧握牵引弓先将骨块向后牵拉,以松解骨折面的交锁,然后向下牵引复位。
(2)跟骨结节横行骨折:系跟腱牵拉造成的撕脱骨折。
若骨折块大且向上移位明显者,需给予手法复位或钢针撬拨固定术,必要时手术治疗。
(3)跟骨体骨折:患者屈膝90°,近端助手扶住小腿,远端助手握前足并使足踝部跖屈。
术者面对患者站立,双手四指交握足跟底,双掌侧鱼际部相对挤压跟骨两侧,纠正股骨体增宽畸形,然后双掌扣住跟骨结节,轻缓摇动松解嵌插,并用力向后下方牵引,恢复结节关节角。
此外,尚可采用牵引挤压法恢复结节关节角。
若结节关节角仍难以恢复,可以加用钢针牵引。
2.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3.硬膜外麻醉后,取侧卧位,患足在上,消毒、铺巾,患足置于C形臂X线机上,沿跟腱外缘自跟骨后上缘(跟骨结节最高点处)用骨钻自后外向前下方向经皮穿入一枚直径4.0cm的骨圆针达骨折线,针走行方向与患足外缘向倾斜约15°,与足底呈60°。
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针尖插入到塌陷的跟骨后关节面骨块的跖侧,尽量贴近塌陷骨块。
把执针尾作牵引,并摇摆松解嵌插骨块利用X线监视复位情况和关节面塌陷情况,必要时为防止撬拨时骨块发生旋转,可在此针外侧的0.5cm处平行再钻入一枚骨圆针。
当两枚针尖均到达上述位置后,助手用力跖屈前足,以一手四指抓住骨圆针,拇指抵住足底部,另一手四指抓住前足中部,拇指亦抵住足底部,三点顶折,借助这种杠杆力量,撬起塌陷的跟骨后距关节面的骨折片,旨在恢复Böhler’s角至正常围。
再于外踝下方、跟骨外两侧用两手掌根部挤压,使跟骨外侧壁膨突移位之骨折块复位,纠正增宽的横径,C形臂透视跟骨外形正常后,可将骨圆针锤击或电钻钻入相邻跗骨,或用1-2枚斯氏针旋入侧跗骨,以求维持复位固定跟骨,针尾留皮外。
包扎针孔。
术后患肢固定于跖屈位管型石膏靴6~8周。
2个月后复查X线片如骨折初步愈合可拔除骨定针,扶双拐不负重的功能活动,结合中药外洗。
3月后开始负重,逐渐练习步行。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元活血汤方加减或桃核承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生甘草、炮山甲、大黄、桃仁等。
每日一剂,煎约400ml,早晚空腹温服。
对老年气血虚弱者,不宜重用桃仁、红花之类,宜用三七、丹参等使淤去而不伤新血。
中成药、院制剂:活血止痛口服液(原院制剂:骨伤一号口服液)、益气润肠口服液、四磨汤口服液。
静滴中药制剂:培丙酯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当归、赤芍、丹参、川断、牛膝、木瓜、骨碎补、丝瓜络、桑枝。
每日一剂,煎约400ml,早晚空腹温服。
中成药及制剂:接骨七厘片、接骨胶囊、骨愈灵等。
静滴中药制剂: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或鹿瓜多肽注射液或骨肽注射液。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推荐方药:十全大补汤或六味地黄丸汤加减。
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或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杜仲、枸杞子、黄芪、骨碎补、续断、当归。
每日一剂,煎约400ml,早晚空腹温服。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骨愈灵胶囊、接骨胶囊等。
(三)外治法骨断筋伤,气滞血瘀期及瘀血未尽,筋骨未愈期可给予我院制剂骨伤一贴灵外敷,禁忌症:有外伤及皮肤破损患者及过敏患者禁用。
跟骨骨折早中晚三期均可使用电脑骨折治疗仪及药疗仪治疗。
后期解除石膏外固定后辅以中药熏洗,疏经通络滑利关节等。
熏洗可选择“二六洗剂”加减或院制剂外洗方熏洗,以舒筋活络,舒利关节。
使用方法:熏洗,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
(四)功能锻炼1.床上行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
2.治疗3个月后开始下地负重行走锻炼。
(五)其他疗法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骨折治疗仪、药疗仪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症:所有类型的跟骨骨折。
使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30min。
(六)护理调摄辩证施护。
注意观察患者针眼,伤口的渗液渗血情况。
如发现渗出不止者,将患足抬高,报告医生给予止血等处理。
保持针眼伤口干燥,预防感染,可给予酒精滴孔处理。
对跟骨骨折术后针眼感染采取积极态度,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局部护理、心理护理,并配合骨折治疗仪等康复治疗和护理。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足跟外观无畸形,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行走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骨对位良好已愈合,或足跟轻度畸形,足弓轻度变平,行走轻度疼痛,距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未愈:足跟畸形明显,足弓塌陷。
或骨折未愈合疼痛明显,行走困难,距下关节活动障碍。
(二)评价方法参照疗效标准,在治疗后3个月分别由专门人员对患足外形、疼痛、肿胀、行走功能及X线片愈合情况等作出评价。
四、出院标准及随访(一)出院标准:1.骨折处局疼痛缓解,肿胀减轻。
2.进针点无感染征象。
3.X线片检查显示Böhler’s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或达到功能复位。
4.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二)出院医嘱:1.继续卧床休养8-12周;2.每日主动行患肢膝、踝关节及足趾功能锻炼;3.口服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加强营养;4. 2月后复查X线片如骨折初步愈合可拔除骨定针,扶双拐不负重的功能活动,结合中药外洗。
3月后开始负重,逐渐练习步行。
5.每3-4周门诊复诊,若有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