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贡献
何光辉,庄雪峰,杨咸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
[摘要]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运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其开创性的研究使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融合到一起,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先导;作为创始人,他还将新经济地理学融入了主流经济学。此外,克鲁格曼还与几位合作者打通了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区经济学传统研究之间的通道,并对国际货币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传统上是经济学相互独立的两个分支,但近年来通过理论创新它们日益紧密地融合到一起。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将规模经济融人到区位与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中,从而使早期的定性分析定量化,并提出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观点。经济地理学者与重新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经济学家一道,运用新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其中,克鲁格曼(Krugman)的贡献最大,被普遍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
一、基础模型:规模经济与垄断力
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阐述了如下观点:即使缺乏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会产生贸易,其中,最清晰有力地阐明了这一革命性新方法的是克鲁格曼。他发表于《国际经济学》杂志题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简短论文具有双重意义。该文不仅包含了可用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新贸易理论,而且还孕育了后来的新经济地理学: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区位特征可以放在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中进行严格分析。
克鲁格曼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规模经济来自于企业内部,即企业本身可以靠扩大生产来降低平均成本。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分析不完全竞争十分复杂,贸易理论都对此予以回避。但克鲁格曼运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垄断竞争模型对贸易进行了分析。他假设有n种商品,消费者选择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表达:
式中,C表示第i种商品的消费量;v表示递增凹函数。凹度表示对商品多样性的偏好。假定商品间不存在价差,意味着消费者将尽可能多地购买不同商品而非仅消费一种商品。假定v的函数形式为:
这个函数式虽然没有运用于克鲁格曼的早期论文中,但由于其简单优雅而在随后被广泛采用。下面将式(1)和式(2)所代表的偏好称为“迪克西特-斯蒂
格利茨偏好”。克鲁格曼进一步假设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因而所有国家拥有相同要素比例),且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函数相同。假设规模报酬递增,生产任一商品i需要Zi劳动力:
式中,xi是商品i的产量;是固定成本。如果市场完全出清且可以自由进入,则在均衡状态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个模型可以解出3个未知量:每一商品相对于劳动的价格pi/w(w是工资率),每一商品的产量xi以及商品数量n。
克鲁格曼首先讨论这一经济中的垄断均衡,从贸易和地理角度介绍两国模型,然后再研究国家间产生贸易的可能性。假设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偏好、技术和经济规模。可以对两种情形进行比较:(1)自给自足,由于高昂的运输成本等使得贸易无法进行。(2)自由贸易且无交易成本。对于第二种情况,可以将经济规模视为两个国家的加总,且全世界生产量和消费量的确定等同于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大国),因此,商品种类更多。由于国家相同,商品种类应该是自给自足情形下的两倍。每个国家专门生产某些商品,因而采用规模经济固有的固定成本生产函数,但哪些商品在哪里生产无法确定。贸易会占到每个国家GDP 的一半,与自给自足情形相比,消费者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商品。尽管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贸易仍然会增进福利,因为生产多样化增加了。在克鲁格曼效用函数的假设下,贸易还降低了单位成本,但该模型没有考虑商品在国家间的分配。
克鲁格曼用式(1)表示消费者偏好,公式(3)表示生产成本,所产生的贸易方式与现实数据一致。他还讨论了在劳动力可以流动时两国间的贸易障碍所产生的影响,这是他后来从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先导。运用上述简单模型,他认为在没有贸易时,该地区的消费者福利在劳动力最多时达到最大,因此劳动力倾向于向初始时劳动力最多因而产品种类也最多的地区迁移。这种机制产生了一种集聚过程,导致了集中和城市化。该模型因此包含了人口变化的因素,但在1979的模型中被没有涉及的一些特征所淡化。
二、新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发展
在克鲁格曼分析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模型用以研究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对贸易方式的影响。
(一)运输成本和贸易:国内市场效应
推动贸易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是运输成本的下降。但长久以来许多贸易模型并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克鲁格曼的第二个开创性贡献就是将运输成本引入了1979年的模型中。这使得他对贸易的精确分析与国内市场效应一致,厂商倾向于集中在大市场周围,这解释了为什么偏好与贸易方式有关,一国倾向于出口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的商品。国内市场效应非常易于理解:在收益与运输成本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厂商具有将生产集中于最大市场周围的激励。生产集中在同一地方就有可能出现规模经济;而产地靠近最大市场可使运输成本最低。国内市场效应
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一国在生产某种特定商品方面为什么具有优势。由于较大规模经济中的商品价格和运输费用较低,工人的福利会更好。
(二)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克鲁格曼发表于1979年和1980年的论文表明,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假设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统计数据所反映的重要贸易方式,可与传统的要素禀赋放在一起加以分析。克鲁格曼等人提出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综合模型,赫尔普曼(Helpman)和克鲁格曼则使其更加一般化。尤其重要的是,新旧贸易理论的融合导致可用实验来预测跨国间贸易方式的差异,为拓展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者可以对新理论进行实证评估。
另一个现象是大量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之间,这些产业通常由跨国公司主导。赫尔普曼分析了这种模式,发展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国际贸易理论,在这里,跨国公司对R&D的固定成本作出反应。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将这些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并加以拓展。该文献全面展现了新贸易理论,并进一步研究了它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目前在这个领域它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
新贸易理论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贸易政策分析。该理论预示了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方式、生产区位和要素报酬的影响。它还可用于福利分析。然而,现实模型很容易变得太复杂而难以进行计量,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大量关于标准数据模型的文献。
(三)相关的实证研究
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如发达国家间大量的产业间贸易、贸易自由化引起的产业间贸易的增长)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克鲁格曼在1979年提出的简单的单要素模型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将新模型与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可构建更细致的假设。这个综合模型表明:(1)任意两国间的贸易量会因相对要素禀赋不同而增加,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减少。(2)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份额与资本--劳动比的差异呈负向关系,与规模的差异呈正向关系。综合模型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偏好为基础,且双边贸易流量、生产要素和国家规模之间关系的精确函数形式甚至可以用特定的生产函数来表达。
丰富的预测模型激发了大量实证文献的出现。由赫尔普曼所做的早期实证检验支持了新贸易理论。但其后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果,例如,赫迈尔斯(Hummels)和莱文索恩(Levinsohn)在分析发达国家间贸易和欠发达国家间贸易时,发现数据与理论非常吻合。他们考虑了旧理论强调的要素禀赋和新理论关注的报酬递增及产品差异。近期的研究倾向于支持理论预测。安特维勒(Antweiler)和特勒尔(Trefler)注意到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的模型预示有关进出口产品的要素成分取决于规模经济的程度。他们发现,如果模型中的规模经济得以改善,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产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三、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
克鲁格曼在一篇论文中考虑了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情境中的要素流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