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摘要:法国作家雨果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以洋溢着人道主义的激情著称。本文从雨果的作品出发,对历史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后,分析雨果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和内涵,并对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最终对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予肯定。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悲惨世界;理想;革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一、雨果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

(一)

雨果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是人道主义者,始终关怀着人类的命运,对人民对社会深刻的责任感。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革命后执政者是金融贵族,在此期间雨果发表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是雨果前期的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小说中表现了雨果对教会、对封建政府的强烈憎恨,也反映了他对下层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

在小说中,雨果塑造的下层人民是爱斯梅拉达,她是善和美的化身。在遭受到了一系列的迫害之后,她仍然对人生充满着向往。她是雨果心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完美体现。然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却是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他在追求爱斯梅拉达的过程中,种种行为都是可恶的。最后因为遭到拒绝而将爱斯梅

拉达送上绞刑架,也是他内心中恶的本质体现。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雨果充满了对中世纪巴黎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对热爱自由的手工业者、对当时进行暴动的城市资产阶级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他对贵族阶级和僧侣阶级的感情却是一种无比的憎恨。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的形象深刻体现了雨果对于中世纪封建礼教“禁欲”的强烈批判。这是雨果初期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雨果号召人们来推翻这个社会,用小说里的人道精神去战胜他们。

(二)

继《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的又一部作品《悲惨世界》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飞跃,深刻体现了其人道主义的精髓。在小说中,作者不仅宣扬真善美,更是将抨击的矛头直指国家腐朽的法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详细描写了下层百姓的痛苦命运。他认为道德感化才能更好的治国,法律是无比严酷的。这部作品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宣扬的是以善治恶,以道德感化治国。然而,雨果在18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境界达到了极至,在这部作品中反映了作者革命与人道并存的思想主张。

(三)

《九三年》中塑造的形象郭文深刻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革命斗争中,他既能英勇地献身革命,又能维护人道主义原则。但是当面对朗德纳克的人性回归时,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中,最终

他选择了人道主义。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在人道主义的精神之上联系到了革命。郭文是人道的,但最终的结局还是死亡的。作者在这里就是要指出革命不是只需要暴力,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道德上战胜敌人。这部作品思想的升华,就在于它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与革命是并不对立的,并且它不是凌驾于革命斗争之上的指挥棒。雨果认为人道主义是建立在革命基础上的,是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和革命意义的升华。人道主义的革命,是革命的彻底胜利,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这就使雨果远远高于当时那些狂热迷信暴力的革命家和反对任何暴力的人道主义者。

二、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局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雨果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的独特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性真善美的高度赞扬。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米里哀都是人道主义者的体现。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心中真善美的理想化身。伽西莫多也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

(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曾说过:“我是人类行走的路上的一个石子,但这是一条正直的路,人既不能主宰自己的生,也不能主宰自己的死,他只能向同胞们献上自己对自由所抱的不可战胜的信念。”所以,他积极致力于引导人民获得自由,同时他人道主义思想中的积极向上情怀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对革命和暴力给予肯定。

雨果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的思想将人道主义与革命完美结合,他认为暴力并非万能的,但是革命是需要暴力的。这些在雨果的作品中被深刻的体现,并随着雨果对现实的认识,他的人道主义逐渐深化。

虽然在雨果的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始终积极向上,不但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批判还引导着正确的道路。但是,雨果的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却并没有深入到本质,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很明显的带有空想主义的性质。雨果将人道主义的思想用来揭露社会的罪恶,但是以善治恶的方法又是不够实际的。他并没有认识到变革现实,只能通过革命。只有觉醒了的人民站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才能建立起理想的社会。人道主义思想的“仁慈、博爱”不能依靠统治阶级的人性觉醒。这些都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倾向,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消极作用。

尽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对美和善的描述和追求。雨果的“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就像有的批评家所说的那样:“像天堂纷纷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徒的慈悲”。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是进步的,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雨果《克伦威尔》序[c].世界文学[j].1961、第3期、28

[2] 法皮埃尔布吕奈尔.《19世界法国文学史》[m].郑克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90

[3] 高韵青.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外交学院学报,1998,(03):81-82.

[4] 袁素华.从人到恶魔,从恶魔到天使——试论《悲惨世界》中的人性问题[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1):22-23

[5] 吴全韬.论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2年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