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产业结构20年演化的实证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发展模式”初探———深圳产业结构20年演化的实证考察
□ 许明达
经济的增长,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追求。而经济增长率的实现,恰恰又受到了经济规律的制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超过10%时,被视为经济起飞;经济增长连续七八年超过10%时,堪称为经济奇迹。但是,如果得陇望蜀,还想提高百分点,那就超出了可能。要求鸡蛋直立,结果往往是鸡蛋的破裂,世界各国的经济史,包括我国大跃进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出现了一个例外。在过去的20年里,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17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436151亿元,年均递增3112%。深圳为什么能够使不可能变为可能,经济规律为什么对深圳如此宽容?带着问题去观察深圳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轨迹,分析资源、集聚、利用的方法,一个生动的深圳发展模式就会活跃在我们眼前:
一、
“两步并作一步走”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曲线
三次产业的比例是产业结构的主层次。按照“配弟———克拉克定理”(Patty-Ciarke Theorem),三次产业的重心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依次转移。对深圳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制表如下:
深圳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91003720154215
19801002819264511
1981100261932134018
19821002338113819
1983100171242164012
1984100111145154314
198510061741195114
198610071939125219
198710081339145213
198810061641135211
198910051943175014
199010041144185111
1991100314471649
1992100313484817
199310021554164219
199410021254174311
1995100116521446
1996100117501348
199710011449134913
1998100113504817
199910011250154813
首先,看一下第一产业下降的速度。1979年刚成立特区时,第一产业的比重是37%,仅用五年的时间,就降到了10%以下。且不说老牌的发达国家,就是被称为创造经济奇迹的日本,其第一产业从1950年的26%下降到1960年的1419%,也花了十年的时间。
然而,接下来的变化更使人费解。深圳第一产业当时所具备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规模与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本属于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时点,俗称脚穿布鞋,身穿西装。因此,经济学家有理由认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会有一个稳定期。出乎意料的是,90年代以后,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999年已下降到112%。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第一产业从1950年的715%下降到1984年的216%花了34年的时间,联邦德国从1960年的713%下降到1983年的313%,花了23年的时间,法国从1959年的1015%下降到1984年的411%用了25年的时间。
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的总量仍在扩大,第一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在进行调整升级。除粮食产品出现大幅度下降外,水果、蔬菜、牛奶、水产品、三鸟饲养量都在以快速的趋势上升,大量产品供应香港,其中奶制品就占领香港市场的60%。这说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并非自我收缩的结果。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深圳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除了城市经济的本身特性外,是两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一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挤占它的比重;二是它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下的随机选择。如果办一个布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要比生产农产品带来更大的效益,他们没有理由不选择前者。这个选择的结果是:按照西方的历史统计数据,在现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专 稿
的水平上,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不相匹配。
再分析一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通过分析可知,深圳根本没有出现过第二产业独领风骚的时期。在建立特区之初,深圳第三产业的比重就是“老大”。不过,这个“老大”并不强大。作为向香港输出农产品的通道,第三产业的产值,主要来自商品的零售和批发。这种业务形态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存在,与我们今天说的第三产业不可同语。第三产业能够占有4215%的比重,只是因为深圳经济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门槛,嬴弱的第二产业只占2015%的比重。
越出常规的变化是:在深圳经济起飞以后,第二产业的突飞猛进并没有导致第三产业比重的下降。在1982~1984年期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就大体持平,双方竞相上攀,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只要简单列几个数据,就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发展之迅捷:
11深圳在只有50万常住人口的时候,就以超前的眼光,兴建大型国际机场,至今已成为沟通海外,连接内地的重要交通网络。1998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15万人。
21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80年的3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3444万吨,1998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9512万标箱,成为全国第二大集装箱港口。
31深圳邮电业务总量从1980年的190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7615亿元。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从1986年的6144万门增加到1998年的167149万门。
41深圳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从1980年的7523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155014亿元。1998年底,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已达413家,全年证交市场上缴股票印花税近百亿元。
这样的第三产业显然不是原有第三产业的继续,而是在现代的意义上的重新建造。在深圳的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第三产业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恐怕是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没有想到的。
应该说,“配弟———克拉克定理”是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后来的美国就出现了第二产业领先发展而第三产业紧追不舍的局面。但是,像深圳这样“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变化则是罕见的。从实际运作的过程中看,深圳的这一做法并不是以第二产业的迟缓发展为代价的。在深圳,不管你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只要这个项目有效益,就可能筹到资金,根本不存在第三产业跟第二产业的资源配置上争嘴抢食的情况。相反,金融业、物流业、通讯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这里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深圳的这一现象是一个特例,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现象?问题是出在深圳,还是出在“配弟———克拉克定理”本身?
如果深圳的三次产业变动始终处于扭曲的状态,那末,在20年间,矛盾应当有所暴露。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个奇特的轨迹不仅使深圳经济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常规,而且运作的情况良好。我们在计算中发现,商贸、运输、邮电产业的超前系数并不是太大,基本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步,这说明,第三产业的这个状态是合理的。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
深圳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单位:元/人年份深圳全国年份深圳全国
1980835417199087241512
198114174601991107461634
198220234891992127071879
198325125251993161652287
198435045801994195142939
198548096921995233813923
198645848531996270054854
198753499561997306195576
1988647711041998332826079
198967101355199935908
表中深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位数一路飚升到5位数,而且有仍未筋疲力尽之感。
因此,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侧面来思考,寻找三次产业变化轨迹的必然性。在深圳建设特区的20年间,整个世界正在酝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需要金融业、物流业、通讯业、运输业、旅游业的高度发展作为运行的脉络。深圳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必然最先感应到经济全球化的气息。既然人吃的粮食可以来自北方和泰国,那么,企业消耗的材料、配件和设备,完全没有必要自己从头到尾地去生产。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实现工业化,第二产业就需要紧紧依靠第三产业的功能来实现与外部的联系这恐怕是第二产业容忍第三产业不断上来抢跑道的主要原因。
从本质上来说,“配弟———克拉克定理”是在市场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规律,是众多的市场主体选择的结果。当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并最终使全球变为一个统一市场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就要根据变化了的市场情况来作选择,深圳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特殊曲线,实际上是根据世界经济的变化所作出的自发调节。这条曲线并不是对“配弟———克拉克定理”的违背,而是对它的挑战。昨天的“配弟———克拉克定理”应当根据今天世界经济的新情况作出适当的修改。
二、明知违例的工业化过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规律有过一项开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