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实事热门话题201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3月5日,是第五十四个学雷锋纪念日。
50多年过去了,雷锋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丰碑,雷锋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融入文化血脉中。
两会期间,正在北京参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雷锋精神。
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公考角度解读和分析
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今天的社会环境和雷锋精神产生的时代已有很大不同,有人说,现在再提雷锋精神是不是过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的。
雷锋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践这些价值理念的典型代表。
雷锋始终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要求自己,其言行和事迹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今天仍然符合时代要求。
今天我们所宣扬的“雷锋精神”是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这些精神不应该仅仅在学雷锋时被记起,被宣扬,它们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宣传的一个常态,成为全国人民道德教育和学习的常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处处可以看到的一个景象。
当前,我国的财富总量在大幅增加,但很多人物质生活不断富足的同时,精神生活面临危机。
因此,让雷锋精神再放光芒,重新思考价值重建、社会关系重建等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雷锋精神是一种关心他人超过关心自己、关心集体超过关心个人的高尚情操,结合时代特点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对策
弘扬雷锋精神,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树立英雄模范人物受人尊敬的良好氛围。
学习雷锋精神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们要在变化中继承经典,在多样中寻求共识,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常态化、普遍化、具体化,让雷锋精神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自觉、文化自觉和精神追求,努力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标:“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蔚然成风!”2017两会热点话题2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背景介绍
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2016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引起舆论哗然的暴力伤医事件。
为此,医患关系也成为近些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2017两会热点话题。
2017年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杨林花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我国整体医患关系比过去改善了很多,3年间恶性伤医案件的数量下降超过三分之一。
但是,目前医患关系仍然较为紧张。
”
公考角度解读和分析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包括医疗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医患之间的供需矛盾、负面消息的放大效应等。
但是最根本的,医患关系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信任的缺失。
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患者深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一旦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最终得不到有效医治,极易将矛头指向医生;另一方面,医患之间存在认知差距,一些患者不理解医学的风险性、局限性,认为医学无所不能,治不好是医生的责任,让医生承受着很大的执业压力。
此外,一些媒体对医疗的风险性、医患和谐合作的重要性介绍得不够,相反一些关于医生医院的没有根据的传说和噱头在坊间流传,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
对策
立足基层与分级治疗并举。
医患关系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医疗资源的供需结构不对称,现在大医院可能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经常门可罗雀。
实际上这些年来,通过国家持续投入,基层医院设施有了改善,服务水平也有提升,但一些患者仍舍近求远,却不一定有最好治疗
结果。
这就需要舆论多引导,其实90%的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基层医院完全可以诊治,余下的少数疑难病症再考虑分级治疗、逐级转诊。
建议通过政策杠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调节患者求医路径。
另外要通过医疗扶贫,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减轻患者经济、精神压力。
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制。
医患关系,重在相互理解,医生要改善服务态度,对患者更富有同情心,患者要认识到医生是帮助抗击病魔的战友,疾病千变万化,结果因人而异。
但针对现阶段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要着眼于构建预防医患纠纷调解机制。
建议政府主导由医学专家、法医、法官、律师、卫生、司法人员等构成的第三方调解机构,为医患双方提供一个可信赖、可对话、公正权威的医疗纠纷解决平台。
同时遇到实在难以调解的纠纷,应尽力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此外,对于个别群众触犯法律的过激行为,相关单位也应果断、严厉惩处。
2017两会热点话题3 消除奇葩证明现象背景介绍
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罗宁代表指出,近年来奇葩证明真不少,让人啼笑皆非,但是某些时候,相关机构工作人员让群众开具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奇葩证明,还真不是存心刁难,而是根据规定“必不可少”的一道手续和程序。
这反映出证明、证件过多过滥的问题,反映出各部门难除的固化的工作模式。
公考角度解读与分析
奇葩证明的存在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没有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人为造成业务办理的“肠梗阻”;二是法律意识不强,没有将法律法规当作日常工作的准则,反而为了推卸责任,或是出于部门利益,自行出台不合理的“土政策”,给百姓添了堵。
“荒唐证明”所带来的危害,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老百姓。
从出生的准生证到死后的骨灰存放证,不足百年时间里,常用证件就一百多个,再加上各种“荒唐证明”,一个人一生中花在办证的时间成本难以估算。
而为了办一个“荒唐证明”,不少人“跑断腿”盖章,花在上面的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不计其数”,这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伤害了简政放权的成色,明显与中央简政放权的初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暴露出目前审批烦琐的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中央大力提倡“简政放权”,要各相关职能部门行政审批时明确时限和责任主体,要求将繁杂行政审批事项程序简化,打破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困境;诸如此类“荒唐证明”,是职能部门之间不愿担责、独自为政、又不愿意互相核实的体现。
对策
推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近年来贵州着力打造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务、事务、商务服务“三务合一”的网上办事大厅,目前全省109个站点全部使用统一审批服务系统,初步实现“进一张网办全省事”的大审批服务格局。
实践证明,破解奇葩证明亟须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并简化公共服务流程、材料和手续等,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图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奇葩证明。
完善法治遏制不当要求。
消除奇葩证明,关键在于法治建设,只有各级政府部门依法清理权力范围内的“证明”清单,剔除不必要的繁琐程序,并且依法抵制其他单位不合理索要证明的要求,依法问责故意刁难群众、拖延办理时间等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奇葩证明。
还需要注意的是,以往一些办事机构之所以索要“奇葩证明”,往往是为了规避错开证明、工作失职等风险。
从市场交易、学术科研到日常生活,诚信缺失问题在社会领域屡有出现,因此强化社会诚信体系至关重要。
只要法治与诚信两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出现奇葩证明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
梳理权力、责任清单。
根除奇葩证明,首先就是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尤其需要从“问责”
发力。
要认真梳理有关政府部门的权力、责任清单,并且向社会公开办事流程。
要着力完善问责法律制度,为问责提供“标尺”,对一再违反、屡禁不止的机构和部门,应向相关负责人问责,绝不能含糊。
同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在办事中“用心”“走心”,更好履职尽责。
2017两会热点话题4 共享单车要加强管理
背景介绍
近两年来,共享单车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到2016年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近1900万人。
在2017年的两会上,交通部部长李小鹏表示,共享单车是一种模式创新,鼓励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管理。
公考角度解读和分析
客观地讲,共享单车较好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与过去多个城市推出的市政公共自行车相比,无桩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体验,成为共享单车流行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共享单车使用的过程中,由车辆损毁、违规占道、私人侵占、单车押金去向不透明、单车企业运营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出了一场有关“国民素质高低”的争论。
实际上,所谓的“低素质者”,只是在无规则规范、无法律约束状态下催生的“无监管人群”而已。
不可否认,当下部分国民素质仍有待提升,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妨碍共享单车行业在规则规范指引下、在企业有力维护下、在社会共同监管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对策
政府要有作为,规范管理。
一方面要制订准入标准,辅之以严格的监管,确保获得准入资格的企业能够保持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公共资源的管理职能,规划好共享单车的停放场地,使它的发展不会造成对城市秩序的损害。
通过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共享单车才能够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有益补充。
企业要遵纪守法,改善服务。
共享单车运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建立信用积分系统,强化车辆使用后续监管,激励用户规范骑行和停放,增加用户违规停放的成本。
广大使用者要文明出行。
每个公民自觉增强规则意识,更需要用制度守住规则。
2017两会热点话题5 课外辅导热现象背景介绍
课外辅导班火爆,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热议的现象之一。
近年来,校外辅导似乎已成为孩子们课余时间的“标配”。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报告称,2016年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约700万至850万人。
报告显示,我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约占全体在校学生总数的36.7%,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达70%。
“我认识的人中,就有不少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每天晚上9点都不一定能回家。
”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林花说,“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未必有变化,但是家长觉得,别人的孩子都在上,万一我们没上,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公考角度解读与分析
分析
家长的焦虑心态、应试的要求客观上助推了课外辅导热,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文化需求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则是校外辅导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校外辅导教育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众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不断攀升,对知识、技术的渴望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加剧了对于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另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公众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大量涌现并迅速成长。
实际上,校外辅导教育市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课外辅导可以满足不同孩子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但是课外辅导是否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如果孩子有
兴趣,就不会觉得是负担。
比如这次诗词大会的冠军,背了那么多诗词,如果是任务那就是负担,但是她有兴趣而且有天赋,就成为了乐趣。
其二,孩子负担取决于家长的目标,现在所有家长都把孩子的目标定为上名牌大学,这就造成负担。
对策
首先要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系统,引导教育培训市场有序竞争,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加强师资能力建设。
同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转变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处理好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关系,把精力真正放到改善培训品质上来。
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针对教育培训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明晰培训目标和规格。
最后,家长要加强鉴别课外辅导质量的能力,同时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课外辅导并不是机械重复课堂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存在的知识短板,让他们能通过一道题学会一类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只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质量。
比如用图文并茂的书籍、插图配乐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料带给孩子阅读的乐趣,用生动活泼的讲解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2017两会热点话题6:暴力伤医应从重从严
背景介绍
2017年3月1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医卫45组、46组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指出:“暴力伤医和袭警是一样的,都应从重从严处理。
”凌锋说,警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医生守护患者健康,对这两类人施暴,伤害的不仅是医生和警察,同时也伤害了二者保护的对象。
“如果医生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还有谁会给患者看病?”
公考角度解读和分析
分析
诚然,现行的医疗体系远非完美,在满足十几亿人的医疗需求的时候,难免出现种种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但是医生的执业安全就是每个患者的生命安全,恶言相向、出手伤人乃至暴力仇杀,将原本的利益共同体推向割裂、甚至仇人的境地,伤害着医务工作者,也是对自身健康权益的自我戕害。
人们之所以对骇人听闻的暴力伤医事件感到震惊,因为这触碰到了行医安全的底线。
行医安全有赖于良好的医疗环境,而医疗环境的核心便是医患关系。
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医患之间充分的完全的信任,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无条件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的关系,这是由双方必须共同面对疾病所决定的。
尊医重卫是我国的优良社会传统,医生与患者是天然利益共同体,尊重医生就是尊重自我。
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其职业荣誉感就来自于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保护医生的行医安全是整个制度最起码的要求一旦医生的行医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只能使病魔获胜,而医患双输。
不论是否对他人身体构成伤害,只要是有意为之,当事人都应受到从重处罚。
暴力伤医是全社会的公敌,不仅应当受到全社会的谴责,还要从严从重处罚。
我国对于各种侵害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严厉打击态势,不断出台相关管理措施。
此前,印发《公安机关维护医院及周边治安秩序六条措施》、《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等等。
从长远看,最根本途径还要靠医改。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医改推向纵深,解决长期存在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筑牢医患情感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重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2017两会热点话题7:设立全民读书节背景介绍
阅读,是传承历史和文化重要学习途径,是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近年来,以微
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浅阅读”取代纸质图书“深阅读”的趋势愈发明显,全国人大代表鲁贵卿建议将孔子诞辰日即每年的9月28日设为“全民读书节”,唤起大家对深度阅读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公考角度解读和分析
分析
如今阅读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大家对经典著作的关注度在减淡,目前国内手机阅读量远超纸质图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图书销量最高,图书中以童书和教辅书籍销量最高;人均每天读书时长18.76分钟,日均看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成年国民阅读率为58%。
民众阅读呈现出数量不足、数字化、快餐化、“碎片化”的现象,且对经典的阅读数目远远不足,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取这一天作为全民读书节,对于激发群众阅读经典的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全民读书节”和孔子诞辰纪念日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国际上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当前全民阅读尚缺乏具体的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
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读书少、读书浅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专业性强、投入量大。
各地相关部门应出台实施细则,设立专项资金或基金,调动社会资源,在条件具备的城镇以挂靠图书馆、试点的方式设立全民阅读促进中心,开展家校社区共建,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多种活动鼓励亲子阅读。
同时,在呼吁回归纸质图书阅读的同时,也应重视并积极引领数字化阅读朝正确方向发展,要加强网络管理,打造健康、优质的网络阅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