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轨迹——读《城市发展概论》有感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几十亿年的天造地设,诞生了最优秀的作品——人类,又是几万年、几十万年的艰苦磨砺,人类创造出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城市文明,它是记载着人类前进过程中坚实的脚印的史书。
——摘自《城市发展概论》
所谓的城市,简单而言,既城与市。城就是在人们在生活中起到防御作用的聚集点。最开始是防御野兽和其他的一些自然灾害,后来发展到防御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市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如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还有一些参与贸易交换的伙伴。就是这样,在人们内部相互之间的交流联系和与外部的抵御对抗中诞生了城市这样一类人们相对封闭的聚集地。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城市,也就导致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点又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思想,地域感的隔断,进一步随着交流能力的加强就形成了国家的概念。
但是到了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联系已经不能局限于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范围,而且城抵御外敌的作用也随着人们发明的各种巨大破坏性的武器而丧失殆尽。所以对于现代来说,城市更是对人口相对聚集,经济相对发达的一种地域的总称。
可以说人类的城市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在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着文明的进步。在不同的地域中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就衍生出了不同的城市产物。换到具体点就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
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赣等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城市,从而不断地改变着城市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状况,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始由中原地区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明清两代,城市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数量、规模、类型、结构、功能等,在这一时期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明清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国家长期统一,国内外交通的发展及其各地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康乾时期人口的成倍增长及其向城镇的聚集和开发边远地区所带来的人口大量流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城市的发展,并决定或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有:一、自明代前期起,由于工商业
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成了明清两代工商业城镇的大量涌现,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大批中小城镇,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迅速繁荣,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明清时期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广大边境地区的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是相对加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完全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又一特征。三、明清时期城市的设计、规划、建筑水平等大为提高,城市自身特别是京城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不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把一些河湖水面组织到城市总平面中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城市面貌,同时使城市更具有安全感。欧中世纪城市在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的综合作用下诞生,它的复兴和产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存在诸多不同。应该说,英国等西欧国家封建城市的起源虽然较晚,但是它们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城市形成后,很快发展为工商业中心。以英国为代表地西欧中世纪城市工商业一般都由私人经营,国家除征收一定的捐税外,原则上不干预工商业。同时,各国政府非但对工商业不加以限制,反而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不时赐予城市特权。与此相对,中国封建城市的起源一般则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作为中国封建城市主体的郡县城市,就是这种政治城市的典型。郡县城市基本应该说是一种政治城市和消费城市,或者说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因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功用,大多数与国家政治有关,而不是直接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无论朝代更替如何频繁,甚至社会形态如何转化,城市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
正是由于城市及其城市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从而敲响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没落的丧钟;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业愈加成为大多数人所虔心向往的东西,历史也因此踏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城市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去百年间的破败已经逐渐被生机勃勃的城市多取代,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总的趋势来说,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将会有以下三个主题来呈现:1.2025~2030年,城市人口或将突破10亿,巨型和中型城市增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按照目前的这种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由2007年的5.93亿增加至2025年的9.26亿。这新增的3.3亿多城市居民相当于今天美国的全国人口。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有望达到10亿。未来20年,可能将有81座新城市出现,累计人口近2700万,占该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的7.5%。该模型还预测,大多数新建城市将出现在现有城市方圆50公里内,这说明这些未来新城市将围绕在大城市附近。2.流动人口将成为未来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来源。随着农村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出来,这将使未来20年内流动人口增加至2.4亿,这样看来,未来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将超过以往。另据估计,到2025年,中国将创造4.5亿~5亿个就业机会,这将吸引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3.人口流动将逐渐以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为主。我们预期,未来人口流动的结构和方向也将发生深刻调整。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将进入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阶段,或者是小城市因为人口和产业集中而自动升迁为大城市。这种改变之所以可能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城市难以发挥城市聚集效应,产业无法大规模地调整,高效的服务业也难以形成,从而使得它吸纳劳动力和创造新岗位的能力远不及大规模的城市。
城市化的道路总是伴随着挑战与收获。前人们已经为我们铺垫好了道路,我们要做的现在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一步步的把前人的梦想变成我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