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019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山地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山地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714c91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78.png)
丰富丰富纷繁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 .认识褶皱的观点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观点。
2.认识断层的观点,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观点。
3.认识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剖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种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育学生读图能力,培育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剖析各样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说地形的形成原由,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能够被认识的。
【教课要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观点。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观点。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课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电影、火山结构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必定见过和听闻过很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能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由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由能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种类,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相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指引】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顺手教具——书籍、纸张进行演示,并重申岩层的受力方向) 【解说】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盛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曲折,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盛压力和张力,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假如双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显然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0c457062b160b4e767fcfe2.png)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目标任务一览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其基本单位是褶曲。
(2)基本形态(3)①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大陆板块包括A 非洲板块、B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洋板块是C 太平洋板块。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背离运动:地壳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成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①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②组成:包括A:火山口和B:火山锥两部分。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试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方向上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力(拉张或挤压)。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岩层是由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________,为什么?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5983c4f90f76c661371ac6.png)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案导学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6、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7、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地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dd1035bceb19e8b8f6babb.png)
《4.2.山地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导入: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佛教四大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c6a6a83910ef12d2bf9e763.png)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自主学习】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__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_________。
(2) 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__________,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_____。
向斜:岩层一般_________,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____。
(3)板块构造学说:①地球的__________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______或发育为海洋。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_________。
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_____,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_______而形成。
(2)形成地貌:①水平位移:_______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_______或低地。
岩体相对上升:成为山岭或____。
3.火山(1)形成:地下深处的______,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火山构造火山口:中央低凹的______洼地。
火山锥:上部坡度_____,下部坡度_____。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运输方式:优先发展_____。
(2)线路选址:相对和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 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为达到线路的要求,往往需要前进。
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大于平原和丘陵地区。
重点识记一、褶皱两种基本形态的判断方法及对地貌的影响褶皱由褶曲组成,其中褶曲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其判断方法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课堂练习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向斜成谷B.乙处背斜成山C.从1~4,岩层年龄渐新D.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A.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D.岩层不连续的沉积2015年4月19日下午,山西大同姜家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31d8db844769eae109edbf.png)
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动画演示,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提升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地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
重难点
1.重点:“山地的三种类型”,“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视频导入
活动2【讲授】褶皱山
活动3【活动】海绵实验
活动4【活动】探究活动
活动5【讲授】褶皱山板块运动
活动6【讲授】断块山
活动7【练习】小结、知识巩固。
2018-2019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f8bcf75192e45361166f501.png)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主题一褶皱的特征、地质构造的应用材料1: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而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也不能仅从形态上区分,可以说“背斜和向斜也不可貌相”。
图1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地形的原始形态为山岭。
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地形的原始形态应为谷地。
但是我们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不能到了山区,看到山岭就高喊:“啊,背斜!”;看到谷地就高喊:“啊,向斜!”那会闹笑话的。
判断背斜、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下面是两幅地质构造示意图(图2、图3)。
图2 图3(1)结合材料探究:①为什么背斜不一定成山,向斜不一定成谷?②图2中甲处是向斜构造还是背斜构造?③简要描述图2所示地区地质变化的可能过程。
④判断图3所示地区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材料2:研究地质构造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构造找地下水;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矿难瓦斯储背斜,透水事故看向斜。
下面为两幅地质构造示意图。
储油、气构造示意图(2)结合材料探究:①为什么“背斜找油,向斜找水”?②隧道工程为什么尽可能选择背斜部位,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为何避开断层带?③右上图中甲、乙、丙、丁各点有泉水出露的可能是哪一点?在a、b两处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的是哪一处?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哪一处?主题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材料:歌曲《山路十八弯》形象地描写了山地的地貌特征,在山区有许多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层层叠起,直冲云霄,这样的景观在平原地区很难见到。
山地的地貌特征影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
下面是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表格对比和某地交通线示意图。
铁路3%结合材料探究:①山区为何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上优先选择公路?②交通线示意图中,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为什么?③说明线路通过丙处的合理性。
④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交通线绕道甲、乙两地的原因。
2018秋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秋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0f8801ecfc789eb162dc829.png)
4.2 山地的形成[学习目标] 1.了解山地的成因类型和褶皱、断层的概念。
2.掌握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其实践意义。
3.运用知识分析山地的成因,分析山地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①________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②________。
(2)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③,地貌一般发育为④,但常被侵蚀成⑤向斜:岩层一般⑥,地貌一般发育为⑦,但因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⑧(3)板块构造学说a.⑨________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b.六大板块处于不断⑩之中⎩⎪⎨⎪⎧背离运动:地壳⑪形成⑫或发育为⑬相对运动:相互⑭、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⑮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⑯______和⑰______,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⑱______,两侧岩体沿⑲______发生⑳________,形成断层。
(2)形成地貌a.水平位移:○21______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b.垂直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22或○23岩体相对上升:发育成为○24或○253.火山(1)形成:地下深处的○26______,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27______________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28______喷出而成。
(2)火山构造:○29________和○30________。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运输方式:优先发展○31________。
2.线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32________和○33________。
3.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34前进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35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我的疑惑1.2.3.探究点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探究材料教材P73图4.9褶曲示意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P74图4.12断层示意和P75图4.14火山示意。
华山为五岳之西岳,“自古华山一条路”,峭立的崖壁、幽深的绝谷,华山之险让人们为之汗流浃背、惊心动魄……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峰顶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湛蓝的湖水、绚丽的樱花,吸引着大批的观光客……1.如何从形态上、岩层新老关系上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它们经过地质作用后形成的构造地貌如何?2.你知道富士山和华山各属哪种类型的山地?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有哪些?如何判定?4.板块的运动主要有哪些方式,影响是什么?5.岩石发生破裂一定形成断层吗?【考例探究1】读“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23b6ddf0029bd64793e2c63.png)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习目标1.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础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能够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体系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①,叫褶皱。
其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背斜一般是岩层②,向斜一般是岩层③。
(2)褶皱山一般情况:背斜成④,向斜成⑤;特殊情况:背斜成⑥,向斜成⑦。
2.断块山(1)断层概念: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⑧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
断层位移类型: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⑨,如华山,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⑩,如渭河平原。
(2)断块山: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高地。
3.火山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组成:和。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方式的选择:一般优先选择,其次是。
选线原则: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和地带。
技术要求:山谷中的道路避开陡坡;道路在陡坡上呈“”字形弯曲。
预习效果检测在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处属于( )。
A.背斜B.向斜C.断层D.海岭2.图中乙处属于( )。
A.冲积平原B.冲积扇C.谷地D.火山口3.乞力马扎罗山属于( )。
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大。
据此回答4~5题。
4.山地地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B.公路C.河运D.航空5.山地地区的这一交通运输方式( )。
A.造价较高B.分布于山坡C.迂回前进D.直线距一般较小6.断层是当压力或张力超过岩层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移动形成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断层和褶皱之间有什么区别?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依据什么来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2)断层有哪两种基本形式?通常会形成哪些地貌?举例说明。
2019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6fc03cf04a1b0717fd5dd47.png)
4.2 山地的形成[学习目标] 1.了解山地的成因类型和褶皱、断层的概念。
2.掌握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其实践意义。
3.运用知识分析山地的成因,分析山地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①________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②________。
(2)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③ ,地貌一般发育为④ ,但常被侵蚀成⑤向斜:岩层一般⑥,地貌一般发育为⑦,但因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 ⑧(3)板块构造学说a .⑨________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b.六大板块处于不断⑩ 之中⎩⎪⎨⎪⎧背离运动:地壳⑪ 形成⑫或发育为⑬相对运动:相互⑭ 、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⑮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⑯______和⑰______,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⑱______,两侧岩体沿⑲______发生⑳________,形成断层。
(2)形成地貌a .水平位移:○21______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b.垂直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22 或○23岩体相对上升:发育成为○24 或○253.火山(1)形成:地下深处的○26______,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27______________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28______喷出而成。
(2)火山构造:○29________和○30________。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运输方式:优先发展○31________。
2.线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32________和○33________。
3.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34 前进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35 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我的疑惑1. 2. 3.探究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探究材料教材P73图4.9褶曲示意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P74图4.12断层示意和P75图4.14火山示意。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案.doc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132f36663b3567ec102d8aa5.png)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材分析】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所以,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f773f7647d27284a73515e.png)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自主学习】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__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_________.(2)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__________,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_____。
向斜:岩层一般_________,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____。
(3)板块构造学说:①地球的__________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______或发育为海洋。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_________.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_____,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_______而形成。
(2)形成地貌:①水平位移:_______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_______或低地。
岩体相对上升:成为山岭或____。
3.火山(1)形成:地下深处的______,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火山构造火山口:中央低凹的______洼地.火山锥:上部坡度_____,下部坡度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ea8bd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9.png)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著名的山地景观,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引发他们对山地形成的思考。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壮丽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
2.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特点,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和探索,对待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山地环境脆弱性,认识到保护山地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反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地形特点等。
2.梳理知识体系,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8ae5e7c804d2b160b4ec0af.png)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比,了解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相关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
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预习任务】
1.识记褶皱的概念、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六大板块的名称。
2.理解断层的概念。
3.识记火山的构成(参看图4.14)。
4.阅读相关文本,完成下表,区分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褶曲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
背斜
向斜
5.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自主检测】
1.山区建设交通线的劣势有()
①成本高②技术难度大
③同样两地间,山区交通线总长度一般比较大④隧道多,工程量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2.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地貌名称是_
____。
成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
(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落实内容】
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表形态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921fabf46527d3250ce059.png)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基础自测一、褶皱山、断块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在①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②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向③拱起④⑤向斜向⑥弯曲⑦⑧(3A.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B.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⑨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⑩ .2.断块山(1)断层的形成: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⑪发生明显的⑫,就形成断层(如图)。
(2)位移A.水平方向:错断原有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B.垂直方向:相对下降部分形成⑬(图中乙处),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部分成为⑭(图中甲处),又叫断块山,如我国的华山、泰山等。
3.火山(1)形成: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A.火山口: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B.火山锥: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学习重点重点一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示意图1.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 构造 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图示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板块构造理论山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内力的作用之下。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产生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
定,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
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板块张裂一一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一板块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北回归线;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
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注意:
①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
②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印度洋板块的三块较大陆地:澳大利亚、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
④赤道穿过六大板块(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
⑤南美洲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3.常考的板块边界
形成与分布等。
板块交界处(或地壳运动活跃处),岩浆活动,有色金属丰富
5.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一一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一一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常见地形有关的问题。
(1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
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2)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成因:
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生物条件: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3)【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①在浅海环境下接受沉积,形成红色砂岩(沉积岩)
②经地壳运动发生隆起抬升(地壳上升)
③再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该景观。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一山地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褶皱:
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
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向上拱起的为背斜,一般形成山地
向下弯曲的为向斜,一般形成谷地。
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
2.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水平断裂,错开原有的地貌类型;
垂直断裂: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地垒】,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断裂面】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岩浆活动由主要是由侵入型岩浆沿中心管道喷发(点状式喷发)而形成火山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