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山水景物诗的主要特点
摘要: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喻户晓”了,他的山水景物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从这些山水景物诗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到李白的人生思想,也有助于了解李白其他诗篇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所以就选择了李白的山水景物诗去分析,且选择诗的主要特点:理想主义和浪漫精神、夸张、典故及动静结合,去加以深研了。

关键字:李白山水景物诗主要特点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就进入到了它的黄金时代。

唐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发达,为诗歌的空前繁荣提供了基础。

因此,在这个“黄金时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坛名家,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甫等,他们创作的诗篇脍炙人口,而且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是空前的,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用陈子昂的诗句表示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李白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谪仙人”之称;创作诗歌无数,而且“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⑴他的诗歌确如“仙”一样,虚无缥缈,“美不胜收”,达到了诗歌中“仙”的境界。

李白的山水景物诗就能很好的反映这一特点了,另外,如果具体分析的话,他的山水景物诗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极富理想主义、浪漫精神。

李白是个天才诗人,作诗往往是率性而为,一挥毫就是佳作,常常是“斗酒诗百篇”。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的“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

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

”⑵在他诸多“率然而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晓李白山水景物诗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极富理想主义和浪漫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因为李白的这种秉性及他天性放浪情怀和恃才傲物,所以他在官场上没能呆多久,只做了一段时间的翰林,就没法再混下去了;仕途失意,“赐金放还”后,他选择了游山玩水,各种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都是他山水景物诗的写作题材,他想以此来排解自己胸中的苦闷和压抑。

“在现实社会中既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中去寻找解脱。

”⑶在李白的诸多山水景物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诗中描写“虚幻的神仙世界”的部分,这一点即是他“极富理想主义和浪漫精神”的表现,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让精神得到“解脱”和满足自己的愿望。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及“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仙之人兮列如麻。

”等等都是“理想主义和浪漫精神”的表现,这一“虚幻的神仙世界”共同构成了李白梦想中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⑷
二、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

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自然风光极其优美,历代文人墨客徜徉其中,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从这些众多诗篇中看到了自然的美。

原本自然美是“自然”的,是客观存在的,是没经过人类的发现的,但当自然的各种美景经过文人墨客的笔墨“加工”后,“自然美”就跃然纸上了;因为“自然美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积极生活内容的赏心悦目的形象展示。

”⑸所以文人墨客们描写自然的诗篇就是“形象展示”了。

在这些“形象展示”的作品中,李白的山水景物诗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从李白的这些诗篇中,我们能很容易地看到自然景物的美,而且李白常在诗篇中运用的了大胆的夸张手法,这样更突出了自然景物的美及美的特征,又使诗篇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艺术光辉。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构成令人惊叹
的佳句,来表达自己不平凡的思想感情。

”⑹《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即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三千尺”、“落九天”,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来;而且“李白的这首诗不落俗套,不同凡响,它以奇特的联想和夸张,通过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美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的诗篇不仅仅是这一首,例如《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三峡》中“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等等都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就《上三峡》这首诗来说,李白在诗的开头,就运用了如此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间,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象。

开头的这一夸张手法跟《蜀道难》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严羽曰:“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⑻李白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不光突出了景物磅礴的气势及美的特征,又给读者一种突然间“柳暗花明”的感觉,心胸顿时开阔,同时也无不为李白的这一才情而折服。

三、活用典故。

在诗词中运用典故,并不算稀奇,但能像李白那样巧用、活用典故,把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在历代文人墨客中少之又少,王勃、杜甫、李商隐、白居易、苏轼等尚可比肩。

要想活用典故而且典故拈手就来,而又不使诗词整体显得生硬,就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虽不必像辜鸿铭那样通晓几门外文也不必像钱钟书那样学贯中西,但至少得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并掌握。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他在《上安州裴长使书》中说他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又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⑼这样深厚的文学功底就为李白在诗中活用典故打下了基础。

李白活用典故的山水景物诗有很多首,例如《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蔽日”,典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用“浮云”喻奸佞,以日喻君王,即意奸臣当道,遮蔽了君王的视听,可谓寄意深婉。

⑽再列举《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日边来”虽是景物但也是用典之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夙慧篇》,文中晋元帝问他儿子:“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他儿子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晋元帝觉得奇怪,第二天宴会时又重新问他,他儿子又回答道:“日近。

”晋元帝失色,又问:“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他儿子又回答道:“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⑾很明显,李白这首诗中“日边来”就是用了这个典故;“日边”就是指长安了。

在其他的山水景物诗中,李白也是常用且活用了典故的;他在诗中活用典故,既把自己的思想蕴藉在了所描写的山水景物中,又隐约道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典故运用得很“活”,滴水不漏,恰到好处。

四、动静结合的巧妙运用。

在文人墨客的山水景物诗中,常会见到动静结合的运用,这让读者体会到景物动态美的同时也感到了景物的静态美。

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便是动静结合的典范之一。

李白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也常用到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且运用得极其巧妙。

例如《望庐山
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和《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这两首诗,都有一个“挂”字,此处即动静结合之处,而且在各自诗篇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解:远远望去,只见到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眼光闪闪,水花飞溅,就像一块巨布一样垂挂在眼前,生动形象,“一个‘挂’字,确切地描写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

”⑿《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天河挂绿水”解:这里的“挂”字比《望庐山瀑布》的更巧妙且更耐人寻味,是化动为静了,李白在凝望九华峰瞬间,突然感觉到眼前的奔腾的瀑布像是“从天河倾泻而出,旋即化作一匹巨大的绸缎,高挂于天地之间。

”⒀“挂”字运用得恰到好处。

李白在其他的山水景物诗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语
唐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巨大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唐代诗人中,李白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分析李白山水景物诗的主要特点,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李白其他诗篇的思想内涵和李白的人生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开拓唐诗的其他文学价值,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216页。

⑵严羽著《沧浪诗话》,见载于张连弟校释《诗品》,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288页。

⑶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6年,第121页。

⑷张明非主编《唐诗宋词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45页。

⑸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97页。

⑹夏传才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第775-776页。

⑺出处同上,第780页。

⑻同⑵。

⑼同⑴。

⑽阳光、关永礼主编《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05页。

⑾出处同⑶,第377页。

⑿同⑹。

⒀出处同⑽,第10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