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推断7法

(一)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2年天津卷中的“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于”和“见”搭配使用,表被动,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于”是介词,译为“在”。

[即时应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

(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2)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第(2)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第(1)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

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说的是“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句子中的“之”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或取消句子独立性。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答案:不同

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赋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

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向近处的人显示忠信,向远处的人显示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竟好像流水一样。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表修饰,不译。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中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译为“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即时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下面的句子中的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解析:第(1)句的句意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由此可知,“而”应该解释为“连词,但是、却”,表转折关系。第(2)句,“独见”和“留意”都是陈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圣人时刻留意。因此,这里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并”。

答案:不同

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难做成并容易招致失败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三)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即时应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遣人遥尾其后,路其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何”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2)君何.以知燕王

解析:前一句,“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在”之前,是宾语前置。“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后一句,“何”也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以”之前,同样是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答案:不同

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派人远远地尾随其后,先生所走的路很偏远,派去的人记住他的住所后返回。雪停了,众人就去访问先生,发现先生只有一间草屋,家徒四壁。忽见米桶中有一人,竟然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所以坐在里面。问她吕徽之先生在哪里,她说:“在溪上捕鱼。”众人这才知道先前见到的人真的是吕先生。

(四)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

[即时应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第(1)句中的“也”字处于句末,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第(2)句中的“也”字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

答案:不同

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侍奉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最终投靠了汉王。

(五)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约降于.燕”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