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_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第五章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内容提示: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三、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
四、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领袖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美国异军突起,他们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旗号,自称是对凯斯革命的反革命,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l93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5年底到美国全国资源委员会工作~参与了一次大规模的消费者预算的研究。1937年到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专门职业的收入~并与库兹涅茨联名发表了《独立专门职业收入》。1941—1943年在美国财政部研究战时赋税政策。1943—l945年~作为一名数理统计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战时科学研究与统计研究工作。1945
—1946年到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67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6年因其“对消费分析、货币历史和理论方面的成就~并且由于他证明了稳定政策的复杂性”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曾在1980年、1988年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年)、《消费函数理论》(1957年)、《货币稳定方案》(1960年)、《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年)、与安娜〃J(施瓦茨合著《美国货
币史~1867—1960年》,1963年,以及《美国与英国的货币趋势:它们与收入、价格及利率之间的关系~1867—1975年》,1982年,、《货币最优数量文集》(1969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0年3—4月)和《自由选择》,1979年,等。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变化。弗里德曼说:“从长期来看,现代货币主义几乎全盘接受了早期货币数量论,
1 它的主要贡献是对短期后果作了更详细、更深入的分析和概括。”
1.最早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法国重商主
义者博丹,他把16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物价上涨归因于金银数量太多,并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的增加会使人们降低对它的估价。它的价值既然被低估,与它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就相对上涨了,用货币来表示的商品价值即价格也就上涨了。之后,爱尔兰银行家理查德?坎蒂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赞成并研究了货币数量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则进—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洛克认为,货币的价值由其供给数量决定,货币供给的数量增加必然降低币值。休谟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计算和代表商品价值的符号;在交换中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成比例地上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和大部分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也都持有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2.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叫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是传统货币数量说中最有影响的人物,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了以“交易方程式”为代表的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自此,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形成—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交易方程式”为:
M
?
V=PT
式中,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如考虑到银行存款因素,M′为银行存款,V′为银行存款流通速度,则当银行通过信用渠道使存款流通影响物价水平时,上述方程式可以写为下面形式: M?V十M′?V′,PT
费雪认为,在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交易方程式中,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是由社会的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长期内相对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乃至社会总交易量也是相对稳定的。费雪由此断言,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因为费雪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所以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交易数量说”是现代货币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之—。
3.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十分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作用和职能,认为货币不但具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可以储存起来延期使用。他从人们手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
说”。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Py表示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K 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看出,“剑桥方程式”中的K等于“交易方程式”中V的倒数(1/V)。两个方程式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是一致的。
4.早期芝加哥学派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许多货币学者纷纷背弃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而芝加哥大学是当时少数依然讲授货币理论的大学之一。西蒙斯和明茨等教授的货币理论与政策,其内容已经开始摆脱了机械式的货币数量学说,形成了一种能解释经济活动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的分析
工具。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他们虽然不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那样单纯用货币数量解释物价的波动,但都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理论研究方法,承认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20世纪60年代后,当凯恩斯经济学日益陷入困境时,芝加哥学派的货币理论得以恢复和发扬。
5.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M/P,K(y)十L(r)的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其中,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K(y)为产生于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个数量大致上是实际收入的—个稳定的增函数,y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