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建筑做法。。。第九章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屋面瓦作 ——小瓦、筒板瓦
1)小瓦 (蝴蝶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2)筒板瓦 ——陶质、琉璃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9.3 小木作
大门
最常见的是板门。 由于结构和构造上的需要,门扇周围需用横槛及抱框。在门洞过大的情况 下,还要在抱框内增加中槛及门框。
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角梁、抹角梁、递角梁、顺梁、扒梁、 采步金梁等。
1)大梁
其名称依梁上所承之檩数定。如承 九檩,称九架梁;承七檩,称七架梁, 如此类推。
长度为其上总步架长的和再加上二 个檩径。断面高、宽比按清工部《工 部工程做法则例》为10:8。 南方苏州地区建筑的大梁分为扁作和 圆作,断面尺寸按围长计算。
2)抱头梁
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承接檐檩 之梁。梁长为廊步加二檩径,梁高与梁 宽分别为檐柱径的1.5倍和1.2倍
小式大木抱头梁长为廊步加二檩径。
大式有斗栱的称挑尖梁,长度为廊步加 正心檩至挑檐檩间距离,再加挑檐檩至 梁尖的六斗口和梁尾插入金柱的榫长。
抱头梁
3)角梁
檐角起翘:南北方的作法不同
⒈北方以官式建筑为主,檐角起翘不大, 平稳庄重; ⒉南方建筑檐角起翘大,轻盈灵巧,形如 飞翅。 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 水戗发戗的特点: 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 屋角处向上反翘。 它在构造上比较简单。
柱
柱为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依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等
清代檐柱、金柱、中柱等的断面大多为圆形,柱体平直, 仅在上端作圆角小卷杀。南方建筑梁架上的童柱,则常 作成断面不等的竣杀,形似如长形瓜叫瓜柱。 檐柱一般无侧脚和升起 金柱又称老檐柱,高架随举架 重檐金柱或內檐金柱,柱高等于檐柱高加檐柱斗栱高再加重檐高。 中柱高随举架;童柱高随梁架。
柱头上直接放置梁架或大斗时,上端须开馒头榫。柱脚做管 脚榫插入柱础,童柱下要做双榫。
斗栱
外檐斗栱外出翘、昂、耍头;内出翘、菊花头、六分头、麻叶头
室内斗栱多用品字斗栱,两端出跳对称,均用翘而不用昂,仅 耍头后尾作麻叶头。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的砌上明造屋宇,外跳和一般平身科 相同,内跳用斜上的菊花头、六分头和秤杆等,后尾搭在金柱内 额上,与外跳构件不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称为落金做法
作用:
防侵蚀、防虫蛀 矿物颜料有很强的覆盖力、隔绝性。 矿物颜料中的石青、石绿是铜的化合物,有毒。 明清时的仓库、书库有采用“雄黄玉”彩画,雄 黄剧毒,可防蛀。 美化 辨等级
和玺彩画
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 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头、 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枋心; 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
嫩戗发戗的特点: 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 有很大起翘。
挑尖梁
枋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
1)额枋 转角处的大额枋称为搭角大额枋,因伸出柱外,所以较正身大额枋长一搭 角榫及霸王拳。 2)平板枋 平板枋与大额枋间用暗销连固。转角处出头,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平齐。 又称坐斗枋。
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 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 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 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攒尖顶
攒尖顶有方,圆,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
歇山顶收山
收进距离依立面要求和山面结构而定,一 般山柱中心线距山花板外皮一檩径。距采 步金梁一步架。 在结构上用增加扒梁和采步金梁来解决。 承采步金的短梁,若后端插在金柱上,叫 顺梁; 后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上的称为扒梁; 置于角部其位置与角梁相垂直的叫抹角梁; 与角梁同方向的叫递角梁。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建筑尺度 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大式建筑首先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 栱的大小和出跳多少。由于每攒尖斗栱宽 度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三斗口, 所以可以计算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 深。小式建筑先定明间面阔。
2)建筑高度
2)檐墙
由地面直抵檐下。多用于庑殿和歇山建筑的外墙,悬山与硬山建筑一般只 用于后檐,用于前檐的不多。 若墙上露出梁头或斗栱,则将墙的上端作成斜面或曲线形,称为签肩。 其下再作拔檐线脚一道。若不露名,则在墙头砌叠涩、菱角牙子等,直达 瓦下,这种做法称为封护檐。
檐墙 ——签尖 ——封护檐
硬山山墙—— 裙肩、上身、山尖
墙垣
——山墙、檐墙
1)山墙
山墙位于建筑两端,除硬山建筑外,止于檐下。硬山山墙之立面可分为 裙肩、上身和山尖三部。 有的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着装饰和封火作用,南方常见的有观音兜和 屏风山墙。 观音兜自金檩起即逐渐升出屋面,外形呈较高耸之曲线,并以叠瓦顺墙 头作脊。 也有自檐口高起而整个曲线较缓和的,俗称猫拱背。 屏风山墙形如阶梯,中央最高,以对称形式逐阶向两侧低下,墙头多 用两坡顶与甘蔗脊。 外观以单数的五山式样为多,或呈三山、七山,但也有用偶数或不对 称样式
在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室内底面往往不易平整,所以常在依柱网将地基划分 为若干区,砌以拦土墙,再填土夯实。
地面铺砖,称为墁地,可用条砖或方砖。铺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 间中心线应对砖心或砖缝。讲究的用磨砖对缝,使砖缝极细。胶合料用细石 灰灰浆。 高级台基用须弥座,内填碎石及土,外包条石。一般只用一层,特殊隆重的可 用3层。 清代官式须弥座按比例分为51份,自上而下,由上枋(9份)、皮条线(1份)、 上枭(6份)、皮线条(1份)、束腰(8份)、皮条线(1份)、下枭(6份)、 皮条线(1份)、下枋(8份)、圭脚(10份)组成。 表面饰以卷草、莲瓣、联珠、如意头等。 一般用青灰石,高级的用白石雕成。
踏步
常见的是垂步踏步,一般都布置在明间的阶下,且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 柱中线重合。 垂带石尺寸同阶条石,侧面之三角形象眼出,以砖、石平砌,或置立放 之陡板石。 隆重的在二踏道间设御路。它是一块长度与垂带相同的石条,上刻龙凤、 云纹等,故称龙凤石
各种形式
栏杆
清式石栏杆的特点:
1、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2、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 3、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4、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5、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6、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
槅扇
可做对外的门,窗,也可内部的隔断。
支摘窗
多用于住宅,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 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 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 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9.4 彩画作
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既保护了木材,又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 式三大类。
另一种后尾下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做法。
四等斗口 五等斗口
用于 城楼
五等斗口 六等斗口 七等斗口 八等斗口
用于 殿宇
一等斗口 二等斗口 三等斗口
未见 实例
斗 口
八等斗口 九等斗口 用于小 十等斗口 建筑 十一等斗口
厢栱
昂 十八斗 翘
槽升子
厢栱 正心万栱
正心瓜栱
坐斗
清代斗栱名称
梁
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
旋子彩画
因在藻头上画旋 子而得名;枋心上画 龙、锦、西番莲,或 只在素地上压黑线边, 称“一字枋心”;由 以旋子彩画退晕与贴 金多少,分为六个等 级:金琢墨石碾玉、 烟琢墨石碾玉、金线 大点金、墨线大点金、 墨线小点金、雅伍墨。
苏式彩画
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布局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 的不同之处是,在檩、垫板、额枋三构件上相当于枋心的位置, 统一画一个大画心,称“包袱”,包袱内涂浅色地子,上画山 水、人物、翎 毛、花卉;两端的箍头也三件连在一起画;包 袱的外缘由多折曲线组成,画多层退晕。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悬山顶挑山
四椽四档 (1/3檐柱高)
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柱外伸出四 椽四档或1/3檐柱高的做法。 如屋面荷载较大,可将檩下垫板同时伸出, 称为燕尾枋; 山面的搏风板用来遮护檩头并起装饰作用, 表面涂朱红或栗壳色油漆。
在山尖处有的用悬鱼作装饰,并在檩 头部位钉以铜钉。
四椽四档 (1/3檐柱高)
檩(桁)、椽
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以清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 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9.2 石作与瓦作
台基
建筑的通面阔和通进深尺寸决定后,再加下檐出,即可得到台基的平面尺寸。
普通台基高度,基内填土夯实,柱、墙及土衬石下作灰土基础或碎石基础。 角部立角柱石,其间砌砖或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再盖阶条石。 柱基础上砌砖磉墩,再枋附鼓镜的柱顶石。
<<中国建筑史>>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
本章要点:
一 大木作 二 石作和瓦作 三 小木作 四 彩画作
9.1 大木作
概说: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承重部分,由柱、
梁、枋、檩、斗栱等组成。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两类。
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 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标 准。
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台基高度为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清式做法中称为台明高。 普通台基高等于檐柱高的15/ 100。
三斗口
举架
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 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 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
宋式
清式
庑殿推山—— 庑殿(四阿)建筑处
建议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冯建逵,天津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刘大可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
肖仲 城市规划一班 10021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