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勾股定理小结与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C边上的中线AD=6。试说明AB=AC。
分析:本题应先说明△ABD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AC
的长度。
例2、在△ABC中,已知∠B=90°,BC=6,AC=8。
求AB的长。
分析:由于习惯思维,学生可能会认为AB=10。这是忽略了,哪一个角是直角,要求的是什么边。所以要引导学生先分清AB是直角边而不是斜边。
⑵方程思想:利用勾股定理解题时,常常设其中一边为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及师生行为)
备 注
⑶转化思想:数学解题过程实质就是转化过程。即将“未知”转化
为“已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
⑷分类讨论思想: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问题时,若没有说明哪一条是斜边,此时,要用到分类讨论。
二、例练结合
例1、如图,在△ABC中,AB=10,BC=16,
转化成几何问题,设出某些线段的长度,
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
建立方程(组)求解。
例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A=90°,且AB=3,BC=12
CD=13,AD=4,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连结BD由已知条件,易知
BD=5,抓住数字特征:“3、4、5”,联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
得△BCD是直角三角形,于是求出Rt△ABD与Rt△BCD的面积
之和,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
例6、如图沿AE折叠矩形,点D恰好
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 =8cm,
BC =10cm,求EC的长。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及师生行为)
备 注
分析:由折叠可知,AD=AF,DE=EF。
由Rt△ABF可得,BF= =6
从而求出CF=10-6=4.设EC= ,则
EF=DE= 。然后由勾股定理可得,
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及师生行为)
备 注
一、知识回顾
㈠提出问题:
1、本章有哪些知识要点
2、本章有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㈡讨论结果
1、知识要点
⑴勾股定理:在Rt△ABC中, ( 是斜边)
注: , ,
⑵勾股定理逆定理: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 ,则它是
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 是斜边。
,最后求出 。
例7、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分析:设水池深度为 尺,
则芦苇的长度为 尺。
由勾股定理可得,
三、课时小结:
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石 狮蚶中 教 学 笔 记
课 题
第14章勾股定理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2、进一步体验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勾股定理能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许多问题,因此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教学方法
2、主要思想和方法有哪些?
3、注意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使用条件和作用。
四、作业布置:
课本
⑶勾股数: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
⑷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可解决如下问题: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问题。
②说明线段的平方关系问题。
③在数轴上作 、 、
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圆柱侧面两点间距离问题、航海问题、折叠
问题、梯子下滑问题。
2、思想方法
⑴数形结合思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例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求它的第三边的长。
分析:本题中没有说明要求的第三边是斜边还是直角边,因此要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进行解题。
例4、在一棵树的10m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向离树20m的池塘,而另一只猴子爬到树顶后直扑池塘。如果两只猴子经过的距离相等,问这一棵树有多高?
分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把实际问题
分析:本题应先说明△ABD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AC
的长度。
例2、在△ABC中,已知∠B=90°,BC=6,AC=8。
求AB的长。
分析:由于习惯思维,学生可能会认为AB=10。这是忽略了,哪一个角是直角,要求的是什么边。所以要引导学生先分清AB是直角边而不是斜边。
⑵方程思想:利用勾股定理解题时,常常设其中一边为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及师生行为)
备 注
⑶转化思想:数学解题过程实质就是转化过程。即将“未知”转化
为“已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
⑷分类讨论思想: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问题时,若没有说明哪一条是斜边,此时,要用到分类讨论。
二、例练结合
例1、如图,在△ABC中,AB=10,BC=16,
转化成几何问题,设出某些线段的长度,
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
建立方程(组)求解。
例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A=90°,且AB=3,BC=12
CD=13,AD=4,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连结BD由已知条件,易知
BD=5,抓住数字特征:“3、4、5”,联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
得△BCD是直角三角形,于是求出Rt△ABD与Rt△BCD的面积
之和,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
例6、如图沿AE折叠矩形,点D恰好
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 =8cm,
BC =10cm,求EC的长。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及师生行为)
备 注
分析:由折叠可知,AD=AF,DE=EF。
由Rt△ABF可得,BF= =6
从而求出CF=10-6=4.设EC= ,则
EF=DE= 。然后由勾股定理可得,
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及师生行为)
备 注
一、知识回顾
㈠提出问题:
1、本章有哪些知识要点
2、本章有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㈡讨论结果
1、知识要点
⑴勾股定理:在Rt△ABC中, ( 是斜边)
注: , ,
⑵勾股定理逆定理: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 ,则它是
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 是斜边。
,最后求出 。
例7、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分析:设水池深度为 尺,
则芦苇的长度为 尺。
由勾股定理可得,
三、课时小结:
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石 狮蚶中 教 学 笔 记
课 题
第14章勾股定理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2、进一步体验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勾股定理能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许多问题,因此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教学方法
2、主要思想和方法有哪些?
3、注意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使用条件和作用。
四、作业布置:
课本
⑶勾股数: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
⑷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可解决如下问题: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问题。
②说明线段的平方关系问题。
③在数轴上作 、 、
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圆柱侧面两点间距离问题、航海问题、折叠
问题、梯子下滑问题。
2、思想方法
⑴数形结合思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例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求它的第三边的长。
分析:本题中没有说明要求的第三边是斜边还是直角边,因此要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进行解题。
例4、在一棵树的10m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向离树20m的池塘,而另一只猴子爬到树顶后直扑池塘。如果两只猴子经过的距离相等,问这一棵树有多高?
分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把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