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内古代文化常识一(必修一)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晋侯、秦伯围郑)
引申——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4.寡人:君主、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引申——古代君王自称:朕(秦之后)、寡人(通用)、孤(通用)、(明太祖朱元璋自称:咱)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引申——供役使者,仆从;有职守之人;官员也称执事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引申——卿别意:古代高级官名;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
辈;古代夫妻互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引申——小子:与竖子同义
4.祖:临行祭祀路神,此处为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5.中国古代音乐基本音阶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引申——唐代时称前五音为“合、四、乙、尺、工”
宫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do音。

商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re音;
角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mi音;
徵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sol音;
羽类似于现在乐谱中的la音;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引申——官职发展:西周始设时称“庶子官”,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

战国后期为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用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引申——官职发展:唐朝后为侍郎属官,地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

民间称医生始于宋朝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引申——蹲踞:两腿张开蹲着,失礼程度较.箕踞轻
踞,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最失礼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引申——古代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面潼关、西面散关(大震关)、南面武关(蓝关)、北面萧关(金锁关),一般称函谷关以西,即秦、汉、唐时所称的关西地区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即古代关东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引申——三国时关东地区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也专指最小的叔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引申——伯仲: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5.河:特指黄河。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引申——江,特指长江。

6文中设宴于室内座次由尊到卑为:坐西朝东、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坐东朝西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引申——古代宫室结构为前堂后室,一般情况下,堂内设宴以面朝南为尊,座次由尊到卑为: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坐东朝西。

古代朝堂为前堂,上朝时天子坐北朝南,故称“南
面”,群臣立于天子对面,立南朝北,故称“北面”。

而后室由于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
设宴座次由尊到卑为:坐西朝东、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坐东朝西
古代左右尊卑各朝不同,以左为尊的朝代有:春秋、唐、宋、明、清等
以右为尊的朝代有:商、战国、秦、汉、元等
无论何时,一般情况下,车驾中以左为尊
7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后人特指范增
(亚父者,范增也)
引申——尚父,可以理解成名义上的父亲。

和父亲同级,一般都在帝王家才有
仲父,地位高于父亲,对长辈极为尊敬之称
8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引申——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位卑在右陪侍
9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引申——窃念:私下想念。

窃惟:私下思惟;窃比: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
高中课内古代文化常识一(必修二)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引申——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
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周晬,指
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提孩"的,后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
四岁的少年。

童龀[chèn]: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
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
孩八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
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志学之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20岁弱冠:又称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立,"立身、立志"
之意)。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四十而不惑。

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
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
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上寿:百岁
108岁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南朝)。

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
5.床:古代的坐具。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引申——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引申——女子谦称自己容貌为“蒲柳之姿”
女子自称为“奴家”
女子谦称为“妾”、“贱妾”、“奴婢”、“妾身”、“婢子”
老年妇女谦称为“老身”
民间女子自称为“小女子”、“民女”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为“妾”
寡居皇太后自称为“哀家”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4.适:出嫁。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短歌行》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魏太祖”,史称魏武帝。

2.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申——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
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

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

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
队的性质。

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
家)。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代指官职低的官员。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豪门宾客的代称。

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
“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

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赭衣: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

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

赭衣塞
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4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

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兰亭集序》
1.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2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赤壁赋》
1.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引申——望:农历每月十五。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高中课内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三)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白帝城高急暮砧)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昭君墓是“当地多白草而此冢独青”,故名“青冢”。

后泛指坟墓
(独留青冢向黄昏)
引申——青冢,亦借指边疆地区。

《蜀道难》
1、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杜宇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又闻子规啼夜月)
引申——子规也称子归,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
2、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
(扪参历井仰胁息)
引申——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举酒欲饮无管弦)
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名属教坊第一部。


4.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年少争缠头)
引申——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

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

膏粱: 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饭菜:膏粱子弟: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5.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江州司马青衫湿。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即蜀国古望帝杜宇,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
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望帝春心托杜鹃)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
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无复鸡人报晓筹)
引申——周朝时,鸡人为掌管供办鸡牲的官员,举行大典时,则报时以警夜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此日六军同驻马)
引申——六军在各朝有不同的意义:(1)周朝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

即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
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当时七夕笑牵牛)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近四纪)
(如何四纪为天子)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寡人之于国也)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则移其民于河东)
引申——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过变化。

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后演变为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

现在的河西五市是指:现在的河西指的是甘肃
省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

也是河西走廊一带。

河南:1.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

2.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

3.汉称河南
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

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


为路,明为府。

4.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河北:1.(唐)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东北),辖古黄河以北地区。

2.(宋)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移其粟于河内)
引申——“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

中国最早的酒是用粟酿造的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引申——夏代叫校
庠序也有安详肃穆的意思。

庠,通“详”。

安详
(谨庠序之教)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曰)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金就砺则利)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故不积跬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八荒: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后泛指周围、各地。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并吞八荒之心)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与“合纵”对应,也作“连横”。

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

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外连衡而斗诸侯)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与“连横”对应”。

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 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 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 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履至尊而制六合)
7.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

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1.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引申——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

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七庙,天子的宗庙。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引申——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