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魏晋至隋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士族制度盛行 历史知识: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指世代为官的 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
拓展阅读 士族门阀控制下的魏晋南北朝
士族门阀和九品中正制 1、发展概况 (1)起源:汉代察举制下的大户、大族,通过染指于地方人才举 荐开始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士族门阀开始出现。 (2)发展:东汉末三国时期,战乱导致两汉文治精神寄托的察举 制倒退为秦汉之际的军功得官,同时也为了缓和与世家大族之 间的矛盾,曹魏尚书陈群“九品官人”加以挽救。州设置大中 正,郡设置小中正,属于中央兼职。中正本处人担任,中正逐 级汇报人才于中央!但选拔官员权力仍操控于地方手中,九品 中正制形成。士族门阀形成。 (3)壮大:魏晋士族门阀势力借助九品中正制大涨,权力和地位 实现了世袭。且通过婚姻制度保守特权。 (4)鼎盛:东晋时期,南北方士族左右政局。中央和地方实权均 被士族门阀控制,皇权弱化!南北朝后期衰落。 2、概念:衡水资料45页 3、兴起及衰落原因:衡水资料45页
【隋唐阶段特征】(581,隋朝建立,589年统一全国;618年唐朝建 立,907年唐朝被朱晃建立的后梁取代,五代开始) 总特征:全面繁荣,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政治上,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个盛世出现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完善时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没有很好地解决(藩镇割据)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经济生产上有诸多创新。土地制度和 赋役制度调整。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上,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上,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领先世界,全面繁荣。“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拓展阅读
士族门阀控制下的魏晋南北朝
士族门阀和九品中正制
4、南北门第比较和不同命运 (4)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南方士族地位较高。故不顾再经心世务, 乃相尚为庄老玄虚。留滞北方不能 南避者的北方士族,门望皆较 次,处异族统治之下,既不能澄清驱攘,只有隐忍合作,勉立功 业以图存全,故相尚为经术政务。故南方士族不期而与王室立于 对抗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多半为消极的。北方士族乃 转与异族统治者立于协调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大体上 为积极的。因此南方东晋以至南朝,历代王室对士族不断加以轻 蔑与裁抑,而南方士族终于消沉。北方自五胡迄元魏、齐、周, 历代王室对士族逐步加以重视与援用,而北方士族终于握到北方 政治之中心势力,而开隋、唐之复盛。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等。 (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 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研读教材】 融合选修
5.作用 (1)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 ,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 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 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洛阳城的繁荣;加速了政权 的封建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 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专题归纳提升(三)
1 通史体系构建
• 【时空定位】
课时1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220魏国建立-589隋统一, 共360多年的时间)-----分裂,融合,江南开发。 政治:1封建国家大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南北 处于对峙状态,2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局部统一出现和 民族大融合;3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士族制度 形成;4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5选官: 九品中正制;6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 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基。 • 思想:1佛学广泛传播,思想异常活跃,儒学面临严峻 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2以 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继续领先世界。3书法绘画进入新 阶段。
隋唐时期具体史实 一.政治方面
重点掌握三省六部制的沿革,背景, 内容,特点,作用,影响
Baidu Nhomakorabea
(1)中央机构的演变 a.隋唐时期继承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中央设 中书省 、门下 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b.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 有所分散。 (2).地方行政区划 设置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道州县三级。 唐代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 (3).科举制度 (4).监察制度
总特征特征:封建大一统 政治 1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
2官僚政治代替贵族制,影响深远 秦 汉 农:铁犁牛耕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阶 段 经济 工:手工业发展 特 商:一方面重农抑商,另一方面中外交往开始, 征 丝绸之路
1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重点
商业:由于战乱和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出现 了草市。
3、文化方面 1)思想异常活跃: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玄学产生。文学、 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激烈。 儒学开始脱去神学化、教条化的外衣,表现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教材47页) 2).科技:祖冲之的圆周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 民要术》(内容地位)
思想:道教(玄学)、佛教盛行。(2分) 书法:王羲之的行书 (或《兰亭序》)。(2分)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 女史箴图》)。(2分) (答到儒学面临挑战、书法发展到自觉阶 段、文人画兴起等都可酌情给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
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 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
(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 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 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 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 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第十八章“变相的封建 势力”开篇中有这么一段话来论述封建势力:“贵族世袭 的封建制度,早在战国、秦、汉年间彻底打破。然而东汉 末期以来的士族门第,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地位,反 而已经成为变相的封建了。” 问题: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什么?你如何理解钱穆所 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成为变相的封建了?
2.经济方面
农业(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 原因:政史地(南方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重视,北方战乱人口南 迁和先进的工具和经验,自然条件优越。)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度 和佛教的发展导致) (3)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 区得到开发。 (4)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耕耙耱,南方 耕耙技术。 (5)北朝推行均田制。 (6)政府重视,《齐民要术》 手工业(1)灌钢法(2)北方创制白瓷(3)纸张逐渐取代简牍,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具体史实
魏晋南北朝(220—589)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 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南 朝
一、魏晋南北朝 具体史实
1、政治方面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实行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史论观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 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 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 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 化的改革。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 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 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 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 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
3)、大放异彩的文学艺术 文学: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书法:步入自觉时代。曹魏钟繇的楷书。东晋王羲之是书圣,王献 之。十六国北朝的魏碑体。 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同时也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差异较 大。
1.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
融合选修【研读教材】
、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 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 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 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 革阻力。(7分)
(3)文化:易服装、改汉姓、通婚姻、讲汉话、改籍贯
【研读教材】 融合选修 3.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通过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革除鲜卑旧俗;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巩 固北魏的统治。 4.特点: (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 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 (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 ,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 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 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面临统治危机。 (3)掌握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 化的影响,积极改革。 2.改革内容
(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政治: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三长制; 迁都洛阳。
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
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 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 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 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
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
羁的神情。 ——中新网 (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
民族融合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
材料二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 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 ┅┅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 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 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2)“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 的。(6分)
3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造纸术
4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 【考纲解读】 • 1.政治:(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③北魏 孝文帝改革*。(2)唐朝: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②地方行政 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④唐太宗*。 • 2.经济:(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 (均田制)。(2)隋唐时 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3) 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发 展。(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3.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2)唐代的“三教合一”。 4 . 科技文化: (1) 唐代火药的应用。 (2) 南北朝农书 ——《齐民 要术》。(3)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