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 ——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
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条件
【内容提要】知识经济原本是由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一个新经济概念,但也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要更好地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就必须首先扎扎实实地做好两件事:一是尽快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发展
一、从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看知识经济
当今世界是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知识经济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富国俱乐部的话题。
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关心这一话题呢?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当今世界是一个被划分为三等四级的世界。
所谓三等,即根据各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NP差异,将全球的各个国家(地区)划分成高收入国家(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和低收入国家(地区)。
而四级是在三等划分的基础上,将中等收入国家再细分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
这其中的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而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就是通常所称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全球高收入国家共有26个,其人均GNP 在9000美元以上;上中等收入国家16个,人均GNP在3000美元到9000 美元之间;下中等收入国家51个,人均GNP在75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低收入国家49个,人均GNP不足750美元。
可见,当今全球贫富差距悬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就中国目前而言,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发展报告,我国人均GNP为620美元,排在低收入国家的第8位。
而世界银行1998/1999 世界发展报告表明,我国的GNP总量为10554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人均GNP为860美元,居世界第81位,虽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仍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发展中国家为何要关心知识经济
既然知识经济原本是一个富国俱乐部的话题,是富人们坐在一起谈论的事,这是否意味着知识经济本身无关发展中国家的事。
可是,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此关心知识经济。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1)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这些规律主导并制约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步伐。
因此,这些规律的作用是带有普适性的。
换句话说,发达国家今天所走过的路很可能就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走的,发达国家今天所经历和所做的事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自然要十分关心发达国家现在所津津乐道的知识经济这一话题。
(2)在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时代,一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受国内因素的制约,也受国际因素的制约。
反过来一国经济发展不仅只对国内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别国产生影响(大国尤其如此)。
因此,发达国家的今天势必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今天。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今天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如何从今天走和明天。
发展中国家的前途与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状况。
由此,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十分关注发达国家现在所发生的事。
(3)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地球村,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除了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及贸易体制之外,正如世界银行在题为《知识与发展》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一样,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或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
(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例如,报告中指出,韩国与加纳在50年代的人均收入水平几乎相等,而到了90年代,韩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加纳的6倍。
造成这种差异,有一半因素是韩国在获取并利用知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这篇报告还进一步认为,与收入上的差异相比,穷国与富国在知识创建方面的用某些重要指标衡量的差异要大得多。
(注:世界银行1998/99 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994 年欧洲委员会所提供的一项调查研究资料表明,90年代初,全球低收入国家的年人均GDP是高收入国家的1/15。
而同一时期,两者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比例为1:218!可见,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与知识的创建,获取和利用上的差距高度相关。
因此,发展中国家欲摆脱贫困,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必须高度关注知识,关注知识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达国家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发达国家都经过了由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
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完成了这一转变。
一个国家只有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全面进入知识经济。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它是不可能跨入知识经济的,也是不可能很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的。
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在面临知识经济挑战时,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当务之急。
.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教育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十分关心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细分了科技进步的作用,指出资源配置的优化、规模经济、教育投入、知识的进展四个方面体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后两者又是衡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指标。
世界银行1998/99的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与知识相关的三个因素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教育、贸易开放程度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供应状况。
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关系到他们利用知识的能力;而贸易开放程度则关系到人们能否抓住利用国外知识的机会;通信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关系到人们需要信息时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
这三者之中,人们利用知识的能力是核心,而贸易开放与通信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
因此,教育在一国跨入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及其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一份政策调研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分析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实体(HPAEs )与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时指出,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产率的提高有关,而生产率的提高又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关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表明人力资本的改善与教育的投入高度相关。
同时,世界银行在对90个发展中国家从196587年的人均国民收入与中小学入学率进行的回归分析也表明,基础教育水平高(入学率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两者明显正相关。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首先需要迅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内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三、发展中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知识经济是产业结构演进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在一个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条件下,一国是不可能全面进入知识经济的,也是不可能很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的。
从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一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另一个必要前提。
1.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三重涵义
(1)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就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来看,优势产业依次由第一
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在农业经济社会,第一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结构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二次产业次之,第三次产业排位最后。
在工业化社会中,第二次产业取代了第一代产业成为优势产业,第三次产业迅速兴起,居于其后,传统第一次产业则退居末位。
而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第三次产业跃居于主导地位,第二次产业退居其后。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从工业化的过程来看,按照霍夫曼定理,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次产业内部,消费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相比产值比差不断趋于下降。
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和高集约化演进。
(3)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第三层涵义: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这是与知识经济更为密切的一种产业结构高度化,集中表现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网络等取代传统的服务业,成为后工业化社会的显著特征。
2.发达国家的历程与中国的现状
从表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70年代都已完成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也即第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且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美国,1997年的第三次产业比重甚至高达85%。
可见,第三次产业的极大发展是与知识经济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现在再看一下中国的情况。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1985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43.1%和28.5%。
1990年我国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仍只有31.6%,1996年仅为30.8%,第二次产业仍占据半壁江山,达49.0%。
从劳动力结构分布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就更显得落后。
\
在美国,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结构中,第三次产业占了绝对优势,第一次产业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而我国则相反,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仍占有很高的比重,而第三次产业并没有显著突出。
这一方面虽然与我国的人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
因此,我国总体上的产业结构仍只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离进入知识经济的后工业化社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道路。
3.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
第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是指第三次产业内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并且在第三次产业内占据优势比重。
关于信息产业的兴起,经济学家较早的时候就予以了关注。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出版了《信息经济》一书,主张应将信息产业从原先的三次产业划分中独立出来,单列为第四次产业。
根据波拉特的研究,1976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约占当年GNP的46%,劳动就业人数则占了当年全美就业人数的45%。
可见,在第三次产业内部,信息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已成为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的坚定基石。
一般认为,信息产业是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
具体说来,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工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信息设备业、信息网络业和信息服务业。
信息设备业包括计算机设备产销、通信设备产销、感测设备产销、电子控制设备产销等;信息网络业包括公用和专用网;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处理服务、信息提供服务、软件开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
有的西方国家把如下13个行业划分为信息产业:电话电报;卫星通信和汽车的无线电通信;纸张、纸浆、纸板和照相器材;邮政;无线电和广播、电视(包括装置与播放);计算机系统、软件服务;电子元器件;电影、体育和剧院;报纸、刊物、图书和出版;广告、商业知识;经纪人、银行业、保险业和其他财政业务;政府中的情报、治安和农业顾问;法律服务。
许多事实表明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包括第三次产业在内的传统产业产生了广泛、巨
大的影响:
(1)信息产业的销售额急剧膨胀。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2 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达2370亿美元,1985 年增长到4000 亿美元,1995年则更进一步增加到6400亿美元,而到2000年的预计销售额将突破10000亿美元的大关。
(2)信息产业带来了贸易方式的革命。
EDI (Electronic DataInterchang),电子数据交换的采用;电子商务的流行,预示着从事商贸的企业再也不能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商贸方式熟视无睹。
没有EDI,就没有订单也已不再是耸人听闻的事。
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贸易市场。
国际电信联监的统计表明,因特网上电子贸易营业总额1996年约为20~30亿美元。
而1998年猛增到500亿美元,有关人士预测,到2000年,因特网上电子贸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
(3)信息产业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贸易的扩大和贸易方式的变革,再加上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以效率为先导的金融电子化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
电子货币,包括电子借贷系统、各种形式的智能卡、具有诸多特色的数字货币等日益广泛地被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存在与运行方式,提高了运行效率。
世界银行1998/99发展报告指出,在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和通讯技术正在发挥着一种主要作用。
在银行和国际金融、旅游业、商品贸易以及出口导向制造等领域,成功的基础就是全球信息业和高效率的信息电子交换。
为此,世界银行认为,为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展开竞争,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全国的目标。
(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因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大多数困难都与知识差距和信息的问题有关。
(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商业周刊》第四期评出的1998世界25位最佳经理人员中,雅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默西库格尔名列榜首,此外还有英特尔公司的巴雷特、美国在线公司的R皮特曼史帝芬凯恩、ATI公司3D芯片的何圆元、大阳微系统公司的斯科特克尼利、戴尔公司的戴尔等,大半与信息、通信业有关。
)上述分析表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一个国家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又一道无法绕开的门槛。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除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还要努力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学习与创新,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简单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单的结论:
1.从发展中国家明天的发展来看,知识经济所说的不仅是人家的事,也正是阁下的事。
发展中国家必须十分重视知识经济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冷静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沉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跳过现代工业化的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发展中国家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必须十分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