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文学研究与英美新批评

合集下载

论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文化成因的探讨

论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文化成因的探讨

论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文化成因的探讨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迄今已有千年之久,诸多学者对其从词之起源、词乐、词律、词韵、词人传记、词集版本、词集笺注、词学辑佚及词学评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有关词之美感特质及其成因等问题的探讨,词学界却留下了无数困惑与争议。

对此,叶嘉莹立足文化视域确立了词之要眇幽微的美感特质。

笔者试从音乐与双性文化的视角对之加以探讨。

一、词与音乐文化叶嘉莹认为,词作为一种有别于诗歌的文体,之所以形成要眇幽微的美感特质,和词之起源有一定的渊源。

而对于词之起源的问题,文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具体言之,有人主张词是由诗演化而来,称之为“诗余”。

这种观点又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清代词学家吴衡照认为词是由古乐府演化而来,宋翔凤等则认为词是由唐诗绝句演化而来(具体存在着诸如“和声”“泛声”“虚声”“散声”等多种说法)。

此外,明杨慎、王世贞以及清沈雄、刘熙载等认为,词滥觞于六朝之乐府。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的胡云翼先生极力强调词与音乐的关系。

他认为:“中国文学的,以音乐为依归的文体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产生的那一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时代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歌词之法传自晚唐而盛于宋。

作者度曲亦解其声,制词与乐协应。

”(P4-6)不仅如此,他进而强调,宋以后的词因宫商之不传,遂随乐谱的失去而走向生命的终结,从而成为过去的文体。

此说虽然强调了词与音乐的密切关联性,但从叶嘉莹对词的论述来看,它未免过于绝对化,失之公允。

叶嘉莹对词进行详明考察后,对词之源起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客观公允的看法。

她首先对词这一韵文体式正本清源加以界定,认为“词”之为义,起初是指隋唐间所兴起的一种伴随着当时流行之乐曲以供演唱的歌辞,后专指一种韵文体式,这和张惠言用“语词”之“词”给出的错误界定有了明确区分。

并且,叶嘉莹认为,词这一韵文体式的形成,是受古诗乐府、六朝乐府、法曲(包举清乐、胡乐以及宗教音乐的一种新乐之名)等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是中国音乐经历巨变后的产物。

叶嘉莹诗评特色探析

叶嘉莹诗评特色探析
叶嘉莹不仅对传统诗学作了富有针对性的批 判和补足,而且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针对学 术界长期存在的词之评赏所产生的纷扰困争,她 以西方现代批评理论作为参照,对之作出客观公 正的评判与诠解。她指出,一方面,狭隘的传统诗 评家以诗人之道德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忽略了文 本内在的质素;另一方面,因个人主观好恶而妄加 毁誉的评论家,对词作的评价难免偏颇武断;而从
一、有的放矢的针对性
叶嘉莹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批评实践 与理论探讨,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优长与不足 有着充分的认识。针对中国古典诗词与诗学中长 期存在的理论纷争与困惑,叶嘉莹独辟蹊径,以西 方现代文论作为参照系,提出要以文本作为评析 中国传统诗词和诗学的依据。
在《漫谈中国旧诗的传统》一文中,叶嘉莹指 出,“托意言志”说与“直观神悟”说(分别受儒家 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 影响深远的两大主要说诗传统,虽然有其自身的 语文特性和民族思想之特质,但以西方现代文学 理论观之,缺点亦毋庸讳言。在她看来,“托意言
收稿日期:2018 12 17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叶嘉莹词学中的‘感发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15WD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项目“战争文化语境下现代小说叙事抒情化的可能与限度研究”(18YJC751069) 作者简介:杨梅英(1979 ),女,山东宁阳人,济宁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关键词:叶嘉莹;诗评特色;民族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位达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叶嘉莹 对中国古典诗词与诗学理论有着深入的领悟与理 解。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叶嘉莹竭力探索传统 文学批评的现代出路。她以西方现代批评理论作 为参照系,将中国独特的诗学特质与之相对照并 予以汇通,构建超越东西方双重批评模式的现代 诗学观,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化转换进程中特有的 思想风景。

叶嘉莹诗词赏评方法研究_张美琪

叶嘉莹诗词赏评方法研究_张美琪

年创刊青年学人叶嘉莹诗词赏评方法研究⊙张美琪[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赏评方法独具一格,自身浓厚的传统文学基础加上其游学国外的经历,独具慧眼地运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诗词。

对具体作品进行细致分析的同时指出历代评论者对诗歌的种种误解与错论,并能通过主观的评赏,阐发诗歌的兴发感动的作用。

关键词:叶嘉莹诗词评赏西方理论叶嘉莹(1924—),加拿大籍华人,著名的诗人、诗词研究专家。

她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唐宋词十七讲》在80年代的学术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迦陵论词丛稿》是她在内地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她在国内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周汝昌先生称其“论述咸周,赏析兼至”,“是一部倾注数十年心力,会通中外研贯古今的探讨我国诗词美学的精义妙谛的学术著作”①,其评价可谓是赞颂备至。

《迦陵论词丛稿》共录十文,涉及范围从晚唐五代一直到清末王国维时期,独造精微,自成体系,体现了叶先生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一、诗词评赏方法的创新第一,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评赏,使读者能够透过作品表层领略其内涵与特色。

如温庭筠之词,因其过于富艳浓丽,人多不喜;又因纯为客观叙写,情意难明。

而叶氏《温庭筠词概说》一文,则首先指出其两大特色:一是多为客观之作;二是多为纯美之作,然后加以举例证明。

如《菩萨蛮》之一“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句,叶氏分析道:“贴,熨帖之也。

……‘金鹧鸪’,则襦上所绣之图样也。

”②又加上“新贴”,来形容这一襦。

然此犹未足以尽其精美,因而补充“双双金鹧鸪”,“金”是一层形容,“双双”是又一层形容,从而看来这襦的华丽精美。

又如温《菩萨蛮》之二“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数句,叶先生从音韵学分析“色”“浅”“参”“差”“剪”这几个字,看其发声的参差跌宕来感受诗句的美感。

接下来又分析“香红”句,读者可以从气味、颜色中去感受、联想。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研究(一)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研究(一)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研究(一)研究报告:英美新批评细读法介绍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是指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

其主要特征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秩序,探究文本背后的隐含意义和意象。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美新批评细读法进行探究。

起源和流行背景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当时的主要文论流派为新批评和结构主义。

新批评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释,强调作品内部互相关联的语言元素,如韵律、节律、意象、暗示等,鲜明地区别于传统批评中对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关注。

而结构主义则更加关注文本的结构和系统,认为文学作品像一种语言体系,可以通过分析其系统结构来揭示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应运而生,并在学术界盛行起来。

主要特征和方法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的主要特征包括: 1. 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秩序,关注文本的语言元素和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律、重复、对比等; 2. 重视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意象,探究作者意图和主题; 3. 拒绝对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过度关注,追求纯净的文本分析;4. 注重读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鼓励读者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和创造。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的主要方法包括: 1. 对文本进行细致、逐字逐句地解读,注重文本内部的联系和相互关联; 2. 分析文本中的隐喻、意象和符号等,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3. 探究文本的主题、结构和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特定的审美表达方式; 4.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探究文本与读者的感性联系和互动。

涵盖范围和影响力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涵盖的文学范围很广,从古代经典到当代文学都可以应用。

其影响力也十分深远,不仅在西方式文化背景下影响了文学批评和教学方法,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英美新批评细读法也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总结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是一种深入细致的文学批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内部结构的关注,以及强调文本内部的隐含意义和意象。

中西诗论之比较_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之阐释

中西诗论之比较_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之阐释
!"
者 的 心 与 外 物 相 交 接 时 所 产 生 的 一 种 兴 发 感 动 的 力 量 ,诗 评家(或谓说诗人)对诗歌的评赏应该以能否体认和分辨诗 歌 中 这 种 感 发 之 生 命 的 有 无 和 多 少 为 基 本 条 件 ,由 此 做 出 精密的诠释、分析和说明,倘做不到这点,就不能称为是称 职 的 诗 评 家 。以 此 衡 量 中 西 文 论 批 评 ,叶 嘉 莹 以 为 ,西 方 的 文学批评,过分追求理论的谨细,忽略了文学作品本有的生 命力,而中国的传统诗论,对诗歌兴发感动的生命虽有深切 的体悟,却因重分析而未能最终形成精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于是这就出现了———中国传统诗话词话充满了主观印象式 批评,虽不乏名言警句,有时也确实探触了诗歌真正的生命 力 之 所 在 ,却 因 缺 乏 理 性 逻 辑 的 分 析 而 无 法 将 感 受 和 体 认 作完整正确的说明;中国现代的诗评家,虽然学习了西方理 论的长处,却因对中国旧传统的生疏而难以掌握古诗的生 命所在,无法把握诗歌作品的真髓,甚至误解了古诗的字义 和句法,这无疑又是令人十分遗憾的。#& % 值得注意的是,叶 嘉 莹 由 这 一 中 西 诗 论 在 中 国 所 形 成 的 差 异 之 比 较 ,对 王 国 维 的 《人 间 词 话 》作 了 中 肯 的 批 评 和 概 括 ,她 说 :“《人 间 词 话》所提出的境界说,虽然掌握到了中国诗论中重视感受作 用 这 一 项 重 要 的 质 素 ,可 是 他 提 出 的 各 种 说 明 及 例 证 却 嫌 过于模糊笼统,过于唯心主观”,#"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王 国 维 受 到 了 晚 清 这 个 时 代 以 及 他 自 身 思 想 的 局 限 ,另 一 方 面 也 是 因 为 他 采 用 了 词 话 这 种 传 统 的 体 式 ,使 本 来 富 有 西 方理论色彩的文学批评论文又回归到了具有中国传统色彩 的 词 话 形 式 ,而 词 话 这 种 形 式 原 本 就 不 适 宜 做 精 密 和 深 入 广 泛 的 理 论 探 讨 与 论 证 。叶 嘉 莹 对 王 国 维 《人 间 词 话 》的 这 一 评 价 分 析 ,应 该 说 是 讲 到 了 实 处 ,点 到 了 王 国 维 《人 间 词 话》不足的要害,同时也确切地指明了中西诗论在具体阐释 论证上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如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如果上述 两 者 能 够 互 识 、互 证 、互 补 ,那 就 可 以 兼 擅 其 长 、相 得 益 彰 了。

从《迦陵论词丛稿》看叶嘉莹先生的研究方法

从《迦陵论词丛稿》看叶嘉莹先生的研究方法

从《迦陵论词丛稿》看叶嘉莹先生的研究方法贾先奎【期刊名称】《嘉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Jia Ling Criticism on Poety by Ye Jiaying,it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First,elaborate on Ci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Second,apply the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o take car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d cultural theory.By the first way,they can grasp the depth of meaning and value of works,analyzing all kinds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wrong comment on the poetry;elucidate the poetry function o f “Xing Fa Gan Dong”.By the adoption of the second method,not only removing the weak point of the ancient culturaltheory,but also re-examine the value of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of Western common sense from the Western point of comparison.These two aspects of each other integrated and added to the study of classical poetry new areas and new ways.%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就研究方法而论,可概括为二:一是评赏式的论词,二是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观照中国古典诗词和文论。

对叶嘉莹-境界说-批评之批评

对叶嘉莹-境界说-批评之批评
[!]
人 “ 无不欲兼 为 政 治 家 ” 而以 “ 利禄劝” ; 感叹文学无独立价 值, 诗作为 “ 羔雁之具” , “ 多 托 于 忠 君 爱 国 劝 善 惩 恶 之 意, 以
[%] 。在这个意义上, 他说: “ 今铺缀的文学之途 & 盖已 自解免”
开矣; 吾宁闻征夫 思 妇 之 声, 而不屑使此等文学嚣然污吾耳
[!] 是 以, 叶氏归 之能够予以再现时, 并 不 得 称 之 为 有 境 界。 ”
国文学理论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但是, 其 “ 境界说” 及中 西结合的研 究 方 法 也 引 来 纷 纭 歧 义 的 解 说 和 争 论, 见仁见 智, 莫衷 一 是。在 众 多 的 研 究 者 中, 叶 嘉 莹 立 论 新 颖, 自出机 杼, 但她对 “ 境界说” 的阐释以及对 《 人间词话》 研究方法的 批评也存在着一 些 问 题。 对 叶 氏 的 研 究 进 行 归 纳 与 反 思 是 本文的重点。 王国维拈出 “ 境界” 说作为评词标准时, 赋予了这个 术 语 特殊的含义。以往的许多研究者 “ 都将注意力 集 中 于 对 境 界
[!] 旧文学开拓了一条 前 无 古 人 的 新 的 批 评 途 径 ” , 代表着中 [!] [%]
有由 “ 眼” 、 “耳” 、 “ 鼻” 、 “ 舌” 、 “ 身” 、 “ 意” 此 “ 六根” 所具备 的六知功能而感知的 “ 色” 、 “ 声” 、 “ 香” 、 “ 味” 、 “ 触” 、 “ 法” 六 种感受, 才能被称为 境 界。 叶 先 生 由 此 认 为 境 界 “专以感受 经验之特质为主” 。虽 然 叶 先 生 也 承 认 “ 当静安先生使用此 词为评词之术语时, 其所取之含义与 佛 典 中 的 含 义 已 不 尽 相 同” , 但是 “ 其可以兼指外在之感受与内在之感受的一点 却 是 相同的” 。换句话说, “ 境 界 之 产 生 全 赖 吾 人 感 受 之 作 用, 境 界之存在全在吾人感受之所及, 因此 外 在 世 界 未 经 吾 人 感 受

叶嘉莹以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反观中国传统词论研究述评

叶嘉莹以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反观中国传统词论研究述评
士 大夫作 词 , 但他 们都 极力 否认 词 的本性 , 而 以其他 种 种作 强辩 之言 , 否 认 词 中所叙 写 的美 女 与 爱情 而 加 之 以其他 寄托 。第 二 阶段 的 困惑 是 由苏 轼 “ 一 洗 绮 罗香泽 之 态 ” 的诗 化 之 词 所 带来 的 , 苏 轼 一 改 词
词, 作 为 中 国文 学 的一 种 文类 , 与诗 相 比, 具 有 独特 的美感特 质 。词 自隋 唐诞 生之 初 , 是 歌 筵酒 席
上 文人 骚客 兴之 所 至 , 随乐 赋 辞 , 歌 女 唱和 的 “ 诗 客
曲子词”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编 的《 花间集》 , 是 最
将 古典诗 词 的传 统放 到世界 文化 的 大坐标 中去 寻找 一 个正 确 的位 置 , 将 中 国传 统 文化 放 到世 界 文 化 中去 比 较 和衡 量 , 希 望通过 西方理 论 的观 照 , 对 中 国传 统词 学与 词 论做 出一种 创 造性 的宏 观 的反 思 , 以此 来促 进 中
泼 开放 、 更 富 于高 瞻远 瞩之精 神 的不 死 的心灵 。
三 种类 型 , 即歌 辞 之 词 、 诗 化 之词 、 赋 化 之词 。第一 个 阶段是 由 《 花间》 词 以叙 写美 女 和爱 情 为 主 的艳
歌 小令 为主 所带来 的 困惑 , 这个 阶段 词 所 书 写 的 内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开放 , 联 系越来 越 紧 密 , 我 们 所 从 事 的活 动 也 越 来 越 需要 有 世界 性 的宏 观 的信息 和 眼光 。在这 样 的时代 环 境 中, 部分青年热衷于求新 , 对本国传统很是冷漠 。面 对 这种情 况 , 叶先 生 没 有 固步 自封 , 哀 叹 传 统 的 逝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朱巧云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7)004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兴起。

20多年来,
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就整体成果而言,对文学现象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特别是海外著名的华文作家作品乃至流派的各种比较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海外诗学家的研究却相对不足。

目前,学界对国内为人所知的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海外华人诗学家的研究不太多,因此,对他们的理论、批评等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对比较诗学、中西文学及文论的研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130-134)
【作者】朱巧云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的相关问题——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之阐释 [J], 徐
志啸
2.用西方理论和方法解析中国古代诗词——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之阐释 [J], 徐志

3.跨文化的视野——从叶嘉莹和叶维廉的异同看中国当代诗学的建构 [J], 周静
4.跨文化的视野——从叶嘉莹和叶维廉的异同看中国当代诗学的建构 [J], 周静;
5.用西方理论和方法解析中国古代诗词——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之阐释 [J], 徐志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诗人和小诗人——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系统

大诗人和小诗人——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系统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大诗人和小诗人——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系统赵逸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75-01叶嘉莹先生是谁?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界泰斗+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我认真研读了她的论诗丛稿。

学习中文专业或者对文学抱有研究兴趣的人大概都会发现,自己钟爱的作家和诗人往往在官方的文学史上地位不那么高(艺术上应该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但他们却拥有众多“真正”的粉丝,尤其是在当代,文学艺术史大舞台上的戏份越来越不能与大众的真实口味相符合(这里的大众是指有一定审美品位的那一部分),这里面有时代变化的原因,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人们的精神追求自然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读者们仍然向往审美上历史权威的认同,无时无刻不在怀疑自己的品位是否在独特的基础上不至于低下。

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代诗人地位的评断就有明显的取向性,不得不说这位“空云似桂如兰”的古典诗歌批评界泰斗在对诗歌价值的取舍上毫不含糊,没有模棱两可的说辞,对诗人明确分出了三六九等,而且她的区分与正统文学史是基本一致的,这里介绍一下她对大诗人与小诗人的判断,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在叶先生那里,杜甫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写诗第一,古今诗圣无双。

在她的“迦陵说诗”系列丛书中,不仅仅有专门一本讲杜甫,而且在论及其他诗人优劣的时候也常常会搬出杜甫来对比说明。

为什么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那样高呢?为什么杜甫可以成为评价其他诗人的度量衡?这里叶先生提到的是她诗歌批评系统的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感发。

第一个关键词:感发。

感发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素朴的词语,而被叶先生在她的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提到,几乎所有的阐释和对诗歌内在蕴含的挖掘,都是朝着“感发”这一个方向。

所谓感发,更通俗地讲,就是感动和启发。

首先,诗人要被外物感动,其次,诗人要把这种感动启发给读者。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陈友冰台湾六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观念的演进和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1949—1969),第二阶段为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1970——1986),第三阶段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1987—2009)。

其演进的基本规律是:考据、笺证、集释等实证方式和“知人论世”的史传批评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逐渐动摇和消解,新的研究观念和以“新批评”为主的研究方法由潜入发生到活跃壮大,在与传统的研究观念和方法一番撞击、论辩之后,开始出现一种多元和多变的格局以及回归和融合的倾向。

造成这种演进的原因很多,有文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也有来自外部的影响。

下面拟对这一演进历程及其特征进行勾勒和探讨,对其中的借鉴作用亦作一些思考。

一台湾古典文学研究观念的演进的第一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1949—1969)。

其基本特征是考据、笺证、集释等实证式研究和知人论世的史传批评方法占主导地位,但西方的研究观念亦潜入发生。

台湾五、六十年代的古典文学研究,运用的最多的是实证式。

以最能反映学术取向的学位论文而言,其中采用最多、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乃是实证类论文。

1955年至1969年这十五年间,[1]台湾古典文学方面的学位论文共92篇,其中实证类56篇,占60%。

后来在台湾古典文学界中影响较大,甚至成为中坚人物的学者,其学位论文亦多是实证类研究,如台湾大学杜其容《毛诗连绵词谱》(1955),薛凤生的《元微之年谱》(1959)等。

这批实证类学位论文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出入经史名家又多新见,如阮廷瑜的《高常侍诗校注》,该书以四部丛刊《高常侍集》为底本,用明正德本、仿宋本等参校,收高适五古120首,七古32首,律诗70首,并有作者自编的高适年谱、传本述要,后附佚诗拾遗、赋表文、游踪经历图、交游考、校后记,比大陆影响较大的陈铁民的《高适诗歌编年笺注》约早了十五年。

试论新批评对叶嘉莹诗词评说的影响

试论新批评对叶嘉莹诗词评说的影响

种新 的关照 , 提供 一种新的研究视野 , 从这 一新 的研究视
野出发必定会有新 的发现 , 形成新 的话题 。但是在接受 新的 理论的时候 , 她并不赞成死板地套用 , 指 出这种理论 只是使
在叶嘉莹用以分析诗词 的众多理论 中,本 文认 为新批评对
其有着 内在 的深刻 的影响 。
传统学术多 了一个思考角度 , 得到一种很好 的启 发 , 是应该 相互融合而不是排斥 的。所 以叶嘉莹这 种学术开放 的胸襟 使她不断地获得新 的学术增长点 ,给古 典诗词研究带来新
之刺激始能有新 的发展和开拓 。” 提出中国传统批评对 于 中 国诗歌的评论具有形象性 、 注重主观感受性 的特点 , 但缺 乏客观论 争和细 密分析 。她指出 , 王 国维 的“ 三点觉醒 ” 和


的 同时 , 力求与 旧传统相融合 。
二、 文本 细 读 在 诗 词 分 析 中的 运 用
第3 5卷 第 4 期
2 0 1 4年 4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l _ 3 5No . 4
想与旧传统 的相融合。 叶嘉 莹在 《 论 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 的女性叙 写及其影
响》 中表示 , 一种新 的理论会对 中国已停滞 的传统思想提供

思, 从而既将 以片言 只语见精 义 , 却缺乏理论 系统的传统诗 词学 提到了理论的高度加 以论析 , 探 索并显现其理论 内涵 ,
也 为其在世 界文华 的大坐标 中寻得适 当而正确 的位 置 ” Ⅲ 。

叶嘉莹词学批评中西方文论的借鉴意义——以叶嘉莹对张惠言、王国

叶嘉莹词学批评中西方文论的借鉴意义——以叶嘉莹对张惠言、王国
不敢 与诗 赋之 流 同类而 风诵 之也 。 ” 概 括 言之 ,即好 的词 作应 该 和 王 国维 评词 的境 界 说 渗 透 着西 方 哲 学 和 文艺 思 想 ,是 以词 学
诗 、骚一 样 ,应该 是 有 比兴 寄 托 的 ,在 绮 丽柔 媚 的形 式 中托 喻 着
忠 爱美 刺 的政 教 思 想 , “ 以道 贤人 君 子 幽 约 怨诽 不 能 自言 之 情 ” 。
羡 派 和浙西 派在 词坛上 领 导风 骚 。嘉庆 二 年 ( 1 7 9 7) ,张惠 言 和弟
学 习。在这 样 的大 时代 背 景 下 ,王 国维 是第 一 个 顿 悟 觉 醒而 尝 试
着要 为 中国文学 批评 开拓 新途 径 的先 进人 物 。他 自觉 吸 收 叔本 华 、 张 琦为金 氏私 塾学 生编 选 了历代 词的选 本 《 词选 》 ,标 志着 常州 词 康 德 、尼采 等人 的 思想 ,并 将 之 与 中国传 统 的文 论 和 美 学思 想 相
为媒介 的一 种艺 术哲 学 。王 氏论词 ,以境 界 为最 上 , “ 有境 界 则 自 成高 正 由 于此 ,
张 惠言 词学 观 的形成 与 当 时 的 时代 背 景 和他 经 学 家 的 身 份有 密切 他推 崇情 真意 切 、脱 口而 出 、妙造 自然 的 创 作 风格 ,赞 赏 唐 五代 关 系 。主导康 乾 盛世 词 坛 的浙 西词 派 ,其 后 期 创 作 讲 究 声 律 ,雕 北宋 词 “ 可谓 生 香 真 色 ” 。与 常 州 词 派 褒 誉 温 庭 筠 等 花 间词 作 不 辞 琢句 ,注蘑 形式 上 的技巧 ,适 合社 会稳 定 时 期 歌 咏太 平 的需 要 。

统批评 中来 ,融 合 人 中 国文 学 的精 神 生 命 中 ,从 而 建立 起 自己 的 套批 评理 论 。 “ 从 切入 时代 的共 感 特色 来说 ,王 国维 词学 研 究都

叶嘉莹美学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叶嘉莹美学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叶嘉莹美学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叶嘉莹美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叶嘉莹是中国近代女性名流、教育家、文化人,她在思想文化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一位哲学思想家,她的美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与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叶嘉莹美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其美学观点的形成背景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于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叶嘉莹美学思想的概述和内涵分析
2.叶嘉莹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影响因素
3.叶嘉莹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4.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辅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叶嘉莹美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其对于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的启示和影响,不仅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美学教育和普及的水平。

五、预期成果
1.对于叶嘉莹美学思想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

2.对于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3.促进美学教育和普及的发展,推动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提高。

六、参考文献
1. 陈少华等. 中国美学发源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 张西蕊. 叶嘉莹哲学思想研究[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0.
3. 陈昭如. 叶嘉莹与中国现代化[M]. 北京:三联书店, 200
4.
4. 陈奕行. 叶嘉莹的文化哲学思想[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的文学研究与英美新批评2007-11-21 21:29:20 原文地址: /u/4b2f75ec01000hf2 [查看原文] (这是我在2000年写的一篇比较诗学论文,发表在2004年的大学学报上.原来的底稿早丢了,最近在网上搜索到.特存于此.——张德明)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杜甫秋兴诗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名家论稿》、《清词丛论》、《古典诗词讲演录》、《汉魏诗词讲演录》、《唐宋词十七讲》、《我的诗词道路》、《灵谷奚词说》等,是一位在当今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的海外汉学家。

她早年在台湾学习和工作,20世纪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自20世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之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学贯中西,她不仅曾接受过系统的国学熏陶,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而且也较为熟悉西方20世纪文论。

在众多的西方现代文论中,新批评对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这不仅因为40年代当叶嘉莹初次步入古典文学研究殿堂时,正值英美新批评这种批评范式在欧美极为盛行,并迅速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所采纳之机,更是因为新批评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如细读法、文本自足论、张力论、反讽论等,为她的研究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观照视角,搭建了一个治学的知识平台,并促使她在对中西文艺理论的不断比照、深刻反思中,通过调和中西、各取所长,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研究古典文学的独具个性的学术观念和研究风格。

一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燕京旧家,自幼就蒙学父母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启发。

后移居台湾,40年代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攻读的是古典文学专业,在一些名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

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叶嘉莹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为她进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同时,叶嘉莹从不把自己封闭在传统的文学批评范式中,而是敏锐地感知到西方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并时刻注意向西方学习,注意对西方现代文论的移植和借鉴。

在谈到对西方理论的理解时,她曾说:‚我不赞成死板地套用西方理论,但是我认为,西方理论可以使我们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1]这种开放的学术胸襟也许是叶嘉莹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不断获得学术生长点的重要原因。

叶嘉莹在台湾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五六十年代,是她古典文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台湾学术界正在掀起‚现代派‛的热潮,这股热潮对她的学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据叶嘉莹回忆,五六十年代在台湾正是‚西风‛劲吹的时候,当时,一些大专学校的师生创办了几种文艺性刊物,如《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剧场》等,对于欧美现代派的作者、作品及新批评理论,做了大量的翻译和介绍的工作。

‚西风‛劲吹之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留下了现代派影响的印迹。

受这股‚现代‛风潮的波及,叶嘉莹也开始接受新批评理论,尝试把它运用到古典文学研究之中。

从此,她便与新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新批评因此成为了她观照古代文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视角。

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新批评一向主张‚文本自足‛。

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是一个独立的意义世界,与创作者无关,也与读者和批评家无关。

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曾经指出,诗歌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不是作者自己的,‚它一生出来,就立即脱离作者来到世界上。

作者的用意已不复作用于它,它也不再受作者支配‛,[2](P236)这样,我们能进入诗歌世界的途径只有它的语言,因为‚它是通过语言这个特殊的公有物而得到体现‛。

[2](P236)为了把握文本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对语言进行‚细读‛,细读法也就成为了新批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细读‛的英语写作‚Close Reading‛,在英语中,‚Close‛既有‚接近的、靠近的、彻底的‛等意思,又有‚封闭的、关闭的‛意思,也就是说,新批评要求文学研究者把文本封闭起来加以研读,尽可能地排除作者与读者(‚主观‛的读者)等因素的干扰,只对组成诗歌的各个语词进行细致的考察,来确定诗歌的意义。

受新批评‚文本独立自足‛理论和‚细读‛法的影响,叶嘉莹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始终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作精微的分析,通过文学语言揭示出文本所潜藏的美学信息,让人领会到文学的无穷奥秘。

例如她分析李商隐的《锦瑟》一诗,通过逐字逐句的品读,读出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和美妙的意味。

我们不妨摘抄几句,看看她是如何解读该诗的头两句的: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二字,《朱注》引《周礼〃乐器图》云:‚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是锦瑟乃乐器中之极精美者。

至于‚五十弦‛三字,则《朱注》引《汉书〃郊祀志》云:‚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弦为二十五弦。

‛则是五十弦瑟乃乐器中之极悲苦者,以如此珍美之乐器,而竟有如彼悲苦之乐音,此真为一命定之悲剧,然而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此所以为‚无端‛也。

在本句中,‚无端‛二字乃是虚字,然而全句的悲慨之意,却正是借着这两个虚字表达出来的。

‚无端‛二字乃是无缘无故之意,所谓‚莫之为而为者,天也‛,锦瑟之珍美与五十弦之悲不可止,在此‚无端‛二字的结合下,乃形成了一种莫可如何的悲剧之感,于是以锦瑟之珍美乃就命定了要负荷此五十弦繁重之悲苦,正如以义山心灵之幽微深美,却偏偏有如彼不幸的遭遇和如彼沉重的哀伤,这都同样是无端的命定的悲剧,所以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也。

至于下面的‚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则以两个‚一‛字与下面的‚思‛字相承,似乎在述说着一些追思中的繁琐的事项。

如果以上一句的‚五十弦‛三字,为某种禀赋极珍美而负荷极繁重的生命之象喻,那么这句的‚一弦一柱‛就该是此一生命弹奏出的每一乐音,而每一乐音所象喻的则是生命中的每一点前尘、每一片旧梦。

所以说‚一弦一柱思华年‛也。

[3](P89)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嘉莹对诗歌的研究着眼于对诗句的每一个字眼的解剖、赏析,通过分析同一诗句之间和上下句之间语词的意义联系,敞现了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丰富内涵。

在《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一文里,叶嘉莹以诗歌的‚多义性‛与感情的‚基型‛为逻辑线索,展开对《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的评述,这种思维路向,显然受到了新批评关于文学作品是复杂性与统一性相协调的有机整体这一观念的影响。

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是与文本自足观密切关联的,因为文本自足,所以我们必须把它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作品自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反过来证明文本自足理论的正确性。

所谓有机整体,是指文学作品既是丰富、深刻、多样化的,又体现为‚杂多‛的统一。

也就是说,在新批评看来,优秀的诗歌应具有复杂性,新批评理论家创造了许多词汇来命名这种复杂性,如‚含混‛(燕卜荪)、‚张力‛(塔特)、‚悖论‛(布鲁克斯)、‚反讽‛(布鲁克斯)等等;与此同时,优秀的作品往往又具有统一性,能把这些复杂多样的构成因素有机的统一在一个文学文本之中。

文学作品的统一性和复杂性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是复杂的统一,复杂是统一的复杂,兰色姆曾以‚骨架———肌质‛原理来概括诗歌的意义结构,表达的就是这种观念。

从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这一观念出发,叶嘉莹看到了《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优秀,正在于诗歌含意的‚多义性‛(复杂性)与感情的‚基型‛(统一性)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新批评家的理论著述里,‚张力‛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

什么是张力呢?新批评理论家认为, ‚它是通过去掉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这两个逻辑术语的前缀得来的。

‛[2](P88)新批评理论为什么特别看重诗歌的张力呢?这是因为他们把是否具有张力作为一首诗是否是好诗的重要标准,‚张力‛理论的提出者艾伦〃塔特甚至这样认为:‚诗的意思就是它的‘张力’,即我们能在诗中发现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那个完整结构。

‛[4](P89)叶嘉莹借用‚张力‛理论来分析欧阳修的《玉楼春》, (《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前百计得春归,莫属伤春歌黛蹙。

)取得了有效的阐释效果。

她说:‚春光到底是怎么美好呢?欧阳修说是‘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你们要注意他这两句里所包含的遣玩的意兴。

在欧阳修的词里边有一种双重的张力,一层是他本身对忧患苦难的体认,一层是他要从这些忧患苦难之中挣扎出来的努力。

‛[5](P163-164)这一阐述是相当精彩的,也是极为深刻的。

通过叶嘉莹的这一阐发,我们就能清楚地窥探到欧阳修沉着悲哀与豪放享乐交织在一起的真实心灵世界,从而对古代文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心态也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此外,叶嘉莹还在《燕台四首》一文中着重诗歌中的意象与用字之感性的分析,在《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一文中提出‚意象‛、‚架构‛、‚质地‛三者作为欣赏诗歌的标准,在《几首咏花的诗》中称述两首《落花》诗之‚偏重感觉‛与‚超越现实‛的成就,在《李义山〈海上谣〉》一文中以‚意象‛与‚神话‛所可能提示的‚象喻‛为解说诗歌之依据,这些研究文章中所凸现出来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可以说都与新批评理论有着相合之处。

由此可见,英美新批评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叶嘉莹的文学研究之中,成为她基本的学术思维方式和文学批评方式。

二新批评理论不仅给了叶嘉莹研究方法上的导引,也促发了她对中西文论持续的对比与反思,影响到了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念的最终形成。

我们知道,新批评是一种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受到实证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十分讲求学术研究的实证性与客观性。

艾略特指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6](P133)兰色姆也主张:‚批评一定要更加科学,或者说要更加精确,更加系统化。

‛[7](P387)塔特认为:‚在诗里边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关于完整的客体的知识。

‛[8](P156)叶嘉莹从新批评的这种讲求客观实证的理念出发,对古代文论中的‚知人论世‛观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传统文论里,‚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是与儒家的伦理本位观念、与传统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的看重等思想密不可分的。

《孟子〃万章下》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刘勰也认为,诗人从事文学创作时的‚才‛、‚气‛、‚学‛、‚习‛都会‚并情性所铄‛,打上诗人自身的心灵烙印,从而‚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可见, ‚知人论世‛这一批评观念在古代文论中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一种普遍的理论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