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407)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从事广播电视艺术事业的节目创作、管理及科研、教学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的创新能力;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影视艺术理论研究
2.电视文艺理论
3.影视戏剧创作与理论
4.影视艺术与技术研究
5.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6. 纪录片创作与理论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

其中优秀者满足有一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正式发表的论文或者有一部相当于省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条件,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不能提前毕业。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2.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作为辅助的培养手段,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3.学生应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一年的时间内利用课内和课外阅读,完成全部必读文献的阅读任务。

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二学期期末提交两份书面的文献阅读报告。

文献阅读计1学分。

4.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

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5.培养计划要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6.硕士生在征得本专业的教学指导组同意的前提下,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7.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8.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科基础课中至少有一门课程为闭卷考试。

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⑴学科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为论文或者考卷。

⑵专业主干课的考核方式为论文或授课教师参照考核管理办法自定。

⑶专业方向课的考核方式由授课教师参照考核管理办法自定。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当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且在入学后三个月之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至少1个月向导师报告一次论文进展情况。

以便于导师及时了解学
生论文撰写的情况,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末进行。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察论文是否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学位论文工作各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4学分(含开题报告1学分)。

七、实践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应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和数量由指导教师自行安排。

附:经典文献目录:
[1]C·爱森斯坦著,富澜译.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2]安德烈·巴赞著,崔启衍译.电影是什么[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鲁道夫·爱因汉姆著,邵牧君译. 电影作为艺术[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
[4]戴·波德威尔著,李显立译. 艺术电影的叙事[J].《电影世界》,2000年第六期
[5]马克思·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4-180.(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6]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3-153.(鲍德里亚的符号交换理论)
[7]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07-147.(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观念与意识形态)
[8]瓦尔特·本雅明.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C]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115.(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9]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33-50.(媒介即讯息)
[10]仲呈祥.仲呈祥文艺评论选[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1]李稚田. 影视语言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高鑫.影视艺术欣赏(上、下)[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3]张凤铸. 影视艺术新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4]胡智锋. 影视文化论稿[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5]胡智锋. 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6]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上下)——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文艺学与美学丛书[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7]胡智锋,张国涛. 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8]王丽娟. 视听语言传播艺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周月亮. 影视艺术哲学——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2]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23]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4]张会军.风格的影像世界[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5]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6]张晓锋.当代电视编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7]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8]刘一兵.电影剧作观念[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9]赫伯特.泽特尔(美).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0]贾秀清,栗文清,姜娟.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1]迈克尔.拉比格(美).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2]丹尼埃尔.阿里洪(乌拉圭).电影语言语法[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3]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4] 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5]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6] 迈克尔.拉比格(美).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7]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8]张凤铸主编.中国广播文艺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39]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何立主编.艺术词典[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41]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2]张景华主编.戏剧鉴赏[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3]郑传寅,黄蓓著.欧洲戏剧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4]张前,王次照著.音乐美学基础[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5]杨杰等主编《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6]孙景琪,孙京编著.数字影视技术及应用[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7]李兴国主编.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8]闵大洪著.数字传媒概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9]廖祥忠著.数字艺术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50]张凤铸著.音响美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1]张燕翔著.新媒体艺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2]宫成波主编.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3]王利敏著.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 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54]胡正荣.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丛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5] 邵培仁, 章东轶. 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6] 刘永泗.影视光线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57] [美]赫伯特·泽特尔著.电视制作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