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分析和研究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和高教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

考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因素影响和妨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试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

一、课程因素
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知识陈旧、视野狭窄、文化功底薄弱、组织管理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等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大学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某种问题。

参考国外大学课程的建设情况,再考察一下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建设,不难发现,它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1.普通课程开设比例不合理
就我国大学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来讲,大学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并不太低,约占总学时的40%,但课程.门类却相对贫乏,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简称“两课”),以及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和其它极少数的人文方面的课程。

而且,在这些课程中,纯政治性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学时的11%,其它文化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约占总学时的29%。

尽管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北大等在普通课程上作了一些改革尝试,然而大多数学校的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从整体上看,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

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本科总学分为:360学分,其中就有180学分为大学普通教育必修课程,占总学分的50%。

最重要的是,提供学生选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门类就有100多门,大大多于我国(约十几门),且其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也不仅学分比例(17%)比我国高,其必修的科目也比我国多。

在日本大学,其一般教育课程(即我国的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虽为3:7,但其可供选修的一般教育课程门类却达30几门,也大大超过了我国。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较为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高校片面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急功近利地争设短线专业和实用学科,致使基础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削弱。

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功底薄弱,基本文化素养与伦理道德修养低下,在就业市场与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与发展后劲,社会各界对此已有许多抱怨。

许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也表明了这一点。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我国高校课程内容普遍存在先进科学理论、技术与陈旧教学内容、体系的矛盾。

例如,作为理工农医院校学生必修的某些基础课与专业课,如高等代数、普
通物理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以经典物理学、微积分数学为基础的20世纪以前的科学结构和体系上的,反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巨大成就的内容还远远不够。

近几年来,许多学生对普通物理等一些课程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甚至不愿开设普通物理学,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课程内容陈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太远。

其实,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不满意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科技水平相距太远、脱节太大上。

普遍的反映是,毕业生就业后,所学不能马上转化为所用,还需经历一个不算短的、且是在师傅指导下的所谓实习(其实就是再学习)期。

这对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荣耀的高等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另外,有的教师科研水平低下,也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

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并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学术水平,必将有利于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动态,并把学生引导到科学前沿,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对一个高校教师而言,没有相应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准,其余一切活动无异于“无米之炊”,也谈不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甚至可以原谅教师的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容忍教师的不学无术。

二、教学因素
教学工作除受教师学术水平、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影响外,还受制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特别是教学指导思想。

所以,造成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下降的责任实际也可算在大学教学指导思想的失策上。

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在教育工作上,重智育轻德育
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道德水准呈下降趋势。

一些企业反映,有的大学毕业生对严格的劳动管理规章制度表现出种种抵触情绪。

在工作中有的人缺乏对事业追求的上进心与工作责任感,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怕苦怕累,迟到早退,消极怠工;有的在“金钱万能”价值观影响下,唯利是图。

当然,不可否认,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但是,大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价值取向也难遁其责。

正是因为大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导致了大学德育质量的下降,从而最终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2.在教学中,重专业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专门人才”,走了一条“高级人才”片面发展的教学之路。

在大学毕业的条件里,不会没有专业成绩的考核指标,但也许会没有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

在这种教学管理的价值导向下,教师、学生只问专业,不及其它就极其自然了。

近年来素质教育讨论十分热门,高校对此的反映也颇为热烈,然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并且成效显著的却不多。

究其原因,除了前面所述的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外,在教学管理上疏于导向是其主要原因。

素质教育仅靠多开几门课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教学比例把握不好,还可能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起负面作用。

关键是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要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提
高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师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

其实,实施素质教育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措施,只要教师有心,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过程中就不难发现许多随机教育的机会。

比如在专业教学中,就可渗透科学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合作、守时尽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心理承受力、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二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综合素质低下与其所受教育,尤其是师从的教师本身素质低下不无关系。

所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应从教师抓起。

3.在专业教学上,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对大学专业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无权妄加评说,因为专业不同,采用的方法与措施自然不同。

但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普遍抱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大学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很不得力,或者说有所失策。

重视知识传授是我国高校教学的传统,这对培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的学生起了重要作用,问题是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些高校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采取的措施不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同步,并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4.在考试制度上,重知识再现,轻独创思维
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出正确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国目前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与考查两种,其中考试方式中又以检查学生知识重现的考试最为普遍,因为这种“有书可对”的考试形式评判起来比较容易,并且在分数裁定上也易把握标准。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不仅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

对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看法,同一事情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早在70年代就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

在考试内容上,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书面考试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研报告相结合,各占50%。

显然,我国大学的考试制度还远远滞后于时代,落后于发达国家。

以考查学生重现知识为目的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它不仅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还能期望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有什么独创性吗?还能奢望这些在书本面前诚惶诚恐的“书虫”们在将来对社会、对人类有什么较大的贡献吗?法国大教育家卢梭说过:“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他自己的看法,并不能硬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的确,思维一旦戴上镣铐,创造力就失去了根基。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考试制度在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学生个人因素
今日之大学生都是顺利通过严酷高考的佼佼者,因此也可以说他们是应试教
育的受益者与受害者。

由于大学学习完全不同于中学,或者说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那种学习方式,因而应试教育的恶果便在他们身上显现出来。

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为他们成才路上的障碍。

表现在:
1.智力开发不足
由于在智力开发上的“先天”不足,许多大学生进了大学校门后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深感大学学习的艰辛。

有调查显示,约40%的大学生有学习困难,不少学生有学习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由于接受不了大学的教学方式,承受不了大学学习的压力,甚至痛苦退学。

许多大学教师也反映,通过高考进来的学生,有许多不仅不善思考,且惰于思考。

常见的情况是,很少有学生提问或反问,几乎没有学生与教师讨论和辩论有关学术问题,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了。

“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就是许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显然,这种甘做或者说不得不做书本奴隶的学习方式势必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低劣。

2.个性修养欠佳
由于应试教育没有给教师、学生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机会与时间,进大学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学习的繁忙也使他们无暇顾及,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修养意识(当然也不否认大学教育在这方面的疏忽),因而,许多学生表现为或缺乏理想和抱负,不思进取,高喊“60分万岁,多1分浪费”;或兴趣单一,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或缺乏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害怕学习中的困难;或心理素质较差,挫折承受力低,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正是因为学生在个性修养上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不愿勤奋学习,不刻苦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造成自身培养质量下降:。

3.学习方法欠缺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现代教育心理学则坚信,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乃至成才起决定性作用。

然而一些大学生除了考试技巧娴熟外,有关学习方法与策略的训练与积累几乎没有。

在大学这样一个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特殊教学环境里,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另一方面,教科书也不像中学那样单一、固定,学习一门课程需要同时参考和涉猎许多书籍,有时甚至还要查阅其它专业的书籍,这就给习惯于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的学生出了一个不小的学习难题。

如何才学得既快又好、又轻松呢?许多大学生由于本来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与积累,加上进大学后又不注意有意识地培养与总结,结果不仅学得辛苦,学得痛苦,而且学习效果不好,这势必也影响到他们的成才质量。

四、校园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随着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及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势必波及渗透到大学校园里来,给大学文化环境打上时代的烙印。

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的校风、群体心态、人际关系能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园”吗?显然不可能。

已有的研究材料表明,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学校周边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的文化环境受到了污染,给学校的校风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导致教师不思教,学生不思学,唯利是图、,私欲膨胀,道德堕落,人际关系紧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日渐萎缩、衰败,其最终结果是造成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下降。

由于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影响不如物理环境那样明显,具有潜在隐蔽性,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因而往往被学校所忽视,等到问题暴露出来时,已为时晚矣。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确存在着若干影响和妨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高校要提:高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务必对这些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有效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