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后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四、地方管理制度
6.明朝: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制 7.清朝: 省、道、府、县四级制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郡 县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道 路
第4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衰落
二、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产生原因:
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 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②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 阶级利益 ③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第4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衰落
二、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2.特点:

州 州

县 县

趋势:不断削弱 地方的权力,以 加强中央的权力。
元朝
明朝 清朝
行省


府 县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省 道 府
第4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衰落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4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衰落 知识点梳理:
(宰相办公机构) 分 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副相) 度 支 分 财权 三司 盐 铁
(计相)
户 部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作用:
①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5.元朝: 中书一省制 相权反弹 设枢密院管理军政; 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四、地方管理制度
1.秦朝: 郡县制 2.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推恩令” 、设刺史
3.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 藩镇割据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四、地方管理制度
4.宋朝:
①路、州、县三级制 ②中央集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权措施 制钱谷:
削实权: 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政治制度
第2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知识点梳理:
一、概况
1.含义: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皇帝个人 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指地方政府 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 须严格服从中央。
无决策权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源自文库
不能制约
第4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衰落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表现
2.清朝:
①设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设立军机处
职能:处理日常事务 职能:处理军国大事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作用: A.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B.保障了政权的决策集中到皇帝身上,是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作用:
隋唐:三省六部制
吏部
中书省 户部 草拟 礼部 执行 兵部 审议 刑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
皇 帝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皇帝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枢密使) 分军权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表现
1.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①明太祖时期:
控制中书 省和丞相
撤中书 废丞相 权分六部
品秩低 顾问机构,不参 与决策
设殿阁 大学士
②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对比
宰相制 相同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顾问机构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第2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概况
2.发展历程:
起源:西周
萌芽:战国
确立:秦朝
法家思想
发展完善:汉——元 顶峰衰落:明清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二、选官制度
1.西周: “世卿世禄”制 2.战国: 军功爵制 依据出身 依据战功
3.汉武帝时:察举制、征辟制 依据品行 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才能、 品行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二、选官制度
依据才能 ①用人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选拔庶族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作用: ③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了官 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阻 碍社会进步 5.隋唐时期:科举制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三、监察谏议制度
1.发展脉络:
中央:御史大夫 ①.秦朝: 地方:监察史 中央:御史府 ②.汉朝: 地方:刺史 御史台 ③.隋唐: 门下省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三、监察谏议制度
1.发展脉络:
中央:御史台 谏院 ④.宋朝: 地方:通判 ⑤.元朝: 御史台 中央:都察院 监察御史、六道给事中 ⑥.明清: 地方:按察院 按察使司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三、监察谏议制度
2.作用: ①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 级内部的矛盾 ②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 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③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 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①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②宗法关系渗透到政治制度的建设
③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人治高于法治 ④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⑤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收精兵: 设三衙统领禁军,统兵、调兵权分离
③影响: 宋代以后,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导致了宋朝“三冗两积”的局面
结束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强化 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四、地方管理制度
5.元朝:
①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②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③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④行省制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