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摘要对20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个人

(Social 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

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

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有四个方面的信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首先,个体行为的结果(成与败)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之。尤其是在一项行动刚刚开始之时的失败,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人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信念,因为他想到,改进后的策略会带来将来的成功。其次,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另外,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第三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是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第四种影响源是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这四种信息常常综合起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是因人而异的。

(三)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表现在三个维度上。其一是水平,人们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别导致不同个体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其二是强度,弱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受不相符的经验影响而被否定,强的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而是相信自已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努力。其三是在广度,有的人只在很狭窄的领域内判断他们自己是有效能的,另一些人则在很广泛的活动及情境中都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现状

(一)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领域相关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

Bandura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但是,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所

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二)自我效能感与其它理论关系的研究

1.与成就动机理论的关系

成就动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也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概念之一。因此,自我效能感一经提出,心理学家便开始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但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一些持传统成就动机理论的学者将自我效能感作为成就动机中的一个积极成分,甚至提出用自我效能感取代成就动机作为人的行为的解释因素。一些持现代成就目标理论的学者倾向于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与成就目标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与成就相关联的行为结果。与上述结论相反,另一些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虽在经验上与成就动机相联系,但两者有着清晰的区别。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一起作为成就目标的前因,间接地对成就行为产生影响。比如Elliot在研究中将成就目标分成三种定向:掌握性目标(Mastery goal)、成就趋近目标(Performance-approach goal)与成就回避目标(Performance-avoidance goal)。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就回避目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所以,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2.与目标设置理论的关系

Locke认为目标是行为最直接的动力。困难的目标比中等的和容易的目标导致更高的绩效。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目标设定水平,强化目标承诺,从而提高绩效。另外,目标设置也对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人们很难判断自己做得怎样,以及自己的能力如何。当前的中心目标在这一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另一些学者发现,情绪因素对目标设置有显著影响。Cervone将正常被试置于消极、积极和平静三种情绪状态下,以探求自我效能感和操作目标设置的变化。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并未受到情绪因素的显著影响,但处于消极心境下的被试却提高了自己的目标设置水平。因此,情绪因素有可能是存在于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之间的一个的干预变量。

3.与动机归因理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人们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之策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

4.与能力观之间的关系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先前的绩效水平会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但不同的人所受的影响并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介性的加工在起作用,其中人们对能力本质所持有的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人倾向于能力增长观(increment oriented),相信能力是可变的,可控制的;另一些人则倾向于能力实体观(entity oriented),相信能力是一种固定的、不可控制的特质。前者更多是追求学习目标,以便更快更好地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