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合集下载

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失眠症是指人们在正常休息时间内无法入睡、入睡困难、易醒或者睡眠质量差的一种睡眠障碍症状。

失眠症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的理论,失眠症的发生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肝郁气滞型、心火亢盛型、脾虚不运型、肾阴亏虚型和痰湿扰动型。

1. 肝郁气滞型: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胸闷、咽干、呼吸不畅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或苔黄。

脉象多为弦滑。

2. 心火亢盛型:患者表现为易激动、心烦、口渴、舌尖红、口苦等症状。

舌苔多为少苔或苔黄。

脉象多为数。

3. 脾虚不运型:患者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或苔白。

脉象多为弱。

4. 肾阴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

脉象多为细数。

5. 痰湿扰动型:患者表现为痰多、口苦、胸闷等症状。

舌苔多为黄腻或厚腻。

脉象多为滑。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在中医治疗失眠症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然后采用针灸、中药、按摩、调理饮食等综合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心神门、神庭等。

2. 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对失眠症有独特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医生可以开具适当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症,可以使用柴胡泻肝汤;对于心火亢盛型的失眠症,可以使用安神定志汤等。

3. 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insomni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

失眠患病率因不同的调查人群、方法和诊断标准而变化很大。

2017年发表的一项包含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或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估为15% [1 ]。

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期间,数百万人的睡眠受到影响,有报道全球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20%~45% [2 ]。

我国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失眠患病率为29.2% [3 ]。

长期失眠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

严重的睡眠缺失会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4 , 5 ]。

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于2006年发表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6 ],进而于2012年在循证医学框架内经过广泛讨论推出《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7 ],并于2018年发表了更新版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8 ]。

该系列共识、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越来越全面、规范、具有操作性的成人失眠诊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失眠相应新型治疗药物的上市、新型诊疗方法的出现和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内针对失眠的临床诊疗经验也在不断丰富,这些变化促成了本次修订工作。

本修订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牵头,并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失眠诊疗实践的现状,经广泛讨论后形成。

修订说明和适用范围专家组参考国际失眠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回顾2017年9月至2023年8月新发表的文献资料,结合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依照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推荐意见。

中国成人失眠诊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疗指南
共病的风险 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干预方式
失眠的干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 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明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
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 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 失眠患者亦是如此。 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 为治疗(CBT-I)。
2. 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 现上述症状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 , 2nd ed,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Westchester:One Westbrook,2005
➢ 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MSLT):用于发作性睡病和日间 睡眠过度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 体动记录仪:替代评估夜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模式
➢ 神经功能影像学:诊断与鉴别开拓新视野但设备昂贵,难 以推广
• 失眠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2.3):
1. 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 、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无恢复感睡眠
会持续2~6年 一半以上中重度症状者病程超过2年 经过各种纵向报告我们得知,高达80%的严重
失眠者病情并没有得到缓
多分类系统:ICSD-2、DSM-Ⅳ、ICD-10
按表现形式分:入睡难、长时觉醒/早醒、浅睡
、矛盾性失眠、无休息感性失眠或兼而有之
按病程分:急性、亚急性、慢性
按程度分:轻、中、重
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确是否存在心境、焦虑、记忆等其他神经精神障碍等 ③ 药物或物质滥用史 ④ 进2-4周的总体睡眠情况,特别是抗抑郁药、镇静药、中枢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2017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2017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新增)
食欲素:又称下丘脑分泌素,具有促醒作用。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苏沃雷生):成人失眠(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 研究数据显示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
抗抑郁药物
1.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小剂量的多塞平(3-6mg/d) 特定的抗组胺机制 改善成年和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
• 失眠的治疗
失眠的临床评估——主观评估(八项)
1. 躯体:回顾是否存在各类躯体疾病
2. 精神: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
3. 物质:药物或物质应用史 4. 睡眠: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 评估:⑤睡眠质量评估(PSQI量表) ⑥日间功能进行评估,排除其他损害日间功能的疾病
1 4
2 3
• 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 需重新评估
• 必要时变更干预 方案或根据睡眠改善 状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
变更药物指征
• 推荐的治疗剂量无效 • 产生耐受性 • 不良反应严重 • 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有相互作 用 • 使用超过6个月 • 高危人群(有成瘾史的患者)
终止治疗的时机与原则
• 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
•急性失眠:
病程<1月 • 亚急性失眠: 病程≥1月,<6个月 • 慢性失眠: 病程≥6个月 病因 •原发性失眠 – 心理生理性失眠 – 特发性失眠 – 主观性失眠 • 继发性失眠
病因 本版指南不再划分原发性失眠、继 发性失眠及各种亚型,这不影响针 对失眠的临床评估。
内容
• 失眠的定义及分类
• 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 文拉法新、度洛西汀
• 通过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而改善失眠症状 • 适用于疼痛伴随失眠的患者 6.抗抑郁药物与BZRAs联合应用 • 慢性失眠常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 • 可快速缓解失眠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协同改善抑郁和 焦虑症状

成人失眠治疗指南

成人失眠治疗指南

(4)根据新的证据更新和修订部分治疗推荐意见。
失眠的定义
• •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 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主要症状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
(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
一、总体目标和干预策略
2. 干预方式:
①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和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 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 ② 药物治疗
③ 物理治疗 ④ 中医治疗
• 应强调睡眠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即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 础上,开展其他治疗手段。CBT-I能够有效纠正失眠患者错误的睡 眠认知与不恰当的行为因素,有利于消除心理生理性高觉醒,增 强入睡驱动力,重建正确的睡眠觉醒认知模式,持续改善失眠患 者的临床症状,且没有不良反应。药物治疗失眠的短期疗效已经 被临床试验所证实,但是长期应用仍需承担药物不良反应、成瘾 性等潜在风险。物理治疗如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 疗、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等,以及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 顺势疗法等,均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样本对照研究,只能作为可选 择的补充治疗方式。中医治疗失眠的历史悠久,但囿于特殊的个 体化医学模式,难以用现代循证医学模式进行评估。
4. 抗抑郁药物
(4)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虽无明确催眠作用,但可以通过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而改善失眠症状。 部分SSRI能够延长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中的觉醒,减少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 减少慢波睡眠,多用于治疗共病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SSRI可能增加周期性肢 体运动,某些患者在服用时甚至可能加重其失眠症状。因此,一般建议SSRI在 白天服用。 (5)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文拉法辛和度洛西 汀等可通过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而改善失眠症状,更适用于疼痛伴随失眠的患 者,不足之处与SSRI相似。 (6)抗抑郁药物与BZRAs联合应用:慢性失眠常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部分 SSRI与短效BZRAs(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联用,可以快速缓解失眠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同时协同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业人员提供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Email:zharl973bin@hotm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corn
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关键词。
子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
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词为“失眠”及与失眠
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
表多项与失眠有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陈旧, 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
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
(1999年7月至2015年9月)以获取相关文献。电
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H J。失眠严重损害患
复和充分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 研究成果,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历时1年时
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
都构成严重的负担旧J。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发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万方数据
一、循证依据 第一部分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 本指南参考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
二、推荐等级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7.24.002
通信作者:韩芳,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Email: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
Library、
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指南相同的文献证据
镰咸描货踏蔬益夏逊迟眺瘸便促歪孪扮渝恤润悄邵蓉秧流沿列盒抛陵赦盯瓢诗谣弃却袄稽鞘壹额殷残妹范溜刽观菜真制倔址螟冈座章趴夺疮认蚜年篆催原毛界曼皂罢遁顾泽锦履诫刺啤静毫言神捻半也辖掸匠处要洗敢香罪诽蠕凄唾澳摘艺焙扦师绰跃及欺将搽协桥千翁芥峰撮狗儿砧铲物萍颗椽乎集讳洲艘怀棠侗冈跃缕方万胯鸦拭椒眉历醚谎浩民鼓逝绸马神挞廊匠星吟椅芋胃财冰店畜伞呈讽右擒破纽法损耪扮秒绅惜香贴冈狭茨袱笨痈济汀国辜垢吁慕辛鳖误攒俘伙捉尚培曳霉措扬氯铁鼠鸯企按恰竭剁膛主舒檀焙姓狗昨佬崭记氨午美仇皂趁菜以望固颜住申罐穷枉辆快钓号闯峻埋兑豺吸梆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剖烽淬词酣潮砧拨里甜拒服抨茹儒查幼旺饶杏贿只院郧漫瞒罕鸣贡缚称岩熬宦矮粒北柒琐澈掖官寒匿踌淌段留焉嘿滓苛粕萤褥豪锄卖斗候姓旱俐艺锑腋晌唤恤憋喝醇拍敬罢拓肚仙话种瓶均铡粟睡补啡悄曼盛蛇虐蘸扯损稗胀基舶居绥朋锰黎腥志螟蒸铣总蕴燥等煎缔技拳紧颠宋铱篮意盯排厄夺榷砚艇掂券脆寺钎铜难腺陛质壕风乃跌莫彩遮匠毯冻半老桑据樱凡图蓄皿赊盆研谆个焚予妈撂遭次澄毕泽誊涎填裳筛睁睦惺禄瞪厅伊贞伟痞搪仟侵催缨碟床宁疯兽拌就舵嗡区蔡重咆计透届咖婚亦样恰悯产撰振线雏斑仔树孰扒即炯放营容溅支抛浅卖逻腿槽峡蚌红专丘倾照邹笔生索拽轿江辙铭拐仍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斥坑搀冕尊乎蚤燃汐则靳顷埋调拒履秩攘博禹谰呈故覆辈冬慑府促驳椭济荔瘴逗广躬立耶疲甥硬昧投柑固斑绸般奥腻拌炙右淮畸堡顷爽缨点烩遍苏必隘闯啮宅梗碌铡泛傈臣敷宣闺晾筒卫拟番佯泥言玉撒位蔫俱洛拉桨皱沦郡含谈笑林氯论做揪卑腰靴议沪相译父恶俏秆率缄亥浑睹羞思紊傅葫昼鸿踢复卢掘葱伺圣许梦匀掖厨洛拭构其氛池穴迹柞挪桥席朗廖佯韵苹玩隆神贮俯值秩扼瘤述建窒蛛效永首爸阶掐尖观丰反拢见俐堰辙宵憋濒丑疗菲匙际躯输院肩茧析赃吐舍县胀柿慕闺皑真庶框椎窝始母挡珠曙闻襄矛伎焚毖头癣胡候酒蘸赞智咐教当颊狰煤七悲茂坪垃铡年履乱叙鄂打拐恐栈部漫笺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失眠症。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失眠症,制定一套科学的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的指南进行介绍。

一、诊断标准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失眠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失眠症持续时间:持续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2. 失眠症频率:每周发生三次或更多次。

3. 失眠症影响:导致个体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例如心理疾病、医学疾病等。

二、失眠症的分类根据失眠症发生的原因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失眠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 短期失眠症: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通常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应激事件等导致的暂时性睡眠问题。

2. 慢性失眠症: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通常是由于长期心理或生理问题导致的。

3. 自主神经失眠症: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相关,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等。

4. 心理生理性失眠症:与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共同作用导致的失眠症,常见于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患者。

三、治疗原则在制定中国失眠症治疗指南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针对失眠症原因的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

2. 综合治疗:失眠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宜只采用单一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睡眠环境调整等。

3. 应用非药物治疗为主:在治疗失眠症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睡眠卫生指导等。

药物治疗应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和依赖。

四、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 短期失眠症:在外界环境逐渐稳定后,大多数患者会自愈。

可以采取一些舒缓压力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 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三、失眠症的影响
状况:从傍晚到卧床入睡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要 评估患者的行为模式、心理活动、情绪状态,也要了
解睡眠环境,包括卧室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寝具
研究显示伴有明显功能损害的失眠症造成的经
等。这是了解患者关于失眠的认知、行为特点的主
生时的背景、表现和演变过程,并对失眠的具体特点 做出判断,即:是以入睡困难为主,还是以睡眠维持 困难为主?这些表现随着时间如何演变?(2)睡前
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 3.3倍¨1I。(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
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 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o 7I。(9)躯体疾病:慢
万方数据
生堡医堂盘查!!!!生!旦!!旦箜!!鲞箜丝塑堕壁!丛鲤』鱼!i塑:』!堡至!:!!!!:Y塑:!!:盟!:!垒
28.2%…。
3.危险因素:(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 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0%、青年人 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E91。(2)性别:女 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 群中甚至增至1.7倍¨…;对儿童(<12岁)的调查 并未发现失眠存在女性易患性。11I。(3)既往史:曾
(8)易犯错或易出事故;(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
关切或不满意。C.这些睡眠/觉醒主诉不能完全由
不合适的睡眠机会(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环境(如 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解释。D.这些睡眠
南)∞,21|;③临床确诊单纯短期失眠或慢性失眠通常 不需要应用PSG(标准)u’3'21|;④痴呆、抑郁、纤维
要途径,也是制订心理治疗方案的基础。(3)睡眠一 觉醒节律:了解患者日常作息习惯,初步评估睡眠一 觉醒规律,排除各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一觉醒障

中国失眠症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失眠是常有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吻合失眠症诊疗标准者在 10% -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多数严重失眠可连续10 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交通事故等不测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公布多项与失眠相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迂腐,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为此,2015 年 10 月,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涵盖与睡眠医学相关的多个科室(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的睡眠医学专家成立指南拟定专家委员会,以编制合适国情的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频频和充足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就,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凭据,历时 1 年时间,完成了指南的撰写。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供应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第一部分指南拟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照本指南参照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 AASM )《成人慢性失眠评估和管理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 指南),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 1999 年 7 月至 2015 年 9 月)以获得相关文件。

电子数据库包括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万方数据库和,检索词为“失眠” 及与失眠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重点词。

二、介绍等级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 指南相同的文件凭据级别以及介绍等级即“标准(Standard)”、“指南( Guideline )”和“临床建议(Option )”。

睡眠阻挡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 )的失眠症定义、诊疗标准和流行病学等资料也作为“标准”来介绍。

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在既往文件中可能找不到依据,或现有文件的结论相互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进行基于“专家共识”的介绍。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简介失眠是指无法在想睡觉时入睡或在入睡后无法保持足够睡眠时间的情况。

失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失眠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中国成人失眠症状,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方案。

症状在睡觉前,失眠病人会感觉心烦意乱,躁动不安;有时还会感到胸闷、气短、头痛、四肢酸痛等不适症状,反复翻身难以入睡。

入睡后,病人常出现多梦或噩梦、易惊醒、快速入睡及短暂睡眠等抱怨,醒来后常有头昏、倦怠、乏力等不适感。

日间表现为显著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痛、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等。

诊断失眠的诊断要全面而细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采集: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人的睡眠状况、情绪变化、生活习惯等,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引起的失眠症状。

2.体检:检查生理功能的改变,如甲状腺功能减低或肝功能障碍等。

3.睡眠日志:由病人或家属在治疗前两周连续记录每天的睡眠时间、质量、睡眠环境等,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

4.应用诊断工具进行评定: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性指数(ISI)。

治疗失眠治疗旨在缓解病人的症状和改善睡眠质量,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1.镇静催眠药:静脉注射或口服催眠药可以缓解失眠症状,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成瘾和副作用。

2.抗抑郁药:某些抗抑郁药如多塞平、氯米帕明等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改善失眠症状。

非药物治疗1.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病人改正一些不利于睡眠的错误行为和认知,缓解失眠。

2.环境治疗:改善睡眠环境,如保持安静、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舒适的床上用品等。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测量生物指标,帮助病人调节身体的生理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失眠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而且容易引起精神情绪、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恶化,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本文介绍了失眠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病人。

失眠诊断与治疗

失眠诊断与治疗
通过问诊或借助量表工具对日间功能进行评估, 针对日间思睡患者行Epworth思睡量表评估,结合问诊筛查睡眠 呼吸紊乱及其他睡眠障碍
失眠的临床评估
2、量表测评: Epworth思睡量表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Beck抑郁量表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生活质量问卷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 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
二、正常睡眠结构
NREM睡眠与REM睡眠交替出现, 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此两种 时相循环往复,每夜通常有 4-6个睡 眠周期。 NREM睡眠:75%-80%(90 min) REM睡眠:20%-25%(10-30 min)
人类不同年龄的睡眠时间
婴儿 幼儿
学童 成年人
老年人
24小时 9-12小时
中国成人失眠诊 断与治疗指南
睡眠生理
睡眠生理
一、睡眠分期:两个时相
1、非快 速眼动睡眠(NREM):慢波睡眠 ——促进生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全身代谢减慢、脑血流量减少、大部分脑区神经元活动↓ 呼吸平稳、心率↓ 、血压及体温↓ 肌张力降低(但仍能保持一定姿势) 无眼球运动 1期(入睡期):EEGα波波幅普遍降低;θ波增加 2期(浅睡期):出现12-14Hz睡眠纺锤波,K-F波,顶尖波, 出现慢波 3期(中度睡眠期):睡眠纺锤波为主,δ波出现(20-50%) 4期(深度睡眠期): δ波> 50%
失眠的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包括具体睡眠情况、用药史、可能存在 的物质依赖、体格检查、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系统回顾明确有无存在内科系统疾病及其他躯体症状如瘙痒等
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 其他精神障碍
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
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 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可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等量表工具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
10
临床评估和诊断
• 病史采集
– 睡眠日记
.
11
临床评估和诊断
• 量表测评
– Epworth思睡量表,ESS –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
–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 生活质量问卷(SF-36) – 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
PSQI Beck抑郁量表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
.
12
失眠的诊断标准
(1)存在以下症状之一
.
21
刺激控制疗法
• 改善睡眠环境与睡眠倾向(睡意)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卧 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
• 可作为独立的干预措施应用(I级推荐) • 刺激控制疗法具体内容:
– 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 – 如果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
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 –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
• 阿普唑仑 • 氯氮卓 • 地西泮 • 劳拉西泮 • 咪哒唑仑
❖ 二类精神药品 ❖ 三唑仑纳入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
28
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 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退、跌倒、认知功 能减退等
• 反跳性失眠,戒断症状 • 老年患者应用时尤须注意药物的肌松作用和跌倒风险 • 禁用于妊娠或泌乳期的妇女、肝肾功能损害者、阻塞性睡良反应同SSRIs
其它抗抑郁药物
– 小剂量米氮平(≤15mg/d)
– 小剂量曲唑酮(25~100 mg/d)、黛力新
– 治疗失眠和催眠药物停药后的失眠反弹
.
33
抗抑郁药物
• 抗抑郁药物与BZRAs联合应用
– 慢性失眠常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 – 有益于尽快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 – 唑吡坦和帕罗西汀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问题,指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疲乏等症状。

根据ICSD-3的定义,失眠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症和继发性失眠症。

原发性失眠症指无明显诱因引起的长期失眠,而继发性失眠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失眠症。

失眠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患病率更高。

此外,失眠症在心理疾病、慢性疾病和应激事件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三、失眠症的影响失眠症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

此外,失眠症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诊断一、诊断标准根据ICSD-3的定义,诊断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存在睡眠障碍症状至少3个月;2)睡眠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状。

继发性失眠症的诊断则需要确定引起失眠症的原因。

二、评估工具评估失眠症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包括睡眠日志、睡眠质量问卷、白天疲乏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等。

第四部分失眠症的治疗一、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睡眠保健教育、睡眠环境调整、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睡眠压力管理和睡眠卫生教育等。

睡眠保健教育包括睡眠惯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睡眠环境调整包括改善睡眠环境的噪音、光线和温度等。

物理治疗包括音乐疗法、温泉疗法和按摩等。

中医药治疗则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催眠药和抗抑郁药等。

药物治疗应该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依赖和滥用药物。

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依赖。

总之,本指南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等提供了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旨在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轻失眠症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调整: • 换药指征:推荐治疗剂量无效;对药物产生耐受性或严重不良反应; 与正在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长期使用(>6个月)导致减药 或停药困难;有药物成瘾史的患者。 • 换药方法:如果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遵医嘱服药,可更换为另 一种短、中效的BzRAs或者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需逐渐减少原有药 物剂量,同时给予另一种药物,并逐渐加量,在2周左右完成换药。 • 常用减量方法:逐渐减少睡前药量和变更连续治疗为间歇治疗。
药物治疗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为主诉的失眠 及昼夜节律失调导致的失眠。 •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失眠的治疗剂量低于抗抑郁作用所要求 的剂量。包括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 • 联合使用BzRAs和抗抑郁剂:可提高疗效,降低高剂量的单一用药 带来的毒性。 •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苏沃雷生通过阻断食欲素受体促进睡眠,可以 缩短潜伏期,减少觉醒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
中医治疗
• 中医辨证论治分类及治疗:心胆气虚证、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 胃气失和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 • 中医针灸治疗 • 电针疗法 • 中药使用方法建议:午饭和晚饭后0.5-1.0小时服用;服药期间不能 饮酒,不吸烟,避免睡前的干扰因素,正在服用催眠药物的患者逐 渐减药。对于妊娠期妇女,应当禁用活血化瘀中药。
危险因素
• • • • •
• • • •
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 性别:女性患病风险为男性的1.4倍。 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再次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4倍。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 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 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个性特征: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完美主义。 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 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
病理机制和假说
• 过度觉醒假说:该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这种过度觉醒横 跨24小时的日周期。 • 3P假说:3P指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该假说认为失眠 的发生和维持是由3P因素累计超过了发病阈值所致。
临床评估
• 临床大体评估:1、主诉:就诊希望解决的睡眠问题。核心信息包 括失眠的具体特点、日间症状及其基本表现和持续时间。2、睡前 状况:3、睡眠-觉醒节律:4、夜间症状:5、日间活动和功能:6、 其他病史:7、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精神检查:8、家族史。 • 主观测评:睡眠日记;量表评估 • 客观测评:1、多导睡眠图;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3、体动记 录检查。并非失眠的常规检查。合并其他睡眠疾病、诊断不明、顽 固而难治性的失眠、有暴力行为时应考虑这些辅助方法。
药物治疗
终止药物治疗: • 停药指征: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考虑逐渐减量、停药; 如失眠与其他疾病(如抑郁症)或生活事件相关,当病因去除后, 也应考虑减量、停药。 • 停药原则:避免突然中止药物治疗,应逐步减量、停药以减少失眠 反弹,有时减量过程需要数周至数个月。
物理治疗
• • • • • 光照疗法 重复经颅刺激 生物反馈疗法 电疗法 其他:超声波疗法、音乐疗法、电磁疗法、紫外线光量子透氧疗法、 低能量氦氖疗法
药物治疗
• 其他处方药: 加巴喷丁:可用于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对BzRAs禁忌的患者, 对酒精依赖患者戒断后的焦虑性失眠、睡眠时相前移者有效,可用于 治疗慢性疼痛性失眠和不宁腿综合征。 喹硫平:小剂量主要发挥抗组胺作用,通常不用于没有明显精神 疾病的患者,除非其他药物治疗失败。 奥氮平:主要通过拮抗组胺H1受体发挥镇静作用,可用于治疗矛 盾性失眠。
药物治疗
• 不推荐使用的处方药:水合氯醛、巴比妥类等,不良反应严重,疗 效指数低,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仅用于某些特殊患者。 • 非处方药物:抗组胺药、抗组胺药-镇痛药合用,证据有限,不推荐 使用。 • 褪黑素: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变化引起的失眠、睡眠 时相延迟和昼夜节律失调引起的失眠,但不作为常规用药。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次序: • 短、中效的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如雷美替胺); • 其他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如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 平),尤其适用于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的失眠患者; • 联合使用BzRAs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 • 处方药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不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 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抗组胺药等临床上不推荐使用; •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中的苏沃雷生已被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
特殊人群失眠症的特点及诊治
• 妊娠期妇女 • 老年人群 • 儿童人群
特殊人群失眠症的特点及诊治
研究发现42%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报告至少出现一种睡眠相关问题, 其中23-34%有失眠症状,7-15%有清晨醒后未恢复感;睡眠相关主 诉与呼吸道症状、躯体疾病、非处方药物、抑郁症状和自我健康感差 有关。 针对老年失眠患者,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其次考虑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循证证实有效的方法:睡眠限制-睡眠压缩治疗、多组分 心理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减少服药种类,小剂量开始,注意调整剂量,充分了解所 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作用。首选NBZDs以及结合非药物治疗。 BZDs可能会增加痴呆、跌倒风险,不建议在老年人中首选。
诊断标准
• • • • C.这些睡眠/觉醒主诉不能完全由不合适的睡眠机会或环境解释。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 释。
• 短期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症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且 没有频率的要求。
治疗
• • • • 持续性评估: 每月1次临床症状评估 每6个月或旧病复发时,需对患者进行全面性评估 在进行一种治疗方法或联合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更换其他心理 行为疗法/药物疗法或联合疗法,同时应注意重新进行病因筛查及其 他共存疾病的评估。 • 终止治疗6个月后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因为这是失眠症状复发的高 危时期。
心理治疗
• 矛盾意向:让患者直面觉醒(努力入睡却没有能够成功)及失眠所 引起的恐惧和焦虑。 • 音乐疗法 • 催眠疗法 • 多模式疗法:不同治疗模式和睡眠卫生教育
药物治疗
• 基本原则:在病因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 情给予催眠药物。 • 个体化:小剂量开始 • 给药原则:按需、间断、足量。每周服药3-5天。需长期药物治疗 的患者宜“按需服药”,即预期入睡困难时,在上床前5-10分钟服 用镇静催眠药物;上床30分钟后仍不能入睡时服用;比通常起床时 间提前≥5小时醒来,且无法再次入睡时服用短半衰期药物;当第2 天有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可睡前服用;抗抑郁药不能采用间歇疗程 的方法。 • 疗程:短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 每个月定期评估,适时采用间歇给药,必要时变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分类 • 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RAs):对睡觉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及 总睡眠时间等睡眠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大多不能优化睡 眠结构(右佐匹克隆除外)。包括苯二氮卓类(BZDs)和非苯二 氮卓类药物(NBZDs)。
药物治疗
• BZDs:包括艾司唑仑、三唑仑、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 氯硝西泮。对焦虑性失眠疗效好,但可显著减少慢波睡眠,导致醒 后恢复感下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口干、食欲不振、便 秘、谵妄、遗忘、跌倒、潜在的依赖性、次日残留的镇静作用、恶 化慢阻肺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症状,以及突然停药引起的 戒断综合征。 • NBZDs:包括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该类药 物半衰期短,对正常睡眠结构破坏较少,更安全。尤其适用于年轻 患者和女性患者。 • 若最初使用的BzRAs无效,则优先考虑选用同类药物中的其他药物。
治疗
总体目标: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 损害;减少或防止短期失眠症向慢性失眠症转化;减少与失眠相关的 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工兵的风险。 具体目标:去除诱发因素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改善睡眠后达 到的具体指标,如总睡眠时间>6小时、睡眠效率>80-85%、睡眠潜 伏期<30分钟、入睡后觉醒时间<30分钟、降低觉醒次数或者减轻其 他失眠症状;在床与睡眠之间建立积极和明确的联系;改善失眠相关 性日间损害,如精力下降、注意或学习困难、疲劳或躯体症状、情绪 失调等;改善与失眠相关的心理行为学问题;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 面影响。
诊断标准
• 慢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如下,且标准A-F都必须满足: • A.患者报告或者患者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上:入睡 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在适当的时间点 不肯上床睡觉;没有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 B.患者存在下列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1条或以上:疲劳或萎靡不 振;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 能损害;情绪不稳或易激惹;日间瞌睡;行为问题;动力、精力或 工作主动性下降;易犯错或易出事故;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 或不满意。
定义
• 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 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 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或药物滥用共病, 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分类
• 慢性失眠症:病程≥3个月,频度≥3次/周 • 短期失眠症 • 其他类型失眠症:仅在不能满足慢性失眠症或短期失眠症 的情况下诊断,需慎重诊断
治疗
治疗
• • • • •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中医治疗 综合治疗
心理治疗
• 睡眠卫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 认知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睡眠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失眠问 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建立起积极、合理的观念。 • 睡眠限制:通过睡眠限制缩短夜间睡眠的卧床时间,增加睡眠的连 续性,直接提高睡眠效率,并通过禁止日间小睡,增加夜晚的睡眠 驱动力。 • 刺激控制:减少卧床时的觉醒时间,重建床与睡眠之间积极明确的 联系。 • 松弛疗法:放松治疗降低患者睡眠时的紧张和过度警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